三大戰役勝利後,國內形勢發生逆轉,渡江戰役打響後,百萬雄獅乘風破浪勇渡長江,到了建國前夕,祖國沿海各省基本都已解放,殘餘國軍在一些沿海小島負隅頑抗,1949年7月,第十兵團在葉飛司令的率領下,相繼發起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廈門解放後,又開始部署解放金門島的戰役。
但因為經驗不足,準備欠缺,第一梯隊登陸後,船隻被擱淺被敵軍炸毀,第二梯隊無法登島支援。在經過3晝夜的激戰後,第一梯隊9000餘人全軍覆沒,絕大多數人壯烈犧牲,約有一千多人不幸被俘。胡清河曾是251團二營的一位助理軍醫,但他卻是這次戰鬥失利的一位倖存者,也是唯一一位從金門泅渡大海遊回大陸的解放軍戰士,他如何做到的,後來的人生又是如何呢?
10月27日,胡清河與團長劉天祥、政委田志春被俘後被關押在古寧頭的一個大廟中,為了不暴露身份,他們都用了化名,並相互保密,敵人審訊了幾天也沒弄清他們是不是黨員,擔任什麼職務,就把他們補進敵軍的衛生連。
此時胡清河下定決心,就是死也不能給敵人賣命,要想盡辦法逃出去,他利用每一個難得的機會,向當地百姓打聽金門灣潮汐的變化規律,弄明白後將漲潮的日期和時間牢牢記在心中。
他小時候在家鄉的河裡學會了遊泳,但要泅渡大海,他還是沒有把握,但要製造漂浮器具又很難,因為敵人也防止他們渡海逃跑,把所有相關材料看管的很嚴,連廚房燒火用的木板都有人看管,後來他想到了連裡的籃球。
8月3日這天,又到了漲大潮的日子,正巧又趕上胡清河看管籃球,因為從中午到晚上沒有人打籃球,他就把籃球膽掏出來,將籃球皮恢復球形放在原地。他先把兩個籃球膽綁在腰間,吃晚飯時,他裝作上廁所悄悄離開營地,跑到海邊,將球膽吹大後綁在腰間,就下了海。
遊到看不到海岸的時候,他卻聽到槍聲,敵人應該是知道他跑了,但此時天色已晚,敵人也沒有追來,胡清河遊了一晚上終於上了岸,精疲盡力的他倒在海岸邊休息了好長時間,才開始出發。
很快他就遇到一位哨兵,在經過詢問後,哨兵又叫來連長,連長緊握胡清河的說:「同志,你受苦了」,胡清河聽後眼淚止不住往外流。
經過三個月的嚴格審訊,並沒有查出他變節的任何行為,不過在當時,「俘虜」卻是一個悲慘心酸的字眼,最終組織上下結論:由於胡清河同志被俘後的情況不清楚,暫保留原職務,留黨察看。
他沒想到這一等就是30多年,因為被俘的經歷在特殊年代也受了不少冤屈,直到1985年才恢復黨籍,待遇有所提高。他與老伴育有三個兒子。長大後工作還不錯,在兒孫的陪伴下,享受天倫之樂。晚年有人採訪他,曾問道老人對於那些年的遭遇是否委屈?老人說:「曾經也感到冤得慌,後來想到那些在金門島上犧牲的戰友們,氣也就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