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茶器具】之茶盞

2021-02-23 簡茶記

▲復古兔毫盞和大漆盞託

宋代審安老人《茶具圖贊》將當時飲茶用具簡化為12種。其中,便有寫道:「 陶寶文 去越 自厚 兔園上客 」。


陶寶文 [Tao Baowen],即「茶碗」,飲具,「十二先生」之一。姓「陶」,示質地。名去越,字自厚,號兔園上客,指產地建窯及產品兔毫盞。「文」,即文學,官名。(解釋來自《中國茶葉大辭典》)

每個時代的茶器的興盛與當時的飲茶方式息息相關,就如黑釉茶盞與點茶有著不解之緣。在東晉,黑瓷已有,而在宋以前,世人更青睞白瓷與青瓷。宋代以前,茶色綠,且點茶雖源於唐,唐代卻多「煎啜之」,宜用白瓷盞、青瓷盞,可襯託出茶色。到了宋代,點茶、鬥茶盛行,茶色白,「皆點啜之」,宜用黑瓷盞。

「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青白盞,鬥試自不用。」從蔡襄的《茶錄》中可知,由於黑釉茶盞煥發茶色,一向受追捧的青瓷、白瓷茶盞在宋代已讓位於黑瓷盞。鬥茶流風所至,宋代各地窯場紛紛燒制黑瓷。

黒——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

宋代鬥茶以茶湯乳花純白鮮明、著盞無水痕或咬盞持久,水痕晚現為勝,而茶盞就要以易於觀察茶色、水痕為宜。因此,黑釉茶盞最適合鬥茶之需。

深且寬——底必差深而微寬

「底深則茶直立,易以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大觀茶論》將點茶過程敘述得很詳細,點茶要注湯七次,每次注湯都要以茶筅擊拂,手、筅輕重得當,這既要茶人的技藝高超,也需盞寬度適當,以便於擊拂。盞腹飽滿,盞底陡深奇峻,小足卻稍寬。在運筅時,可以盞底為根本點,旋繞盞面擊拂,使茶湯上下、表裡洞徹如一,茶湯之根本易立(茶湯便有厚度,在盞中像豎立起來),收筅時,以盞底為中心徐徐提筅,不易破壞茶湯沫餑。

▲陶寶文

盞口與盞高——須度茶之多少,用盞之大小

《大觀茶論》有言「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茶多盞小,則受湯不盡。」為了避免這樣的問題,既要盞的大小能受七湯的量,也要求盞的高度便於觀察湯色。有學者在學術論文中提到,經過建窯的工匠們在反覆實踐,得出盞口與盞高的最佳比例為2:1。

▲陶寶文與點茶

胎厚與熁盞——盞惟熱,則茶發立耐久

精緻的瓷器往往「薄如紙」,然而薄胎盞雖美卻不保溫。在點茶之前,需「熁盞令熱」,才能使茶乳浮湧,並咬盞持久,水痕晚現。建盞胎釉厚重,熁盞後不易冷卻,且其含鐵質較多,胎質粗而堅實,以至於隔熱效果強,不易燙手,又能保持茶盞與茶湯溫度。

可見,雖則宋代名窯眾多,但符合以上條件者當屬出自建窯的建盞。

▲復古兔毫盞(點擊上圖了解更多)

宋末元初,飲茶法還是以點茶法為主,黒釉茶盞仍有一定的市場。但後來,隨著點茶法的衰落,黒釉茶器風光不再,其地位逐漸被青瓷、青白瓷、白瓷等取代。

王子怡:《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較:彩色插圖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
有泉:《陶瓷簡史:從石器時代到後工業時代》,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8.6
馬未都:《瓷之色》,北京:故宮出版社,2011.5
陳宗懋主編:《中國茶葉大辭典》,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9.10劉濤:《宋瓷筆記》,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09.01趙佶著,日月洲注:《大觀茶論》,九州出版社,2018.03.01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用樸素的心對待,

在溫柔的時光裡雕刻古老或現代的技藝                                             

珍惜當下,延續前人的智慧。


淘寶店 | 樸門品茶盞

 微博 | @宋韻人文點茶

抖音 | @宋韻人文點茶

小紅書 | 宋韻人文點茶

相關焦點

  • 茶之道——風雅至極的「點茶」
    關於茶的記載,最廣為人知的為陸羽寫的《茶經》,記載了喝茶首先是由神農氏發起的——"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但其實茶道起源還是眾說紛紜的。日本的茶道起源就很顯而易見了,其與中國茶道息息相關,甚至現在還在用點茶法,但作為發源國的我國對點茶法已經日漸式微,更為流行的是泡茶法,泡茶法不必贅述大家都十分了解了,今天來說說點茶法。
  • 宋代點茶,影響中外茶界的重要飲茶技法
    點茶第五步:熁盞。即將茶杯先烤熱,因為「盞冷則茶沉」。點茶第六步:點茶。「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而鬥茶中的茶百戲更是令人驚嘆,僅用茶與水,便能在在茶湯中顯示出一幅畫作,可以稱得上驚豔。這種技法,與現代的咖啡拉花技術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 宋代點茶,影響中外茶界的重要飲茶技法
    點茶第五步:熁盞。即將茶杯先烤熱,因為「盞冷則茶沉」。點茶第六步:點茶。「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而鬥茶中的茶百戲更是令人驚嘆,僅用茶與水,便能在在茶湯中顯示出一幅畫作,可以稱得上驚豔。這種技法,與現代的咖啡拉花技術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 「茶色白宜黑盞」——宋人的點茶及黑釉茶盞
    如風雅皇帝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中就有二十篇文章介紹茶文化。宋代與唐代茶文化美學內涵的最大不同在於唐代「青則宜茶」,而宋代則是「茶白宜黑」。黑釉盞作為飲茶器皿,在宋元茶道中很受重視。1宋代點茶要了解宋代的茶盞,我們首先必須對宋代的飲茶法有了解。
  • 抹茶道的由來——中國古代宋朝的點茶之法
    相較於唐朝的煎茶法,點茶法由宋朝文人推行,經宋徽宗趙佶專著《大觀茶論》上行下效的影響、皇室貴族對茶飲的重視與對茶事活動的廣泛介入,形成了宋朝舉國飲茶之風。今日日本的『抹茶道』,原型就是宋朝的『點茶』。所謂盞託,是一種與茶盞配套使用的茶具,用以承載茶盞,目的是避免『盞熱燙指』。宋朝盞託多為木製,大概取其隔熱與輕便。盞託施以大漆,且常以紅黑二色。倘若黑漆盞託搭配上建窯黑釉盞,盞中盛有綿密細膩的乳白色茶湯,僅就視覺上就足以奪人眼目了。《文會圖》中爐上煨火煮水的湯瓶,亦可曰『執壺』。以湯瓶注盞,可直接點茶。
  • 基金項目:宋代文人集會茶事圖中「點茶法」器具研究
    宋代院體畫從觀察方法到表現技法無不以「真」為法則,從遺存宋代茶畫的作者以及畫風來看,符合院體畫的類型,由此以宋代茶畫為觀測點研究宋代點茶法器具具有高度的可信性。本文主要以宋徽宗所繪的《文會圖》以及劉松年的《攆茶圖》為例,通過不同茶畫中器物的比較,窺探宋代「點茶法」器具的組制及特徵。
  • 品味「點茶」之美
    煮茶是投茶入鍋,而點茶是將茶粉先放進茶盞中,然後再分步加入沸水,用茶筅擊打。往茶盞裡加水,用一種瓶,類似現在的壺,唐代叫湯瓶。在出土的唐代晚期長沙窯湯瓶中,瓶身書「茶瓶」二字。五代時閩王和兩宋宮廷的貢茶基地設立在建州北苑,就是今天福建省建甌市東鳳鎮的鳳凰山下。這一地區的茶樹加工出來的茶適合點茶,在鬥茶中,往往獨佔鰲頭。
  • 抹茶道的由來——中國古代宋朝的點茶之法
    相較於唐朝的煎茶法,點茶法由宋朝文人推行,經宋徽宗趙佶專著《大觀茶論》上行下效的影響、皇室貴族對茶飲的重視與對茶事活動的廣泛介入,形成了宋朝舉國飲茶之風。今日日本的『抹茶道』,原型就是宋朝的『點茶』。所謂盞託,是一種與茶盞配套使用的茶具,用以承載茶盞,目的是避免『盞熱燙指』。宋朝盞託多為木製,大概取其隔熱與輕便。盞託施以大漆,且常以紅黑二色。倘若黑漆盞託搭配上建窯黑釉盞,盞中盛有綿密細膩的乳白色茶湯,僅就視覺上就足以奪人眼目了。《文會圖》中爐上煨火煮水的湯瓶,亦可曰『執壺』。以湯瓶注盞,可直接點茶。
  • 「茶色白宜黑盞」——宋人的點茶及黑釉茶盞
    如風雅皇帝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中就有二十篇文章介紹茶文化。宋代與唐代茶文化美學內涵的最大不同在於唐代「青則宜茶」,而宋代則是「茶白宜黑」。黑釉盞作為飲茶器皿,在宋元茶道中很受重視。1宋代點茶要了解宋代的茶盞,我們首先必須對宋代的飲茶法有了解。
  • 建盞為何是點茶法的首選,宋代點茶方法的具體過程是怎樣的?
    從點茶形式來看,複雜的步驟,規範的點茶動作、對所用的器具要求極高、權貴的喜愛可以看出,點茶屬於享受生活樂趣、聚友、交流、享受生活的一種文化娛樂活動。宋代蔡襄曾在《茶錄》中記載: "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
  • 宋式點茶:如何充滿儀式感的喝一杯茶
    >  焚香,聽簫,賞畫,品茗……位於五羊新城的拾克茶居,日前向茶客們復原、展示了一場充滿古意的宋式點茶雅集,在儀式感滿滿的全過程中,在場者細細品嘗著盛在特製茶盞中的茶湯,體驗古老優雅的點茶文化。所謂點茶,即是將團餅經炙茶後,將茶碾磨成粉末狀,用篩羅分篩出最細膩的茶粉投入茶盞中,用沸水衝點,隨即用茶筅快速擊打,使茶與水充分交融並使茶盞中出現大量白色茶沫為止。全過程包含了烤茶、碾茶、篩末、煮水、點茶、調膏、擊拂、候茶、品茗等流程步驟,其最迷人之處,莫過於茶麵上泛起的白浪,好似積雪浮在水湄,又如楊花落入流水,茶沫茶香融在茶沫裡,入口輕軟綿柔,伴著毫香和鮮香,讓點茶的口感別具一格。
  • 知否知否應是宋人點茶最為精妙
    點茶是宋朝最為廣泛的飲茶方式,宋人對點茶時的器具、茶藝、茶人甚至環境都要求極高,從電視劇《知否》中我們也能窺之一二,鬥茶之風盛行於廟堂和江湖之間,宋徽宗在《大觀茶論》將點茶中的擊拂劃分為七個層次,每一個層次帶給飲茶之人不同的感受,不可謂不精妙。宋代文人階層的雅趣與飲茶技藝的精湛使宋人點茶蒙上了一層如夢似幻的面紗,今天我就與各位講講宋代的點茶。
  • 走進非遺宋代點茶
    飲茶,本是平常之事,卻因文人而變得雅致。在文人生活中,茶為靈物,它與琴棋書畫相生相伴,生風雅,得風流,禪茶一味,雅和清醇,淡泊寧靜,虛懷若谷。上周末,仿宋點茶師培訓在福建盞管家溫州分部舉行,近二十名點茶愛好者進行了系統的點茶實操學習。本次活動邀請了福建盞管家國茶學院院長、國家高級茶藝師、國家茶道培訓師蘇文老師來授課。
  • 茶之四飲:煮茶、煎茶、點茶、撮泡茶
    陸羽《茶經·五之煮》就記載:"或用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晚唐樊綽《蠻書》記:茶出銀生成界諸山,散收,無採早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唐代煮茶,往往加鹽蔥、姜、桂等佐料。
  • 茶聚 | 品飲宋風點茶
    隨著共同研讀《大觀茶論》(宋徽宗著作)的深入,以及對於茶生活由唐到宋的演繹逐漸清晰,師生相約如期而至「茶課小組」第4期品飲聚會——宋風點茶。非官方正式版本建議搭配耳機觀看影像:高博 (手機進行拍攝、剪輯)若需使用,請聯繫我們獲得授權,勿進行商業行為賞器&鑑茶閒談建盞之美與茶餅種種在《大觀茶論》中,宋徽宗對建盞青睞有加、推崇備至,並表明了建盞的用途——點茶,直抒
  • 詞曲吟詠,茶筅擊合——宋代點茶盞
    宋代飲茶主要以"點茶"法為之。宋好茶亦好茶藝競技,稱為鬥茶。「君不見閨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蘇轍一句詩講盡宋時鬥茶之盛。鬥茶又稱「茗戰」,即以茶葉的質量、點茶操作技巧來一較高下,當時的文人雅士都頗好此道,樂此不疲,不論春夏。
  • 建盞為何是點茶法的首選,宋代點茶方法的具體過程是怎樣的?
    從點茶形式來看,複雜的步驟,規範的點茶動作、對所用的器具要求極高、權貴的喜愛可以看出,點茶屬於享受生活樂趣、聚友、交流、享受生活的一種文化娛樂活動。宋代蔡襄曾在《茶錄》中記載: "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
  • 點茶法簡談
    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裡,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其實,點茶就是把茶瓶裡燒好的水注入茶盞中。具體操作是:在點茶時,先用瓶煎水,對候湯要求與唐代是一樣的。而後將研細茶末放入茶盞,放入少許沸水,先調成膏。
  • 知否知否應是宋人點茶最為精妙
    點茶是宋朝最為廣泛的飲茶方式,宋人對點茶時的器具、茶藝、茶人甚至環境都要求極高,從電視劇《知否》中我們也能窺之一二,鬥茶之風盛行於廟堂和江湖之間,宋徽宗在《大觀茶論》將點茶中的擊拂劃分為七個層次,每一個層次帶給飲茶之人不同的感受,不可謂不精妙。宋代文人階層的雅趣與飲茶技藝的精湛使宋人點茶蒙上了一層如夢似幻的面紗,今天我就與各位講講宋代的點茶。
  • 茶的烹飲方法之煮茶、煎茶、點茶、撮泡茶
    當水煮到鍋的邊緣出現連珠般的水泡往上冒的時候,是「二沸」,這時需舀出一瓢開水,用竹夾在水中攪動使之形成水渦,再用量茶小勺取適量的茶末投入水渦中心。 然後再將茶湯均勻地舀入三個或者是五個茶盞中,而每盞的茶沫要均勻,陸羽認為茶湯的精華就是這茶湯上面的沫餑。 煎茶法的主要程序:備器、選水、取火、侯湯、炙茶、碾茶、羅茶、煎茶(投茶、攪拌)、酌茶。 與煮茶法不同之處:煮茶法中茶投冷、熱水皆可,需經較長時間的煮熬;煎茶法只是在水二沸時投入「茶末」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