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古兔毫盞和大漆盞託
宋代審安老人《茶具圖贊》將當時飲茶用具簡化為12種。其中,便有寫道:「 陶寶文 去越 自厚 兔園上客 」。陶寶文 [Tao Baowen],即「茶碗」,飲具,「十二先生」之一。姓「陶」,示質地。名去越,字自厚,號兔園上客,指產地建窯及產品兔毫盞。「文」,即文學,官名。(解釋來自《中國茶葉大辭典》)
每個時代的茶器的興盛與當時的飲茶方式息息相關,就如黑釉茶盞與點茶有著不解之緣。在東晉,黑瓷已有,而在宋以前,世人更青睞白瓷與青瓷。宋代以前,茶色綠,且點茶雖源於唐,唐代卻多「煎啜之」,宜用白瓷盞、青瓷盞,可襯託出茶色。到了宋代,點茶、鬥茶盛行,茶色白,「皆點啜之」,宜用黑瓷盞。「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青白盞,鬥試自不用。」從蔡襄的《茶錄》中可知,由於黑釉茶盞煥發茶色,一向受追捧的青瓷、白瓷茶盞在宋代已讓位於黑瓷盞。鬥茶流風所至,宋代各地窯場紛紛燒制黑瓷。黒——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
宋代鬥茶以茶湯乳花純白鮮明、著盞無水痕或咬盞持久,水痕晚現為勝,而茶盞就要以易於觀察茶色、水痕為宜。因此,黑釉茶盞最適合鬥茶之需。
深且寬——底必差深而微寬
「底深則茶直立,易以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大觀茶論》將點茶過程敘述得很詳細,點茶要注湯七次,每次注湯都要以茶筅擊拂,手、筅輕重得當,這既要茶人的技藝高超,也需盞寬度適當,以便於擊拂。盞腹飽滿,盞底陡深奇峻,小足卻稍寬。在運筅時,可以盞底為根本點,旋繞盞面擊拂,使茶湯上下、表裡洞徹如一,茶湯之根本易立(茶湯便有厚度,在盞中像豎立起來),收筅時,以盞底為中心徐徐提筅,不易破壞茶湯沫餑。
▲陶寶文
盞口與盞高——須度茶之多少,用盞之大小
《大觀茶論》有言「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茶多盞小,則受湯不盡。」為了避免這樣的問題,既要盞的大小能受七湯的量,也要求盞的高度便於觀察湯色。有學者在學術論文中提到,經過建窯的工匠們在反覆實踐,得出盞口與盞高的最佳比例為2:1。
▲陶寶文與點茶
胎厚與熁盞——盞惟熱,則茶發立耐久
精緻的瓷器往往「薄如紙」,然而薄胎盞雖美卻不保溫。在點茶之前,需「熁盞令熱」,才能使茶乳浮湧,並咬盞持久,水痕晚現。建盞胎釉厚重,熁盞後不易冷卻,且其含鐵質較多,胎質粗而堅實,以至於隔熱效果強,不易燙手,又能保持茶盞與茶湯溫度。
可見,雖則宋代名窯眾多,但符合以上條件者當屬出自建窯的建盞。
▲復古兔毫盞(點擊上圖了解更多)
宋末元初,飲茶法還是以點茶法為主,黒釉茶盞仍有一定的市場。但後來,隨著點茶法的衰落,黒釉茶器風光不再,其地位逐漸被青瓷、青白瓷、白瓷等取代。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用樸素的心對待,
在溫柔的時光裡雕刻古老或現代的技藝
珍惜當下,延續前人的智慧。
淘寶店 | 樸門品茶盞
微博 | @宋韻人文點茶
抖音 | @宋韻人文點茶
小紅書 | 宋韻人文點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