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蘇軾《七碗茶詩》雲:「……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中國的茶文化有著幾千年的輝煌歷史,在歷朝歷代的詩歌裡時常滲透著茶文化,尤其是宋代是個極其講究茶道的時代,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並著書立說,加以理論化。如風雅皇帝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中就有二十篇文章介紹茶文化。宋代與唐代茶文化美學內涵的最大不同在於唐代「青則宜茶」,而宋代則是「茶白宜黑」。黑釉盞作為飲茶器皿,在宋元茶道中很受重視。
1
宋代點茶
要了解宋代的茶盞,我們首先必須對宋代的飲茶法有了解。
宋代的飲茶習慣與現在大不相同,要先將茶葉製成「茶餅」儲存,待到喝茶時,再將茶餅碾成碎末,經沸水衝泡成茶湯。
這種茶餅,被當時人稱為「團茶」。宋仁宗時,蔡襄製成「小龍團茶」,一斤值黃金二兩;宋徽宗時,用「銀絲水芽」製成的「龍團」,顏色雪白,每一餅的價格就要四萬錢,珍貴無比。
高昂的價格意味著製作工藝的繁複。想要製作一枚宋代的團茶,需要將茶芽蒸過之後,「入小搾(通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搾以去其膏」,如是幾次榨過之後,還要把飽受摧殘的茶葉放在盆裡研磨,直到茶葉變成茶糊糊,再在茶糊糊裡和入澱粉、龍腦等粘合劑和香料,倒進模具,製作成帶有各種花紋的茶餅。
按照現代人的飲茶習慣,茶葉這麼又壓又榨,做出來的團茶還能有茶味嗎?然而宋代人的口味就是如此獨特。當時對茶味的要求,可以用宋徽宗提出的四個字來概括,即「香、甘、重、滑」。現代人說的「不苦不澀不成茶」,在宋代可是制茶工藝低劣的表現。
高級的團茶不僅在製作時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在衝點時也有很多講究。首先,要將團茶用茶磨或茶碾研磨成細碎的茶末。如果喝茶的量不多的話,也可以用小杵小臼把團茶搗碎。
搗碎後的茶末要用細羅篩過,如果一不小心碾多了茶末,一次喝不完,可以把多餘的茶末先放到小罐裡儲存。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一步——衝點。
宣化遼墓壁畫中的碾茶童子
鎮江出土宋代陶製茶碾
(傳)劉松年 《茗園賭市圖》局部 小販正在點茶
正式衝點之前,先要把茶盞放在火邊烤一烤,以免注入的開水碰到冷的茶盞迅速降溫。然後把茶末放到茶盞裡,先倒一點點水,將茶末調成膏狀,再持茶瓶向盞中注水。為了保證水流對茶末的衝擊力,點茶所用的茶瓶,必須是下圖這種有著長長壺嘴的執壺。
北宋青白釉瓜稜執壺
宣化遼墓一號墓點茶圖
左邊的侍者正用長柄勺擊拂,右邊的侍者正欲往盞中注水。
注水時,有條件的茶人還會用長柄勺、筷子或竹筅(音顯)在茶盞中「擊拂」。擊拂的手法類似於攪拌,使茶湯泛起宜人的細小泡沫,促進茶末和水的充分融合。擊拂結束之後,點茶的過程就算完成了。
2
宋代鬥茶
如何檢驗這盞茶到底點得好不好呢?這就要通過「鬥茶」來比試了。宋代「鬥茶」其法如下:即把一種半發酵的白茶蒸壓成餅的茶膏碾細放在茶盞裡,以湯注之,並用力攪動調膏,調和茶末如濃膏油,以粘稠為度,茶水表面就如「疏星皎月」,燦然泛出鮮白色。其茶具主要為盞,調膏之前,還須「溫盞」,再注入沸水。蔡襄《茶錄》:「盞氣熱,冷則茶不浮。」比賽內容包括茶葉的色相與芳香度、茶湯香醇度、茶具的優劣、煮水火候的緩急等等。衡量「鬥茶」的勝負,一是湯色,湯花面要求色澤鮮白,即茶水的顏色。「茶色貴白」,「以青白勝黃白」(蔡襄《茶錄》)。第二是茶湯明亮清澈,精華浮於碗面,湯花泛起後,一看盞的內沿與湯花相接處有無水的痕跡,依據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正如祝穆《方輿勝覽》中所說:「鬥試之法,以水痕先退者為負,耐久者為勝」。鬥茶時,「以青白勝黃白」。那麼白色的茶放在什麼顏色的茶盞裡最適合觀察呢?答案當然是:黑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 (傳)南宋劉松年 《補衲圖》
畫面後方僧僕忙碌準備的飲茶道具中,就包括了兩隻倒置的黑釉盞。
「茶色白,宜黑盞」
宋代鬥茶之風的盛行,使得黑釉茶盞在宋代風靡一時,無論南方還是北方,都有燒造。造型一為小淺圈足,斜弧腹,口沿直;另一種為撇口,如喇叭,小淺圈足,腹壁斜直。為了增加鬥茶活動的興味,也為了使黑盞看起來不那麼單調,工匠們還在黑盞的釉上大做文章,燒制出「色彩斑斕」的黑釉瓷器,有兔毫釉、鷓鴣斑、油滴釉、玳瑁斑、剪紙貼花、木葉紋、黑釉印花、黑釉金彩,黑釉彩斑、黑釉剔花等等,且燒造的窯場有建窯、吉州窯、淄博窯、平定窯等,尤以建窯的兔毫盞和油滴釉最為著名。
啥是「天目瓷」
「天目」一詞來源於日本,鎌倉時代(1192-1333年),日本僧人來我國浙江天目山學習禮佛,並把當時宋人喝茶的方法及茶具帶到日本,前者發展成日本的「抹茶道」,後者中的黑釉茶盞便被順理成章稱呼「天目」,此後日本人便一直沿用「天目」一詞,作為黑釉瓷的統稱,並在國內外有關陶瓷的論著中多有沿用。今天「天目」已成為黑釉一類陶瓷器的國際通用名。
曜變天目曜變天目
又名 稻葉天目
大名物 國寶
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
高6.8釐米,口徑12釐米,底徑3.8釐米
此盞被稱為三隻曜變中最漂亮的一隻,之所以叫稻葉天目,據此盞流轉傳承經歷,是由德川將軍贈澱藩主稻葉家,後由稻葉家子孫代代相傳。後來此盞在1924年,由日本大財閥三菱集團創始巖崎家族以16.7萬日元收購,是目前存世建盞中最為精美的一隻。
南宋建窯「油滴天目」茶盌
2016年紐約佳士得
古韻天成—臨宇山人珍藏(二) LOT 0707
成交價:1170萬美元 (約合人民幣7300萬元)
《君臺觀左右帳記》記載:「曜變是建盞之無上神品,世上罕見之物,值萬匹絹。油滴是第二重寶,五千匹絹,兔毫盞,三千匹絹。」以當時的物價來計算,油滴盞能換5000匹絹大約相當於350公斤黃金,以現在的黃金價格來算,大約相當於今天的一億多人民幣!
這隻建盞先以估價150萬-250萬美元上拍,最終經過激烈爭奪以1030萬美元落錘,加上佣金共計1170.3萬美元(約7807萬元人民幣),大約佔據了當日總成交額的63%,並再一次刷新了建窯瓷器的世界拍賣紀錄。
北宋定窯黑釉鷓鴣斑「天外飛仙」盌
2018年年紐約佳士得
古韻天成—臨宇山人珍藏(三) LOT 515
成交價:421.25萬美元 (約合人民幣2667萬元)
該盌傳承有序,此前曾為波士頓著名收藏家伯納德伉儷(Eugene and Ela P.Bernat)舊藏,後又被日本萬野美術館寶藏多年,繼而遞藏至臨宇山人。此盌於1980年第一次公開出現在交易市場,在紐約蘇富比「Bernat專場拍賣」上拍,成交價就達40萬美元。
此次因為對窯口有爭議(或為高質量的河南當陽峪窯),品相上口沿有一道小衝,影響其價值,最終成交價為421.25萬美元,雖未到達預期,但仍可見此件器皿在藏家心目中的分量。
南宋 吉州窯木葉天目盞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重要文化財產
"木葉盞"是吉州窯中最具標識性的一個種類。其中最有名的,當屬現藏於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的這一件。除了罕見、珍貴,木葉盞更重要的價值,是其代表的宋代禪宗文化精神內核。這種在黑釉之上,點綴一片樹葉的形式,經過燒制,盞心可見清晰的葉脈輪廓,頗具禪意,將自然中存在的元素融入陶瓷,這個創意本身就具有極高的價值。也讓陶瓷有了一種超越普通物質存在的意義,是詮釋"禪茶一味"這一境界的最佳器皿。
南宋 吉州窯玳皮天目盞
萬野美術館藏
國寶
這隻剪紙紋樣十分特殊的茶盞,底足處理得也十分精湛。是日本被評為國寶的8件中國陶瓷其中之一,也是裡面唯一一件吉州窯。它在日本歷史中有幾百年的流傳記錄,收藏過此盞的名人依次是:上田三郎右衛門,松平不昧,松平直亮,萬野裕昭,萬野美術館。從該盞良好的保存情況來看,足見其受珍視的程度。
南宋 吉州窯藍斑剪紙貼花盞
美國芝加哥博物館
這件芝加哥博物館館藏的茶盞算是吉州中的「網紅」了。它最大的亮點不在剪紙紋樣,而是其釉面形成的藍斑。這種釉面上的藍斑並不是一種光斑,而是燒制過程裡,某種特殊氣氛條件下,導致的釉料中的一些礦物質析出,形成的一種窯變,在當時出窯時就已經生成了,我們也把這樣的吉州品種稱之為「吉州藍」。盞面色彩如同雲氣氤氳的夜晚星空,襯著樹枝剪影,畫面極富浪漫色彩。
南宋 吉州窯黑釉盞
2015年香港佳士得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品 LOT 3175
成交價124萬港幣
該盞以124萬港幣的價格成交,算是刷新了這類器物在大眾心目中的認知,在當時引起了大家廣泛的關注與熱議。不同于吉州窯中木葉、剪紙貼花等名種類,欣賞純黑釉更加困難。一隻素黑的茶盞,如果沒有高級的質感,精心打磨的造型,可能帶給人們的只是簡單與單調的感知。這件器物就很好體現了吉州窯純黑釉產品的「高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