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盞、茶盞及鬥茶盞雜說

2021-03-01 宋瓷鑑賞

好多初入收藏界的朋友對啥是酒盞,啥是茶盞,再或者啥是鬥茶盞,這些宋金時期廣泛流行的各類盞託,分辨的不是很清楚。下面結合各個時期的實物標本進行介紹和闡述,使我們對此有個清醒的認識。

這是享譽中外的建窯盞,現藏於日本的私人博物館。

這個是清涼寺汝窯博物館藏的汝瓷盞。

以上這些宋金時期的盞託,代表了當時盞託藝術的最高水平,是眾多窯口生產的盞託的典型代表。那麼,這些眾多的各式盞託,到底是酒盞、茶盞還是鬥茶的專用茶盞?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酒盞。酒盞在當時也叫「酒臺子」,其實,這樣叫更具象些。「酒臺子」顧名思義就是放盞的託中間凸出,做個平臺,用來放置酒盞的臺面。

這個金星子盞託,就是標準的酒臺子造型。

酒盞放在託的上面多麼優雅大方。在南宋初期詞人張孝祥的《踏莎行》詞中就提及酒盞:「桂嶺南邊,湘江東畔。三年兩生申旦。知君心地與天通,天教仙骨年年挨。趁此仙風,乘搓宵漢。看看黃紙來喚。但令丹鼎頻添,磨辭酒盞春無算。」

上面的這個是宋代典型的酒盞,當然,各個窯口生產也有小變化。有的託中間的臺子就省掉,成為中空的,也有的中空不通透。有的託中間的臺壁做的高,有的就顯得低一些。

這個也是不錯的酒盞,柿紅釉鐵鏽花盞託,段店窯口,仿定窯柿紅釉色,很養眼。

這是各種造型的鈞瓷酒盞,其中那兩個龍把小盞端詳著更優雅些。

這個汝瓷酒盞看著是不是更美妙?也是拿起來未喝酒就先醉了。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宋代的仿青銅器的酒杯,三足爵杯。也是貴族的酒器,但更多的是祭祀專用吧。

這是段店窯燒造的民汝三足爵杯,看上去古香古色,真有青銅器的味道。

另外,連體酒盞也是要關注的,它是盞和下面的託在生產過程中做在一起。

這個是內鄉窯的鈞瓷酒盞,也是連體的。造型、韻律比上邊故宮那個鈞瓷酒盞要好多少倍了。

再來說說茶盞,茶盞檔次更是參差不齊,各個窯口都有燒造。當時也叫「茶託子」。一般來說,盞的口徑大於10釐米的,都可以叫茶盞。「茶託子」更側重於託的功能,有種穩穩放在其上的感覺。

這是清涼寺窯的黑釉瓷茶盞。

這個是定窯系黑釉茶盞,釉色黑如大漆,盞壁薄如紙。

與定窯胎土近似,白中泛灰,有種豬油白的細細的油膩感。當然,與下面這個精品比,還是差距較大。

茶盞的託也與酒盞是不一樣的。中間的通透的口徑也大,茶盞放的也較深。這樣,衝茶時也穩妥妥的。不像酒盞,只輕輕的接觸著盞的底足。

這件是臺北藏定窯白釉茶盞盞託,上面的盞已不知去向。託中間的壁做的就大、深。

這是黑釉油滴盞,也是精品,盛茶閃金光呀。類似這樣的盞託,有青釉印花的、鈞瓷的、汝瓷的,花斑色的、黑釉色、白釉色、柿紅釉色等應有盡有。

最後說說專門用來鬥茶的茶盞。它是茶盞中特殊的一個品種,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在盞的造型上跟一般燒造的茶盞不一樣。它在口沿內側,特殊加上去一圈唇邊,在鬥茶時,防止裡面的茶水外濺。

在宋代文人士大夫中間,流行鬥茶。範仲淹就曾經寫過《和章岷從事鬥茶歌》:「······黃金碾畔綠塵飛,紫玉甌心雪濤起。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衝茶者不僅有高超的技藝,觀者也是陶醉其中。

喝茶時享受衝泡的過程,近乎變態。對鬥茶時的茶友也有限制,不是我們現代人想想的,一群人圍著起鬨,看茶如何用巧妙地技藝衝泡,達到怎樣的變化效果,而是對參加的人數也有限制。有記載說:「飲客以客少為貴,眾客則喧,喧則雅趣乏矣。獨啜曰神,二客曰勝,三客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沒品位還不讓你起鬨參與。

就連皇帝宋徽宗也玩起鬥茶津津樂道,為此,專門寫一篇《大觀茶論》:」妙於此者,量茶受湯,調和融膠。環注盞畔,勿使侵茶。勢不欲猛,先須攪動茶膏,漸加擊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櫱之起面。······」。洋洋灑灑,不知疲倦地闡述。

喝酒,喝茶這些平常稀鬆的事,在宋代竟然玩出這麼多花樣。現代人誰有這個閒心去讓自己的內心愉悅?誰能把靈魂放到安靜的地方······

相關焦點

  • 酒盞、茶盞及鬥茶盞雜說
    好多初入收藏界的朋友對啥是酒盞,啥是茶盞,再或者啥是鬥茶盞,這些宋金時期廣泛流行的各類盞託,分辨的不是很清楚。
  • 建窯盞裡說鬥茶
    有些人家,有比較雅潔的內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臨水,或清幽,都是鬥茶的好場所。古之鬥茶者,都為一些名流雅士,圍觀者眾多,非常熱鬧。鬥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相互品評,以分高下。鬥茶,或多人共鬥,或兩人捉對「廝殺」,三鬥兩勝。鬥茶內容包括:鬥茶品、鬥茶令和茶百戲。鬥茶品以茶「新」為貴,鬥茶用水以「活」為上。一鬥湯色,二鬥水痕。
  • 「酒盞」與「茶甌」
    宋代文獻記載的飲用器同樣有酒盞和茶甌兩種,只不過宋代的酒盞和茶甌形制很接近,而且基本上都是瓷器。茶甌基本沿用了唐代風格,上碗下託的瓷器。宋人因缺乏金銀而較少製作金銀酒盞,尤其是後來的南宋,甚至因缺乏北方的玉料而較少製作玉盞,但宋人可以發揮自己制瓷的特長,在茶甌的基礎上發明了一種新的酒盞。
  • 宋朝的鬥茶文化:為何黑釉茶盞最受宋人歡迎?
    茶這種小小的植物,自漢代被用於飲料以來,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斷上升。唐代已有專門論茶的著作——陸羽《茶經》出現。到了宋代,社會上更出現了一種與茶有關的奇特風俗——鬥茶。鬥茶的過程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宋代鬥茶之風的興盛,還帶動了黑色茶盞——兔毫盞的風靡一時。夏末秋初,涼風漸至。
  • 【點茶器具】之茶盞
    「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從蔡襄的《茶錄》中可知,由於黑釉茶盞煥發茶色,一向受追捧的青瓷、白瓷茶盞在宋代已讓位於黑瓷盞。鬥茶流風所至,宋代各地窯場紛紛燒制黑瓷。黒——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宋代鬥茶以茶湯乳花純白鮮明、著盞無水痕或咬盞持久,水痕晚現為勝,而茶盞就要以易於觀察茶色、水痕為宜。因此,黑釉茶盞最適合鬥茶之需。
  • 「茶色白宜黑盞」——宋人的點茶及黑釉茶盞
    注水時,有條件的茶人還會用長柄勺、筷子或竹筅(音顯)在茶盞中「擊拂」。擊拂的手法類似於攪拌,使茶湯泛起宜人的細小泡沫,促進茶末和水的充分融合。擊拂結束之後,點茶的過程就算完成了。2宋代鬥茶如何檢驗這盞茶到底點得好不好呢?
  • 宋朝《茶盞》
    基本茶類:綠茶、紅茶、黑茶、烏龍茶、黃茶、白茶、花茶、普洱茶品茶必備茶具,今天筆者和大家談談宋代茶盞。蘇東坡的名句"從來佳茗似佳人",典型地代表了唐宋及以後的文人墨客,將品茶作為精神享受的明顯傾向。茶盞在唐以前就已有記載,《博雅》說:"盞杯子"宋代時開始有"茶杯"之名。
  • 宋代詩詞中的茶盞
    南宋到如今已有八百多年,經歷了數朝數代,歷經戰爭和文化的劫掠,留傳到如今的文獻都已經是碎片化記載,已經很少有描繪茶盞的文獻流傳到如今,我們只能通過書畫和文獻記載結合來還原宋代燦爛的文明和輝煌的成就。南宋時鬥茶文化盛行,人們吃茶已經融入在生活當中,有文獻記載;宋 吳自牧《夢粱錄·鯗鋪》:"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當時已是深入百姓生活。鬥茶文化的興起,促進了對茶和茶盞的要求,茶盞製作的越加精美,出現眾多精美的品種,有紺黑盞,兔毫盞,鷓鴣斑盞,木葉紋盞,青白盞等。
  • 推杯換盞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宋代鬥茶之風的盛行推動了茶器的普及和工藝發展,建盞在當時則被一致認為是鬥茶的珍品,上至帝王貴族,下及士大夫,文人騷客也為建盞留下了眾多溢美之詞
  • 宋代鬥茶盛行出現鬥笠盞 建盞並非鬥笠盞的唯一
    「我認為建盞只是宋代茶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並不能代表整個宋代的制瓷水平。我們都知道宋代的五大名窯鈞窯,它們所燒制的瓷器水準可以說在整個中國陶瓷史上都已經到達了巔峰。反觀建窯的鬥笠盞,胎體偏粗,釉色偏重,與精美的鈞窯等茶盞相比,形成了一種『樸拙與精巧』的鮮明對比。我猜想,在那時也許恰恰因為建盞的胎粗釉厚,鬥茶時使用不燙手,偏深的底色也將茶湯襯託得分外明豔,才大受歡迎。
  • 建盞為什麼叫盞?茶杯、茶盞、茶碗到底有什麼區別
    喝茶不僅有茶杯,還有茶盞、茶碗,三者看似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帶給茶人的,卻是不一樣的品茗體驗。很多茶友都好奇,建盞為什麼叫盞?茶杯、茶盞、茶碗到底有什麼區別?茶盞是古代一種飲茶用的器具,是「茶道」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之一。
  • 宋朝的鬥茶文化:為何黑釉茶盞最受宋人歡迎?
    茶這種小小的植物,自漢代被用於飲料以來,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斷上升。唐代已有專門論茶的著作——陸羽《茶經》出現。到了宋代,社會上更出現了一種與茶有關的奇特風俗——鬥茶。鬥茶的過程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宋代鬥茶之風的興盛,還帶動了黑色茶盞——兔毫盞的風靡一時。夏末秋初,涼風漸至。
  • 品味建窯茶盞裡的茶文化
    「點茶三味須饒汝,鷓鴣斑中吸春露」,這是宋代詩人僧洪的詩句,描述了宋代的「鬥茶」活動。宋代是茶文化的興盛時期,鬥茶是風行於宋代的一種文化活動。而鬥茶所用的茶盞也是一件藝術品,僧洪的詩中所述「鷓鴣斑中吸春露」,指的是宋代建窯所產的黑釉鷓鴣斑紋茶盞。
  • 「茶色白宜黑盞」——宋人的點茶及黑釉茶盞
    注水時,有條件的茶人還會用長柄勺、筷子或竹筅(音顯)在茶盞中「擊拂」。擊拂的手法類似於攪拌,使茶湯泛起宜人的細小泡沫,促進茶末和水的充分融合。擊拂結束之後,點茶的過程就算完成了。2宋代鬥茶如何檢驗這盞茶到底點得好不好呢?
  • 西壩古窯茶盞的歷史與特徵
    在其發展創新的過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莫過於宋代的「茶盞」了。宋時「茶盞」的工藝藝術水準之高,產銷量之巨大,都達到了時代的頂峰。而成就這一偉大發展創新的是兩宋的「鬥茶」文化。宋代鬥茶之風盛行,給茶具市場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為各地瓷窯場帶來了蓬勃的商機。
  • 宋代詩詞中的茶盞
    南宋到如今已有八百多年,經歷了數朝數代,歷經戰爭和文化的劫掠,留傳到如今的文獻都已經是碎片化記載,已經很少有描繪茶盞的文獻流傳到如今,我們只能通過書畫和文獻記載結合來還原宋代燦爛的文明和輝煌的成就。南宋時鬥茶文化盛行,人們吃茶已經融入在生活當中,有文獻記載;宋 吳自牧《夢粱錄·鯗鋪》:"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當時已是深入百姓生活。鬥茶文化的興起,促進了對茶和茶盞的要求,茶盞製作的越加精美,出現眾多精美的品種,有紺黑盞,兔毫盞,鷓鴣斑盞,木葉紋盞,青白盞等。
  • 盞圈凡爾賽:7800萬的茶盞買不起,只能勉強看800萬的盞託
    點茶亦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鬥茶」更是上升為與琴棋書畫詩酒一般的風雅之事,在點茶鬥茶的時候,有一個與建盞地位相當的配件——盞託,由於我們今天採用泡茶法,不怎麼需要盞託,因而很少被現在大多數人所識記,但是在宋代,茶盞與盞託,可謂是孟不離焦,密不可分。
  • 一件小小茶盞,5636萬天價,收藏正當時!史上最貴30件茶盞!
    無論是至高無上的皇帝,還是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王安石,亦或是經多次被貶而自由瀟灑的大文豪蘇東坡而言,茶絕對是「人間的玉露瓊漿」。他們不僅好品茶,也喜鬥茶,在那個「重文尚雅」的大環境。宋代是我國茶文化高度發展的時代,點茶、鬥茶之風極盛,這一組帶託茶盞保存完好,是宋代茶文化的歷史遺證。
  • 解讀建窯建盞束口盞
    烏衣巷柴燒束口盞,顧名思義,束口類型的鬥茶盞。目前採集到的樣本主要是兩種造型:深腹束口盞與潛腹束口盞。都是厚胎型,均為標準的鬥茶用盞。為什麼說束口盞是鬥茶盞。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優秀的建盞幾乎都集中在這一盞型。也正是點試茶家珍之的對象。其造型完全是根據鬥茶需要而設計的。這一類盞所見均為厚胎,黑胎和厚胎是「熁之久熱難冷」的需要。這點也是鬥茶最緊要的一點。
  • 宋建窯系兔毫盞
    宋建窯系兔毫盞 宋建窯系兔毫盞 尺寸:高5.6釐米,口徑12釐米,足徑4.5釐米 品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