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初入收藏界的朋友對啥是酒盞,啥是茶盞,再或者啥是鬥茶盞,這些宋金時期廣泛流行的各類盞託,分辨的不是很清楚。下面結合各個時期的實物標本進行介紹和闡述,使我們對此有個清醒的認識。
這是享譽中外的建窯盞,現藏於日本的私人博物館。
這個是清涼寺汝窯博物館藏的汝瓷盞。
以上這些宋金時期的盞託,代表了當時盞託藝術的最高水平,是眾多窯口生產的盞託的典型代表。那麼,這些眾多的各式盞託,到底是酒盞、茶盞還是鬥茶的專用茶盞?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酒盞。酒盞在當時也叫「酒臺子」,其實,這樣叫更具象些。「酒臺子」顧名思義就是放盞的託中間凸出,做個平臺,用來放置酒盞的臺面。
這個金星子盞託,就是標準的酒臺子造型。
酒盞放在託的上面多麼優雅大方。在南宋初期詞人張孝祥的《踏莎行》詞中就提及酒盞:「桂嶺南邊,湘江東畔。三年兩生申旦。知君心地與天通,天教仙骨年年挨。趁此仙風,乘搓宵漢。看看黃紙來喚。但令丹鼎頻添,磨辭酒盞春無算。」
上面的這個是宋代典型的酒盞,當然,各個窯口生產也有小變化。有的託中間的臺子就省掉,成為中空的,也有的中空不通透。有的託中間的臺壁做的高,有的就顯得低一些。
這個也是不錯的酒盞,柿紅釉鐵鏽花盞託,段店窯口,仿定窯柿紅釉色,很養眼。
這是各種造型的鈞瓷酒盞,其中那兩個龍把小盞端詳著更優雅些。
這個汝瓷酒盞看著是不是更美妙?也是拿起來未喝酒就先醉了。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宋代的仿青銅器的酒杯,三足爵杯。也是貴族的酒器,但更多的是祭祀專用吧。
這是段店窯燒造的民汝三足爵杯,看上去古香古色,真有青銅器的味道。
另外,連體酒盞也是要關注的,它是盞和下面的託在生產過程中做在一起。
這個是內鄉窯的鈞瓷酒盞,也是連體的。造型、韻律比上邊故宮那個鈞瓷酒盞要好多少倍了。
再來說說茶盞,茶盞檔次更是參差不齊,各個窯口都有燒造。當時也叫「茶託子」。一般來說,盞的口徑大於10釐米的,都可以叫茶盞。「茶託子」更側重於託的功能,有種穩穩放在其上的感覺。
這是清涼寺窯的黑釉瓷茶盞。
這個是定窯系黑釉茶盞,釉色黑如大漆,盞壁薄如紙。
與定窯胎土近似,白中泛灰,有種豬油白的細細的油膩感。當然,與下面這個精品比,還是差距較大。
茶盞的託也與酒盞是不一樣的。中間的通透的口徑也大,茶盞放的也較深。這樣,衝茶時也穩妥妥的。不像酒盞,只輕輕的接觸著盞的底足。
這件是臺北藏定窯白釉茶盞盞託,上面的盞已不知去向。託中間的壁做的就大、深。
這是黑釉油滴盞,也是精品,盛茶閃金光呀。類似這樣的盞託,有青釉印花的、鈞瓷的、汝瓷的,花斑色的、黑釉色、白釉色、柿紅釉色等應有盡有。
最後說說專門用來鬥茶的茶盞。它是茶盞中特殊的一個品種,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在盞的造型上跟一般燒造的茶盞不一樣。它在口沿內側,特殊加上去一圈唇邊,在鬥茶時,防止裡面的茶水外濺。
在宋代文人士大夫中間,流行鬥茶。範仲淹就曾經寫過《和章岷從事鬥茶歌》:「······黃金碾畔綠塵飛,紫玉甌心雪濤起。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衝茶者不僅有高超的技藝,觀者也是陶醉其中。
喝茶時享受衝泡的過程,近乎變態。對鬥茶時的茶友也有限制,不是我們現代人想想的,一群人圍著起鬨,看茶如何用巧妙地技藝衝泡,達到怎樣的變化效果,而是對參加的人數也有限制。有記載說:「飲客以客少為貴,眾客則喧,喧則雅趣乏矣。獨啜曰神,二客曰勝,三客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沒品位還不讓你起鬨參與。
就連皇帝宋徽宗也玩起鬥茶津津樂道,為此,專門寫一篇《大觀茶論》:」妙於此者,量茶受湯,調和融膠。環注盞畔,勿使侵茶。勢不欲猛,先須攪動茶膏,漸加擊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櫱之起面。······」。洋洋灑灑,不知疲倦地闡述。
喝酒,喝茶這些平常稀鬆的事,在宋代竟然玩出這麼多花樣。現代人誰有這個閒心去讓自己的內心愉悅?誰能把靈魂放到安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