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詩詞中的茶盞

2021-01-11 兔褐金絲寶碗

南宋到如今已有八百多年,經歷了數朝數代,歷經戰爭和文化的劫掠,留傳到如今的文獻都已經是碎片化記載,已經很少有描繪茶盞的文獻流傳到如今,我們只能通過書畫和文獻記載結合來還原宋代燦爛的文明和輝煌的成就。

南宋時鬥茶文化盛行,人們吃茶已經融入在生活當中,有文獻記載;宋 吳自牧《夢粱錄·鯗鋪》:"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當時已是深入百姓生活。鬥茶文化的興起,促進了對茶和茶盞的要求,茶盞製作的越加精美,出現眾多精美的品種,有紺黑盞,兔毫盞,鷓鴣斑盞,木葉紋盞,青白盞等。

文人墨客們在喝茶時也抒發自己的情懷,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詞,其中有黃庭堅有詩云:

兔盞金絲寶碗,

松風蟹眼新湯。

南宋著名詩人楊萬裡在他的詩詞中提到兔毫盞,有詩云;

鷹爪新茶蟹眼湯,

松風鳴雪兔毫霜。

細參六一泉中味,

故有涪翁句子香。

如何理解這句詩詞,蟹眼,松風都是燒水時的形態和聲音,新茶和鳴雪都是說的茶葉,兔毫霜則是兔毫盞精美的紋飾,可以根據宋代的茶盞標本結合詩詞理解詩中的含義。

兔毫盞

上圖中的兔毫盞陸遊的詩更加契合,根據文獻記載;陸遊曾三次到金華地區,他在《閒中》一詩中贊道:

活眼硯凹宜黑色,

長毫甌小聚香茗。

陸遊還有一首詩;

東山石上茶,鷹爪初脫韝,雪落紅絲磑,香動銀毫甌。

這首詩和上面楊萬裡的詩裡皆提到鷹爪,那可以確定鷹爪是指茶葉的形態;這首詩有紅絲,看看標本

黃庭堅有詩云;

纖纖捧,研膏淺乳,金縷鷓鴣斑。

相如,雖病渴,一觴一詠,賓有群賢。

金縷鷓鴣斑在茶盞中是什麼樣的形態,可以參考標本,故宮博物院的研究是下面的標本是鷓鴣斑的盞

金縷鷓鴣斑

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

(宋)楊萬裡

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

二者相遭兔甌面,怪怪奇奇真善幻。

紛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萬變。

《依韻和杜相公謝察君謨寄茶》

(北宋)梅堯臣

天子歲嘗龍焙茶,茶官催摘雨前牙。

聞香已入中都府,團品爭傳太傅家。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

從標本看宋代是有用紫泥燒造茶盞的,這標本後面還有個字,像是『』差『』字,筆者不是研究古漢語的,不知其確切含義。盞中的開片一直是金華地區收藏這些標本的特徵,不僅可以間接證明南宋時期哥窯的傳說,還可以說明宋代是以開片為美,理解宋代理學的思想,追求天道,觀萬物而致知,渾然天成。這批標本的出現對研究宋代的藝術文化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相關焦點

  • 「酒盞」與「茶甌」
    另一方面,由於宋王朝經濟社會的發展及手工藝水平的提高,宋代製造了大量精美的瓷器,汝窯、定窯、官窯、越窯、龍泉窯、湖田窯、耀州窯等著名窯口燒制的瓷器無不精美絕倫。宋代文獻記載的飲用器同樣有酒盞和茶甌兩種,只不過宋代的酒盞和茶甌形制很接近,而且基本上都是瓷器。茶甌基本沿用了唐代風格,上碗下託的瓷器。
  • 臺大宋代茶盞特展 · 黑釉
    《茶錄》中談到:「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指的就是「建盞」。「建盞」出產於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鎮,由窯變形成獨特的長芒及銀斑,呼為「兔毫盞」或「鷓鴣斑」。如蘇軾<水調歌頭>:「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兔毫盞裡,霎時滋味舌頭回。」
  • 酒盞、茶盞及鬥茶盞雜說
    那麼,這些眾多的各式盞託,到底是酒盞、茶盞還是鬥茶的專用茶盞?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酒盞。酒盞在當時也叫「酒臺子」,其實,這樣叫更具象些。「酒臺子」顧名思義就是放盞的託中間凸出,做個平臺,用來放置酒盞的臺面。
  • 解讀建窯茶盞
    把陶谷原文前後貫通起來可作如下解讀:陶谷藏有一隻福建出產的茶盞,釉面有類似鷓鴣鳥羽毛上的斑紋,俗稱:「鷓鴣斑」,茶家視為珍寶,他因此在書館中掛了一張四川鷓鴣鳥的畫作,用來和建盞上的花紋進行對比,江南人士黃是甫看後說:「鷓鴣斑」茶盞有好幾種,這種花紋的茶盞名叫「錦地鷗」。在古漢語中,「鷗」和「甌」這兩個同音字可相互通假。據宋代文獻記載,耀州窯出產的一種小盞名字就叫「小海鷗」。
  • 專家呼籲保護研究鷓鴣斑茶盞 傳承中國茶禪文化
    中新網福州1月23日電 題:林偉毅:保護研究鷓鴣斑茶盞傳承中國茶禪文化  作者龍敏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享譽世界。而茶具則因種類多、造型美,為歷代品茶、飲茶者所青睞,其中,宋代福建建安的鷓鴣斑茶盞,更是在中國茶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但如今,曾風靡中國的鷓鴣斑茶盞,因數量稀少工藝失傳,在中國藝術史中幾被抹去。
  • 【點茶器具】之茶盞
    從蔡襄的《茶錄》中可知,由於黑釉茶盞煥發茶色,一向受追捧的青瓷、白瓷茶盞在宋代已讓位於黑瓷盞。鬥茶流風所至,宋代各地窯場紛紛燒制黑瓷。黒——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宋代鬥茶以茶湯乳花純白鮮明、著盞無水痕或咬盞持久,水痕晚現為勝,而茶盞就要以易於觀察茶色、水痕為宜。因此,黑釉茶盞最適合鬥茶之需。
  • 《知否》中,明蘭點的茶,在宋代到底是怎麼點的呢?
    那麼,這個「點茶」,在宋代到底是怎麼點的呢?首先,來科普一下什麼是點茶?點茶始於晚唐,盛於宋元,具體操作就是將碾細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中,待湯瓶水煮沸後衝點入茶碗,然後再用茶筅在盞中擊拂。宋 建窯兔毫盞用來注水的壺,在宋代叫「湯瓶」,長這樣:
  • 「茶色白宜黑盞」——宋人的點茶及黑釉茶盞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中國的茶文化有著幾千年的輝煌歷史,在歷朝歷代的詩歌裡時常滲透著茶文化,尤其是宋代是個極其講究茶道的時代,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並著書立說,加以理論化。如風雅皇帝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中就有二十篇文章介紹茶文化。宋代與唐代茶文化美學內涵的最大不同在於唐代「青則宜茶」,而宋代則是「茶白宜黑」。
  • 油滴盞一定比兔毫盞貴嗎?看看這十一件宋代回流建盞
    ▼宋代吉州窯剪紙貼花團花紋茶盞,大阪萬野美術館藏。1953年被日本指定為國寶。此盞口沿微斂,盞腹深,淺圈足,露胎微顯,釉面漆黑油潤,發色均勻,為吉州窯罕見素麵黑釉瓷。目前所發現吉州窯產品中,99%為殘器,此款全品類較為少見,同款於2015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賣會中以百萬人民幣成交。宋代 兔毫壓手杯盞
  • 宋八大民窯茶盞
    宋代茶盞,器型高雅含蓄、內斂耐看,既方便使用又極具審美感,由於將實用、美觀以及精湛的製作工藝完美地結合,不僅深受當時宋人的追捧,也深深影響了八百年後的今天,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日用陶瓷的典範。一、磁州窯茶盞
  • 盞圈凡爾賽:7800萬的茶盞買不起,只能勉強看800萬的盞託
    點茶亦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鬥茶」更是上升為與琴棋書畫詩酒一般的風雅之事,在點茶鬥茶的時候,有一個與建盞地位相當的配件——盞託,由於我們今天採用泡茶法,不怎麼需要盞託,因而很少被現在大多數人所識記,但是在宋代,茶盞與盞託,可謂是孟不離焦,密不可分。
  • 李清照與宋代茶文化——團茶、分茶、鬥茶
    「玉成塵」既指將茶碾細,且謂茶葉名貴。「一甌春」,意即一甌春茶。曉夢初醒,喝下一杯春茶,方才驚破了夢境。春草江梅,是可喜之景,小甌品茗,是可樂之事,好一番輕鬆優雅的情調。 品飲團茶,唐人將茶末置於水釜中煎,宋人則將茶末置於盞(甌、碗)中調成糊狀,再用煮好的純水衝泡。以茶匙取湯注入盞中,茶末自然隨著沸水上浮,顯示出一種有一定形狀的湯花。這種茶藝便是分茶。
  • 茶盞之美
    茶盞歷代有各種不同的稱謂每一種稱呼背後即表達了茶人對茶盞之美的詩人想像也體現了不同時代裡茶盞的器型變化
  • 一級文物宋代遇林亭窯描金盞技藝失傳了嗎?
    我國釉瓷中有一類金銀彩繪釉盞,宋代流傳到日本後,被稱為「金彩天目」,被奉為珍品,目前傳世整器並不多見。一直以來,這類盞都被當作建盞產品,直到遇林亭窯的發現。遇林亭窯遺址龍窯外景遇林亭窯距離水吉建窯不到60公裡,產品以黑釉茶盞為主,這些黑釉盞的製作、燒成工藝深受水吉建窯影響。
  • 茶盞系列-----大肉莊拍賣群第18期
    大概是因為很多人可能以前並不知道這幅畫,看到這麼圖文並茂的再現了宋代點茶的場景,有點恍然大悟的感覺。所以,很多人對宋代如何點茶的場景可能還比較陌生。因此,這期拍賣群我們就繼續做一下宋代的「茶」文化這個專題。雖然以前拍賣的主題裡面有提到這個概念,比如有茶道具之類的配飾等,但是這一場我們只討論最核心的那個茶具:「茶盞」。展現的是各種各樣的宋代茶盞。更加重要的是這次都是無底價起拍。
  • 宋朝的鬥茶文化:為何黑釉茶盞最受宋人歡迎?
    茶這種小小的植物,自漢代被用於飲料以來,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斷上升。唐代已有專門論茶的著作——陸羽《茶經》出現。到了宋代,社會上更出現了一種與茶有關的奇特風俗——鬥茶。鬥茶的過程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宋代鬥茶之風的興盛,還帶動了黑色茶盞——兔毫盞的風靡一時。夏末秋初,涼風漸至。
  • 宋代點茶,影響中外茶界的重要飲茶技法
    可見,宋代人把茶放在一個極高的地位上。在《清明上河圖》中,茶坊林立,上到達官貴族,下至普通百姓,均愛飲茶,這個場景在《東京夢華錄》中也有記載。除了日常喝茶,宋代更是發展出了「鬥茶」,成為文人墨客們日常消遣的活動。鬥茶,需要參與者對茶的特點,水的特點都有深刻的了解,同時還要具有極高的點茶技法。
  • 茶碗、茶盞、茶杯有啥區別?一文帶你讀懂
    自秦漢以後,飲茶之風日漸興起,茶具才開始從日常的食器、酒器中分離出來。至唐代,茶已成了人們日常生活飲品,此時方出現了專門用於飲茶的器具。唐代,喝茶的器具稱為「茶碗」,唐代的茶碗口徑較大、高度較矮。在唐代煎茶法中,大口徑,有利於觀看茶湯的色澤與變化;高度較矮有利於手的把持。
  • 一片小小的葉子,讓這種茶盞被譽為「世之神器」!
    中國有這樣一種獨特的茶盞,內外均施黑釉,盞內放一片桑葉,送入窯室燒制,經過1300度高溫之後,這片桑葉不僅沒有灰飛煙滅,相反其美麗的紋路、形體、脈絡永恆而完整地保留在了漆黑的茶盞上。如果註上茶水,眼睛和茶盞口保持水平,就會看到樹葉仿佛在水中漂浮,葉影逼真。這就是今天要跟您說的吉州窯「木葉盞」。
  • 宋代吃茶方式「點茶法」
    宋代以前,我國的茶道以煎茶道為主。 到了宋代,我國的茶道發生了改變,點茶法成為時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裡,寫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寫入沸水,或許直接向茶碗中寫入沸水,一起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