盞圈凡爾賽:7800萬的茶盞買不起,只能勉強看800萬的盞託

2020-12-16 建盞

「八荒爭湊,萬國鹹通」,繁華而開放,用來形容當時的宋朝一點都不為過。儘管宋朝最終的沒落,不少人感嘆其孱弱,但它高度發達的商業文明與精神文明,仍然在中國文明的歷史長河裡熠熠生輝。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茶於宋人而言,「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王安石言),以至「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貴貧賤靡不用也」(被動李覯《盱江集》)。

點茶亦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鬥茶」更是上升為與琴棋書畫詩酒一般的風雅之事,在點茶鬥茶的時候,有一個與建盞地位相當的配件——盞託,由於我們今天採用泡茶法,不怎麼需要盞託,因而很少被現在大多數人所識記,但是在宋代,茶盞與盞託,可謂是孟不離焦,密不可分。

宣化遼墓中使用茶盞及盞託的場景

何為盞託?

南宋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贊》,集宋代茶俗之大成,將宋代點茶必備的十二種茶具以白描形式畫出,冠以宋代官職,加字號,做贊文,稱為十二先生,是目前已知的中國第一本茶具圖譜,為後人研究宋代茶文化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茶具圖贊》中所列宋代茶具十二先生

書中認為,茶盞代表應為「陶寶文」,即建窯兔毫盞,盞託則應首推「漆雕秘閣」。

審安老人在《茶具圖贊》中這樣寫道:「承之 易持 古臺老人。贊曰:,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吾斯之未能信。以其弭執熱之患,無坳堂之覆,故宜輔以寶文,而親近君子」

「漆雕」,古姓,孔子學生中有著名的漆雕開。宋代盞託有瓷製、金屬,而流行漆制,以雕漆為貴。

「秘閣」起源於漢魏時期的宮廷藏書機構。 北宋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在崇文院中堂建閣,稱秘閣,閣、擱同音,以秘閣稱盞託,暗喻把建盞擱在盞託上這個動作,秉承《茶具圖贊》一貫的雙關幽默作風。

「承之」,承接茶盞。易持,點茶需熁盞,用盞託現茶時持而不燙,故曰易持。

所號「古臺」,盞託緣如廊,而中部高起如臺,故喻為古臺。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出自《論語·季氏》:「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茶盞是易碎品,加熱後易燙手,燙手則易失手傾覆,茶託用於持危,使之不顛。

「以其弭執熱之患」,弭者,止也,點茶盞欲熱,持熱盞易顛覆,有茶託則可免此患,所以「無覆盞之憂矣」。

盞託承接茶盞(雅稱陶寶文),「故宜輔以寶文,而親近君子。」

其餘句子大意是,點茶需要將茶盞預熱,是會燙手的,有茶託才能用於持危,使之不顛。用盞託端著茶盞不怕燙,不會將茶盞打翻。

宣化遼墓壁畫中出現的茶盞及盞託

盞託,茶盞的最佳標配

在日本的茶道中,有一種稱之為天目臺的茶道器,說的就是放置天目茶碗的漆器盞託。日本的大多數天目臺都是木質漆器盞託。

在2016年佳士得秋拍【臨宇山人珍藏II】的拍賣中,這件南宋建窯油滴天目茶碗在釋出的同時附屬著宋代的一件褐漆盞託以及錦囊等。每拍出天價建盞,同時釋出相對應的盞託仿佛成為了拍場上的標配。

南宋·建窯油滴天目茶碗及天目臺、仕覆|2016年佳士得秋拍【臨宇山人珍藏II】

《夢粱錄》記載杭州一般茶肆中「用瓷盞、漆託供賣」茶飲,也證明了漆器盞託在宋代廣為流行。

東京國立博物館裡藏有一件南宋時代的剔犀輪花天目臺,其整體造型、雲紋雕飾與宋代審安老人所說的「漆雕秘閣」仿佛如出一轍。

在宋畫和宣化遼墓的不少資料中也發現宋代茶盞的標配是盞託。這張畫面的中心有幾個盞託,從造型與顏色上看,應該是屬於無紋的黑漆盞託。儘管盞託的材質多種多樣,但在宋代時期大多數喝茶的標配是漆器盞託。其中剔犀和剔紅,也就是《茶具圖贊》中說的漆雕。

漆器防蛀、防腐蝕、防水、輕便,而且歷久彌新,便於保存。在現代漆出現之前,是很好用的材料。

許多傳世的漆器,過了千百年,依舊光亮如新。

不過傳統的漆器工藝耗時耗工(生漆採集是季節性的,制漆和上漆都要以年為單位,還得全手工),所以到現代主要以藝術品、奢侈品的姿態出現,比較少作為日用品。

內蒙古敖漢旗四家子鎮閆杖子村北羊山遼墓壁畫《備飲圖》|敖漢旗博物館藏

張世卿墓壁畫 備茶圖

無論是劉松年的《攆茶圖》,還是周季常、林庭珪的《五百羅漢圖》,都有這一對黃金搭檔的出現;無論是居於民間或者處於高堂之上都可以看到漆盞託的蹤影。

在宋代,漆器盞託無論黑漆朱漆,隨著茶盞的遍布,亦成為了喝茶不可或缺的茶道具。

劉松年的《攆茶圖》,局部

周季常、林庭珪的《五百羅漢圖》,局部

盞託為何備受推崇?

漆器盞託從身價和藝術性來說,都是建盞的絕配。

第一,漆器盞託中剔犀盞託工藝複雜,價格不菲,是宋代的頂級漆器,與宋代的頂級茶盞——建盞地位相當。

剔犀工藝需先以紅、黑兩色或三色(第三色多為黃色)相間,刷在胎骨上,直到相當的厚度後,斜剔出紋飾,故在刀口斷面露出不同的色層。

根據露出的不同顏色日本人將剔犀盞託區分為堆黑漆的天目臺和堆朱漆的天目臺。剔犀盞託因其工藝複雜,技藝成熟也在南宋到元的時期,代表了我國雕漆的最高水準。

這隻剔犀盞託為2012年香港佳士得秋拍的李氏家族(收藏家李汝寬父子)漆器專場拍品,產於宋代,直徑16cm,估價800萬。紋飾刀工極其精巧,手持處為優雅的葵瓣形,保存得又非常完好。

第二,漆器盞託的材質特性與建盞相匹配。

①防水耐燙,不怕被熱水濺到。雖然瓷製、金屬制盞託也防水,但是後二者太重了。

本身建盞就是厚重的鐵胎瓷器,若是盞託和盞一樣重,甚至更重,會給端盞的手帶來不少負擔,所以還是輕滑溫潤的漆器好使。

②漆器還耐碰撞,不需要輕拿輕放。

③漆器盞託耐久性很好,即使經年累月,仍然光亮如新,和宋代建盞千年後仍然斑紋清晰、釉色亮澤的性質一致。

南宋·堆朱漆輪紋天目臺

第三、,漆器盞託的外觀與建盞風格一致,審美上甚為協調。

漆器質感與金銀器的冷豔亮麗殊為不同。而剔犀盞託又有粗看樸素,細看卻內有乾坤的特點。

建盞正好也是一眼看去不甚亮眼,但對著光線細看,斑紋若隱若現,變幻多姿,頗有別致意趣。

南宋·堆朱漆輪紋天目臺

不得不說宋人品茶確實很有一套,對點茶步驟中涉及的每一種茶具都很有講究,甚至特意為它們寫書,還配圖。才能給後人豐富的材料去追溯當時的盛況。

欲知盞,先知茶。茶具雖小,卻能見微知著,今後筆者還會找機會和各位分享其他點茶茶具的故事,敬請期待,歡迎轉發關注分享。

相關焦點

  • 盞圈凡爾賽:7800萬的茶盞買不起,只能勉強看800萬的盞託
    點茶亦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鬥茶」更是上升為與琴棋書畫詩酒一般的風雅之事,在點茶鬥茶的時候,有一個與建盞地位相當的配件——盞託,由於我們今天採用泡茶法,不怎麼需要盞託,因而很少被現在大多數人所識記,但是在宋代,茶盞與盞託,可謂是孟不離焦,密不可分。
  • 酒盞、茶盞及鬥茶盞雜說
    好多初入收藏界的朋友對啥是酒盞,啥是茶盞,再或者啥是鬥茶盞,這些宋金時期廣泛流行的各類盞託,分辨的不是很清楚。
  • 酒盞、茶盞及鬥茶盞雜說
    好多初入收藏界的朋友對啥是酒盞,啥是茶盞,再或者啥是鬥茶盞,這些宋金時期廣泛流行的各類盞託,分辨的不是很清楚。
  • 一件小小茶盞,5636萬天價,收藏正當時 史上最貴30件茶盞
    盞託配套,互為映襯,盞因託而飄逸而高貴;託因盞而寬博而翔實。整體造型在視覺上,給人以穩重平靜又不失靈動變化之美感。茶盞拍賣榜第16名 明以前 鈞窯缽式茶盞 (一組四件)盞與託一體,直口,弧形腹壁,繼而內斂與託盤相連,盞託口沿上翹,圈足中口。
  • 一件小小茶盞,5636萬天價,收藏正當時!史上最貴30件茶盞!
    盞託配套,互為映襯,盞因託而飄逸而高貴;託因盞而寬博而翔實。整體造型在視覺上,給人以穩重平靜又不失靈動變化之美感。茶盞拍賣榜第16名 明以前 鈞窯缽式茶盞 (一組四件)盞與託一體,直口,弧形腹壁,繼而內斂與託盤相連,盞託口沿上翹,圈足中口。
  • 探秘宋金鈞窯茶盞
    、宋時期才開始有的,但是晚唐、北宋飲茶到了一個高峰期,各種茶盞參差不齊,我們先說說北宋的鈞窯茶盞,北宋時期的鈞窯釉質細膩緊緻,釉色比較純淨,就如這件天藍釉盞一樣,就像晴空萬裡的蔚藍天空,豔美純樸,內外通體一色,口沿釉薄映出青灰色的胎骨。
  • 茶盞系列-----大肉莊拍賣群第18期
    因此,這期拍賣群我們就繼續做一下宋代的「茶」文化這個專題。雖然以前拍賣的主題裡面有提到這個概念,比如有茶道具之類的配飾等,但是這一場我們只討論最核心的那個茶具:「茶盞」。展現的是各種各樣的宋代茶盞。更加重要的是這次都是無底價起拍。
  • 唐代與宋代盞託的演變
    衢州是柯城區萬田鄉花園崗出土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的青瓷蓮瓣紋盞託,已經與唐代的盞託比較接近,只是該盞託是餅形足,中心凸起一圈支住盞。圖5:隋代一組茶、酒具中、晚唐流行的茶盞、盞託已經基本定型,茶盞分大小,基本上以五瓣梅花式、五瓣花口凸筋式以及圓盞,以唐代定窯茶盞為代表,定窯唐代的茶盞多以五瓣梅花式、五瓣花口凸筋式為主。
  • 這些茶盞裡的大講究,您可千萬別忽略了!
    ,並且茶盞開始配有盞託。好的茶盞顏色能襯託出茶湯的顏色,使茶能夠在茶盞裡香氣持久且保溫,同時茶湯在盞面上不留水痕。盞託斂口,弧形腹,託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制,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 盞託你見過多少種?
    盞託——置茶盞的託盤。託多呈圓形,中間有作為承託的凸起的託圈,即託口。瓷盞託始見於東晉,南北朝時開始流行,唐以後隨著飲茶之風而盛行。 白釉花口盞託 宋遼以後盞託幾乎成了茶盞的固定附件。《水滸傳》第四回「只見行童託出茶來。
  • 日本人珍藏800多年的油滴盞長這個樣子?憑什麼比兔毫盞還值錢
    四年前紐約佳士得成交一隻7800萬宋代油滴盞,其油滴斑紋圓潤飽滿且清晰,淺圈足修刀精細,束口造型別致,雖分布對稱不足,但仍舊是傳世油滴中的上品,傳承有序,曾為國寶油滴盞舊主安宅英一收藏,於1935年被日本文化廳定為重要美術品,2015年解禁,2016年上拍,創下建盞最佳拍賣紀錄
  • 南宋建窯油滴盞拍出7800萬 宋徽宗都為它寫過詩
    在拍賣公司佳士得本月15日於美國紐約舉行的拍賣會上,中國南宋時期的油滴盞(日本稱油滴天目茶碗)以1170.1萬美元(約合人民幣7805萬元)中標。該公司介紹稱,這是南宋茶碗拍得的史上最高額。看到拍品照片的讀者可能會問,這麼一件其貌不揚的黑色小盞,怎麼就能值這麼多錢呢?
  • 讓宋徽宗痴迷不已的兔毫盞長什麼樣?25張高清圖鑑賞珍品兔毫盞
    兔毫盞作為宋代建盞中最為流行的釉色類型,有銀、銀藍、褐、金、彩等多種色彩,不僅頻繁出現在文豪大家的茶詩茗詞中,兩宋茶書也多以其為茶盞之尊。《茶具圖贊》甚至將點茶必備十二種茶具中的茶盞直接描繪成兔毫盞,其標誌性地位毋庸置疑。
  • 讓宋徽宗痴迷不已的兔毫盞長什麼樣?25張高清圖鑑賞珍品兔毫盞
    兔毫盞作為宋代建盞中最為流行的釉色類型,有銀、銀藍、褐、金、彩等多種色彩,不僅頻繁出現在文豪大家的茶詩茗詞中,兩宋茶書也多以其為茶盞之尊。《茶具圖贊》甚至將點茶必備十二種茶具中的茶盞直接描繪成兔毫盞,其標誌性地位毋庸置疑。
  • 盞託託盞原是甌
    如溫州博物館的南朝甌窯青瓷託盞,蘇州博物館禁止出國展覽的五代越窯蓮花碗或蓮花式託盞,寧波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唐代秘色荷花託盞,國家博物館的唐代長沙窯青白釉綠彩瓷帶託茶盞,法門寺博物館的唐代素麵淡黃琉璃茶盞及茶託等。這類茶器,被稱為託盞、茶託、茶盞、帶託盞或帶盞託、盞託及杯等等。
  • 「酒盞」與「茶甌」
    韓愈用的是「玉盞」一詞,可見這盞最早應該就是玉作的酒杯。從目前出土和館藏文物看,唐代不愧是一個「金杯玉盞」的時代,用作酒盞的玉器爭奇鬥豔。雖並無統一的形制,但總體上仍然可以看出是逐漸從羽觴演變而來。飲酒有酒盞,飲茶用什麼?從文獻記載看,唐代飲茶用的不是「盞」而是「甌」。「甌」這個字目前沒有發現甲骨和金文,只在篆書中出現,其字義是指陶製的容器。   《荀子·大略》有雲「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知者。」這裡的「甌」和「臾」都是指陶器。《說文解字》將「甌」解釋為小盆。《南齊書•謝超宗傳》中說「超宗既坐,飲酒數甌。」
  • 宋朝《茶盞》
    #拍一拍宋朝#說起宋朝茶盞應該先從中國的茶文化開始講起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在中國已有四五千年歷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基本茶類:綠茶、紅茶、黑茶、烏龍茶、黃茶、白茶、花茶、普洱茶品茶必備茶具,今天筆者和大家談談宋代茶盞。蘇東坡的名句"從來佳茗似佳人",典型地代表了唐宋及以後的文人墨客,將品茶作為精神享受的明顯傾向。茶盞在唐以前就已有記載,《博雅》說:"盞杯子"宋代時開始有"茶杯"之名。
  • 盞託你見過多少種?
    盞託——置茶盞的託盤。託多呈圓形,中間有作為承託的凸起的託圈,即託口。瓷盞託始見於東晉,南北朝時開始流行,唐以後隨著飲茶之風而盛行。 白釉花口盞託 宋遼以後盞託幾乎成了茶盞的固定附件。《水滸傳》第四回「只見行童託出茶來。
  • 手把手教你鑑賞宋代定窯花口茶盞託
    這是一件宋代定窯茶盞盞託,高約4.5釐米,上口徑約4.5釐米,託部外徑約12.1釐米,足徑約4.0釐米。盞託上部呈杯形,且外形向上逐漸呈弧度外撇,託邊沿呈六瓣花口型,矮圈足。該器裡外施白釉,釉層較薄,釉色白中泛黃。
  • 宋代詩詞中的茶盞
    南宋到如今已有八百多年,經歷了數朝數代,歷經戰爭和文化的劫掠,留傳到如今的文獻都已經是碎片化記載,已經很少有描繪茶盞的文獻流傳到如今,我們只能通過書畫和文獻記載結合來還原宋代燦爛的文明和輝煌的成就。南宋時鬥茶文化盛行,人們吃茶已經融入在生活當中,有文獻記載;宋 吳自牧《夢粱錄·鯗鋪》:"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當時已是深入百姓生活。鬥茶文化的興起,促進了對茶和茶盞的要求,茶盞製作的越加精美,出現眾多精美的品種,有紺黑盞,兔毫盞,鷓鴣斑盞,木葉紋盞,青白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