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荒爭湊,萬國鹹通」,繁華而開放,用來形容當時的宋朝一點都不為過。儘管宋朝最終的沒落,不少人感嘆其孱弱,但它高度發達的商業文明與精神文明,仍然在中國文明的歷史長河裡熠熠生輝。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茶於宋人而言,「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王安石言),以至「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貴貧賤靡不用也」(被動李覯《盱江集》)。
點茶亦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鬥茶」更是上升為與琴棋書畫詩酒一般的風雅之事,在點茶鬥茶的時候,有一個與建盞地位相當的配件——盞託,由於我們今天採用泡茶法,不怎麼需要盞託,因而很少被現在大多數人所識記,但是在宋代,茶盞與盞託,可謂是孟不離焦,密不可分。
宣化遼墓中使用茶盞及盞託的場景
何為盞託?
南宋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贊》,集宋代茶俗之大成,將宋代點茶必備的十二種茶具以白描形式畫出,冠以宋代官職,加字號,做贊文,稱為十二先生,是目前已知的中國第一本茶具圖譜,為後人研究宋代茶文化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茶具圖贊》中所列宋代茶具十二先生
書中認為,茶盞代表應為「陶寶文」,即建窯兔毫盞,盞託則應首推「漆雕秘閣」。
審安老人在《茶具圖贊》中這樣寫道:「承之 易持 古臺老人。贊曰:,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吾斯之未能信。以其弭執熱之患,無坳堂之覆,故宜輔以寶文,而親近君子」
「漆雕」,古姓,孔子學生中有著名的漆雕開。宋代盞託有瓷製、金屬,而流行漆制,以雕漆為貴。
「秘閣」起源於漢魏時期的宮廷藏書機構。 北宋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在崇文院中堂建閣,稱秘閣,閣、擱同音,以秘閣稱盞託,暗喻把建盞擱在盞託上這個動作,秉承《茶具圖贊》一貫的雙關幽默作風。
「承之」,承接茶盞。易持,點茶需熁盞,用盞託現茶時持而不燙,故曰易持。
所號「古臺」,盞託緣如廊,而中部高起如臺,故喻為古臺。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出自《論語·季氏》:「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茶盞是易碎品,加熱後易燙手,燙手則易失手傾覆,茶託用於持危,使之不顛。
「以其弭執熱之患」,弭者,止也,點茶盞欲熱,持熱盞易顛覆,有茶託則可免此患,所以「無覆盞之憂矣」。
盞託承接茶盞(雅稱陶寶文),「故宜輔以寶文,而親近君子。」
其餘句子大意是,點茶需要將茶盞預熱,是會燙手的,有茶託才能用於持危,使之不顛。用盞託端著茶盞不怕燙,不會將茶盞打翻。
宣化遼墓壁畫中出現的茶盞及盞託
盞託,茶盞的最佳標配
在日本的茶道中,有一種稱之為天目臺的茶道器,說的就是放置天目茶碗的漆器盞託。日本的大多數天目臺都是木質漆器盞託。
在2016年佳士得秋拍【臨宇山人珍藏II】的拍賣中,這件南宋建窯油滴天目茶碗在釋出的同時附屬著宋代的一件褐漆盞託以及錦囊等。每拍出天價建盞,同時釋出相對應的盞託仿佛成為了拍場上的標配。
南宋·建窯油滴天目茶碗及天目臺、仕覆|2016年佳士得秋拍【臨宇山人珍藏II】
《夢粱錄》記載杭州一般茶肆中「用瓷盞、漆託供賣」茶飲,也證明了漆器盞託在宋代廣為流行。
東京國立博物館裡藏有一件南宋時代的剔犀輪花天目臺,其整體造型、雲紋雕飾與宋代審安老人所說的「漆雕秘閣」仿佛如出一轍。
在宋畫和宣化遼墓的不少資料中也發現宋代茶盞的標配是盞託。這張畫面的中心有幾個盞託,從造型與顏色上看,應該是屬於無紋的黑漆盞託。儘管盞託的材質多種多樣,但在宋代時期大多數喝茶的標配是漆器盞託。其中剔犀和剔紅,也就是《茶具圖贊》中說的漆雕。
漆器防蛀、防腐蝕、防水、輕便,而且歷久彌新,便於保存。在現代漆出現之前,是很好用的材料。
許多傳世的漆器,過了千百年,依舊光亮如新。
不過傳統的漆器工藝耗時耗工(生漆採集是季節性的,制漆和上漆都要以年為單位,還得全手工),所以到現代主要以藝術品、奢侈品的姿態出現,比較少作為日用品。
內蒙古敖漢旗四家子鎮閆杖子村北羊山遼墓壁畫《備飲圖》|敖漢旗博物館藏
張世卿墓壁畫 備茶圖
無論是劉松年的《攆茶圖》,還是周季常、林庭珪的《五百羅漢圖》,都有這一對黃金搭檔的出現;無論是居於民間或者處於高堂之上都可以看到漆盞託的蹤影。
在宋代,漆器盞託無論黑漆朱漆,隨著茶盞的遍布,亦成為了喝茶不可或缺的茶道具。
劉松年的《攆茶圖》,局部
周季常、林庭珪的《五百羅漢圖》,局部
盞託為何備受推崇?
漆器盞託從身價和藝術性來說,都是建盞的絕配。
第一,漆器盞託中剔犀盞託工藝複雜,價格不菲,是宋代的頂級漆器,與宋代的頂級茶盞——建盞地位相當。
剔犀工藝需先以紅、黑兩色或三色(第三色多為黃色)相間,刷在胎骨上,直到相當的厚度後,斜剔出紋飾,故在刀口斷面露出不同的色層。
根據露出的不同顏色日本人將剔犀盞託區分為堆黑漆的天目臺和堆朱漆的天目臺。剔犀盞託因其工藝複雜,技藝成熟也在南宋到元的時期,代表了我國雕漆的最高水準。
這隻剔犀盞託為2012年香港佳士得秋拍的李氏家族(收藏家李汝寬父子)漆器專場拍品,產於宋代,直徑16cm,估價800萬。紋飾刀工極其精巧,手持處為優雅的葵瓣形,保存得又非常完好。
第二,漆器盞託的材質特性與建盞相匹配。
①防水耐燙,不怕被熱水濺到。雖然瓷製、金屬制盞託也防水,但是後二者太重了。
本身建盞就是厚重的鐵胎瓷器,若是盞託和盞一樣重,甚至更重,會給端盞的手帶來不少負擔,所以還是輕滑溫潤的漆器好使。
②漆器還耐碰撞,不需要輕拿輕放。
③漆器盞託耐久性很好,即使經年累月,仍然光亮如新,和宋代建盞千年後仍然斑紋清晰、釉色亮澤的性質一致。
南宋·堆朱漆輪紋天目臺
第三、,漆器盞託的外觀與建盞風格一致,審美上甚為協調。
漆器質感與金銀器的冷豔亮麗殊為不同。而剔犀盞託又有粗看樸素,細看卻內有乾坤的特點。
建盞正好也是一眼看去不甚亮眼,但對著光線細看,斑紋若隱若現,變幻多姿,頗有別致意趣。
南宋·堆朱漆輪紋天目臺
不得不說宋人品茶確實很有一套,對點茶步驟中涉及的每一種茶具都很有講究,甚至特意為它們寫書,還配圖。才能給後人豐富的材料去追溯當時的盛況。
欲知盞,先知茶。茶具雖小,卻能見微知著,今後筆者還會找機會和各位分享其他點茶茶具的故事,敬請期待,歡迎轉發關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