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盞系列-----大肉莊拍賣群第18期

2021-03-01 大肉莊

○ 圖文|宋莊文化

最近在朋友圈上看到一張圖被大家瘋狂的傳播。


這是日本某寺廟裡面的五百羅漢圖的局部,表現的是眾羅漢吃茶的場景。而這幅畫被廣泛認為是宋畫,裡面表現的正是宋代點茶的場景。

其實,我在朋友圈看到這幅畫的時候沒有感覺,因為早就知道了麼。但是,這兩天我就發現很多人都在轉發這張圖。我在想為什麼呢?大概是因為很多人可能以前並不知道這幅畫,看到這麼圖文並茂的再現了宋代點茶的場景,有點恍然大悟的感覺。所以,很多人對宋代如何點茶的場景可能還比較陌生。

因此,這期拍賣群我們就繼續做一下宋代的「茶」文化這個專題。雖然以前拍賣的主題裡面有提到這個概念,比如有茶道具之類的配飾等,但是這一場我們只討論最核心的那個茶具:「茶盞」。展現的是各種各樣的宋代茶盞。更加重要的是這次都是無底價起拍。


從剛才的「吃茶圖」裡面可以看到,羅漢們手裡捧著的是漆質的盞託,盞託上面是黑色的茶盞。童子一面在用水注衝水,一面用竹筅在「打湯花」。這是典型的宋代點茶的場景。

這個黑色的茶盞十有八九是建盞。用建盞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建盞色黑,胎土裡面有很多鐵元素。宋代的茶湯崇尚「白色」,為了形成鮮明的對比,則用這種黑盞。二是因為建盞胎體厚重。這樣便於保溫,有利於湯花發出來。

關於宋人使用建盞鬥茶,我們在去年的文章「黑不拉幾的土肥圓居然是高級貨」裡有做過一些探討,感興趣的童鞋可以通過文章底部的連結進入翻閱,作為參考

現在喜歡喝茶的人越來越多,愛好茶盞的人也與日俱增。具體體現在宋瓷上面就是:建盞的價格飛快的在增長。建盞的行情上升的實在太快,以至於非專業玩建盞的選手都會被無情的拋棄了。像我們這種博採眾長,玩各種窯口的選手就開始出現貨源枯竭的現象了。沒有太多機會看到好的建盞了。


值得高興的是,宋瓷茶盞裡面除了建盞,還有很多其他品種啊。而且在當時,也不是非建盞不用啊,建盞也未必是最昂貴的。只不過建盞是當做「鬥茶」專用的,普通飲茶的時候用別的品種可能更加適宜。這就像今天茶藝師要盲品新茶,看哪種茶品質高的時候,他是用哪種高級器皿呢?



事實上品茶的時候,並不用十分名貴的器皿。只需要用最便宜最簡單的白瓷蓋碗或白瓷杯子即可。怕的是多餘的附加功能會干擾判斷,影響味覺。

所以,鬥茶最適宜用建盞。但是,未必建盞是最高級的或者最常用的茶盞。就像我們前幾期節目所說的,影青茶盞就很普遍啊。影青有很大的優點就是輕便啊,便於攜帶,方便郊遊啊。


言歸正傳,我們這次選擇的器物,有好多窯口了。

黑釉裡面除了建盞,最有名的就是吉州窯了。吉州窯生產的黑釉茶盞品種豐富,創造力非凡,和建盞的風格完全不一樣。對於我們玩古董的人來說,經常會把古代器物拿來實用的,如果讓我選擇用吉州盞還是建盞喝茶的話,我傾向于吉州盞,尤其是其中的一種類似缽的盞。純屬個人傾向性,覺得更加舒服一些。


當時吉州窯所在的區域正好是禪宗的一個支脈曹洞宗興盛的區域。所以,吉州生產的很多茶盞都具有一定的禪意,器型的設計上就跟宗教有莫大的淵源。透過千年歲月,你依舊可以感受的到那種韻味。我們這次選了兩隻吉州盞,器型不太一樣,大小也不一樣。看大家的各自喜好了。


同時期的北方也生產黑釉茶盞,而且質量也極高。最典型的就是臨宇山人所收藏的那隻「天外飛仙」了。很多人認識茶盞之美,大概是從這隻鬥笠開始的。



鬥笠盞是標準的茶盞。因為鬥笠盞的器型設計是和下面的漆器盞託配套的。古代的器物做工不可能像今天工業時代的做工一樣,手工製作肯定會有誤差。茶盞和盞託需要配合使用,尤其是兩種材質的器物肯定是兩種工匠去製作的。怎麼去協調這個誤差呢?

鬥笠盞和盞託的配合就可以完美解決的這個問題。兩者的誤差再大,在器型上都能有一定的包容度,只是盞最後放的深一點還是淺一點了。


這次我們選取了兩隻黑釉鬥笠盞,都是「油滴盞」。




小盞油滴大,大盞油滴小。兩盞一起拍,都是無底價。

「油滴」是跟「曜變」、「鷓鴣斑」等品種一樣都是十分名貴的品種,只有在溫度和釉料配方控制的很好地情況下才能發的出來。容易出現兩種極端,要麼沒發出來,要麼發過了。據矽酸鹽檢測報告顯示,通過某種特殊的處理,比如說在上釉之前刷一層護胎釉的時候,將會有利於形成「油滴」的氛圍。山西的窯工發現了這個奧妙,氣氛控制的很好,不需要很高的溫度就能形成比較穩定的「油滴」效果。而在其他窯口,好像看不到這種成熟度,往往是帶著一定的碰運氣成分。所以呢,如果看見一隻油滴盞,不是山西的,你知道應該怎麼做了嘛?

前面也說過,除了黑釉盞,還有很多品種。比如前幾期節目我們講過的「薄」、「釉光好」的類似於蛋殼一樣的影青茶盞。另外,青瓷也是很大的一個門類。尤其是耀州的素盞幾乎變成茶客人手一隻的標配了。

**************************************

乾貨講完,下面是廣告了。有興趣就看看,不看白不看。看了也不一定白看。


第一件:金耀州「落花流水」碗



尺寸:直徑13.5cm,高5.5cm

品相:不缺肉,已金繕

落花流水碗的設計十分有詩意。

從字面解釋就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單色狗的悲劇故事,怎麼可以說的這麼清新脫俗?


如果你想送前女友/前男友一件分手禮物,此碗最合適了。不管你們送不送,反正,當年我就想送這個。只是沒有人送而已。


不過,也可能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故事。講的是人生的無奈而已。


也許,它啥也沒說,只是簡單的再現了生活中的一個片段。

這種無奈感也伴隨著這件器物本身,在我發現它的時候,它已經變成好幾片了。只是後來,賈科梅蒂(Giacometti, Alberto,1901~1966)一件雕塑莫名奇妙的拍了1.4億之後(還是美金),我們就知道這隻命運多舛的「落花流水」可以變成啥樣了。


繕是一種尊重,對器物的尊重,對過去歷史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表現的是一種惜物精神。我們把看起來不起眼的殘缺器物,賦予新的生命,再現它的光彩,讓它能夠重新用起來。這就是我們對古董的「三觀」。

第二件:宋影青包銀邊印梅花小盞



尺寸:直徑10cm,高4.5cm

品相:完整


這件影青盞的內心印了一朵梅花,十分的喜人。


它採用的是復燒的方式,口沿一圈是芒口的。但是當時是用銀邊包邊的。現在還可以看到殘留的銀痕跡。可以想見這類器物,當時人一定是十分珍惜的。

但是,就因為口沿上那圈銀邊,沒法實用了。否則這樣的小盞清洗之後,喝茶自然是再合適不過的了。為了喝茶,就把銀邊去掉,實在太奢靡了,是對器物的不尊重。就當個樣本看看,遙想當年的盛況,也是件美事。

第三件:宋代吉州窯黑釉鬥笠盞



尺寸:直徑10.3cm,高3.8cm

品相:完整

你沒有看錯尺寸,它就是這麼點大。像這樣小的盞也是難找了吧?

更加難得的是這還是一隻鬥笠盞。器型上也是相對少見的。

如果用來喝茶,那一定是萌萌的。現在大肉莊就在用上好的老白茶在滋養它。

第四件:宋代吉州窯黑釉盞



尺寸:直徑11.3cm,高6.3cm

品相:口沿有幾個小磕,已金繕。

這個造型被現在的茶家廣泛的喜好。當時,這種造型的茶盞與禪宗有著密切的聯繫。如果用來鬥茶的話,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那也一定是十分適合的。深腹、大容量、穩重、厚都是鬥茶所適宜的。


第五件:宋/金黑釉大油滴小鬥笠盞


尺寸:直徑:9.6cm,高3.2cm

品相:兩片斷裂,口沿有一處小崩,已金繕

展覽記錄:「清雅集古」2012年在中國茶葉博物館舉辦的唐宋茶具展第61件器物

這件鬥笠盞的尺寸非常小,不足10cm。因為器型是鬥笠盞的造型,所以它的容積率其實很有限了。小盞是符合現在茶道裡面的需求的,但是在宋代確是個異類。更加難得的是這樣的小盞居然能發出這麼大的油滴。有這麼漂亮的錯落有致的分布,給人的想像空間就很大。我個人很喜歡這種誇張的對比。



第六件:宋/金耀州窯黑釉油滴鬥笠盞



尺寸:直徑13.5cm,高5.2cm

品相:碎拼,已金繕

這樣的油滴鬥笠盞十分的難得,比山西的油滴盞要難找的多。胎土十分細膩,很白色,屬於耀州窯裡面的比較另類的做法。圈足內施滿釉,可見做法非常的高級。

如果說建盞現在已經變成一種「顯學」,這類器物還遠遠沒有被重視。它的美學高度和價值還需要相當長時間才能被公認。



拓展閱讀:黑不拉幾的「土肥圓」居然是高級貨

沒辦法來現場看展覽?我們還準備了精緻的「收藏級」圖錄,至9月6號前還是半價240元包郵

最後的優惠期啦,預購圖錄可私信:「元一」,微信號「shenjianjie520」

二維碼:

相關焦點

  • 解讀建窯茶盞
    1993年筆者借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建陽年會之機,順便考察了位於建陽水吉鎮的蘆花坪窯址、牛皮侖窯址和大路後門窯址,同時深入走訪了當地村民,獲得了許多珍貴的實物資料,新發現了一些未被前賢提及的建盞品種,獲得了一些新的認識。建窯茶盞始燒於唐末宋初之際,繁盛於南宋之時。它擁有兩大系列產品。其一為自然窯變類,其二為人工裝飾類。對於前者自然窯變類,人們已經非常熟悉了。
  • 酒盞、茶盞及鬥茶盞雜說
    那麼,這些眾多的各式盞託,到底是酒盞、茶盞還是鬥茶的專用茶盞?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酒盞。酒盞在當時也叫「酒臺子」,其實,這樣叫更具象些。「酒臺子」顧名思義就是放盞的託中間凸出,做個平臺,用來放置酒盞的臺面。
  • 一丁字畫拍賣群到東方今典、嘉泰新城執勤點捐贈防疫物資
    一丁字畫拍賣群到東方今典、嘉泰新城執勤點捐贈防疫物資 2月13日,一丁字畫拍賣群將84消毒液、方便麵等疫情防控緊缺物資送到東方今典、嘉泰新城執勤點,向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的工作人員致敬。
  • 「酒盞」與「茶甌」
    宋代文獻記載的飲用器同樣有酒盞和茶甌兩種,只不過宋代的酒盞和茶甌形制很接近,而且基本上都是瓷器。茶甌基本沿用了唐代風格,上碗下託的瓷器。宋人因缺乏金銀而較少製作金銀酒盞,尤其是後來的南宋,甚至因缺乏北方的玉料而較少製作玉盞,但宋人可以發揮自己制瓷的特長,在茶甌的基礎上發明了一種新的酒盞。
  • 【點茶器具】之茶盞
    從蔡襄的《茶錄》中可知,由於黑釉茶盞煥發茶色,一向受追捧的青瓷、白瓷茶盞在宋代已讓位於黑瓷盞。鬥茶流風所至,宋代各地窯場紛紛燒制黑瓷。黒——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宋代鬥茶以茶湯乳花純白鮮明、著盞無水痕或咬盞持久,水痕晚現為勝,而茶盞就要以易於觀察茶色、水痕為宜。因此,黑釉茶盞最適合鬥茶之需。
  • 茶盞之美
    茶盞歷代有各種不同的稱謂每一種稱呼背後即表達了茶人對茶盞之美的詩人想像也體現了不同時代裡茶盞的器型變化
  • 宋代詩詞中的茶盞
    南宋到如今已有八百多年,經歷了數朝數代,歷經戰爭和文化的劫掠,留傳到如今的文獻都已經是碎片化記載,已經很少有描繪茶盞的文獻流傳到如今,我們只能通過書畫和文獻記載結合來還原宋代燦爛的文明和輝煌的成就。南宋時鬥茶文化盛行,人們吃茶已經融入在生活當中,有文獻記載;宋 吳自牧《夢粱錄·鯗鋪》:"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當時已是深入百姓生活。鬥茶文化的興起,促進了對茶和茶盞的要求,茶盞製作的越加精美,出現眾多精美的品種,有紺黑盞,兔毫盞,鷓鴣斑盞,木葉紋盞,青白盞等。
  • 2021大江奇珍雅石【拍賣群】第八十七期拍品預覽(3月2日晚八點準時開拍)
    18開戶行:中國建設銀行戶名:施曉燕帳號:6217 0035 9000 2049 071微信轉帳微信號:15196061421微信名:瀘州小施大江奇珍雅石拍賣群第八十七期於請掃描大江奇珍拍賣群二維碼,即可馬上關注!
  • 宋八大民窯茶盞
    宋代茶盞,器型高雅含蓄、內斂耐看,既方便使用又極具審美感,由於將實用、美觀以及精湛的製作工藝完美地結合,不僅深受當時宋人的追捧,也深深影響了八百年後的今天,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日用陶瓷的典範。一、磁州窯茶盞
  • 「茶色白宜黑盞」——宋人的點茶及黑釉茶盞
    如風雅皇帝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中就有二十篇文章介紹茶文化。宋代與唐代茶文化美學內涵的最大不同在於唐代「青則宜茶」,而宋代則是「茶白宜黑」。黑釉盞作為飲茶器皿,在宋元茶道中很受重視。1宋代點茶要了解宋代的茶盞,我們首先必須對宋代的飲茶法有了解。
  • 百人百盞系列-建盞名家詹桂溪 貴稀堂掌舵人
    #詹桂溪#詹桂溪,建盞非遺大師,是貴稀堂的掌舵人,是第一批最早開始燒窯的建盞大師,不遺餘力地恢復古代建盞的燒制技藝,如今詹桂溪是建盞製作技藝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從2007年至2012年,整整7年時間,詹桂溪日夜泡在考亭建盞研發基地,成功研發出曜變盞、油滴盞、茶末釉建盞、柿紅釉建盞、鷓鴣斑建盞、金銀兔毫盞等建盞系列產品。器型包括建盞茶具、建盞茶器、建盞擺件、建盞工藝品等系列,擁有燒制建盞的窯爐20多口,技術人員20多名。
  • 盞圈凡爾賽:7800萬的茶盞買不起,只能勉強看800萬的盞託
    茶盞是易碎品,加熱後易燙手,燙手則易失手傾覆,茶託用於持危,使之不顛。「以其弭執熱之患」,弭者,止也,點茶盞欲熱,持熱盞易顛覆,有茶託則可免此患,所以「無覆盞之憂矣」。盞託承接茶盞(雅稱陶寶文),「故宜輔以寶文,而親近君子。」
  • 【小茶說說】第131期:因茶得名,卻因飯局喪命,虧大了!
    今天是2020年6月4日,周四 這是小茶說說的第131期分享 希望你喜歡 閒時與朋友喝茶時
  • 《典藏茶藝》雜誌的風採(第100期)
    博學成就夢想,知識改變人生你想對沉香、茶文化更深了解,從典藏茶藝開始……《典藏茶藝》雜誌第1期-5期《典藏茶藝》雜誌第13期 她是使者,傳播茶的香醇、沉香的芬芳;她是學者,研究茶和沉香的加工生產;她是橋梁,構架於幾百萬讀者之間;她是舞臺,展現行業精英的綽約風姿。
  • 神秘深邃的茶盞茶碗,每件皆價值連城!
    借我的眼睛發現美,傳遞美給你;器韻,國寶級茶碗茶盞,每一件皆價值連城!培養美感,就從欣賞真正的大美開始吧。。。
  • 收藏:藏界新手第一次在古玩城出手,居然撿漏一件定窯茶盞
    宋代的一個白釉茶盞,這是孫齊天人生的第一件藏品,在潘家園市場買的。當時店主開的開價是14000,經過一番討價還價,花了12000把它買下來了。其實孫齊天也不太懂,憑直覺是個真的。如果真是的話,那可就賺了,但12000的價格是絕對買不到一件宋代定窯茶盞的。
  • 天天酷跑黃金獎池第18期獎勵什麼 第18期獎勵介紹
    天天酷跑黃金獎池第18期獎勵什麼?在遊戲中,剩下沒更新的人物就只有一個巔峰教官了,那麼問題來了,黃金獎池第18期獎勵會是這個巔峰教官嗎?請看以下詳解!  天天酷跑黃金獎池第18期獎勵介紹:  巔峰教官發動技能,角色高速衝刺!
  • 臺大宋代茶盞特展 · 黑釉
    《茶錄》中談到:「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指的就是「建盞」。「建盞」出產於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鎮,由窯變形成獨特的長芒及銀斑,呼為「兔毫盞」或「鷓鴣斑」。如蘇軾<水調歌頭>:「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兔毫盞裡,霎時滋味舌頭回。」
  • 600年前,這個茶盞能換一座城池!
    900多年前,在北宋皇宮的垂拱殿裡面擺滿了內府珍藏的茶盞和寶器,大殿內有兩個人迎面而坐,正在緊張的擺弄著這些茶具。這兩人不是別人,一個是當今的天子宋徽宗,一個是當朝的宰相蔡京。這一天,宋徽宗親自設宴招待蔡京,目的是為了跟蔡京好好「鬥」一把!他倆究竟要「鬥」什麼呢?鬥茶!
  • 新寶股份自主品牌東菱推出茶器系列--東菱鳴盞 延伸生活茶器新美學
    而作為起步於中國,卻聞名中外的小家電製造企業,東菱電器希望宣傳發揚中國茶品的現代美學觀念,由此在2017年推出了全新茶器系列--東菱鳴盞。而東菱鳴盞把茶延伸到生活美學本身,更多強調輕鬆的茶生活。以一種自然留白、適度節制的生活美學作為基點,鼓舞人們發掘生活本質的美好。與佛學禪宗或主張寡慾超然的日本閒寂哲學不同,東菱鳴盞始終散發著貼近生活、體貼日常的特質。回歸茶本源,致力於開發美感與實用兼具的茶器物,東菱鳴盞努力發掘感官、器物與生活空間整體合一的關係,讓用戶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享受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