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小小的葉子,讓這種茶盞被譽為「世之神器」!

2020-12-16 GooPin估品

中國有這樣一種獨特的茶盞,內外均施黑釉,盞內放一片桑葉,送入窯室燒制,經過1300度高溫之後,這片桑葉不僅沒有灰飛煙滅,相反其美麗的紋路、形體、脈絡永恆而完整地保留在了漆黑的茶盞上。如果註上茶水,眼睛和茶盞口保持水平,就會看到樹葉仿佛在水中漂浮,葉影逼真。這就是今天要跟您說的吉州窯「木葉盞」。

南宋吉州窯木葉盞 日本大阪東洋陶瓷美

伴隨著「點茶」、「鬥茶」之風,木葉盞出現了

在宋代,「點茶法」在朝野上下興盛一時,從皇帝到文人雅士再到黎民百姓,競相以點茶手法的高低和純熟來一決高下,形成了宋代獨有的「鬥茶」之風。所謂「點茶法」,簡單來說,比的就是誰能在衝茶的過程中將茶葉沫衝得越多、越白、越細,使其滯留在碗中的時間越久,誰就是勝利者。

因為鬥茶之風盛行,讓能與白色茶葉沫形成強烈色彩對比的黑釉茶盞有了市場,其中最具藝術魅力的當屬來自吉州窯的「木葉盞」。

宋代《鬥茶圖》

「一窯生一窯死」,木葉盞燒成難度可想而知

作為最富傳奇性的瓷器品種之一,吉州窯出產的木葉盞向來有著「一窯生一窯死」的說法。由於古法使用柴燒這一傳統工藝,燒制難度大,穩定性小,成品率極低。並且在燒制過程中,除了火候的掌控,還得考慮天氣、柴草的乾濕程度、裝窯的疏密程度等因素的影響。

所以,即使是再有經驗的窯工,要想燒制出完美的木葉盞也得靠些運氣。運氣好的時候,制瓷人憑著燒製成功的瓷器就能養家餬口。而老天不照顧的時候,燒壞的一整窯瓷器也能讓制瓷人賠的一窮二白。也正因如此,目前存世的古代木葉盞每一隻都價值連城,甚至拍出過高達千萬的天價。

南宋吉州窯木葉盞 日本東京國家博物館

享有國際聲譽,視為「舉世之珍」「世之神器」

從宋元時期開始,木葉盞就遠銷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國家,在國際市場中享有極高的聲譽。世界各地珍藏的吉州窯木葉盞古瓷為數極少,藏家都以擁有這種「舉世之珍」為榮。

其中,日本東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吉州窯木葉盞,被列為國家級文物,只在有限的時間內拿出來供人參觀。另外,在英國大英博物館也收藏著一件木葉盞,從它的說明文字可以得知,大英博物館稱其為「世之神器」。

北宋吉州窯黑釉樹葉紋碗 江西省博物館

超越世俗化禪境,「木葉盞」裡品「禪茶一味」

宋代江西吉州境內,禪宗寺廟不下50座。當時上流社會尤其是禪宗茶道禮儀十分講究。一些上流社會名士、官臣拜謁禪院,所享用的最高接待,自然離不開「禪茶一味」。在倡導「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佛家眼中,「吃茶」早已超越了世俗功能。

關於木葉、茶湯,佛家這方面的論述很多。佛家禪師所言「樹凋葉落」,暗喻斬斷妄念煩惱、進入真空無我「身心脫落」之境。一片飄零的落葉,置於火與泥土鍛造的茶盞之中,對於禪宗來說,木葉盞所蘊含的佛理也遠非一般的茶器所能比。

人們常說世界上又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採用天然樹葉燒制而成的木葉盞自然也不會有重樣的,「木葉無雙」當之無愧。關於木葉盞,今天我們就給您說到這裡,

估品提示:

如果您喜歡閱讀我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們的估品百家號,在藝術品收藏方面有什麼問題也可以私信聯繫我們,我們會邀請業內資深專家為大家一一解答。

如轉載請標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失傳700年的絕技,一片葉子「浴火重生」的傳奇!
    木葉盞作為其最典型的當家產品,更是令人無法忽視的存在。一片孤立的桑葉,原本零星之火即刻成灰。然而古代陶藝匠人卻能在1300度的高溫之下,將其美麗的脈絡永恆而完整保留在了漆黑的茶盞上……神妙之極,簡直嘆為觀止!這樣一項神奇的陶瓷燒造工藝,曾因戰火而失傳。好在如今已成功復燒,實乃人類文明進程中的一大幸事!
  • 一片葉子燒出天價瓷器,中國失傳700年絕技,被日本奉為國寶
    但偶然之作,本是天成。 想要復燒這「偶然之作」,幾乎顛覆了吉州窯以往所有的茶盞工藝。 其技藝之難,難在如何在高溫之中,讓葉子消失殆盡前,於盞壁留下完好無損的脈絡紋理。
  • 一片葉子燒出天價瓷器,還被日本奉為國寶?
    1200多年前,一片桑葉,偶然飄落到吉州窯中。窯工們開窯後,發現那片桑葉歷經高溫後,非但沒有灰飛煙滅,反而浴火重生。葉痕筋絡俱在,甚至連文脈都清晰可觸,熠熠生輝。木葉天目盞,是什麼?中國瓷器萬千種,為何它卻憑「以葉入盞、點木成金」,1200年來獨步天下?木葉天目盞是宋代吉州窯出品黑釉瓷產品。盞中的木葉呈黃色、褐色或藍綠色,莖脈清晰。注入茶水後,木葉猶如飄蕩在水中一般,若沉若浮,自古享有「木葉無雙」的美譽。
  • 解讀建窯茶盞
    在此,筆者暫且不說古往今來許多人對這句話的解釋是否正確,就拿用北宋人的論述來印證南宋時期的瓷器,其本身就顯得十分荒謬。知曉中國陶瓷美術歷史的人都應當清楚,有關宋代文人的審美趣向最講究自然之造化,崇尚窯變藝術,以天地萬物為本源,摒棄繁複的人工雕琢。
  • 茶盞之美
    茶盞歷代有各種不同的稱謂每一種稱呼背後即表達了茶人對茶盞之美的詩人想像也體現了不同時代裡茶盞的器型變化
  • 【點茶器具】之茶盞
    「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從蔡襄的《茶錄》中可知,由於黑釉茶盞煥發茶色,一向受追捧的青瓷、白瓷茶盞在宋代已讓位於黑瓷盞。鬥茶流風所至,宋代各地窯場紛紛燒制黑瓷。黒——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宋代鬥茶以茶湯乳花純白鮮明、著盞無水痕或咬盞持久,水痕晚現為勝,而茶盞就要以易於觀察茶色、水痕為宜。因此,黑釉茶盞最適合鬥茶之需。
  • 「茶色白宜黑盞」——宋人的點茶及黑釉茶盞
    然後把茶末放到茶盞裡,先倒一點點水,將茶末調成膏狀,再持茶瓶向盞中注水。為了保證水流對茶末的衝擊力,點茶所用的茶瓶,必須是下圖這種有著長長壺嘴的執壺。北宋青白釉瓜稜執壺宣化遼墓一號墓點茶圖左邊的侍者正用長柄勺擊拂,右邊的侍者正欲往盞中注水。
  • 酒盞、茶盞及鬥茶盞雜說
    那麼,這些眾多的各式盞託,到底是酒盞、茶盞還是鬥茶的專用茶盞?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酒盞。酒盞在當時也叫「酒臺子」,其實,這樣叫更具象些。「酒臺子」顧名思義就是放盞的託中間凸出,做個平臺,用來放置酒盞的臺面。
  • 「酒盞」與「茶甌」
    宋代文獻記載的飲用器同樣有酒盞和茶甌兩種,只不過宋代的酒盞和茶甌形制很接近,而且基本上都是瓷器。茶甌基本沿用了唐代風格,上碗下託的瓷器。宋人因缺乏金銀而較少製作金銀酒盞,尤其是後來的南宋,甚至因缺乏北方的玉料而較少製作玉盞,但宋人可以發揮自己制瓷的特長,在茶甌的基礎上發明了一種新的酒盞。
  • 宋朝的鬥茶文化:為何黑釉茶盞最受宋人歡迎?
    茶這種小小的植物,自漢代被用於飲料以來,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斷上升。唐代已有專門論茶的著作——陸羽《茶經》出現。到了宋代,社會上更出現了一種與茶有關的奇特風俗——鬥茶。鬥茶的過程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宋代鬥茶之風的興盛,還帶動了黑色茶盞——兔毫盞的風靡一時。夏末秋初,涼風漸至。
  • 宋八大民窯茶盞
    宋代茶盞,器型高雅含蓄、內斂耐看,既方便使用又極具審美感,由於將實用、美觀以及精湛的製作工藝完美地結合,不僅深受當時宋人的追捧,也深深影響了八百年後的今天,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日用陶瓷的典範。一、磁州窯茶盞
  • 《松風煮茗:婺源茶事》:與一片葉子結緣
    【著書者說】「一片葉子,一種乾坤。配得上乾坤的葉子,只有茶。茶,注入無華的水,人的一生就可以在一杯茶裡修行。一個地方更是如此,有了茶風茶俗,就有了生活的意境。」《松風煮茗:婺源茶事》 洪忠佩 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中國是茶的故鄉,茶為國飲。清楚地記得,我接到寫婺源茶事的選題,還是在2014年年底。早先,因為編寫《婺源茶藝》《茶香婺源》,手頭有基礎史料,我就積極進行申報,列入了中州古籍出版社的華夏文庫出版計劃。「霜,濃得似雪。草,茶,竹,還有樹的葉面上,停著厚厚的霜白。溪流,又瘦又癟,只有一匹水,拐個彎就失去了蹤影。
  • 600年前,這個茶盞能換一座城池!
    900多年前,在北宋皇宮的垂拱殿裡面擺滿了內府珍藏的茶盞和寶器,大殿內有兩個人迎面而坐,正在緊張的擺弄著這些茶具。這兩人不是別人,一個是當今的天子宋徽宗,一個是當朝的宰相蔡京。這一天,宋徽宗親自設宴招待蔡京,目的是為了跟蔡京好好「鬥」一把!他倆究竟要「鬥」什麼呢?鬥茶!
  • 茶盞系列-----大肉莊拍賣群第18期
    因此,這期拍賣群我們就繼續做一下宋代的「茶」文化這個專題。雖然以前拍賣的主題裡面有提到這個概念,比如有茶道具之類的配飾等,但是這一場我們只討論最核心的那個茶具:「茶盞」。展現的是各種各樣的宋代茶盞。更加重要的是這次都是無底價起拍。
  • 這些茶盞裡的大講究,您可千萬別忽略了!
    ,茶盞不僅僅是盛貯之器,它還體現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品位和質量以及那個時代的審美、價值觀等文化內涵。好的茶盞顏色能襯託出茶湯的顏色,使茶能夠在茶盞裡香氣持久且保溫,同時茶湯在盞面上不留水痕。這種瓷器的釉面顏色紺黑如漆,溫潤晶瑩,釉面上布滿密集的筋脈狀白褐色紋飾,猶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樣細,閃閃發光。用兔毫盞沏茶,兔毫花紋在茶水裡交相輝映,令人愛不釋手。宋代有關建盞記載最重要的著述是《方輿勝覽》,作者祝穆寫到:「兔毫盞,出鷗寧之水吉。黃魯直詩曰:『建安瓷碗鷓鴣斑』。又君漠茶錄『建安所造黑盞紋如兔毫』。然毫色異者土人謂之『毫變盞』,其價甚高,且艱得之。」
  • 宋代詩詞中的茶盞
    南宋到如今已有八百多年,經歷了數朝數代,歷經戰爭和文化的劫掠,留傳到如今的文獻都已經是碎片化記載,已經很少有描繪茶盞的文獻流傳到如今,我們只能通過書畫和文獻記載結合來還原宋代燦爛的文明和輝煌的成就。南宋時鬥茶文化盛行,人們吃茶已經融入在生活當中,有文獻記載;宋 吳自牧《夢粱錄·鯗鋪》:"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當時已是深入百姓生活。鬥茶文化的興起,促進了對茶和茶盞的要求,茶盞製作的越加精美,出現眾多精美的品種,有紺黑盞,兔毫盞,鷓鴣斑盞,木葉紋盞,青白盞等。
  • 這種瓷器:曾經被譽為至高無上!
    據南宋《袖中錦》刊載,當時被南宋譽為「天下第一」的物品中,就記有「高麗秘色」,即高麗青瓷,南宋人在古文獻中的這種稱頌,應是對高麗青瓷中世紀高峰發展期真實面貌的如實記載。高麗青瓷的發展,受中國北方汝窯和南方龍泉窯影響最深,高麗青瓷開始呈現深沉的綠玉式格調,刻劃花以菊花唐草為主要裝飾紋樣,造型以典雅清秀取勝,已不見宋瓷的大膽誇張。
  • 【萬寧本土鷓鴣茶】萬寧特產加井香鷓鴣茶58元,鷓鴣茶源自於世界長壽之鄉-萬寧,甘冽清爽為醇香,被譽為天然凌志草.
    主產於冠有「世界長壽之鄉」美譽的海南萬寧各山區、丘陵、沿海一帶的優良品質原生態野生鷓鴣茶樹大葉,其茶質醇厚,眾口皆碑。品之其味,甘辛、香溫、散發出濃鬱的零陵香氣。千年來,被歷代文人墨客譽為茶品中的「靈芝草」,是海南各地方人們日常生活,四季常飲和接待賓客的綠色養生健康飲品。我國著名詩人、戲作家田漢當年登東山嶺曾寫下:「羊肥愛芝草,茶好伴名泉」的詩句。
  • 專家呼籲保護研究鷓鴣斑茶盞 傳承中國茶禪文化
    作為中國宋代八大著名窯系之一,福建建安(今福建南平建甌縣)建窯燒制的黑釉瓷產品最受大家青睞,其中的兔毫、異毫、鷓鴣斑等茶盞,更是當時公認的鬥茶佳器。  林偉毅說,此前,他在香港于氏家族手中見到了一個非常特別的茶盞,經過多年的研究考證之後他認為這種茶盞就是中國古陶瓷史上「只聞其名,未知其貌」的宋代鷓鴣斑盞。
  • 「一碗飯多配幾個菜」——「一片葉子」的深山新故事
    新華社武漢4月30日電 題:「一碗飯多配幾個菜」——「一片葉子」的深山新故事  新華社記者侯文坤  鄂西北山區,穀城縣五山鎮深山裡,一壟壟茶樹疊翠,碧綠中透著清香。往來茶農或手託茶盤或腰挎茶簍,巧手上下翻飛,一枚枚鮮嫩的葉芽便落入盤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