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的「鑿空之行」:13載2次被困匈奴,讓華夏真正看見了世界

2020-12-26 我屬魚沒腦子

《史記·大宛列傳》載:「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然張騫鑿空。」又《史記·索隱》解釋:「謂西域險,本無道路,今鑿空而通之。」

這便是司馬遷評價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之行」的出處。「空」,通「孔」,孔道,「鑿空」的意思就是「開通大道」。另外,中國在西漢以前對西域一無所知,所以也有「空前」的意思。張騫出使西域,使中國人得以了解西域各國,也使西域各國了解了中國,開闢出了聞名於世的「絲綢之路」,所以說張騫出使西域,是「鑿空之行」。

(屹立在「絲綢之路」上的張騫通西域雕塑,向人們講述著「絲綢之路開拓者」的故事)

說起張騫出使西域,有其一定的歷史背景,具有重要的意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背景

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集團,楚漢之爭時,趁機佔領了河套平原,隨後一直對西漢政權構成巨大的威脅。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率30萬大軍平定韓王信叛亂,在平城白登山中了匈奴單于冒頓的誘敵深入之計,劉邦率領騎兵先頭部隊被圍困於白登山,與大部隊失去聯繫。劉邦率領漢軍依靠險峻的地形苦戰七天七夜,傷亡慘重,沒死的也大部分凍成了傷殘,眼看全軍覆沒。謀士陳平出奇謀賄賂單于閼氏,並詐稱大部援軍將至,單于閼氏說服了冒頓,悄悄給漢軍讓出一條逃生通道,劉邦帶著殘部敗走。

劉邦視其為奇恥大辱。但他認識到國之初建,百廢待興,匈奴強大,難以滅除,於是忍下這口氣,決定以和親安撫。

公元前198年,劉邦「使劉敬奉宗室女翁主為單于閼氏」,並且「歲奉匈奴絮繒酒食物各有數,約為兄弟以和親」(《漢書》)。冒頓娶了漢室公主為妻,高祖皇帝成了匈奴單于名義上的老丈人,從此給漢朝帶來幾十年的休養生息時間。但是匈奴人撕毀合約的情況時常發生,一不高興就又過來騷擾,漢朝統治者不得不忍受這樣的「屈辱」。

(劉邦咽不下這口氣也得咽)

甚至在劉邦死後第四年,冒頓上書太后呂雉:「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呂后是冒頓名義上的丈母娘,但冒頓在信中卻極盡不恭和挑逗:你已經守寡,我也是個寂寞的君主,乾脆你嫁給我,做我的王妃,一起生活,互相取悅,這樣你也不用寂寞了。呂后看罷大怒,欲興兵討伐,被季布勸住:高祖率領30萬大軍敗於匈奴,我們國力尚不足將其滅掉,還是等再強大一些吧。呂后無奈忍下了這樣的羞辱,回信道:我年紀大了,年老色衰,頭髮稀疏,牙齒脫落,這樣出嫁有辱單于,還望單于莫怪。於是又加倍送了錢財、物資和女人。

漢武帝劉徹即位後,國力已空前強大,雄才偉略的漢武帝決定痛擊匈奴一雪前恥。他從匈奴俘虜的口中得知,匈奴擊敗了月氏國,將國王的頭割下來當酒杯。月氏國的殘存勢力想要報仇,卻苦於為無人幫助,只得西遷。漢武帝認為這是一個契機,如果能聯繫上月氏人,大漢和月氏前後夾擊,定能打敗匈奴!

於是,漢武帝下詔尋找出使月氏部落的人。就這樣,張騫橫空出世。這一年,劉徹19歲,張騫27歲。

(張騫身陷囹圄不忘初心,遭遇挫折不棄使命。)

二、張騫出使西域的艱辛過程

張騫,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人,西漢外交家、探險家,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被譽為「東方的哥倫布」。

《史記·大宛列傳》記載:「騫以郎應募,使月氏。」

「郎」,即郎官,以守衛門戶,出充車騎為主要職責,亦隨時備帝王顧問差遣。張騫的傳奇從他揭皇榜的那一刻開始了。

公元前139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以歸降的匈奴奴隸堂邑氏人甘父為嚮導,率領100多名隨行人員從長安出發前往西域。

進入河西走廊後,張騫的隊伍不幸被匈奴騎兵抓獲,他們被押送到匈奴王庭。軍臣單于見這一隊人來頭不小,就詢問他們的目的何在,張騫誓死不說,但匈奴人在他的隨行人員身上找到了突破口。於是,軍臣單于想勸降張騫,並從他這裡了解一些漢軍的軍事機密,於是想盡辦法進行軟化、拉攏、威逼利誘,但是張騫毫不動搖,「持漢節不失」。軍臣單于又命人挑選了一名美貌女子照顧張騫的起居,想色誘張騫,但張騫依舊穩如泰山。

(張騫位卑不忘報國,立志以身許國。)

張騫留居匈奴十年,每天為匈奴放羊。在和那名女子的接觸中,他了解到她也是個苦命之人,並且幾經試探並無歪心,於是日久生情互致愛慕,兩人生活在了一起,女子為張騫生下一個可愛的兒子。但是,張騫始終沒有動搖為大漢通使月氏的意志和決心,始終沒有放棄逃跑的念頭。一日,他和已成為朋友的匈奴監視人員飲酒,趁機將其灌醉,和甘父一起,帶著妻子和兒子逃出了匈奴人的控制區。

張騫一行人一路西行,經車師折向焉耆,然後過庫車、疏勒,翻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到達大宛(今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幹納盆地),不論到達哪個國家,都以大漢使者的名義示好,從中尋找月氏國的線索。

一路上,大漠戈壁,忽而熱浪滾滾,忽而飛沙走石;蔥嶺高原,白雪皚皚,寒風刺骨。他們風餐露宿,沒有水和乾糧,就靠甘父射殺禽獸充飢解渴。

在大宛,他們受到了熱情款待。大宛國王本來早就風聞東方的漢朝十分富庶,想通使往來,但苦於匈奴從中梗阻,一直未能實現,現在正是機會。於是,他派了嚮導和翻譯,將張騫等人送到康居(今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內),康居王又遣人將他們送到大月氏。

(張騫真誠團結異族同胞,依靠漢胡各民族力量,完成國家使命。)

十年的變化很大,當年的月氏在敗給匈奴後,向西遷徙到了伊犁河流域,又被匈奴支持的烏孫國攻擊,於是繼續西遷,到達鹹海附近的媯水地區(今阿姆河流域),徵服了當地的大夏政權後重建家園。但是,時間已把他們的仇恨衝淡,他們佔據著水草豐茂的廣闊土地,過著無憂無慮的遊牧生活,不願再重提仇恨,拒絕了張騫的請求。

張騫的原始目的沒有達到,於是他就改變了方向,在妻子的幫助下,將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將各國的地理位置、風物人情、宗教禮儀、生活習俗都記錄了下來,又實地考察了許多國家,都刻在了竹簡上,裝了滿滿的一箱。

一年以後,張騫帶著眷屬開始返回大漢,他想繞道羌人的勢力範圍,避開匈奴。但是他哪裡知道,此時的羌人也被匈奴徵服了,他們剛一踏入羌人的地界,就再一次被匈奴扣留了。

不過匈奴人還算客氣,並沒有過多為難他們,只是又把他們留在匈奴居住了一年多,直到公元前126年軍臣單于病死,匈奴王室為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張騫才再一次趁機逃脫,然後歷盡千辛萬苦回到長安。

漢武帝親自接見了張騫,聽了他的講述,看了他的記錄,對他的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滿意,封張騫為「太中大夫」,授甘父為「奉使君」,以表彰他們的功績。

(張騫打通了東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鑿空之行」。)

三、張騫出使西域的重要意義

1、軍事意義。

張騫出使西域,歷盡九死一生,雖然未實現既定的戰略意義,但是為今後漢朝對匈奴用兵還是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公元前123年2月到4月。漢武帝命大將軍衛青率六路大軍先後兩次進攻匈奴,同時命張騫以校尉的身份跟隨衛青出擊漠北。張騫利用他熟悉匈奴軍隊特點、具有沙漠行軍經驗和豐富地理知識的優勢,為漢朝軍隊做嚮導,指點行軍路線和紮營布陣的方案。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張騫「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確保了戰役的全面勝利。戰後論功行賞,漢武帝封張騫為「博望侯」,「博望」是取其能「廣博瞻望」的意思,充分肯定了張騫熟悉西域的作用。

公元前119年,漢軍再次大敗匈奴,取得對河西走廊的控制,匈奴則向西北退卻,依靠西域諸國的人力、物力,與西漢對抗。在張騫的自薦下,漢武帝再次命張騫出使西域,意圖聯合與匈奴有矛盾的烏孫共擊匈奴。

張騫不辱使命,歷時四年,於公元前偕烏孫使者返回長安,並促成了烏孫與大漢的聯姻,使烏孫成為大漢在西方牽制匈奴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實現與烏孫的軍事聯盟,共同抗擊匈奴)

2、政治意義。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特別是功成名就後的再度出使西域,使漢政府在樓蘭、渠犁(今新疆塔裡木河北)和輪臺(今新疆庫車縣東)實現駐兵屯墾,置校尉。這是漢朝在西域最早設立的軍事和行政機構。

張騫派遣副使分別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闐、扜彌等國展開外交活動,足跡遍及中亞、西南亞各地,最遠的使者到達地中海沿岸的羅馬帝國和北非。在張騫帶回烏孫使臣的第二年,所遣副使與西域諸國使者也相繼歸漢,漢與西域諸國正式開始平等友好的交往,長久以來西北邊防的隱患逐漸消弭。至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府,西域正式歸於中央政權的統治下。

(實現與西域各國的誠信、平等外交,彰顯大國風範。)

3、經濟文化意義。

張騫首次出使西域,不僅是一次極為艱險的外交旅行,同時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學考察。他對廣闊的西域進行了實地的調查研究,不僅親自訪問了西域各國和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諸國,而且從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烏孫(巴爾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裏海、鹹海以北)、安息(今伊朗)、條支(今伊拉克一帶)、身毒(今印度)等國的許多情況。他隨後作出的記錄,是世界上首次對這些地區最詳實可靠的記載,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區和國家的古地理和歷史最珍貴的資料。

第二次出使西域,進一步溝通了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係,中國的絲和絲織品源源不斷地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再從安息轉運到西亞和歐洲的大秦(羅馬)。這條道路後來被19世紀的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命名為「絲綢之路」,不止絲綢,還有瓷器、琥珀等珍品都沿這條張騫開拓出來的道路走向世界,西方的珍寶黃金也沿著這條道路湧進長安,把古老中國和遙遠的西方世界連在了一起。

(「絲綢之路」的輝煌,凝聚了張騫的心血與汗水)

此後,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天馬、汗血馬等良種馬傳入中原,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蘿蔔等經濟作物也在內地紮根,豐富了漢族人民的經濟生活。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織品、金屬工具等,也傳到了西域,促進了西域的經濟發展。

(竭誠促進中原與西域先進生產經驗技術交流,實現雙贏發展。)

2100年前,張騫從長安出發的時候,整個世界東方與西方還相互隔絕。1100多年後,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才踏上中國的土地;1300多年後,西班牙探險家哥倫布才從西班牙的巴羅斯港揚帆起航,開往東方。張騫不僅是歷史上記錄的從中國到達中亞的首個人,也是從中亞到達中國的首個人,而且是將中國文明圈和波斯希臘—地中海文明圈直接聯通的首個人。他打開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及歐洲等國交往的大門,首次張揚起國與國之間平等、誠信交往的外交理念,彰顯大國風範。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經濟的交流和發展,為中國漢代及後世的對外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整個世界的文明與進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張騫用腳步丈量出來的出使西域路線圖)

道不盡的傳統歷史,言不盡的風物人情。我是熱愛傳統文化的小魚,解讀歷史但不歪曲歷史,歡迎大家批評斧正。希望我們共同學習,在歷史中徜徉,因歷史而成長。歡迎交流,望高抬貴手,不吝點讚賜評。

相關焦點

  • 張騫出使西域不只是鑿空西陲,更打通了中華文明與世界對話的通道
    那是在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漢朝立國六十四年後,北方草原霸主匈奴從高祖劉邦被圍白登起,一連五世,不時南下侵犯,不堪繼續示弱匈奴的漢武帝決定反擊,為了與居河西的月氏人聯盟共擊匈奴,宮廷侍從張騫應募出使西域。一介書生由此開始了影響中華文明進程的「鑿空之旅」。
  • 古代科學家:鑿空西域的張騫算科學家嗎?你不知道的地理博物學家
    後逃出匈奴西界,越蔥嶺,親歷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並耳聞身毒、安息諸國情況。元朔三年(前126),始返回長安,歷時13年。拜太中大夫。元朔六年(前123),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因功封博望侯。元狩四年(前119),張騫以中郎將職,再次出使西域聯絡烏孫以擊匈奴。其副使至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國。
  • 張騫:一個在荒漠中踏出通天大道,鑿空西域的人
    但是張騫並沒有回長安,他選擇了繼續西行,尋找分散的月氏人,他要完成他的祖國交給他的,他為之守候了九年的使命。十三年前,漢武帝在甘泉宮滿懷希望的送走張騫;十三年中,他在一次次的失望中等待張騫的歸來;十三年後,他已經失去等待的耐心,就在他完全絕望的時候,張騫卻突然像穿越時空一樣地出現在了他的面前。
  • 為什麼司馬遷評價張騫出使西域有「鑿空」之功?
    張騫出使西域事出偶然,就在漢武帝和匈奴的戰爭處於膠著之際,一個投降大漢王朝的匈奴人透露,西遷的大月氏有報匈奴世仇之意,但是一直找不到共同進攻匈奴的夥伴。為了「斷匈右臂」,漢武帝決定招募天下勇士出使大月氏。
  • 張騫墓前話絲路
    在出使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並與胡人為妻,但他不忘使命,設法逃脫,輾轉到與匈奴有仇的大月氏。當他到達大月氏時,因大月氏西遷已久,無意再與匈奴對抗。張騫返回長安,這一去便歷經了13年,最後只剩下他和堂邑父兩個人返回了。他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
  • 張騫墓前話絲路——2020「丈量大秦嶺」系列報導之七
    在出使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並與胡人為妻,但他不忘使命,設法逃脫,輾轉到與匈奴有仇的大月氏。當他到達大月氏時,因大月氏西遷已久,無意再與匈奴對抗。張騫返回長安,這一去便歷經了13年,最後只剩下他和堂邑父兩個人返回了。他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
  • 張騫: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他是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是奉漢武帝之命,溝通與西域的聯繫,想要聯合大月氏夾攻匈奴,從而減弱匈奴的勢力,但出師不順,過河西走廊時遇上匈奴騎兵隊,就這樣被抓至王庭,之後被匈奴軟禁,長達十年之久。在這期間,匈奴一直致力於軟化拉攏張騫,欲使他打消出使的念頭,甚至幫張騫在匈奴找了個女人做妻子,張騫也在這十年內與匈奴妻子生了孩子,但這並沒有動搖他的決心,他帶著任務前來,不達目的決不放棄。終於,十年後的某天,趁著匈奴不備,張騫帶著隨從逃出去了,為了任務,他甚至放棄了妻兒。但張騫在匈奴待了十年,人的一生有多少個十年呢?
  • 張騫的匈奴妻子後來怎麼樣了?生2子,今河南有3000多人是其後裔
    第二點我們可舉一例:張騫要從匈奴人那裡逃走,他的匈奴妻子幫助了他,後來,張騫成功逃離,可他的匈奴妻子卻被單于抓起來嚴刑拷打而死。 文學作品可以虛構歷史,大多數時候為的就是賺點觀眾的眼淚,但這很不實事求是。公元前139年,張騫率領百餘隨從,從隴西(今甘肅臨洮)出發西行進入河西走廊,去為漢帝國尋找理想中的軍事合作夥伴。
  • 張騫墓前話絲路
    城固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故裡和張騫墓所在地。公元前139年,漢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準備聯絡大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張騫,從家鄉秦嶺南麓城固博望鎮饒家營村白崖出發,穿過秦嶺,到朝廷任職,毅然揭榜應募。
  • 漢中地名故事:張騫墓
    張騫墓位於漢中市城固縣博望鎮饒家營村。墓冢坐北向南,南北長35米,東西寬26.5米,高4.26米,呈覆鬥形;冢頂南北長19.5米,東西寬16.5米。現存附屬文物包括漢代石虎1對,清乾隆陝西巡撫畢沅立碑1通,清光緒碑2通,1938年西北聯大立碑1通,古柏15株。
  • 西域三十六國 張騫
    要知道,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多達 370000餘件,大量的藏品實在是沒地方陳列,但張騫的「鑿空西域」之旅,不得不令眾多國寶級文物「蒙塵」,為其塑像讓道。「鑿空西域 」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奉命率領一百多人,從隴西(今甘肅臨洮)出發。他們西行進入河西走廊。這一地區自月氏人西遷後,已完全為匈奴人所控制。正當張騫一行匆匆穿過河西走廊時,不幸碰上匈奴的騎兵隊,全部被抓獲。
  • 張騫出使西域,去時年少歸來白頭,一晃十三載,他可曾有悔?
    張騫在歷史上的功績是有目共睹的,他先後兩次也說是三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兩條道路,讓漢朝對西域的地理文化知識有了一個很大的了解,為大漢提供了了解西域的第一手資料。所以司馬遷用「鑿空」來比喻張騫出使西域一事,所謂「鑿空」就是開通新的大道,它強調的就是開通,也就是是某個方面的開創者。
  • 這塊戰國銅鏡竟然比張騫早到西域300年
    據自治區文物所鑑定,這座古墓距今天已有2400多年歷史,是戰國時期的一座二次墓葬。被俘,被困十年,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返回時,張騫又被匈奴扣押,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張騫乘匈奴內亂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 國慶節前夕 謁張騫墓
    公元前138年,他應募出使大月氏謀求共同夾擊匈奴,歷時13載,行程萬餘裡,詳記了西域山川地理、風俗民情,開闢了東西方之間的交通路線。歷史學家翦伯贊稱他為:「張騫使中國種族第一次知道中原以外還有廣大的西方世界,從而開闢中國史上政治和經濟之新時代」。
  • 秦時明月漢時關,張騫鑿空、絲綢之路,兩漢外交制度漫談
    然而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外交活動,卻是從漢代開始的。兩漢時期,中國第一次打開大門與外界發生外交關係,中國從此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外交。自從"張騫鑿空"、"開外國道" ,中國古代外交突破了本土和東亞兩漢時期對外關係出現高潮,並非偶然,它既是東西方需求加強聯繫的產物,更是中國本身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 張騫西域奇遇記
    已有3年;此時的張騫仍被困在匈奴營地,三年前張騫被匈奴人抓到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準備,但匈奴人並沒有殺掉這些俘虜,他們希望能從張騫的口中套取更多關於漢朝的情報,並試圖說服他和他的使團為匈奴效力,張騫拒絕了。
  • 為「使者」張騫立傳 舞劇《彩虹之路》精彩演繹「鑿空之旅」
    《彩虹之路》劇照這是一幅描繪絲綢之路風光情韻的唯美畫卷,這是一部唱響絲綢之路千年文明的動人交響,這更是一首弘揚絲綢之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精神的壯麗詩篇……11月17日晚,由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文旅廳聯合開展的「春綠隴原」冬春文化惠民演出季的重量級演出,「春綠隴原·悅享經典」系列舞劇《彩虹之路》專場演出亮相蘭州音樂廳,舞劇以絲綢之路歷史為題材、以使者張騫為原型
  • 舞劇《彩虹之路》亮相金城 完美演繹「鑿空之旅」
    (甘肅省文旅廳供圖)  人民網蘭州11月18日電(黃帆)11月17日晚,舞劇《彩虹之路》作為「春綠隴原·悅享經典」惠民展演劇目亮相蘭州音樂廳,帶領觀眾重返2000多年前的絲綢之路,開啟了一段跨越時空的「鑿空之旅」,唱響了絲綢之路千年文明的動人交響。
  • 匈奴留張騫10餘年賜妻生子,歷盡千辛萬苦返漢,成就「絲綢之路」
    漢武帝自幼看不慣,父親、爺爺用和親之策,解決匈奴屢次來犯。登基後,籌備軍事,等待合適之機,想與匈奴一決雌雄。 由於竇太后大權在握,漢武帝只能蟄伏待機。公元前135年,竇太后去世,漢武帝真正掌握大權,派諸多將領與匈奴交戰,沒有平定匈奴。
  • 「絲路花城 · 彩色伊寧」漢武授權 張騫出塞
    西漢初年,匈奴崛起,迫使大月氏西遷伊犁河谷,塞王南遷。後元四年(前160年)前後,烏孫西遷伊犁河谷等地,建烏孫國。元封元年(前110年)前後漢朝與烏孫結盟。前60年,漢朝在新疆設立西域都護府,管理烏孫等國,伊犁等地正式納入中國版圖。6世紀中葉,阿爾泰、塔城、伊犁河谷為突厥地。張騫是西漢外交家。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目的是相約攻打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