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大宛列傳》載:「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然張騫鑿空。」又《史記·索隱》解釋:「謂西域險,本無道路,今鑿空而通之。」
這便是司馬遷評價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之行」的出處。「空」,通「孔」,孔道,「鑿空」的意思就是「開通大道」。另外,中國在西漢以前對西域一無所知,所以也有「空前」的意思。張騫出使西域,使中國人得以了解西域各國,也使西域各國了解了中國,開闢出了聞名於世的「絲綢之路」,所以說張騫出使西域,是「鑿空之行」。
說起張騫出使西域,有其一定的歷史背景,具有重要的意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背景
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集團,楚漢之爭時,趁機佔領了河套平原,隨後一直對西漢政權構成巨大的威脅。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率30萬大軍平定韓王信叛亂,在平城白登山中了匈奴單于冒頓的誘敵深入之計,劉邦率領騎兵先頭部隊被圍困於白登山,與大部隊失去聯繫。劉邦率領漢軍依靠險峻的地形苦戰七天七夜,傷亡慘重,沒死的也大部分凍成了傷殘,眼看全軍覆沒。謀士陳平出奇謀賄賂單于閼氏,並詐稱大部援軍將至,單于閼氏說服了冒頓,悄悄給漢軍讓出一條逃生通道,劉邦帶著殘部敗走。
劉邦視其為奇恥大辱。但他認識到國之初建,百廢待興,匈奴強大,難以滅除,於是忍下這口氣,決定以和親安撫。
公元前198年,劉邦「使劉敬奉宗室女翁主為單于閼氏」,並且「歲奉匈奴絮繒酒食物各有數,約為兄弟以和親」(《漢書》)。冒頓娶了漢室公主為妻,高祖皇帝成了匈奴單于名義上的老丈人,從此給漢朝帶來幾十年的休養生息時間。但是匈奴人撕毀合約的情況時常發生,一不高興就又過來騷擾,漢朝統治者不得不忍受這樣的「屈辱」。
甚至在劉邦死後第四年,冒頓上書太后呂雉:「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呂后是冒頓名義上的丈母娘,但冒頓在信中卻極盡不恭和挑逗:你已經守寡,我也是個寂寞的君主,乾脆你嫁給我,做我的王妃,一起生活,互相取悅,這樣你也不用寂寞了。呂后看罷大怒,欲興兵討伐,被季布勸住:高祖率領30萬大軍敗於匈奴,我們國力尚不足將其滅掉,還是等再強大一些吧。呂后無奈忍下了這樣的羞辱,回信道:我年紀大了,年老色衰,頭髮稀疏,牙齒脫落,這樣出嫁有辱單于,還望單于莫怪。於是又加倍送了錢財、物資和女人。
漢武帝劉徹即位後,國力已空前強大,雄才偉略的漢武帝決定痛擊匈奴一雪前恥。他從匈奴俘虜的口中得知,匈奴擊敗了月氏國,將國王的頭割下來當酒杯。月氏國的殘存勢力想要報仇,卻苦於為無人幫助,只得西遷。漢武帝認為這是一個契機,如果能聯繫上月氏人,大漢和月氏前後夾擊,定能打敗匈奴!
於是,漢武帝下詔尋找出使月氏部落的人。就這樣,張騫橫空出世。這一年,劉徹19歲,張騫27歲。
二、張騫出使西域的艱辛過程
張騫,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人,西漢外交家、探險家,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被譽為「東方的哥倫布」。
《史記·大宛列傳》記載:「騫以郎應募,使月氏。」
「郎」,即郎官,以守衛門戶,出充車騎為主要職責,亦隨時備帝王顧問差遣。張騫的傳奇從他揭皇榜的那一刻開始了。
公元前139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以歸降的匈奴奴隸堂邑氏人甘父為嚮導,率領100多名隨行人員從長安出發前往西域。
進入河西走廊後,張騫的隊伍不幸被匈奴騎兵抓獲,他們被押送到匈奴王庭。軍臣單于見這一隊人來頭不小,就詢問他們的目的何在,張騫誓死不說,但匈奴人在他的隨行人員身上找到了突破口。於是,軍臣單于想勸降張騫,並從他這裡了解一些漢軍的軍事機密,於是想盡辦法進行軟化、拉攏、威逼利誘,但是張騫毫不動搖,「持漢節不失」。軍臣單于又命人挑選了一名美貌女子照顧張騫的起居,想色誘張騫,但張騫依舊穩如泰山。
張騫留居匈奴十年,每天為匈奴放羊。在和那名女子的接觸中,他了解到她也是個苦命之人,並且幾經試探並無歪心,於是日久生情互致愛慕,兩人生活在了一起,女子為張騫生下一個可愛的兒子。但是,張騫始終沒有動搖為大漢通使月氏的意志和決心,始終沒有放棄逃跑的念頭。一日,他和已成為朋友的匈奴監視人員飲酒,趁機將其灌醉,和甘父一起,帶著妻子和兒子逃出了匈奴人的控制區。
張騫一行人一路西行,經車師折向焉耆,然後過庫車、疏勒,翻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到達大宛(今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幹納盆地),不論到達哪個國家,都以大漢使者的名義示好,從中尋找月氏國的線索。
一路上,大漠戈壁,忽而熱浪滾滾,忽而飛沙走石;蔥嶺高原,白雪皚皚,寒風刺骨。他們風餐露宿,沒有水和乾糧,就靠甘父射殺禽獸充飢解渴。
在大宛,他們受到了熱情款待。大宛國王本來早就風聞東方的漢朝十分富庶,想通使往來,但苦於匈奴從中梗阻,一直未能實現,現在正是機會。於是,他派了嚮導和翻譯,將張騫等人送到康居(今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內),康居王又遣人將他們送到大月氏。
十年的變化很大,當年的月氏在敗給匈奴後,向西遷徙到了伊犁河流域,又被匈奴支持的烏孫國攻擊,於是繼續西遷,到達鹹海附近的媯水地區(今阿姆河流域),徵服了當地的大夏政權後重建家園。但是,時間已把他們的仇恨衝淡,他們佔據著水草豐茂的廣闊土地,過著無憂無慮的遊牧生活,不願再重提仇恨,拒絕了張騫的請求。
張騫的原始目的沒有達到,於是他就改變了方向,在妻子的幫助下,將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將各國的地理位置、風物人情、宗教禮儀、生活習俗都記錄了下來,又實地考察了許多國家,都刻在了竹簡上,裝了滿滿的一箱。
一年以後,張騫帶著眷屬開始返回大漢,他想繞道羌人的勢力範圍,避開匈奴。但是他哪裡知道,此時的羌人也被匈奴徵服了,他們剛一踏入羌人的地界,就再一次被匈奴扣留了。
不過匈奴人還算客氣,並沒有過多為難他們,只是又把他們留在匈奴居住了一年多,直到公元前126年軍臣單于病死,匈奴王室為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張騫才再一次趁機逃脫,然後歷盡千辛萬苦回到長安。
漢武帝親自接見了張騫,聽了他的講述,看了他的記錄,對他的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滿意,封張騫為「太中大夫」,授甘父為「奉使君」,以表彰他們的功績。
三、張騫出使西域的重要意義
1、軍事意義。
張騫出使西域,歷盡九死一生,雖然未實現既定的戰略意義,但是為今後漢朝對匈奴用兵還是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公元前123年2月到4月。漢武帝命大將軍衛青率六路大軍先後兩次進攻匈奴,同時命張騫以校尉的身份跟隨衛青出擊漠北。張騫利用他熟悉匈奴軍隊特點、具有沙漠行軍經驗和豐富地理知識的優勢,為漢朝軍隊做嚮導,指點行軍路線和紮營布陣的方案。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張騫「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確保了戰役的全面勝利。戰後論功行賞,漢武帝封張騫為「博望侯」,「博望」是取其能「廣博瞻望」的意思,充分肯定了張騫熟悉西域的作用。
公元前119年,漢軍再次大敗匈奴,取得對河西走廊的控制,匈奴則向西北退卻,依靠西域諸國的人力、物力,與西漢對抗。在張騫的自薦下,漢武帝再次命張騫出使西域,意圖聯合與匈奴有矛盾的烏孫共擊匈奴。
張騫不辱使命,歷時四年,於公元前偕烏孫使者返回長安,並促成了烏孫與大漢的聯姻,使烏孫成為大漢在西方牽制匈奴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2、政治意義。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特別是功成名就後的再度出使西域,使漢政府在樓蘭、渠犁(今新疆塔裡木河北)和輪臺(今新疆庫車縣東)實現駐兵屯墾,置校尉。這是漢朝在西域最早設立的軍事和行政機構。
張騫派遣副使分別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闐、扜彌等國展開外交活動,足跡遍及中亞、西南亞各地,最遠的使者到達地中海沿岸的羅馬帝國和北非。在張騫帶回烏孫使臣的第二年,所遣副使與西域諸國使者也相繼歸漢,漢與西域諸國正式開始平等友好的交往,長久以來西北邊防的隱患逐漸消弭。至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府,西域正式歸於中央政權的統治下。
3、經濟文化意義。
張騫首次出使西域,不僅是一次極為艱險的外交旅行,同時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學考察。他對廣闊的西域進行了實地的調查研究,不僅親自訪問了西域各國和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諸國,而且從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烏孫(巴爾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裏海、鹹海以北)、安息(今伊朗)、條支(今伊拉克一帶)、身毒(今印度)等國的許多情況。他隨後作出的記錄,是世界上首次對這些地區最詳實可靠的記載,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區和國家的古地理和歷史最珍貴的資料。
第二次出使西域,進一步溝通了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係,中國的絲和絲織品源源不斷地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再從安息轉運到西亞和歐洲的大秦(羅馬)。這條道路後來被19世紀的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命名為「絲綢之路」,不止絲綢,還有瓷器、琥珀等珍品都沿這條張騫開拓出來的道路走向世界,西方的珍寶黃金也沿著這條道路湧進長安,把古老中國和遙遠的西方世界連在了一起。
此後,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天馬、汗血馬等良種馬傳入中原,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蘿蔔等經濟作物也在內地紮根,豐富了漢族人民的經濟生活。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織品、金屬工具等,也傳到了西域,促進了西域的經濟發展。
2100年前,張騫從長安出發的時候,整個世界東方與西方還相互隔絕。1100多年後,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才踏上中國的土地;1300多年後,西班牙探險家哥倫布才從西班牙的巴羅斯港揚帆起航,開往東方。張騫不僅是歷史上記錄的從中國到達中亞的首個人,也是從中亞到達中國的首個人,而且是將中國文明圈和波斯希臘—地中海文明圈直接聯通的首個人。他打開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及歐洲等國交往的大門,首次張揚起國與國之間平等、誠信交往的外交理念,彰顯大國風範。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經濟的交流和發展,為中國漢代及後世的對外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整個世界的文明與進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道不盡的傳統歷史,言不盡的風物人情。我是熱愛傳統文化的小魚,解讀歷史但不歪曲歷史,歡迎大家批評斧正。希望我們共同學習,在歷史中徜徉,因歷史而成長。歡迎交流,望高抬貴手,不吝點讚賜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