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的匈奴妻子後來怎麼樣了?生2子,今河南有3000多人是其後裔

2020-12-15 騰訊網

我們必須要承認這樣一個事實:男人成為英雄和找什麼樣的老婆沒有本質的聯繫。儘管我們常說「成功男人背後有個好女人」,但女人對男人的影響確是難以進入其本質的。很感謝上匈奴的軍臣單于給了張騫一個好女人,不但讓張騫度過了在匈奴的那些苦難的日子,也讓今天河南南陽方城縣博望鎮有3000多人成為張騫的後裔。

我們也必須要承認這樣一個事實:當年的漢朝和匈奴雖然總打仗,但漢朝百姓與匈奴百姓之間的關係絕對沒有我們今天一些人想像的那麼可怕。比方說,發起反擊匈奴戰爭的漢武帝就重用匈奴族的大臣;比方說,匈奴總愛給被他們捉去或者投降匈奴的漢人找老婆。

然而,從遙遠的2000多年前的漢代到今天,在這兩個問題上,我們一直是戴了有色眼鏡的。比方說,張騫的匈奴妻子在漢史裡接近於空白;比方說,我們今天的一些影視作品,依然保持了漢史對於張騫的匈奴妻子,進而把漢朝百姓與匈奴百姓的關係搞得很「緊張」。史籍的態度仍然在漫長的歲月裡慣性著我們的思維。

結果有這樣兩類:一是張騫的匈奴妻子在現代的文學或者影視作品裡仍然不被提及,讓很多人都不知道張騫還有個匈奴妻子;二是把這個事兒「處理」得過了頭,讓張騫的匈奴妻子早早地在史料裡「離開」了我們。

第一點我們不多說,大家都能明白。第二點我們可舉一例:張騫要從匈奴人那裡逃走,他的匈奴妻子幫助了他,後來,張騫成功逃離,可他的匈奴妻子卻被單于抓起來嚴刑拷打而死。

文學作品可以虛構歷史,大多數時候為的就是賺點觀眾的眼淚,但這很不實事求是。公元前139年,張騫率領百餘隨從,從隴西(今甘肅臨洮)出發西行進入河西走廊,去為漢帝國尋找理想中的軍事合作夥伴。那是一場生死未卜的行程,似乎是張騫在河西走廊未來及深吸一口氣,迎面而來的匈奴騎兵就將他們活捉,並將他們押送到匈奴王庭(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附近),交給了當時的匈奴首領軍臣單于。

我們今天說,單于為使張騫打消其出使大月氏的念頭,進行了種種威逼利誘,還給張騫娶了匈奴的女子為妻。這話似乎很「在理」,但卻沒道理。

張騫被俘後,對匈奴人來說或許有一定的利用價值,但沒有必要在他身上花費那麼漫長時光的精力和耐心,要防止他逃走,處死他即可一了百了,幹嗎還要讓他活著,甚至娶老婆給他呢?

說到這裡,我們可能已經涉及當時漢朝與匈奴的一個「秘密」,它是我們今天很多史學家都沒有關注過的內容,即是漢朝與匈奴對待戰爭與百姓的態度,一碼是一碼,兩者之間並沒有太多的牽扯,軍隊打軍隊的仗,百姓活百姓的人。匈奴人不殺張騫、漢武帝重用金日磾等人,以及張騫能領著個匈奴老婆回到漢地並且成為英雄都強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

這是一種多麼寬鬆的政治氛圍,是足以讓人羨慕的,但我們的歷史卻被很多人忽視了。

草原上的日子不好過,而張騫等人卻在匈奴的掌控中度過了十年的遊牧生活。這十年,他縱然牢記漢武帝所交給自己的神聖使命,「持漢節不失」,但能堅持下來,當然有著匈奴的妻子給予他的安慰與溫暖。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張騫出逃時才帶上了匈奴妻子。

匈奴人給張騫找老婆很「人性」,張騫出逃帶匈奴老婆也很「人性」,人性在這裡成了一個自然而然地、互相彌補和延續的過程。而漢朝的做法同樣也是如此的。

依據《史記》、《漢書》,張騫在公元前118年從西域歸來,為漢武帝帶回了豐富的有關西域政治、經濟、文化等信息。被漢武帝封為太中大夫;公元前123年,漢武帝命張騫隨衛青軍攻打匈奴,因「知水草」,又被封為博望侯。

打仗歸打仗,活人歸活人,在這裡,張騫沒有因為找了匈奴的老婆而被漢朝「隔離審查」,而封侯之事也使他多了另一個「故鄉」——其封地就在今河南省方城縣境內的博望鎮,食邑2000戶。

故鄉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只有一個,但還有一句話說是「人生處處都是故鄉」,對張騫這樣的偉大行者來說更是。

從史料看來,張騫是今天陝西漢中城固人無疑。在那裡,有著一段有關他身世的傳說:公元前175年2月2日,張騫在城固縣博望鎮白崖村出生了。他的父親名叫張漢林、母親胡氏,他還有個弟弟,一家四口種地為生。張騫從小就很聰明,長大後做小本生意養家,有一次坐船遇到大風浪,船翻了貨物被衝走了,他身無分文,走投無路時,碰上漢武帝招兵,他就去了。

「到了公元前138年,聖旨一下,他就出使西域,從西方帶回陶器大豆大蒜石榴西葫蘆等。他出使西域九九八十一難,回來就剩他和一個隨從。文到天官武到侯,他就被封了侯了」。

漢代規定,諸侯王、列侯只有在一年中十月份可去京城朝見述職,別的時間都要在封地呆著。這是為了讓他們「屏護朝廷」,更好地鞏固「家天下」。被封了侯張騫當然也不會是個例外,他必須帶老婆孩子到方城生活。

方城縣是河南省南陽市下轄縣,位於河南省西南部。南陽盆地東北出境之要衝,南依南陽市宛城區,北鄰平頂山市,被稱為南陽的北大門。張騫就這樣與方城結緣了。

今天,每逢盛夏時節的傍晚,一些方城人就會來到縣城西南的張騫廣場消夏避暑。21米高的張騫塑像威嚴地屹立在廣場中央,手持竹簡,腰挎長劍,面西背東,平靜而安詳。這與當地流傳的張騫的故事,一起構築了人們對2000多年前大漢王朝的那段公眾記憶。

有一個傳說是這樣的:張騫在出使西域前,曾經來到方城縣在楊樓鄉一帶收購絲綢。有一回,張騫等人在楊樓東邊的圪撂街採購絲綢返回時,遇到了強盜。人地生疏,張騫他們憑自己的力量是很難對付那夥強盜的。但他們很幸運地遇到了當地一位叫賈福的熱血青年。

路見不平一聲吼,賈福拔刀相助,和張騫他們一起面對強盜。結果是:賈福的肚子被強盜砍開,腸子流出一尺多長。然而,這位英勇的青年用手盤起腸子,用氈帶勒住,仍然與強盜作戰,直至張騫馬隊脫身,才倒地而亡。

後來,張騫被封了侯帶著匈奴妻子來到方城生活,自己花錢修了一座「賈福廟」,還把當地的一條河改名叫作賈河。

公元前121年,張騫奉命跟隨李廣率軍出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地區)進擊匈奴。但這一次,命運沒有再次青睞張騫,因為作戰失利,他被貶為庶人。但他的封地還在,「黜爵」而未「黜地」,並在前公元119年受命為中郎將,率將士300人,牛羊萬頭,幣帛數千萬,第二次出使西域。而他的封地以及再次被重用,當然能為其子孫提供衣食蔭護。

這時,張騫的匈奴妻子為張騫生下的兩個兒子都已成年,張騫出門,他的兒子當然可以幫他料理封地的事務了。這就是說,只要有封地的存在,張騫的後代們就能在方城紮根生活下去。

還有,公元前115年,張騫從烏孫歸漢後的第二年(前114)就離開了人世,這中間也並未發生什麼變故。這也是張騫的後代們紮根方城的條件和理由,雖然,他們的身上有著匈奴的混血,但自始至終漢朝都沒有在乎這一點。

據當地人講,博望鎮原本留有很多和張騫相關的遺存,博望鎮老街上,原有地名大公館、倉房院、馬號院,都有老建築留存,相傳是張騫當年封在此地時建的,用來自用和招待客人。但很可惜,這些遺存今天都已不存在了。所幸的是,在今博望鎮一些張姓村民的家裡,還供奉著張騫先祖的牌位,而且幾乎所有人家牌位兩邊的對聯內容基本一致,上聯為「博畄受封流芳遠」,下聯為「固鞏遷居世澤長」,橫額是「張公百忍」。

祖先的榮耀就這樣在2000多年後的今天被代代流傳了下來,濃縮在了這幅對聯裡,久遠而且深刻。據當地政府部門統計的數字,至2010年,在方城縣博望鎮周圍的殷莊等村落,居住著的張騫後裔836戶共計3908名。

面對張騫的牌位,他們「供上牌位,逢初一十五,一天三趟燒香。平時天天晚飯以後燒香」,讓祖先的記憶在繚繞的香菸裡,平實而淡然。甚至,在2009年時,他們還派出代表,前往張騫在城固的老家進行了又一次的「認祖」。歷史在這裡同血脈的親情同行,如同位於方城縣縣城西南佔地80畝的張騫廣場,不僅為當地群眾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休閒娛樂場所,也為途經此處的外地人洞開了一扇了解方城的窗口。

好了,有關張騫後裔的故事我們在這裡可以打住了。

《史記·大宛列傳》:「騫還到,拜為大行,列於九卿。歲餘,卒。烏孫使既見漢人眾富厚,歸報其國,其國乃益重漢。其後歲餘,騫所遣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然張騫鑿空,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於外國,外國由此信之。」

意思是: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回到漢朝,被任命為大行,官位排列在九卿之中。過了一年多,他就死了。(跟隨張騫而來的)烏孫使者已經看到漢朝人多而且財物豐厚,回去報告了國王,烏孫國就越發重視漢朝。過了一年多,張騫(在出使烏孫時)派出的溝通大夏等國的使者,多半都和所去國家的人一同回到漢朝。於是,西北各國從這時開始和漢朝有了交往。然而,這種交往是張騫開創的,所以,以後前往西域各國的使者都稱「博望侯」,以此取信於外國,外國也因此而信任漢朝使者。

今天,我們將張騫開通道路情意纏綿地稱為「絲綢之路」,但也不應該忘記,當時漢匈雙方對待對方百姓的氣度與胸懷,即使面對戰爭,他們均表現出了王者的大度與寬容。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我們才有足夠的理由將絲綢之路和平之路。

博者大也;望者,威望、誠信也。在西域人民將漢朝的使者都稱為「博望侯」的那一刻,絲綢之路也成了人心所向、眾望所歸的商貿、文化與和平之路。而作為鑿空西域的大漢使者張騫,在這條路上,不管是哪裡都是他的故鄉。如今,在城固張騫墓旁的矮房上掛著一雙大鞋,鞋子足足有二尺多長,正是它,踩出了2000年前的中國腳印。

相關焦點

  • 張騫的「鑿空之行」:13載2次被困匈奴,讓華夏真正看見了世界
    呂后看罷大怒,欲興兵討伐,被季布勸住:高祖率領30萬大軍敗於匈奴,我們國力尚不足將其滅掉,還是等再強大一些吧。呂后無奈忍下了這樣的羞辱,回信道:我年紀大了,年老色衰,頭髮稀疏,牙齒脫落,這樣出嫁有辱單于,還望單于莫怪。於是又加倍送了錢財、物資和女人。漢武帝劉徹即位後,國力已空前強大,雄才偉略的漢武帝決定痛擊匈奴一雪前恥。
  • 古代匈奴的後裔是哪裡人?匈牙利人是匈奴後代嗎?
    匈牙利人是匈奴後裔 有一個非常流行的觀點認為,現在的匈牙利人就是古代匈奴的後裔。許多匈牙利人也認為自己是匈奴人的後裔,以為匈奴人阿提拉建立的匈奴帝國橫掃歐洲,被稱為「上帝之鞭」。歐洲人崇拜強者,有這樣的一個老祖宗簡直是無上的榮耀。
  • 張騫去世70年,羅馬凱撒大帝穿上從絲綢之路運來的長安絲綢新裝
    地中海沿岸景觀2沿著絲綢之路向東,走回7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114年,在東方的西漢帝國,有個叫張騫的人去世了。眾所周知,張騫就是絲綢之路的開闢者。張騫生於哪一年、死時多少歲?漢武帝一邊派出衛青、霍去病這樣的猛將去打匈奴,一邊派出使者去聯合西域各國夾擊匈奴。張騫原本是長安的一個馴馬小官,有幸成了出使西域的外交官。這一年是公元前138年。張騫帶著一百多人的使團出發,可過了十多年才回到長安,活著回來的只有兩人。發生了什麼呢?
  • 古之匈奴為何會消失,其後裔分布於什麼地方,現在是那些民族?
    公元前48年,匈奴內部為爭王位再次分裂,被漢光武帝將其安置在河套地區,南匈奴建王庭於五原塞,也就是現在的內蒙古包頭。次年,又將王庭遷於漠南的美稷縣,也就是今內蒙古準格爾旗。漢朝還設置了匈奴中郎將,為其提供安全保護。東漢末期,政局不穩,天下紛亂,南匈奴發動叛亂被鎮壓,部落向定襄、雲中、五原、朔方、上郡一帶遷徙分散。
  • 大漢有多強?張騫出使西域能媲美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嗎
    但是,因為匈奴是四方徵戰的遊牧民族,他們的疆域並不固定,有時候甚至連現在的歐洲一些地方也是他們的版圖。漢時西域風俗當是時,西域有三十六國,後來甚至有五十多國。不僅僅是匈奴,還有塞人,這是高加索人種。氐羌等。而月氏王國並未完全滅亡。
  • 令古人頭疼的匈奴人,到今天是哪個民族?哪個國家有匈奴後裔?
    匈奴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在今天已經不復存在了。匈奴人大約出現在公元前三世紀,屬於蒙古種族的一支。匈奴在發展過程中,與其他民族混雜生活。匈奴這個國家滅亡後,同化於其他民族,歷時久遠,其民族特徵也逐漸消失,現在已經很難再找出一個典型的匈奴人。
  • 匈奴語曾是中國北方的通用語?
    [摘要]史料記載張騫出使西域「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傳聞其旁大國五六」。這麼多中亞國家需要翻譯。張騫身邊只有甘父是匈奴人可做通譯。這說明匈奴語可能是中國北方乃至中亞的通用語。從地緣角度看,匈奴還給漢朝布下了一個「C形包圍圈」。這個包圍圈共有兩層。內層是河西與漠南:河西地(今甘肅境內黃河以西)駐有匈奴右部的修屠王、渾邪王,可以直接威脅漢朝隴西;漠南地則以河套平原為核心,駐有白羊王、樓煩王,威脅漢朝的代郡(今河北蔚縣)、雁門(今山西代縣)、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上郡(今陝西榆林市)等。
  • 匈奴人到底去了哪裡,蒙古是匈奴的後裔嗎?
    當時的黃帝、炎帝經常與居住在草原上的人交戰,當時他們被稱為葷粥(xun yu)鬼方 獫狁(xian yun)戎狄等等,不同的稱呼。夏朝滅亡後,夏桀之子淳維帶著一部分族人逃到北方,吞併其他小部落後形成了匈奴族。《史記·匈奴列傳》有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 匈奴的後裔今天在哪裡?陝北的匈奴人去哪了?
    姬胡是土著,地地道道的陝北人,在陝北這塊土地上已經生活了3000年。稽胡正是黃帝的後裔,商周時被稱作鬼方、獫狁、獯鬻、薰育、葷粥等,這些名稱是中原民族在不同時期對稽胡的稱呼,或是稽胡的一支。 狄,又叫北狄,分很多種,主要有白狄、赤狄、長狄,生活在陝北的是白狄。
  • 安徽一支匈奴後裔,至今保留匈奴民俗,還有人會匈奴語
    2014年曾舉行過一次世界匈奴人後裔大會,今年12月7日我們曾文章《世界匈奴人後裔大會》,2014年舉辦了第一屆,去年,2018年8月11日,由匈牙利圖蘭基金會主辦的第十屆"
  • 契丹人是匈奴人最親近的後裔?
    鮮卑因此轉徙據其地,匈奴餘種留者尚有十餘萬落,皆自號鮮卑。鮮卑自此漸眾。」東漢永元元年(89年)至永元十七年(105年),匈奴被漢將耿夔擊破,北單于逃走後,鮮卑進據匈奴故地,「有十餘萬落」未逃走的匈奴人加入了鮮卑。這就是鮮卑宇文部,他們是鮮卑系的別部而不是鮮卑的直接後裔。其後,被遼西慕容打垮的宇文鮮卑,經數百年臥薪嘗膽再度崛起,此時他們改頭換面,易名「契丹」,並稱其始祖為「奇首可汗」。
  • 張騫西域奇遇記
    在匈奴人的營地,張騫發現這個民族有著不那麼嚴密的軍事組織,但是他們卻具備在當時來看更先進、更具攻擊力的軍事裝備與戰術;特別是他們的騎兵,馬匹在匈奴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雙重角色,平時是作為交通工具;戰時則成為戰馬,匈奴騎兵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來保護自己,代之以更輕便、更堅固的盔甲來裝備自身;戰鬥中既機動靈活、又有更強的攻擊性。
  • 古時候的匈奴是現在什麼地方的人?長文詳解匈奴歷史
    匈奴是古代蒙古高原遊牧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匈奴中國的漢初時期,經過不斷吸納或吞併周圍部族的基礎上迅速壯大, 西域諸國多臣服於匈奴,此時匈奴勢力達到最大範圍。當時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遊牧部族之一,建立了遊牧民族的第一個奴隸制政權。但隨後的外部壓力(中原人打)和內部分裂,使匈奴內部分化愈來愈複雜,後來一部分分化進入中原,和融入中原民族,另一部分則西遷到了西亞與歐洲。
  • 與漢朝有關;其種族成謎,後裔仍存於世
    」但其實在秦始皇叱吒風雲統一六國之時,草原上的霸主匈奴日逐王已經將西域各國打的俯首帖耳,管理西域諸國的匈奴官職叫「僮僕都尉」,從這個官職的名字我們就可以看出,匈奴人是將西域各國人當僕人來看待的,可見其地位之低下。
  • 與漢朝有關;其人種成謎,後裔仍存於世
    」但其實在秦始皇叱吒風雲統一六國之時,草原上的霸主匈奴日逐王已經將西域各國打的俯首帖耳,管理西域諸國的匈奴官職叫「僮僕都尉」,從這個官職的名字我們就可以看出,匈奴人是將西域各國人當僕人來看待的,可見其地位之低下。
  • 橫掃歐洲的匈人是西遷的北匈奴嗎?匈牙利是其後裔所建嗎?
    有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匈奴在漢朝持續打擊下分為兩部,南匈奴留居故地並逐漸融入其他民族。北匈奴被迫西遷,所建的匈人帝國在阿提拉時期達到鼎盛,橫掃東、西羅馬帝國,令歐陸恐怖不已,稱其為「上帝之鞭」。以上是十八世紀法國史學家德金所提出的「匈人即匈奴」猜想,該假說一面世即大獲轟動,支持者甚眾,反對者不少。
  • 此匈奴人心口長了三根1.2米的紅毛,自稱是漢室後裔建漢國稱帝
    自古追名逐利的途中,各種各樣的人、千奇百怪的事,層出不窮。有為了得到魯國的信任和重用,殺掉妻子以明志的春秋兵家代表人物吳起;有為了上位,殺了自己的兒子,做成肉羹討好君王的著名廚師易牙;也有為了做駙馬,拋棄妻子娶公主的狀元陳世美。
  • 這就是張騫3:張騫在沙漠中遭遇匈奴騎兵,雙方展開一場血戰
    張騫和副手甘文奉命出使西域。他們經隴西,過黃河,跨過河西走廊,進入祁連山匈奴活動地區。在一個夜裡,突然,張騫從雲隙裡透出的兩顆星判斷隊伍走錯了方向,立刻問甘文:「我們怎麼向東北方向走呢?」甘文也發現方向錯了。張騫立刻指揮隊伍掉轉馬頭朝西北方向前進。
  • 戰匈奴、通西域,漢武帝的彪炳千秋行動
    人口一般為一二萬人不等,最多的是烏孫,約63萬人,其次是龜茲,有8萬餘人,最少的僅有200餘人。它們大多數分布在今新疆天山以南,崑崙山以北,西至蔥嶺,東接玉門關及陽關,即今塔裡木盆地一帶。主要的有鄯善 (即樓蘭)、于闐、莎車、無雷、疏勒、休循、焉耆、渠犁、尉犁、龜茲、姑墨、溫宿、尉頭、捐毒,等等。他們北有烏孫,東與匈奴相連。這裡的居民或者從事農耕,或者過著遊牧的生活,其習俗與匈奴及烏孫各異。
  • 一帶一路的絲綢之路關於張騫你不知道的秘密
    話說當時漢朝初建的時候,漢高祖劉邦曾經攻打匈奴,結果被匈奴打敗並未困了七天七夜,後來脫困後就再也沒有攻打過匈奴。只是當年老祖宗在匈奴那吃了虧,所以漢武帝也不敢隨便就打過去,不過還是時不時的就跟匈奴摩擦其衝突,有一次大漢軍隊抓到了匈奴的一名軍官,經過逼供得知了匈奴剛剛跟他們的鄰居月氏部落起了衝突,正好,這個月氏在匈奴的西邊,所以漢武帝就想著聯合月氏給匈奴來個裡外夾擊。但是那個時候也沒有電話電腦,溝通不方便,所以就得派人前去跟月氏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