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墓前話絲路
——2020「丈量大秦嶺」系列報導之七
離開寧強縣境內的漢江源,「丈量大秦嶺」團隊沿漢江在秦巴大山懷抱中的漢中盆地中心向東行進。公路兩旁稻田連連,河湖相間鬱鬱蔥蔥,一片南國氣象,這與漢中和以旱作農業為主的關中平原間相隔的秦嶺有關,難怪人們常說「秦嶺淮河一條線,南吃大米北吃麵」。
「丈量大秦嶺」採風團走進城固張騫墓景區
漢中不僅僅是秦嶺巴山庇護下的後花園,而且是漢人發跡的大本營。當年劉邦被項羽囿於秦巴山間漢中,就是利用這裡豐富的物產,迅速捲土重來,暗度陳倉,一舉突破秦嶺,覆水而下,橫掃關中,最終建立漢朝,才有漢水、漢人、漢朝、漢文化。三國時諸葛亮以此為基地,七出祁山北伐中原,留下了盪氣迴腸的歷史印記。
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塑像
由漢中市繼續向東,便到了張騫故裡城固縣。
城固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故裡和張騫墓所在地。公元前139年,漢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準備聯絡大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張騫,從家鄉秦嶺南麓城固博望鎮饒家營村白崖出發,穿過秦嶺,到朝廷任職,毅然揭榜應募。
公元前138年,張騫從秦嶺山下的長安西去,帶著100多人出使西域團,從長安出發過寶雞,經天水,穿越西秦嶺山間谷地的絲綢之路南線達臨洮,浩浩蕩蕩向西域進發。在出使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並與胡人為妻,但他不忘使命,設法逃脫,輾轉到與匈奴有仇的大月氏。當他到達大月氏時,因大月氏西遷已久,無意再與匈奴對抗。張騫返回長安,這一去便歷經了13年,最後只剩下他和堂邑父兩個人返回了。他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
張騫墓景區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於是張騫帶著上萬頭牛羊和大量絲綢,訪問西域的許多國家,也帶回了西方有個大秦國的信息。可回來不久,張騫便勞苦過度而去世。隨後西域各國紛紛派遣使回訪長安,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日趨頻繁。
之後,西域各國紛紛歸附漢朝。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天的新疆地區及其以西大片土地開始隸屬中央的管轄,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成為聯結西方的大陸橋,東西方以絲綢為主的貿易也由秦嶺發端,橫跨亞歐。
張騫這個衝出秦嶺、鑿空西域偉大壯舉,更是秦嶺偉岸的身軀對絲綢之路重大奉獻。爾後真正打通絲綢之路的班超,又是秦嶺北部扶風郡人,不僅在統一西域上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派甘英把絲綢之路真正打通到了與羅馬一海之隔的波斯,最後連自己的屍體都葬在了東秦嶺的邙山,被朝廷封為定遠侯,封地也在秦巴山間的鎮巴。
這一南一北的兩位秦嶺之子,憑藉堅強的信念、超人的毅力和艱辛努力,把秦嶺及秦嶺山下的長安和洛陽與西方連接起來,完成了東西方兩個帝國的第一次對接和交流,大大地加快了世界文明與生產力的進步。這便是秦嶺對絲綢之路的貢獻之一。
「丈量大秦嶺」專家在張騫墓景區考察
直到公元79年的東漢,大量的絲需求造成了西方巨大的貿易逆差,中國的絲綢終於撬動了羅馬帝國,甘英將出使羅馬的信息傳到羅馬,羅馬帝國也派使臣沿絲綢之路來到了東都洛陽。從此,羅馬的陽光灑向了東方,華夏文明傳入了西方,東西方文明的光芒終於交融在一起,人類文明才發生了翻天覆地進步。西方的宗教佛教也由出生在秦嶺東段的唐玄奘從西方取經後得以廣泛傳播,浸入中國並被發揚廣大。而東漢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術,被列入中國四大發明,中國的四大發明流入了西方,加快了歐洲工業革命,東西方兩大板塊由此都進入全新的鼎盛時代,直至海洋文明出現,陸上絲綢之路才逐漸沿寂了下來。
當天下午,專家學者和作家團不顧鞍馬勞頓,直接來到張騫墓,拜謁了這位鑿空西域的第一人,聽取了秦嶺文化學者王若冰隨車對張騫開拓絲綢之路偉大壯舉的講述,還經過了離此不遠的造紙術發明人蔡倫位於洋縣的墓地。夕陽西下時,車隊繼續向安康進發。此刻,回望張騫墓和蔡倫墓,大家都對秦嶺孕育出了這樣傑出人才敬仰不已,更對秦嶺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無數名人志士對中華文明歷史進程的巨大貢獻感嘆不已。
文|丈量大秦嶺新聞組 周吉靈撰稿
圖|丈量大秦嶺攝製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