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淅淅瀝瀝。
這樣的天氣,很不適合外出旅遊。我想了想,只好宅在家裡,把大前天遊覽張騫墓的照片整理一下,然後撰寫成文。
大前天,也就是這周的星期四,9月17日,我遊覽了張騫墓。
張騫墓,位於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博望鎮饒家營村,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保碑
我去的時候,門票有優惠,原本60元的門票只收30元。買票後,我進入張騫紀念館裡。張騫紀念館,這是依託張騫之墓而建的陵園式人文景觀,整體以獻殿為中軸,對稱分布。
張騫紀念館
進入正門,是長長的甬道。
甬道兩側,是兩條文化長廊。
一座闕式大門,青磚筒瓦,古樸大方,給人一種滄桑厚重的歷史感。
雙闕大門,後邊就是獻殿
我首先來到獻殿和東西配殿。
獻殿上方,懸掛著「蓋世奇功」的匾額;祭臺之上,立著三人雕像,中間是張騫,後邊一男一女分別是堂邑父和「胡妻」;獻殿的東西配殿為展室,分別推出「張騫生平偉績」展覽和具有鮮明陝南特色的民間藝術展覽。
張騫出使西域圖,描繪了張騫出使西域前漢武帝授予節杖的情景
鑿空圖,展現了西域人民熱情迎接張騫的情景
展廳裡面,乾淨整潔
出土文物,像不像一頭蒜
遊覽完展廳,我來到張騫墓地。
張騫墓地,就在獻殿之後。它,坐北朝南,夯築封土,大致呈覆鬥形,平面呈長方形,四周砌以石基,墓前豎著三通古石碑。石碑正中一通,上刻隸書「漢博望侯張公騫墓」,是清乾隆時陝西巡撫畢沅所立。
張騫墓地,莊嚴肅穆
張騫墓冢,大致呈覆鬥形
張騫墓碑
張騫墓碑,清乾隆時陝西巡撫畢沅所立
墓冢西南角的「聯大碑」,1939年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所立
墓前的古側柏
這時,我注意到,在張騫墓東西兩側,各有一座亭子,裡面置放著兩尊漢代石獸,被稱為「石虎」。石虎整體呈「S」形,風格粗獷,形態抽象。
它,現在靜靜地守衛在這裡,靜待人們的拜謁憑弔。
漢代石虎,共有一對
我抬起頭,看到張騫墓地裡樹木茂盛,遮天蔽日。正中央的張騫墓,在濃鬱蒼翠的古柏陰翳下,若隱若現,莊嚴肅穆。
我看著張騫墓,陷入沉思。
張騫,西漢時期傑出的外交家、探險家和絲綢之路開闢者。他,作為那個時代第一個走向世界的中國人,有著非同尋常的膽識和魄力。而張騫精神,就是指敢於冒險、不畏艱難、不怕吃苦、百折不撓,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精神和不辱使命的民族氣節以及誠實、厚道、正義和求實的作風。
領悟張騫精神,這是我們遊覽張騫墓的價值所在。
張騫塑像,目光堅定,一臉堅毅
志不達,絕不棄!
我被張騫的這種堅定與決絕所感染。
我仿佛看見他在大漠孤煙、長河落日下歷經險阻翻山越嶺的身影,仿佛看見他逃出匈奴營地馬不停歇奔赴西域尋找大月氏的身影,仿佛看見他在九死一生後一步步邁向長安時踽踽獨行的身影……
我懷著沉重的心情,離開張騫墓地。
繞過獻殿後,我忽然注意到甬道旁的綠化帶裡有一對古石獅。這對古石獅,如同母子,大獅低頭回首,小獅憨態可掬,感覺很有意思,這讓我原本沉重的心情有所緩解。
這,可能是很多人在遊覽張騫紀念館時沒有注意到的一個「亮點」吧!
一大一小的古石獅,如同母子
回去的路上,我感慨萬千。
張騫往事,已越千年。
他,出使西域,已經成為史書上一段段濃縮了的文字;他的一腔忠魂和氣節,歷經千年,絕唱古今。
張騫墓地,值得一遊!
張騫精神,值得追求!
張騫紀念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