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網帶貨第一人說是張騫,恐怕沒有第二個人,今天但凡有人講述「絲綢之路」歷史,幾乎百分之百無法繞過這個名字。 公元前139年,從來沒出過遠門的侍從官張騫在仕途無望的情況下,自告奮勇接下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公費出差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出關中、過河西、穿戈壁、越天山。誰也沒有想到,這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竟為方興未艾的漢帝國,打開了一個大大的世界。張騫走過路後來被西方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取了個如詩如畫的名字:絲綢之路。
我們從傳統上到現在一直都是只要你有名,所有的好事壞事都往你身上安,張騫也不例外,陸路帶來的物種不管是不是張騫帶來的,都安在張騫身上。據不完全統計張騫帶回來的東西有40多種就這樣張騫成了集大成者帶貨第一人。現在我們就看看絲綢之路張騫和後來的追隨者都帶來了什麼東西。
先看看什麼食材來自於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上的食材有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大體上說,凡是食材名字前帶有「胡」字的,大都是漢唐時期自西域進入的。如胡椒、胡桃、胡瓜、胡蒜、胡蘿蔔、胡豆、胡麻等等,當然也有洋蔥、大蔥、苜蓿、菠菜、西瓜、葡萄、石榴等這樣不帶「胡」字的。
洋蔥:把洋蔥放在第一位是有道理的,內地人也許吃洋蔥不太多,在新疆洋蔥是所有菜中的百搭靈魂,洋蔥在新疆餐飲中神一樣的存在。有文獻明確記載洋蔥在唐代的時候叫胡蔥,到了元代又叫回回蔥。古埃及人非常喜歡洋蔥,覺得洋蔥的一圈圈的鱗莖很美,象徵著永恆的生命,有位法老拉美西斯四世,下葬時眼眶裡都塞了洋蔥。羅馬的角鬥士則會用洋蔥摩擦自己的肌肉。中世紀的歐洲人會用洋蔥來付房租,或者當作禮物送給朋友——這估計和洋蔥耐儲存的特性有關。古代禿頂的歐洲人還會把切開的洋蔥頭用來摩擦頭皮,把洋蔥敷在臉上試圖減少雀斑。
洋蔥在伊朗叫皮芽子,在新疆也叫皮芽子。洋蔥在新疆菜中無處不在,皮辣紅、烤包子、大盤肚。在阿克蘇地區的烤肉最大特點就是把洋蔥切碎泡水,加入雞蛋液,鹽胡椒粉,再把切好的羊肉泡到裡面醃製。這樣烤出來的肉不僅味道鮮美還鮮嫩多汁。
核桃:原產地是今天的伊朗北部和阿富汗東部,漢代經羌人傳入。核桃再傳過來大部分時間都是叫胡桃的,在南北朝時期的南朝人來說,似乎更喜歡胡桃這個名字,因為所謂胡桃即「胡逃」,意謂著北邊的胡人逃跑,自然天下太平。因此南北朝時期的南齊詩人沈約種了很多胡桃,還寫詩「此乃胡羯奔逃,吉之先見者也」。胡桃改成核桃是理性的原因,核桃這種桃的桃肉是不吃的,吃的是桃核中的仁。
阿克蘇地區溫宿縣是南疆種植核桃最多的地方,也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核桃是被子植物,喜光,耐寒,抗旱、抗病能力強,適應多種土壤生長,喜水肥。阿克蘇核桃生長於阿克蘇河綠洲、渭幹河綠洲特有的山前衝積平原的微弱鹼性土壤上,地形平坦,地貌簡單,光熱充足日照時間長、熱量充足、晝夜溫差較大、光熱資源組合獨特、乾旱少雨,土質疏鬆、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較高、富含速效鉀,灌溉水源充沛、水質良好,這種獨特的土壤、水分與氣候特點,是形成阿克蘇核桃獨特品質的客觀條件。這一帶出產的的紙皮核桃,維吾爾族人叫它「克克依」,意思就是殼薄,其中紙皮核桃185含油量達75%。
胡椒:胡椒這種香料是我的最愛,小的時候家裡面的胡椒是一粒一粒的,也不知道從哪看到的美食故事,每年殺豬的豬腰子在油鍋裡炸的乾乾的,把胡椒粒用酒瓶子攆碎,撒上鹽和胡椒粉,那味道會追隨你一輩子。胡椒的原產地現在一般認為在印度,張騫帶回來的。胡椒在中國除了作為一種食材之外,還有一個特別的功能,這個功能和樟腦丸一樣,都能防蟲,於是很意外的還變成了一種建築塗料,用於塗抹在皇帝的後宮牆壁之上。胡椒吃起來讓人溫熱發汗,而且有著獨特的辛香,另外胡椒一串一串的,又象徵著子孫繁茂,因而用以塗抹後宮的牆壁,除了取其溫暖、芳香、驅趕蚊蟲的功效外,還有祈求多子的寓意。久而久之,椒房便成了後宮的代稱,進而成為了皇后的代稱。說到這一點倒是真的,張騫帶回胡椒之後被漢武帝元朔六年封為博望侯,封地即今河南省方城縣的博望鎮,那裡有3000多位張姓居民,據說都是張騫的後代,可謂子孫繁茂。
孜然:新疆人沒有不吃過孜然的,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全國,只要你擼串。孜然的學名叫做安息茴香,安息就是即帕提亞王國,也叫阿薩王朝或者波斯第二帝國,位置也在今天的伊朗一帶。孜然富含精油,氣味芳香濃烈,被認為是繼胡椒外世界第二重要的香料作物;孜然也有多種藥用特性,能夠理氣開胃、祛寒除溼等 ,還具有抗過敏、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和降血糖等保健功效 ,因此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孜然的最佳伴侶就是羊肉。
胡瓜:胡瓜就是黃瓜,原本綠色的胡瓜不知道為什麼慢慢變黃的?胡瓜原產地為埃及和西亞一帶,也是張騫帶回來的。胡瓜為什麼變黃?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說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的開國皇帝石勒是胡人中的羯人, 他忌諱胡字,於是就把胡瓜改為黃瓜。另外也有說是隋煬帝楊廣非常討厭胡人,當時帶胡字的名稱都要改一改,據說楊廣不止是只改了胡瓜,他還把將胡床改為了交床,幸虧他姓楊不姓焦。
黃瓜味甘,甜、性涼、苦、無毒,入脾、胃、大腸;具有除熱,利水利尿,清熱解毒的功效;主治煩渴,咽喉腫痛,火眼,火燙傷。還有減肥功效,是公認的減肥食物。小的時候我一直弄不明白明面是綠色的瓜叫黃瓜?還以為自己色盲,有一次吃老黃瓜,才知道黃瓜老了真的很黃。還有一個困惑:為啥女人去菜市場都要買頂花帶刺直直的黃瓜?
石榴:最初的名字叫安石榴,很多人認為出自安國,安國是西域古國,漢代為安息國屬地。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明確記載過此地。中國栽培石榴的歷史,可上溯至漢代,據陸鞏記載是張騫從西域引入。最有名的是和田皮山縣皮亞勒瑪鄉出產的皮亞曼石榴,這個我是有發言權的。去年帶著旅遊團專門去皮亞勒瑪鄉買過皮亞曼石榴。也曾以168元的價格賣過35個單體500克以上的皮亞曼石榴。精挑細選的皮亞曼石榴,放在核桃木雕刻的盒子裡面,用錦緞包裹,然後附上我的親筆信,一顆顆高品質的石榴帶著我的祝福飛到全國各地。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視石榴為吉祥物,視它為多子多福的象徵。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圍繞在黨中央!這也是給予石榴最高評價。
石榴營養豐富,維生素C比蘋果、梨高1~2倍。石榴成熟後,全身都可用,果皮可入藥,果實可食用或壓汁。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有很高營養價值,所以老人應該常吃石榴。石榴是一種珍奇的漿果,其果實營養價值較高。研究發現,石榴含大量的有機酸、糖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以及鈣、磷、鉀等礦物質。中醫認為,石榴具清熱、解毒、平肝、補血、活血和止瀉功效,適合黃疸性肝炎、哮喘和久瀉的患者及經期過長的女性。 胡蘿蔔:原產亞洲西部阿富汗, 12世紀經伊朗傳入我國,最早是當成動物飼料用。胡蘿蔔的營養價值已被人們所日益重視,這主要是胡蘿蔔中的胡蘿蔔素是維生素A的主要來源,而維生素A可以促進生長,防止細菌感染,以及具有保護表皮組織,保護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統等上皮細胞組織的功能與作用;缺乏維生素A會發生結膜乾燥病、夜盲症、白內障等,還會發生肌肉、內臟器官萎縮、生殖器退化等疾病。對一般成年人來說,每天需攝入維生素A達2200國際單位,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它有防癌的作用,並認為這主要是胡蘿蔔素在人體內能轉化成維生素A的功勞。 大蒜:大蒜起源於中亞和地中海地區,漢朝時期被引種到中國,9世紀傳入日本和南亞地區,2016年中國大蒜種植面積、產量均位於全球第一。大蒜最初也名叫胡蒜,我們農村經常看到一種小根蒜,葉子長得特別像韭菜,根很小,一般是獨頭的,一簇一簇的聚集生在一起。延邊的朝鮮族吃小根蒜特別的多,經常把小根蒜和桔梗拌在一起醃鹹菜用。 大蒜為百合科蔥屬植物的地下鱗莖。大蒜整棵植株具有強烈辛辣的蒜臭味,蒜頭、蒜葉和蒜薹均可作蔬菜食用,不僅可作調味料,而且可入藥,是著名的食藥兩用植物。大蒜鱗莖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低聚糖和多糖類、另外還有脂肪、礦物質等。大蒜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如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腫瘤及抗病原微生物等,長期食用可起到防病保健作用。
在中國大蒜有著重要的地位,在製作菜餚中舉足輕重,不管啥菜熗鍋的時候基本上是離不開蔥和蒜的。在東北過年吃餃子的時候要是說吃蒜,總會被大人打一下,說蒜既是算,天天算計不好,於是除夕夜的時候蒜有了一個新名詞「合計」。在東北燒烤爐子邊的大哥一定要配一個穿貂剝蒜的小老妹,那才有儀式感和派頭。新疆人吃蒜到了生猛的程度,尤其體現在吃拌麵上,已經成為標配,一口拌麵一口生蒜,尤其是要選擇紫皮的獨頭蒜,一口下去滿腦門子汗。
大蔥:蒙古蔥相比之大蒜,原產自西伯利亞的大蔥,進入中國的時間似乎要更早一些,最初的時候大蔥也被稱為胡蔥。關於大蔥原始品種最早的引進,可追溯到戰國齊國名著《管子》中的記載:「桓公五年,北伐山戎,得冬蔥與戎椒,布之天下」,齊桓五年,大致相當於公元前681 年,這個時間也就是章丘地區大蔥種植的開始。可以推算出,大蔥種植在章丘地區已經有近三千年的歷史,最早是由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引進。明朝嘉靖9年(1530年)《章丘縣誌》中也有關於大蔥種植的記載,並記有當時農民流傳下來的四句詩歌:「大明嘉靖九年慶,女郎仙蔥登龍庭,萬歲食之贊甜脆,蔥中之王御旨封」,這就說明在明代,章丘大蔥被御封為蔥中之王,大蔥種植在章丘地區已經普遍種植並且作為了當朝貢品。
蒙古蔥又稱沙蔥、蒙古韭。是荒漠和荒漠化草原上一種季節性放牧的飼草。分布中國內蒙古中部,寧夏中北部,甘肅河西走廊及新疆等地和內蒙古南部戈壁地區。傘形花序球形,多花,淡玫瑰色。喜砂質土壤,多呈零星分布。粗蛋白質含量較高。是我個人最喜歡的食物之一,尤其是涼拌沙蔥和沙蔥炒蛋。
菠菜:唐代管菠菜叫菠稜菜,是波斯菜的簡稱,表明其來自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而且菠菜還有個名字乾脆就叫波斯草。
胡豆:豌豆、蠶豆、豇豆、鷹嘴豆都被叫做過胡豆,今天的學者們關於各種胡豆的考證也是汗牛充棟,越來越多的豆子被牽扯過來。現在看極有可能是蠶豆。
苜蓿:紫花苜蓿原產伊朗,是當今世界分布最廣的栽培牧草,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栽培歷史,主要產區在西北、華北、東北、江淮流域。苜蓿在江南也叫草頭,在草長鶯飛的春天,爆炒金錢草是一道不可多得鄉間美食。苜蓿雖然葷素皆宜,個人覺得還是生煸苜蓿最能體現它的本味,也不難做,清油宜多,大火快炒,略灑薄鹽,臨起口含一口高度白酒直接噴將過去,我勒個去,一股藍色煙火隨著抽油煙機帶著苜蓿的清香擴散到街坊四鄰,從樓上看下去,過往行人就像被施了孫悟空法術一般,定格幾秒鐘連續的吸了幾口,一臉滿足的樣子散開。
香菜:原產地為地中海沿岸及中亞地區,張騫帶回來的。我們一般叫芫荽,別名胡荽。是人們熟悉的提味蔬菜,狀似芹,葉小且嫩,莖纖細,味鬱香,是湯、飲中的佐料,多用於做涼拌菜佐料,或燙料、面類菜中提味用。 甜菜:甜菜由起源於地中海沿岸的野生種演變而來。經長時期人工選擇,到公元4世紀已出現白甜菜和紅甜菜。公元8-12世紀,糖甜菜在波斯和古阿拉伯已廣為栽培,其栽培品種後又由起源中心地傳入高加索、亞細亞、東部西伯利亞、印度、中國和日本。中國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龍江、內蒙古等地。喜溫作物,但耐寒性較強。甜菜在深而富含有機質的鬆軟土壤上生長良好。甜菜是甘蔗以外的一個主要糖來源。俄羅斯甜菜濃湯是東歐的傳統甜菜湯。
關於張騫帶貨暫時我了解就這麼多,有知道張騫更多故事的請留言給我,我下二篇《我和張騫不得不說的秘密》和《張騫的匈奴兄弟和匈奴妻子的故事》會把你分享的故事加進去!最近我在研究絲綢之路《西域美食對漢唐的影響》,《不得不說的元代美食擴張》,《明清西域美食之我所見》,《當代新疆美食融合與創新》。歡迎大家踴躍留言和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