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家文物保護與修復類專業學院推文修講堂:為傳藝闢新徑

2020-12-14 澎湃新聞

國內首家文物保護與修復類專業學院推文修講堂:為傳藝闢新徑

施晨露/上觀新聞

2018-03-23 22:30

一部呈現故宮「文物醫生」日常工作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引起很多人對這一神秘職業的興趣和嚮往。去年3月,國內高校首家文物保護與修復類專業學院——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文物保護與修復學院成立,首年招生45人。學院成立一周年之際,再推新舉措:依靠海內外一流頂尖文物、博物館和收藏方面的專家資源,今年4月起在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推出文修講堂。文修講堂共分專家系列10講、博物館館長系列10講、收藏家系列10講,並將出版文修講堂系列讀本,希望為培養優秀的文物保護與修復人才,傳承中華傳統技藝開闢一條新的路徑。

人才奇缺,教育實踐與需求脫節

「必須要以文物的觀點修文物。」23日,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文物保護與修復學院副院長、文博專家季崇建所著的《收藏學論》《重讀中國佛像雕刻史》《中國古代書法品鑑》,作為「文修講堂系列讀本」先行面世。首發式上,談及設立「文修講堂」的目的,季崇建強調,「文物保護與修復,保護在前,修復在後。修復不單是一門手頭功夫,只有在理解文物的基礎上,才能為每件文物制訂最合適的修複方案。」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文物保護與修復學院的前身是視覺藝術學院所屬美術學院2008年起開設的油畫保護與修復、陶瓷保護與修復、紙本保護與修復等三個文物相關專業,已有150多位畢業生。其中,27%的畢業生分布在全國文博行業就業,還有很多學生選擇去義大利、日本等國家繼續深造。

一面是國內文物修復行業奇缺的人才,一面是大部分相關專業畢業生不具備直接進入文物修復實踐的能力,這對矛盾十分凸顯。數據顯示,我國已公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29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831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8371處;先後公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19座(2012年),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528座(2014年)。全國館藏文物3000萬件(套),半數以上需要修復。而目前全國文化遺產行業從業人員約為11萬人,即便全員上崗,每人年均修復50件計,全部修復至少需要150年。而在行業內還存在學歷層次整體偏低、專業技術力量不足、專業知識更新緩慢、隊伍素養和業務能力亟待提高等癥結。

在教育領域,文物保護與修復學科職業技術教育呈現無序化;學歷教育中的學科理念、課程體系、培養方式以及所培養的人才與當下的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需求脫節;適合中國文化遺產特性、保護管理和傳承模式的理論探索也多有缺乏。

養成「文心」,培養合格的「文物醫生」

只有師傅手把手教,沒有理論,缺少教材。這是文物保護與修復學科面臨的現狀。在專家看來,要培養合格的文物修復人才,必須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才能讓這門「上手攢功夫」的技藝如虎添翼。「比如修瓷器,學生很少有機會接觸真正的文物。但現代工藝製造的瓷器和文物是有很大區別的,現在的瓷器掉色可以用噴槍解決,古代瓷器的釉必須重描。」季崇建說,理論的豐滿和對文物的真正理解,能夠幫助學生彌補實踐上的某些缺失,更重要的是養成一顆理解文物、尊重文物、珍愛文物的「文心」,在真正進入文物修復行業後,也能更快上手,更有成就。

開設「文修講堂」,邀請國內外最具權威的文物鑑賞大師授課,並編纂系列讀本,傳文物品鑑研讀之經,論古今視覺審美知道,便是「文心」養成的努力。據悉,講堂首講將是《重讀中國佛像雕刻史》,還有大批校外專家紛至沓來: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孫機將主講《文物研究中的新認識》;原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北京大學教授朱鳳翰將主講《中國古代青銅器概論》;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南京博物院研究員、中國古陶瓷學會副秘書長張浦生將主講《中國彩瓷研究》;原甘肅省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張朋川將主講《重讀<韓熙載夜宴圖>》;國家文物鑑定委員全委員、原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吳鎮烽將主講《周原青銅器研究》等。

在「文修講堂」第一個3年計劃中,還包括明年的博物館館長系列10講,邀請10位海內外著名博物館館長開講;以及第三年的收藏家系列10講,邀請10位有定評的、藏品具有不同特色的海內外頂尖收藏家開講。三個系列講座都將在開講後進行整理,作為文修講堂系列讀本出版。

都說文物修復工作者是「文物醫生」,要成為合格的「醫生」需要更多實踐與理論的積累。記者了解到,文物保護與修復教育領域還在探索「中本貫通」的培養模式,將有針對性的相關基礎課前移至中職教育階段,與高校教學貫通,同時發揮「需學研產」協同創新優勢,培養社會亟需的合格文物保護與修復人才。

(原題為《攢功夫,養「文心」,培養合格「文物醫生」,國內首家文物保護與修復類專業學院這樣做》)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文物,修復,職業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為文物修復與保護探尋新思路,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和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這也意味著,國內首家設置本科層次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的高等院校與「上歷博」攜手培育文修行業高層次人才,雙方築「高層次文修人才培養、高水平科研及成果轉化平臺」,為我國文物保護與修復高等教育與行業實務提質升級探尋新思路。
  • ...文匯羽 揚帆遠航-學校2017級文物保護與修復中本貫通專業轉段儀式
    2020年10月11日下午,在美麗的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校園舉行了「萃文匯羽 揚帆遠航」2017級文物保護與修復中本貫通專業學生的轉段儀式。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文物保護與修復學院張嵐院長、季崇建副院長;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杜永院長、周鼎教學院長;上海市信息管理學校唐紀瑛校長、陸以農副校長和三所學校的師生出席。
  • 故宮學院(瀋陽)紡織品文物保護與修復培訓開班
    瀋陽日報訊(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劉海搏、陳鳳軍)11月16日,故宮學院(瀋陽)紡織品文物保護與修復培訓開班儀式,在瀋陽故宮西朝房舉行。故宮學院(瀋陽)於2019年5月18日正式揭牌成立,是故宮學院第9家分院(其餘分院分別位於蘇州、景德鎮、西安、深圳、徽州、上海、重慶、開封)。學院成立以來,積極開展學術講座和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
  • 歷史學學科(特設專業):文物保護技術專業介紹
    歷史學學科(特設專業):歷史學類   歷史學類:文物保護技術、外國語言與外國歷史   【文物保護技術】:   統計信息(數據統計截止日期:2012年12月30日)   1、該專業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50
  • 文物修復行業的現狀與問題
    近年來,筆者曾考察過國內的一些博物院(館) 和文物保護單位,對目前文物修復行業的現狀有所了解。
  • 招生季|山東力明科技職業學院文博學院,歡迎報考
    山東力明科技職業學院文博學院是國家普通高校山東力明科技職業學院的二級學院。以培養高素質文物藝術品鑑定、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為方向,傳授各類文物的歷史發展、工藝技術、藝術品鑑定、價值評估以及收藏等專業知識,培養學生文物辨偽鑑定和文物修復保護的實用性技能。
  • 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保護技術與修復材料專業委員會 第四次學術年會暨土遺址保護及材料應用研討會召開
    本文來源:國家文物局官網11月20日至22日,由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保護技術與修復材料專業委員會主辦的「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保護技術與修復材料專業委員會第四次學術年會暨土遺址保護及材料應用研討會
  • 我在大英博物館修文物
    對,就是那個擁有265年歷史,藏有800多萬件文物珍品,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那在這樣一個博物館裡修文物又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呢?今天,我們給大家帶來2016屆人文學院文物修復專業畢業生王徐悅的英國留學故事。
  • 山東博物館「文物修復師」:修復時光碎片,匠心守護古人智慧
    整個修復班底一共有18個人,負責的方向包括有機類、無機類和預防性保護,青年修復師佔六成。」 魯元良介紹,現在國內通行的書畫文物修復實施原則主要有三條:最小幹預,可逆性,材料的一致性、匹配性。比如修復一幅舊畫,病害不太嚴重,就要儘可能少地去動文物的本體,能不揭裱就不揭裱;修復使用的方法和材料必須是安全的,比如高錳酸鉀、明礬這類對紙張有損害作用的試劑,儘量不去使用。
  • 「丟人」的文物修復師?
    據統計,目前中國從事保護、修復專業的技術人員為2000多人,而截止到2005年,國家登記在冊的文物總數就已經達到1200多萬件。2002年至2005年,在全國組織開展的館藏文物腐蝕損失調查顯示,全國共有50.66%的館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蝕損害。修復師明顯短缺。短缺的原因諸多,但有一條是重視不足。
  • 「文物醫生」許言:我在海外修文物
    「文物醫生」許言:我在海外修文物 央視網消息:「可能我到退休的時候,我自己認為我還是一個新兵。」在文物修復這一行已經幹了35年的許言笑著說,在他眼中,幾千年歷史沉澱下的各式文物首先需要的就是尊重和敬畏。
  • 樂山大佛修復後變成「小鮮肉」,還有哪些文物被修「壞」了?
    在輝煌燦爛的中華大地上產生了不可計數的文物。這些文物歷經風霜,有的埋在地下,未見陽光;有的暴露在地上,被日曬雨淋,有的成為傳家寶被人小心翼翼地保護著,還有的擺在博物館供大家瞻仰。
  • 中國文物修復的重要意義及現狀
    文物修復技術以中國古代的傳統工藝和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文物的修復與複製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文物的類別不同,它的修複方法也不同,修復人員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識,結合科學的保護措施靈活運用。專業修復人員緊缺文物修復 大量殘破文物深藏庫房和極度稀缺的專業修復人員的「不對稱」由來已久,近年隨著媒體的報導更成為文化遺產保護中一個著名的「矛盾」。日前有政協委員提出,為解決國內文物修復人才匱乏的局面,應當儘快設立專門的文物修復技術學院,以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為主要發起機構,聯合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建立。
  • 故宮文物醫院落成啟用 觀眾可預約觀看文物修復(圖)
    12月29日,備受矚目的故宮「文物醫院」宣布正式落成啟用。故宮文物醫院是目前中國國內面積最大、功能門類最完備、科研設施最齊全、專業人員數量最多的文物科技保護機構。故宮文物醫院是目前中國國內面積最大、功能門類最完備、科研設施最齊全、專業人員數量最多的文物科技保護機構。在採用傳統工藝保養修復文物的同時,故宮文物醫院也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故宮博物院為這座全新的文物修復中心配備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文物「診療」設備。
  • 三峽博物館的「文物修復」,原來是這樣進行的?!
    作為專事金屬修復工作者的飛天,曾碰到過職業生涯中的最大挑戰。曾有一件新出土的漢代鎧甲,因沒有繩索的連接,變成了一堆無法識別的大量殘片。故此,當上千個大小不一、長短不一的鐵塊兒,以殘破不堪的模樣擺在面前時,即使是浸淫這一領域多年的飛天,也不禁犯了難。
  • 北京建工學院新增歷史建築保護工程專業-光明日報-光明網
    編者按:高考又一次臨近,許多學生和家長都在為選擇報考哪所學校哪個專業而苦惱,本版從本期起開設「招辦直通車」欄目,介紹高校的招考政策和特色專業,為廣大學生家長服務。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2012年新增歷史建築保護工程專業,是我國第二所開設歷史建築保護工程專業的高校。    據該校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劉臨安教授介紹,歷史建築保護工程專業主要為城市與建築遺產保護、文物保護系統培養從事公共建築設計、建築遺產保護與修復工程設計、歷史城市與歷史建築保護等方向的設計、科研、開發、管理培養專門人才。
  • 藝術品保養:油畫保存與修復專業人才匱乏
    由於國畫修復傳承有序,歷史悠久,所以自成體系,油畫修復作為一個外來技術目前在國內並未與國畫修復融合在一起,按照統一的修復理論操作,暫時在系統之外。而在國外,修復通常不是按畫種來劃分的,而是按照藝術品的材質來劃分,如紙本類、有機類、金屬類等。據記載,在歐洲最早的修復可以追溯到羅馬時期,這項工作主要是修整戰爭中受損的大理石雕像和金銀器皿,執掌修復工作的多是畫匠或者手工藝者。
  • 天水市博物館文保護修復中心對清水縣博物館館藏擬保護修復青銅器...
    天水市博物館文保護修復中心對清水縣博物館館藏擬保護修復青銅器進行前期現狀調查 20-05-19 20:40
  • 在希瓦古城修文物
    希瓦古城,曾與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同為中亞古絲綢之路重鎮,有花剌子模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1990年,希瓦古城內城——伊欽·卡拉(圖②,影像中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4年,因年久失修,希瓦古城部分建築受損嚴重,中烏雙方商定合作開展文物修復保護。次年,中國商務部確定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為項目的設計和施工單位,對伊欽·卡拉城內的兩處重要歷史文化遺址進行修復和環境整治。
  • 80後長沙文物修復師劉胄造「精絕古城」,修復實力連X光都找不到破綻
    別看他年紀輕輕,卻擁有十餘年的文物修復經歷,不僅恢復了上百件文物,多次參與國家級博物館館藏文物的修復。他修復的碎成47片的商代青銅鼎,連x光都找不到破綻。這位巧手,他的名字叫劉胄。他在長沙修文物。青年人的老手藝 修復文物x光都找不到破綻「文物修復技藝的傳承,更多的是依靠師父帶徒弟的傳統方式延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