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晨露/上觀新聞
2018-03-23 22:30
一部呈現故宮「文物醫生」日常工作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引起很多人對這一神秘職業的興趣和嚮往。去年3月,國內高校首家文物保護與修復類專業學院——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文物保護與修復學院成立,首年招生45人。學院成立一周年之際,再推新舉措:依靠海內外一流頂尖文物、博物館和收藏方面的專家資源,今年4月起在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推出文修講堂。文修講堂共分專家系列10講、博物館館長系列10講、收藏家系列10講,並將出版文修講堂系列讀本,希望為培養優秀的文物保護與修復人才,傳承中華傳統技藝開闢一條新的路徑。
人才奇缺,教育實踐與需求脫節「必須要以文物的觀點修文物。」23日,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文物保護與修復學院副院長、文博專家季崇建所著的《收藏學論》《重讀中國佛像雕刻史》《中國古代書法品鑑》,作為「文修講堂系列讀本」先行面世。首發式上,談及設立「文修講堂」的目的,季崇建強調,「文物保護與修復,保護在前,修復在後。修復不單是一門手頭功夫,只有在理解文物的基礎上,才能為每件文物制訂最合適的修複方案。」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文物保護與修復學院的前身是視覺藝術學院所屬美術學院2008年起開設的油畫保護與修復、陶瓷保護與修復、紙本保護與修復等三個文物相關專業,已有150多位畢業生。其中,27%的畢業生分布在全國文博行業就業,還有很多學生選擇去義大利、日本等國家繼續深造。
一面是國內文物修復行業奇缺的人才,一面是大部分相關專業畢業生不具備直接進入文物修復實踐的能力,這對矛盾十分凸顯。數據顯示,我國已公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29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831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8371處;先後公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19座(2012年),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528座(2014年)。全國館藏文物3000萬件(套),半數以上需要修復。而目前全國文化遺產行業從業人員約為11萬人,即便全員上崗,每人年均修復50件計,全部修復至少需要150年。而在行業內還存在學歷層次整體偏低、專業技術力量不足、專業知識更新緩慢、隊伍素養和業務能力亟待提高等癥結。
在教育領域,文物保護與修復學科職業技術教育呈現無序化;學歷教育中的學科理念、課程體系、培養方式以及所培養的人才與當下的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需求脫節;適合中國文化遺產特性、保護管理和傳承模式的理論探索也多有缺乏。
養成「文心」,培養合格的「文物醫生」只有師傅手把手教,沒有理論,缺少教材。這是文物保護與修復學科面臨的現狀。在專家看來,要培養合格的文物修復人才,必須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才能讓這門「上手攢功夫」的技藝如虎添翼。「比如修瓷器,學生很少有機會接觸真正的文物。但現代工藝製造的瓷器和文物是有很大區別的,現在的瓷器掉色可以用噴槍解決,古代瓷器的釉必須重描。」季崇建說,理論的豐滿和對文物的真正理解,能夠幫助學生彌補實踐上的某些缺失,更重要的是養成一顆理解文物、尊重文物、珍愛文物的「文心」,在真正進入文物修復行業後,也能更快上手,更有成就。
開設「文修講堂」,邀請國內外最具權威的文物鑑賞大師授課,並編纂系列讀本,傳文物品鑑研讀之經,論古今視覺審美知道,便是「文心」養成的努力。據悉,講堂首講將是《重讀中國佛像雕刻史》,還有大批校外專家紛至沓來: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孫機將主講《文物研究中的新認識》;原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北京大學教授朱鳳翰將主講《中國古代青銅器概論》;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南京博物院研究員、中國古陶瓷學會副秘書長張浦生將主講《中國彩瓷研究》;原甘肅省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張朋川將主講《重讀<韓熙載夜宴圖>》;國家文物鑑定委員全委員、原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吳鎮烽將主講《周原青銅器研究》等。
在「文修講堂」第一個3年計劃中,還包括明年的博物館館長系列10講,邀請10位海內外著名博物館館長開講;以及第三年的收藏家系列10講,邀請10位有定評的、藏品具有不同特色的海內外頂尖收藏家開講。三個系列講座都將在開講後進行整理,作為文修講堂系列讀本出版。
都說文物修復工作者是「文物醫生」,要成為合格的「醫生」需要更多實踐與理論的積累。記者了解到,文物保護與修復教育領域還在探索「中本貫通」的培養模式,將有針對性的相關基礎課前移至中職教育階段,與高校教學貫通,同時發揮「需學研產」協同創新優勢,培養社會亟需的合格文物保護與修復人才。
(原題為《攢功夫,養「文心」,培養合格「文物醫生」,國內首家文物保護與修復類專業學院這樣做》)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文物,修復,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