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的江西九江,圖為鳥瞰牯嶺。1886年英國傳教士李德立租下此地,開發為避暑勝地,別墅建築多為歐美風格,每年盛夏,長江中下遊的外國人紛至沓來度假消夏。
1930年的江西九江,圖為虎溪附近媳婆塔廢墟。
1930年的江西九江,圖為文殊臺。因唐武宗會昌滅佛時期,東林寺僧人將文殊菩薩像藏至此處,因而得名。
1930年的江西九江,圖為虎溪風光。稻田村落古寺掩映一處,前方古塔坐落在西林寺內,傳說中的虎溪三笑便在此處。
1930年的江西九江,圖為白鹿洞書院。中國四大書院之一,位於五老峰南麓,南唐時建有書院,後朱熹知南康軍時重建。
1930年的江西九江,圖為五老峰下的海會寺。始建與明萬曆年間,海會二字來自《華嚴經》,寓意高僧大德會聚之意。
1930年的江西九江,圖為蓮花洞的登山口。挑夫在此候客,只見竹轎懸掛在梁上,不佔用地面空間。
1930年的江西九江,圖為仙人洞。位於天池山西麓,因形狀如同佛手,稱為佛手巖,後相傳呂洞賓在此修煉過,便改為了仙人洞。
1930年的江西九江,圖為廬山高石坊。位於天池山的近山頂道中,清嘉靖年間的1527年建成,崖壁上刻有王陽明親書的歐詩。
1930年的江西九江,圖為廬山牯嶺的登山石道。轉角處有兩組轎夫抬著客人,每組四人,前後各二;邊上是懸崖,險峻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