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表演藝術中,演員是如何通過臉譜表現人物性格和內心感情的?

2020-12-15 李洋說歷史

本文乃「李洋說科技」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風無形,而借柳形之」,人的心理活動摸不著看不見,卻可藉助演員的形體動作以及舞美化妝等造型手段予以物質化體現,此乃中國畫家和戲劇家所同諳的為藝之道。心理外化也就是心象示現乃傳統戲曲藝術揭示劇中人物性格特徵和內心活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川劇舞臺表演中,最常見也最具典型意義並贏得八方讚譽的是「變臉」。臉譜是基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符號化戲曲審美形式之一,用川劇名家張德成的話來說:「臉譜,顧名思義,既然稱譜,便不是在臉上隨意作畫,胡塗亂抹,而是有譜——有道理、有目的、有規矩的。這個譜,就是藝術的真實——從生活出發,經過藝術的加工、提煉、誇張、美化……以展示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徵,是川劇舞臺藝術刻畫人物創作手段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略談臉譜》)

川劇「變臉」技藝

在千錘百鍊中,高度程式化的戲曲藝術因生、旦、淨、末、醜的行當劃分而有角色臉譜的勾畫不同,後者之於戲曲審美的作用一般說來即在標示人物類型、體現個性特點和表現內心感情等(如關羽忠義為紅臉、包公剛正為黑臉、曹操奸詐為白臉等),而極富魅力的川劇「變臉」特技又是在此靜態造型基礎上的動態發揮。《斷橋》系川劇《白蛇傳》中頗具表演特色的一折,白娘子去金山寺尋夫,因身懷有孕而不敵法海,敗退至西湖斷橋邊,適許仙至,小青怒不可遏欲殺之。此時小青以武生應工,著青打衣,耳插怒發,在其忿忿然對許仙「三追三趕」的過程中,跟大幅度形體動作相配合,隨著內心憤怒步步加深,小青的面色相繼有大紅、鐵青、蠟黃三次變臉,從而將人物情感和性格誇張又準確地傳達出來。

川劇《白蛇傳之斷橋》

「像隨心變」,人的面部表情總是隨著其內心世界變化而有喜怒哀樂不同,現實如此,藝術亦然。就此而言,川劇「變臉」技藝再「奇」再「特」也不曾出格,它恰恰是建立在牢固的現實生活以及藝術家對之的透徹悟解之基礎上的,只不過為了求取更強烈更鮮明更生動的劇場審美效果而將其從藝術上加以放大、誇張罷了。當然,任何一門真正意義上的藝術都不會僅僅滿足於對生活的純客觀模仿,作為自藝術家手中誕生的「心靈的產物」,川劇無論文本還是表演中都不可能不濃濃地凝結著創作主體的人生態度、價值取向和審美評判。「變臉」作為川劇藝術傳遞審美信息的獨特技藝代碼,作為演示人物性格融入主體傾向的象徵符號,從中你可以看到諸如此類評判是如何直截了當不加遮掩,它堅決而絕不曖味地流露出藝術創作者逞技弄藝塑造人物時所投寄的情感態度、所表白的價值立場。

川劇「變臉」技藝

當年川劇名醜劉成基演《問病逼宮》,對楊廣一角的扮相處理便饒有意味:初登場時為瀟灑小生,一副正人君子般的派頭;繼而調戲陳妃,一塊「豆腐乾」貼上鼻梁頓時貌變小丑,暴露出醜惡靈魂;最後不顧生母性命奪玉璽,整個面容隨之變成大花臉,其殘暴粗野本性由此徹徹底底展示出來。一個無道君主的人格劣性,就通過這一臉數變有層次地現出原形,也就是被梨園藝術家以細膩、生動、傳神的表演無情地揭露出來。毫無疑問,這褒貶雖鮮明卻並非說教式的耳提面命,作為作品的傾向性,是在場面和情節當中自然流露出來的,其舞臺創造使命完成於思想性和觀賞性的有機統一之中,因此,它能大大調動起臺下觀眾的接受興趣,並在他們心目中烙下久難忘懷的印象。

《問病逼宮》

借「變臉」特技將人物內在思想感情維妙維肖地揭示出來,同時又將創作者鮮明的愛憎情感和強烈的思想傾向巧妙地寄寓其中,這雙重的審美創造顯示出來自生活更高於生活的川劇藝術的高明之處。說到底,跟情節發展戲劇衝突緊緊扣合的劇中人的「變臉」過程,也就是創作者錘鍊舞臺意象傳遞審美情志表達藝術認知的過程,它既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既是模擬的又是創造的,既是技術的又是審美的。除了「變臉」,川劇表演藝術家在長期舞臺審美實踐中,以對人生和人情的悉心體察,還別出心裁地創造了不少堪稱梨園絕技的示現「心象」手段,如「牽眼線」、「變鬍子」等,彈戲《射鵰》中會心的眼神交流竟然可以形成一條連接彼此的情絲,並隨他人牽動的手勢「蹦蹦」作聲活靈活現。

《射鵰》

在此,表演者拉開了舞臺形象與實際生活的距離,通過對生活原型的變異和超越,利用特技將人物感情積蓄最豐富的瞬間神態以打破常規的方式藝術地放大出來,奇而不怪,異而不班,於意外驚喜中給觀眾帶來了更大的審美樂趣。中國古典美學向有「離形得似」說,川劇藝訣亦云「虛戈謂戲,弄假成真」,借「超以象外」的琴弦般的「眼線」來為人物情感做藝術化特寫,終歸還是「得其環中」不違其理的。而後,川劇藝術家又巧妙地運用了戲曲「代角」手法,直接讓扮花榮的演員來兼飾轎夫並通過變鬍子技巧來轉換角色。就這樣,時而是無鬍子的花榮(含嫣眼中),時而是有鬍子的轎夫(嫂子眼中),前者是內心視象外化,後者是故事情景實寫,變來變去,在此虛實之間戲出來了,整個舞臺上洋溢著詼諧活潑的審美機趣,一個妙齡女郎春情撩動的內在微妙心理也被表現得十分細膩傳神。

《射鵰》

從諸如此類早已程式化並贏得觀眾廣泛認可的「反常合道」的戲例之中,你再次看到,不拘成規、「法無定法」的川劇藝術是如何擅長創造並運用真正高於生活的手段來達到對生活意蘊的深層次開掘和揭示的。

相關焦點

  • 看過不少川劇變臉,你是否了解每一張臉譜的故事?
    不管你是否了解川劇,對川劇臉譜一定不陌生。畢竟,川劇變臉這項絕活兒風靡大街小巷,不管是晚會節目的正式表演,還是四川火鍋店的助興之舉,都能瞬間點燃現場。>  絕妙精彩 根底它全在四川  」  川劇變臉,就是借臉譜的瞬間變化,揭示劇中人物的內心及思想感情的變化,即抽象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變成可見可感的具體形象。
  • 重慶8旬老人畫川劇人物半世紀 創作川劇臉譜上千幅
    【解說】近日,「龔思全川劇人物及臉譜展」在重慶303藝術劇場開展,百餘幅川劇人物及川劇臉譜亮相。據悉,這些作品均是重慶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龔思全創作而成。10月16日,記者來到老人家中,聆聽了他與川劇結緣的故事。
  • 川劇rap+川劇「臉譜」上場,三pass不在話下!
    隨劇情開端,發展,高潮的起伏而不斷變換的伴奏,「以胡琴為主,月琴應之,工尺咿唔如話」;易懂的四川方言,多種南北腔種與當地俗語土語,民間小調,勞動號子,說唱曲藝的融匯,讓川劇並非成為四川人的獨寵,正如天府之國這座包容的城市一樣。川劇變臉是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技。
  • 中國神奇的傳統藝術:川劇變臉
    我們了解過中國的傳統的京劇臉譜藝術,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比臉譜更神奇的中國傳統藝術,川劇變臉。川劇是中國的傳統戲劇之一,流行於民間,深受人們喜愛的表演之一。如果你現在去四川的話,依然可以看到這項民間藝術。
  • 畫臉譜講故事 川劇臉譜技藝如何傳承
    今年已經81歲高齡的歐陽榮華不僅堅持創作臉譜,還作為老師加入了國家藝術基金川劇臉譜傳承高級研修班,這也是他第一次站上講臺為學生們教授川劇臉譜技法。今日,國家藝術基金「川劇臉譜藝術人才培養」師生作品展將在武侯區文化館藝創空間舉行,讓群眾更直觀地感受中國戲曲臉譜藝術的獨特魅力,更展現川劇臉譜繪製技藝的傳承。昨日,記者來到歐陽榮華的家中,聽他講述了川劇臉譜技藝如何傳承。
  • 川劇:臉譜顏色的變化小談
    五彩斑斕的色彩直接往臉上畫,這對不了解臉譜藝術的人來說都是讓人驚訝的,而且戲曲演員這種行為也是值得我們佩服的。臉譜作為我國傳統藝術的精華之一,普遍受到了國人的喜愛,而臉譜之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當屬川劇臉譜,川劇臉譜以其鮮明的色彩、強烈的誇張、奇特而帶神秘的象徵構圖,形成的起獨特的特色,尤其是變臉,成為了川劇非常鮮明的特點。以至於很長時間,我們都把川劇=變臉當做常識(儘管這是不對的),所以今天我嗯就來看一下川劇中的臉譜顏色。
  • 川劇中的變臉究竟是怎麼變的?全方位帶你揭秘川劇變臉的原理
    變臉,是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技,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川劇把「變臉」搬上舞臺,用絕妙的技巧使它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川劇變臉是怎麼變的呢?據分析:(1)是由一種薄模製成,上面根據化學反應圖畫的各種臉譜,表演時將化學藥粉撒在薄模上,依次變換。(2)川劇表演都戴帽子,肯定與帽子有關。
  • 揭秘川劇「變臉」的秘密:演員只需抹把臉便可以完成
    變臉,是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殊技能,它是用來揭示劇中人物內心及思想感情變化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在古代,變臉是人們在面對兇猛的野獸時,為了自保而將自己的臉部用不同方式勾畫成不同的形態,以嚇退入侵野獸的一種行為。如今川劇將「變臉」搬上舞臺,用絕妙的技巧使它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
  • 揭秘:川劇「變臉」為何從來不揭秘?
    川劇變臉是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技。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相傳「變臉」是古代人類面對兇猛的野獸,為了生存把自己臉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畫出不同形態,以嚇唬入侵的野獸。川劇把「變臉」搬上舞臺,用絕妙的技巧使它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
  • 川劇演員說就算在你眼前變臉你也識破不了,於是我拿出了手機
    川劇中的變臉最初是用於揭示劇中人物的內心及思想感情的變化,即把不可見、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變成可見、可感的具體形象——臉譜。這一特技的運用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後來變臉的動作和原理引起了觀看者強烈的好奇,使得變臉成為獨有一種特技表演。
  • 畫臉譜感受川劇魅力 重慶中小學生體驗當「川劇人」
    【解說】6月1日,川劇主題遊園會在重慶川劇藝術中心舉行,吸引700餘名中小學生和家長到場參與。孩子們換上川劇戲服、體驗川劇妝容、學畫川劇臉譜、觀看川劇演出、學習川劇手眼身法步、遊覽川劇博物館、聆聽川劇講座,在重慶市川劇院做了一天「川劇人」,切身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據悉,本次川劇主題遊園會通過研學和文化遊結合的方式,旨在在川劇重回大眾視野。
  • 川劇臉譜:是什麼人就寫在臉上
    自報家門嗨,我是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川劇俗稱川戲,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川渝滇貴四省市的漢族地區,是融匯高腔、崑曲、胡琴(即皮黃)、彈戲(即梆子)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傳統劇種。
  • 我國戲曲中的臉譜究竟是什麼來歷,為什麼會受到那麼多人的熱捧?
    還有的畫的是紅眼圈、紅嘴圈等等,雖然有很多種畫法,但是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共能凸顯藝術效果和滑稽。到了元代的時候才出現了正面人物的圖案,不同的臉譜,可以表現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比如紅色臉譜代表忠勇,黑色臉譜代表莽撞,白色臉譜代表奸邪。
  • 川劇角色有分「生、旦、淨、末、醜」,臉譜有規定角色的善惡忠奸
    「勤勞」「勇敢」「大無畏」是農民階級人物的共同特質,從這些人物中挑選主角,是為了塑造「高、大、全的英模典型。「英模」臉譜光環籠罩的個體並不單打獨鬥,在他的身後,站立著和他具有相同顏色臉譜的「群」。請點臉譜的圖像擊現代戲「臉譜」的成群出現,一方面是對傳統戲劇形象程式的繼承和發揚;另一方面,則放棄了傳統戲劇臉譜程式追求共性中的個性的審美特徵——在川劇傳統戲中
  • 吉林一大學生宿舍上演川劇變臉,室友:同寢三年還藏這手
    川劇變臉是川劇表演的特技之一,用於揭示劇中人物的內心及思想感情的變化,即把不可見、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變成可見、可感的具體形象——臉譜。川劇變臉是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技。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歷史起源變臉之於川劇,有如噴火之於秦腔,皆屬招牌路數、看家絕技!
  • 聊聊戲曲表演中的「絕活」
    川劇的變臉有四種形式,其中吹灰變臉與抹色變臉和其他劇種差不多,不同的是扯容變臉和運氣變臉。「扯臉」是目前川劇中最常見的變臉方法,也有一定的難度。演員表演中要注意粘臉譜的粘合劑分量,以免到時扯不下來,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臉譜都扯下來。另外就是動作要乾淨利落,假動作要巧妙,能掩觀眾眼目。
  • 你知道川劇變臉怎麼變的嗎?我知道!
    噴火是秦腔的絕招,變臉是川劇的絕技。都是中國傳統文化,卻各有各的美。說起變臉的來源,就要先從川劇的來源說起了!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如今的四川,廟堂裡都會搭起戲臺演川戲,也就是現在的川劇。那個時候川戲遊走在街頭小巷裡,穿梭在酒肆街坊中,加以當時的時文趣事,史料風月,慢慢被加入許多元素,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川劇的變臉主要還是在二十世紀形成的,由於戲劇人物需要表現情感波動,內心戲碼,揭示角色內心感情的手法,所以採用變臉這一手法來展現情節的表現力。
  • 14位演員現場變出120張臉譜 揭秘川劇變臉如何成「最強道具」
    14位演員現場變出120張臉譜 揭秘川劇變臉如何成「最強道具」 三百張臉譜做成的川劇滾筒。四川省川劇院供圖     1月30日晚,川劇變臉登陸江蘇衛視綜藝節目《最強大腦》。14位川劇演員變出120張不同臉譜為挑戰者李威「當道具」,引來觀眾和嘉賓一片驚呼。而精彩的變臉和300張川劇臉譜被網友譽為「最強道具」。300張臉譜從何而來?去向何處?
  • 畫川劇臉譜的重慶民間文藝大師:從未想過要靠賣臉譜賺錢
    重慶民間文藝大師龔思全幾月前舉辦了一場奇特的畫展——2017龔思全川劇人物臉譜展。兒女時常來探望,卻又不能和他聊他喜歡的東西——川劇臉譜。龔思全自言,只有偶爾有人來拜訪時,才能聊聊這些自己喜歡的東西。龔老收藏的2012年重慶晚報川劇人物報紙。2川劇臉譜集就是個人作品集喝了茶,龔思全急急講起了川劇臉譜。
  • 60年苦守,他是數千張鮮活川劇臉譜背後的孤獨行者
    喝了茶,龔思全急急講起了川劇臉譜。川劇臉譜有說道,除了色調代表人物特性,比如紅色代表忠義、黑色代表剛直、白色代表奸詐等比較常規的規則,川劇臉譜還有「個性化」和「使用動物圖案」等諸多特點。而兩個不同的川劇演員演同一齣戲的同一個角色,其臉譜又會有或大或小的差別。例如龔思全所收藏《真假圖》角色「馬駿」的兩張臉譜,便是形異神同——畫上了不同的蝴蝶樣式的花紋。這既是同一角色在不同故事中的個性化,也是不同演員在同一角色上的個性化。兩張玉蝴蝶馬駿的臉譜,因為劇不同所以畫法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