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底高速公路、鐵路通車,臨滄即將進入第一次跨越發展期,如何抓住機遇,發揮資源優勢,把永德的「美麗風景」轉化為「美麗經濟」,提升鄉村旅遊發展水平,成為了永德縣委、縣政府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為了解決村莊旅遊發展目標和定位同質化的問題,永德縣著重提煉鄉村旅遊資源「鄉、土、農」元素在各村的不同體現形式,推進「一鄉一特」「一村一品」建設,通過短視頻宣傳形式開展「尋找最美麗村莊」活動,集中突出村莊最顯著特色特點,比如,忙蚌是「河流掛在天上的村莊」、戶威是「訶子酒飄香的村莊」、大平掌是「長在石頭上的村莊」、扎模是「杜鵑花盛開的村莊」、二道橋是「原始黑衣俐侎部落的村莊」、鳴鳳山是「鳳凰銜來古茶樹的村莊」,為每一個村莊打造一張專屬名片,避免出現千村一面。
永德縣以大滇西旅遊環線擴容為契機,重點打造田園鄉村、民俗體驗、特色節慶、健康養生、生態科普等旅遊產品,推動半山酒店項目建設,深入挖掘永德與大滇西其它州市縣具有互補性和依存性的自然特色、人文旅遊資源,積極融入「8」字型大滇西旅遊環線建設。依託「一座山、一粒果、一棵藥、一汪水、一個黑衣部落」的獨特資源優勢,探索鄉村旅遊多型發展模式。按照「1+2+8+N」的城鎮空間布局,用城郊休閒型建設大雪山漂流小鎮、烏木龍俐侎風情小鎮、大山布朗風情小鎮等一批特色小鎮、特色村莊;用產業依託型模式,提升戎氏永德茶文化莊園、雲茶之邦莊園,建設鳴鳳山、忙肺、梅子箐等古茶園,拉長遊客採茶、制茶、買茶等體驗鏈條,做好茶旅融合文章;用民俗依託型發展模式,開發俐侎服飾製作、忙石寨傣族構皮造紙等旅遊體驗項目。通過多種模式開發、多種經營,打造「鄉村旅遊+」大產業格局,推動鄉村空間功能的多樣性與複合性充分展現。
為了更好地實現以鄉村旅遊促進農民脫貧致富的目標,永德縣在培育壯大市場主體、鼓勵引導社會資本、中小資本參與鄉村旅遊開發為核心的基礎上,兼顧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明晰產權,解決產權問題和部分人收益的問題,在鄉村發展過程中給集體留一份子。大雪山鄉勐旨村的忙蚌自然村,就是採取了「鄉合作聯社+忙蚌自然村集體+農戶」共同出資模式,在集體資源、集體資產範疇內,國家財政投入的資金和群眾以資產形式(包括土地、房產、資金等)投入的股份進行抵消和劃分,引入旅遊公司開發旅遊項目並自主運營,大雪山鄉人民政府將總資產打包租賃給旅遊公司,所得租金由農戶、忙蚌自然村集體、勐旨村合作社、大雪山鄉合作聯社按比例分紅,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有效解決利益分配機制的問題,實現了農戶、集體和企業雙盈增收。
雲南網記者 黃翹楚 李春林 通訊員 徐穎 王玉婧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