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測繪兵
近代列強在華測繪:日本在臺灣的測繪
——測繪史話掠影
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侵佔臺灣。為加強對臺灣的殖民統治,日本對臺灣進行了多次系統測繪。到1938年,日本在臺灣共進行了6次測量活動,測制了6套地形圖共計948幅。測繪時,還採用了地上寫真測量,即先進的地面攝影測量技術。
1896年,即佔領臺灣後的第二年,日本參謀本部陸地測量部及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警察署,派遣大批測量人員隨近衛師團到臺灣進行基礎測繪工作,當年完成了臺灣平原、丘陵及東部沿海的1:5萬地形圖測繪,於1897年出版。此為臺灣地圖史上第一套相對完整的地形圖。但是,由於匆忙測繪,三角測量及對地貌、地物的描繪都比較粗糙。同時,利用實測地形圖編繪了1:30萬、1:20萬比例尺地形圖,從澎湖圖可知,此類地圖製作精良,彩色印刷。
澎湖地圖
日本在臺灣的控制測量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00年到1903年,日本參謀本部陸地測量部確定臺灣平面基準為臺中公園內(主三等三角點89號)。高程基準自基隆灣之平均海水面起算。採用1841年貝塞爾參考橢球體。在確定測繪基準的基礎上布設三等三角測量網。臺灣堡圖等第一代地形圖採用這一測繪基準。第二階段從1909年到1925年,日本陸地測量部從1909年開始用天文測量的方法建造一等三角點,於1914年到1925年完成臺灣三角測量,確定平面基準為臺中埔裡街虎仔山三角點。高程基準自基隆灣之平均海水面起算,即基隆驗潮場附屬水準點為水準原點,自1904年至1913年測得基隆驗潮場距中等潮位的高度為2.350米。採用1841年貝塞爾參考橢球體。臺灣軍用地形圖測繪採用此測繪基準。
日月潭地圖
1898年,日本臺灣殖民當局開始1:2萬堡圖的測繪。堡圖是結合土地調查、地籍測量、地形測量而編制的地形圖。測量以臺中公園內主三等三角點89號為基點,開始全島土地調查和地籍測量。至1903年6月結束三角測量,總共完成測量面積1240方裡,圖根點2 859個。經過圖根測量、細部測量後調製1:1 200原圖,然後再縮小成1:2萬堡圖。縮繪工作1904年11月完成,製成堡圖466幅,佔臺灣總面積的67.2%。堡圖採用多面體投影法。原圖素圖著墨,由株式會社東京築地活版製造所負責製版和印刷。
彰化縣1:2萬堡圖(局部)
1914年,日本殖民當局開始在臺灣實施一等三角測量,以便與日本本土測繪基準統一。1925年,完成臺灣的三角測量。在此基礎上,於1921年到1928年間,日本陸地測量部完成了臺灣1:2.5萬地形圖測繪。本套圖測繪區域以臺灣東北部、西部平原及澎湖群島為主,涵蓋軍事要塞區,共計177幅,是當時官方公務標準圖,這是臺灣第一套經過完整三角測量所繪製的地形圖,版面編排合宜,描繪精準,是日本在臺灣測繪地圖經典之作。
1:2.5萬地形圖(臺中、局部)
1921年,日軍陸地測量部開展1:5萬地形圖測量,到1938年完成大部測量任務。測繪重點在高山及臺灣東部,由於測繪區地勢高峻,同時運用平板儀測量和地面攝影測量兩項技術。1937年,日本發起大規模侵華戰爭後,為快速供應戰爭所需,1:5萬地形圖部分圖幅未經完整測量,正式出版的也很少。
新竹地圖(局部)
日本在臺灣有計劃的系統測繪活動,為日本在臺灣50年的殖民統治提供了有效的測繪保障。(本文首幅圖片選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根據作者相關著作縮寫。版權歸作者寓公劍所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