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功高蓋主,被誅,張良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及時隱退

2020-12-18 騰訊網

漢初的軍事謀略家---張良,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與韓信,蕭何一同被稱為「漢初三傑」。張良還被後人譽為「謀聖」。他的名字成了智慧的代名詞。與"文聖"孔丘、"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人一起並列為中國古代的十四位聖人。

張良一無政績二無實權,為何能得到這麼高的評價?而且,劉邦稱帝後,為了收攏權力,除掉了很多人。「三傑」之中的韓信身死道消,蕭何自汙落譽逃過一劫。但張良似乎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幫助劉邦一統天下之後就「隱退修道」,更是留下了「千古謀聖」的美譽。張良這個人到底有何神通別著急,聽我一一道來,張良本是韓國貴族後裔,家族世代為相,在二十歲那年,秦始皇一掃六國,導致他家破人亡。從此便開啟了復仇之路,他便賣掉所有家產,集合了一幫人謀劃刺殺秦始皇。在秦始皇出巡的路上發動了襲擊,遺憾的是未能成功,張良則趁亂逃走。這次刺殺讓秦始皇震怒。

雖然刺殺失敗,但這次「勇刺秦皇」也讓張良名震天下,這個時候的張良還不能被稱為謀生,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介勇夫,其智者的一面尚未浮現出來。張良失敗後遭到全國通緝,他隱姓埋名,躲到了 下邳。在這裡,他遇到了一個人,這個人改變了他的一生。一日,張良在橋上碰到了一個邋遢老頭,老人當著張揚的面,故意將鞋子扔到橋下。對張良說,小夥子你幫我把鞋子撿上來吧。張良壓著心中的疑惑照做了,誰曾想鞋子撿上來後,老人又提出了一個要求,小夥子別幫我把鞋子穿上。張良心想,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便幫老人穿上了鞋子,老人呵呵一笑,隨即揚長而去。張良看著老人的背影若有所思,沒想到老人去而復返。對張良說,「孺子可教,五日後一早我們在此相會,我有東西送給你」。張良聽後大喜,急忙答應,心想這是遇到了一位隱士高人。五日後,張良來到約定地點,老人掏出一篇竹簡送與張良,並且說道「熟讀此書,便可為帝王之師」。說完不見了蹤影。張良低頭看竹簡,上面寫著」太公兵法」。這次以後,張良日夜研讀這部軍事奇書,給睿智的張良找到了思想的載體,也給日後的張良插上了翅膀。隨著秦的暴政,各地紛紛舉起義旗,張良也不例外,聚集了一百多個人響應。此後的一段時間裡,反秦的人越來越多,也有了好幾波派系。

當時的「沛公劉邦」帶領了幾千人,佔領了下邳西面的一些地方。劉邦的人馬離張良很近,張良也打聽到了劉邦是個禮賢下士的人,隨後便打算先投奔劉邦。在交流中張良發現劉邦這個人不簡單,別人都聽不懂自己講的「黃石公兵法」,而劉邦卻越聽越起勁,劉邦也因此發現了張良的大才。在後來更是向韓王提出,願用一城來換張良一人。張良不是領兵打仗的軍事人才,他雖然足智多謀,但沒有領導軍隊的能力,謀士對張良來說。張良可以運籌帷幄,有許多得心應手的戰略戰術,可是作為統帥將領來說,張良確實感覺到力不從心,更沒有制府之才,因為他並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政績。

但是張良絕對是任何帝王夢寐以求的頂尖人才,對人心時局極有洞察力的智謀之士,張良、蕭何、韓信 實際上代表了三種頂尖人才智才、吏才、將才。韓信作為將才領兵打仗,攻城略地,打了無數場令人驚嘆的勝仗。蕭何作為吏才治理國家、管理後勤給劉邦打造了一個穩定的大後方。而張良作為智才,它的作用就在於總能在變幻莫測的利害關係中穿透層層迷霧,直指問題的要害,並能做出最正確的選擇。如果說蕭何、韓信是「大漢」的左膀右臂,那麼張良就是「大漢」的頭顱,一次又一次的給劉邦指引了正確的方向。楚懷王命令劉邦和項羽分兵討伐暴秦,並許諾下先入關中者為王的承諾。這時候的劉邦雖然被人尊稱為「沛公」。但劉邦心裡裝的是天下,一個小小的沛公,自然滿足不了他,這個「關中王」對他來說是志在必得。

劉邦大軍一路勢如破竹,但被卡在了嶢關,嶢關地勢險要,而且關內秦軍眾多,是一塊非常難啃的硬骨頭。張良向劉邦提議不能強攻,一邊在關外布置大量宜賓虛張聲勢,一邊以大量金銀珠寶賄賂守城官兵,在這招威逼加利誘之下不費一兵一卒,順利拿下了嶢關,並且給劉邦節省出了大量的時間,讓劉邦得以第一個攻破鹹陽,成為了「關中王」。劉邦攻破鹹陽後忘乎所以,下令阻攔項羽軍入關。這個時候的劉邦對項羽猶如雞蛋碰石頭。等劉邦警醒時已經為時過晚。張良便勸劉邦去給項羽謝罪,並且利用項伯暗中相助,藉助項羽年輕氣盛,狂妄自大的性格缺陷,成功讓劉邦躲掉了這一劫。

再說,劉邦彭城大敗,結盟的魏、趙、齊、燕皆叛漢歸楚。項羽又在後方緊追不捨,漢軍危在旦夕。在這混亂不堪且迅速惡化的局勢中,張良迅速看出局勢的轉機之處,韓信國士無雙可獨當一面,可以讓其攻略北方,彭越貪得無厭,可以收買,讓他襲擊項羽脆弱的糧道,給項羽軍造成幹擾。英布與項羽有間隙,因為背叛項羽一直擔心被報復,可以離間拿來擋槍。後來果然靠這三張牌打贏了項羽「鴻溝劃界」後劉邦想罷兵,張良建議劉邦不能給項羽喘息的機會,「要趁他病要他命」。劉邦採納了張良的建議,在垓下大敗項羽成功滅楚。張良雖沒有韓信的蓋世軍功,也沒有蕭何的卓越政績,但他憑藉著一顆最強大腦,每次都能看到問題的關鍵所在,為大漢基業的創建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以說,劉邦最敬重的就是張良,一直都以「子房兄」相稱,從未直呼其名。在劉邦一統天下之後,開始給眾人論功封賞,可張良卻急流勇退隱退江湖,「功臣、身退、天之道」,張良用行動踐行了「老子」的這句道家經典。至此張良遠離朝政,雲遊山水之間。縱觀歷史,有很多足智多謀的人物,但能夠稱的上「謀聖」的唯有張良。集義士、謀士、隱士於一體,既能輔佐草莽英雄,白手起家登上大位。也能明哲保身、隱退江湖。可見「謀聖」的稱號絕對不是浪得虛名。

謝謝觀看,喜歡看我的文章就關注我吧。

相關焦點

  •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那麼古代有哪些功成身退的功臣?
    就是如果臣子功高蓋主,都逃不掉被殺的命運。戰國勾踐殺文種,西漢劉邦殺韓信,宋代嶽飛被冤殺。這些不管是被有意殺死還是冤死的人無不有赫赫戰功聲名遠揚。但是他們的下場無不令人唏噓和遺憾。但是總是有人能逃過歷史的詛咒,這些人似乎更懂得明哲保身。他們在歷史的激流中急流勇退,最終落得個好下場。首先我們就不得不提到春秋的範蠡。
  • 張良是漢初三傑之一,為何功臣排名僅為第62?他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張良是漢初三傑,也是劉邦重要的智囊。可是在論功行賞的時候,張良排名卻僅僅在開國功臣中排第62位,這是為什麼呢?劉邦離不開張良,但是卻給了這麼低的排名,實在是讓人覺得不公平。不過劉邦這麼做,肯定是有他的原因,讓樊噲、周勃這些排在張良前面,自然是有道理的。
  • 張良和諸葛亮誰才是第一軍師?張良後來為什麼要歸隱深山
    張良(公元前250年一公元前186年),字子房,河南穎城人(寶豐)是漢初興漢三傑之一,為漢朝的建立作出重要貢獻。張良是韓國貴族後代,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散盡家財立志復國。自古燕趙多悲士,張良和隱士倉海君合謀訪到一猛士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雖未成功亦名傳天下。
  • 張良如此足智多謀,韓信遇難,為何他卻袖手旁觀?
    ,卻負約不來,劉邦問計於張良,張良說:「眼看項羽就滅亡了,韓信還沒有看到什麼好處,他想做真正的諸侯王,你先前封他為齊王,那是不得已而為之,韓信心裡很清楚。」——《資治通鑑》 第二派意見的代表人物是清代學者梁玉繩,他認為韓信之死純屬冤案,韓信功成名就以後,以千金酬謝漂母的一飯之恩,不忘劉邦解衣推食之恩,拒絕武涉、蒯通三分天下之建議,梁玉繩認為韓信並無反心,是因為他功高蓋主給自己惹來殺生之禍。 信之死冤矣!前賢皆辯其無反狀,大抵出於告變者之誣詞,及呂后與相國文致耳。
  • 從功高蓋主到誅滅三族,兵神韓信,到底錯在哪
    後來也將將韓信貶為淮陰侯。讓韓信權力和兵力大幅度下降。韓信協助劉邦打下天下後,就變得有些高傲,再加上劉邦將他的權力架空,漸漸地韓信也有了謀反的心!在韓信一切都部署完畢後,由於韓信的一個門客對韓信不滿於是就向當時的呂后舉報了,呂后心中隱隱不安,就召來了蕭何商量對策,蕭何設計欺騙韓信將韓信騙入了宮,就命人將韓信拿下,直接將韓信給斬首!接著呂后又命人將韓信株連三族。蕭何與韓信之間的矛盾與感情也就此結束。
  • 張良韓信蕭何結局差距那麼大,他們後人呢?誰更好?一人後代稱帝
    第一個,張良,謀而後動,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第二個,蕭何,留守後方,調度軍糧,鎮撫國與民;第三個,韓信,領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用此三人傑,所以劉邦取天下。世人稱他們為「漢初三傑」。飛鳥盡,良弓藏。在劉邦稱帝後,張良出世,蕭何繼續入世,韓信悲劇,三人紛紛擁有著不同的結局,蕭何比張良韓信顯赫,他們的後人呢?又有著怎樣的發展?好還是壞?一、張良張良在留縣和劉邦相遇,隨後為帝師,輔佐劉邦平亂世,立大漢王朝。
  • 揭秘千古謎題:同是漢初四傑,韓信遇難時,張良為何不施以援手?
    劉邦能夠在短短七年時間內從一介布衣北漂成功,建立大漢王朝,跟他手下三位關鍵人物密不可分,即兵仙韓信、宰相蕭何、謀聖張良,史稱「漢初三傑」。韓信是個軍事奇才。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平定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後又北上降服了燕國。
  • 不吹不黑,陳平和張良誰厲害,誰才是劉邦的第一謀士?
    這是大框架,大戰略,張良根據這個戰略提出了方法,依靠三個人,韓信、彭越、黥布,牽制項羽。這是張良所做的大戰略最重要的一項,下邑之謀,對滅亡項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陳平在滅亡項羽以及後來剿滅韓信、黥布的過程中,《史記》有記載「凡六出奇計」,而且陳平的計謀有個特點,以奇著稱,多陰謀,非常秘密,連司馬遷都不能探知,可見其陰謀秘計之深。
  • 隨著劉邦打天下之後,為何張良,蕭何安然無恙?韓信卻會被殺
    劉邦本人其實沒有多大的能力,但是他卻可以將當時最優秀的人全部聚集在自己的身邊,其中最著名就是張良,蕭何與韓信了。可同樣是劉邦身邊的紅人,這三個人的結局卻相差太多,張良與蕭何安享晚年,受到劉邦的尊重,而韓信卻無法山中,同樣是建功立業的三人,為何結局卻會相差如此之多呢?
  •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朱元璋請客的三道菜暗藏殺機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朱元璋請客的三道菜暗藏殺機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草根逆襲成功的案例。那個時候,他家裡非常的貧窮。家裡的兄弟姐妹都被餓死了,父母也都死了,全家的人就只剩下了他自己一個人。之後,他就去了寺廟,做了和尚。
  • 《史記》中為何張良與蕭何被列入世家,韓信卻僅僅列入列傳呢?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與韓信,明明都是一樣的功臣,可是為何後來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要區別對待呢?其中張良、蕭何都被寫入世家,而韓信僅僅寫入列傳,這一切背後有什麼深層次原因麼?為何張良、蕭何入世家?
  • 劉邦大封開國功臣,蕭何排名第1,韓信第21,張良為何排第62位
    ——《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然而讀了《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後,發現這個排名表有點不符合常理,人人都知道漢初三傑居功至偉,然而在排名表上,蕭何排第一,而兵仙韓信排第21位,神機妙算的張良居然排到了第62位。劉邦說:帶兵我不如韓信,治理國家我不如蕭何,論謀略我比不上張良,有了這三個人,劉邦才得了天下。
  • 韓信為何會落得身死的下場,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哪些啟示?
    一句來概括,韓信之落的一個悲慘收場的結局,就是因為他沒有悟透六個字,那就是「思危、思變、思退」。從春秋時期越國大夫文種幫助勾踐滅掉吳國立下擎天之功,卻被勾踐殺害後。「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就成為了歷朝歷代開國功臣的警世名言。
  • 盤點歷史上8位功高蓋主之人,嶽飛排第四,第一名典故流傳至今!
    一言以蔽之,功高蓋主是也!正所謂:「樹大招風,官大擔險。」就是因為你的能力太強、勢力太大,而且又不懂得收斂和低調,這個時候就成了老闆或上級眼中的刺,弄不好就刺得他滿手是血。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盤點歷史上8位功高蓋主之人,嶽飛排第四,第一名典故流傳至今!劉基第8位:劉基(字伯溫)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 張良對韓信的唯一評價,一語道出韓信水平,只有四個字!
    所以,通讀司馬遷的《史記·留侯世家》,就會看到,張良幾乎不去評價別人是非,包括正面和負面的評價!或許,這既是君子行為,更是張良性格使然。然而,張良沒有評價劉邦蕭何等人,卻對韓信做了評價,或者說是張良對韓信的唯一評價,一語道出韓信的水平,關鍵只有四個字!在秦漢之際,劉邦、蕭何、英布等人,都對韓信有過評價。
  • 《史記》中,為什麼蕭何、張良可以入世家,而韓信只能入列傳?
    本紀、世家和列傳記載的是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物,就拿漢初三傑來說,蕭何和張良記入了世家,而韓信記入列傳。按道理說,這三人都是漢朝的開國大臣,都立下了不世之功,為什麼在史書中的地位卻各有不同?《史記》是太史公司馬遷寫的,為什麼將韓信記入列傳,不記入世家,他最有發言權。
  • 為何功高蓋世的韓信卻被劉邦默許誅殺?其實死的並不冤!
    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取天下,離不開韓信的汗馬功勞。當然,韓信之死雖然是被呂后和蕭何所害,但是也與劉邦有些密不可分的關係。韓信畫像那為何韓信功高勞苦,而劉邦為何還要默許別人殺之?我想唐太宗李世民能解答這個問題。
  • 張良為什麼不阻止劉邦殺韓信?這裡告訴你原因
    第一,韓信功高震主。劉邦在的時候,韓信肯定不敢造反,劉邦對他有知遇之恩。劉邦死後,就難說了,太子劉盈這麼軟弱,鎮不住這幫老將,韓信死的時候35歲,那年劉邦60歲,劉邦也就活了61歲,為了劉家的江山社稷,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啊,砍掉韓信也是很自然的事了。第二,韓信軍事天才,沒有政治頭腦,在政治上是個小白。他這樣的人很容易被人利用。又不懂人情世故,有好幾次得罪劉邦。
  • 如果韓信想要造反,劉邦能擋得住他嗎?原來張良早已說出答案
    原來張良早已說出答案引言:寧我負天下人,也不願意天下人負我——曹操「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根據史料記載稱,這句話出自陳勝之口,意思暗指,那些自稱王侯將相的人,難道天生比我們高貴嗎?
  • 劉邦靠張良韓信打天下,他要殺韓信的時候,為什麼張良不出手相救
    喜歡漢朝的朋友們都知道,漢初有三傑,有才幹的張良,識人的蕭何,有才幹的韓信。上述三人可說是漢朝的開國功臣,漢高祖劉邦曾說過,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人,所說的正是漢初三傑。而且劉邦這個人,雖有雄心壯志,但在得了天下後,卻還想要千秋萬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