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可以讀《人間失格》,但不要在一種消沉中迷失

2020-12-17 劉喜脈

考慮到有些活動的參與基數,小說類和半小說類的作品成為推薦作品似乎也並不意外。而因為一部名為《文豪野犬》的動漫走紅,【太宰治】也逐漸成為成為一種很奇怪的【icon】。

不過,我有時很好奇《人間失格》這樣的作品,是因為有人對動漫感興趣,於是對書籍感興趣;還是因為最近幾年生活中又需要一些【頹廢感】來填充?

這種異樣感,我只能說【奇怪】,因為我之前就注意到一本名為【在路上】的書銷量激增,在不考慮有商業運作的因素下,似乎一種「頹廢文學」的興起很值得注意。

之前的專欄我提到

我個人是不太推薦缺少社會閱歷的年輕一代去看《在路上》這樣的作品,因為缺少辨識能力的前提下看這本書或許覺得比較「邪門兒」。 雖然宣傳部分說——它是「鮑勃迪倫、披頭四樂隊、賈伯斯、約翰尼德普等無數文化偶像的偶像」,但細細想來就比較尷尬,我個人覺得,賈伯斯創立蘋果肯定與看了這本書沒什麼關係(如果你認真讀過《賈伯斯傳》的話,畢竟,創業與叛逆不是正相關),而約翰尼德普,雖然是個演技不錯的藝人,但身為雅痞,他的私生活可謂是亂糟糟,所以,「on the road」並不是「on the stupid road」。

《人間失格》出版於1948年,是一部半自傳體的小說;而《在路上》是美國「垮掉的一代」中的代表,傑克·凱魯亞克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57年。

太宰治創作該書時意志消沉,精神已經不太正常,完成該書後就投水自殺,時年39歲;而傑克·凱魯亞克的作品則難免鼓吹「欺騙、犯罪等各種負面內容」,當然,他也沒活多久,死時47歲,病死的。

雖然我半公開的場合表示過「多讀書總比不讀書好」,同時,我也曾表示過「讀一些很危險的書遠比不讀書的危害更大」,當然,這種「危險」從來都不是指教唆人犯罪的荒誕之言,而是基於作者本人經歷的偽自傳性質的內容,其中本身就帶著一種惡魔的頹廢感,會讓定力不足的人看著看著就著迷,然後誤入歧途。

同時,我也斷然不會說《人間失格》與《在路上》具備一定的「危險性」,而是覺得頹廢感成為不少人精神的安慰著實是件值得思考的事兒。換個角度講,如果有人覺得因為文字世界中的消沉,映襯出現實世界中的美麗多姿,那自然是一件好事兒。

《人間失格》的時代大背景,是二戰後整個日本在恢復與重建;《在路上》的時代大背景,則是越南戰爭陰影下的美國(年輕人)社會充斥了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態。對照當代,或許是突發的疫情徹底打亂了無數人原本平靜和有序的生活,無序引發思想的動蕩,因為某些無處安放的青春躁動,自然要通過影視作品和文字作品來填補心靈空缺。

於是,每個時代都有很相似的情況接連出現,「頹廢類」的文學作品永遠不會落伍,也勢必會影響一代人一群人,改變他們的生活軌跡,至於是積極還是消極,我們都不知道。

作為一個旁觀者,我似乎發現了一些,但卻不能說。唯一想表述的,恐怕也只是「多讀歷史」、「知識就是力量」!

best wishes!

相關焦點

  • 《人間失格》中的愛情:喪失為人資格的起點,是喪失了愛的資格
    日本一代大師太宰治的自傳體小說《人間失格》是一部「喪失為人資格」的少年的獨白,一個對春上村樹影響至深的絕望悽美故事,主人公葉藏在人世間親情、愛情、友情的糾結之中,一次次對人世間感到過度的迷失和絕望,一次次用酒精和麻醉劑來麻醉自己,經過五次自殺的痛苦掙扎,最終結束了自己年輕的可恥的一生。
  • 《人間失格》:一本不快樂的書,我讀到的卻全是自己
    今天我想聊的《人間失格》,它在不同的文章和書籍裡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及,我的好奇心也跟著水漲船高。我實在想知道它到底有什麼魅力,得以贏得潮水一般的讀者。《人間失格》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太宰治是我們生活裡很難遇見的一種人,我們作為普通的正常人可能永遠無法理解他的內心世界。他曾經說過一句話:「本想這個冬日就死去的,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細條紋的麻質和服,是適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我還是先活到夏天吧。」
  • 「讀書記」讀太宰治的《人間失格》
    但是似乎《人間失格》名氣很大。很好奇,就買來看看。看的時候其實心裡很疑惑:什麼是人間失格?讀了之後也沒有找到答案。只感覺他的寫作風格很像《我的一生》。另外,第一次接觸到「私小說」這一概念。那什麼是私小說呢?說實話,我也解釋不太清。大致覺得應該是以自己的私人生活作為小說的原型或者小說的主要內容而創作出來的文學作品。
  • 太宰治:人間失格|所謂世間,不就是你嗎?
    在他死前,他的小說《人間失格》發表了。《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日本小說家太宰治創作的中篇小說,發表於1948年,是一部半自傳體的小說。「不要絕望,在此告辭」——時至今日,仍無人能吃透這句遺言的真意,不過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姑且看作是一種對生者的鼓勵吧。《人間失格》是太宰文學最傑出的作品,取材於作者自己的生活經歷,寫一個性情乖僻的青年知識分子,飽嘗世態的炎涼,絕望之餘沉緬於酒色,最後自己毀滅了自己。從一定角度揭示了現代日本社會人的異化問題。
  • 《人間失格》中10句經典語錄,直擊人心,「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僅一夜之間 我的心判若兩人,她自人山人海中來,原來只為我一場空歡喜,你來時攜風帶雨,我無處可避,你走時亂了四季 我久病難醫。這是《人間失格》裡的一句話。我一直覺得,生活其實並沒有多難,只要你認真生活。在本書中,作者太宰治並沒刻意刻畫葉藏所處的社會背景,但從書中所寫,可以知道當時社會矛盾加劇,動蕩不安,經濟蕭條,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至於葉藏的家庭,也不是大富大貴之家,葉藏父親在政府工作,家裡僱著幾個傭人。對於這種家庭,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是一種純粹的小資家庭。
  • 人間失格——是誰的錯?
    --《人間失格》有人說輕易不要看《人間失格》,我覺得這種說法很對。這世上人人都在追求幸福,連幸福都怕的人怎麼融入世人呢?可是正如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所說「天生我材必有用」。葉藏(《人間失格》的男主人公)也許不為世人所容,但他仍有著自己獨特的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 《人間失格》:太宰治,你就是那最喪的抑鬱君嗎?
    期盼好久了,終於拿到了《人間失格》,那一刻我有一種好奇,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讓這麼多的讀者欲罷不能的去閱讀它?《人間失格》的作者太宰治,本名津島修治,日本的天才作家,看樣子這個封面是他的自畫像。而《人間失格》也是他的自傳體小說。
  • 看《人間失格》「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當然不是《人間失格》裡面的話。不過這句話似乎也給《人間失格》作了註解。有人問,魯迅和太宰治在一起會聊什麼。有人說,魯迅可能會諷刺太宰治,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不過我覺得,魯迅似乎很適合年輕人讀,又不適合年輕人讀。學生時代的時候,看了魯迅,有一種想當救世主的感覺,於是也學魯迅,諷刺社會。說不適合年輕人讀,是因為魯迅的作品不只是表面表現得那麼激進,也同樣存在溫情。我看《人間失格》的時候,認為太宰治還不算太痛苦,因為他能將自己的痛苦直接說出來,而且還可以諷刺周圍的人,沒有什麼含蓄。
  • 不要「人間失格」要「百事可樂」
    羨慕那些脾氣不好的人,因為生氣的刻度線開始就標出來了,身邊的人可以掌握那個度;而有些人不一樣,不容易生氣,大多數時候只是笑笑就過去,換來身邊的人一次次對底線的試探,而真正的生氣是無止境的沉默。如果你有愛人,樂此不彼的同你吵架,當然不是大打出手那種,你應該感到慶幸,因為你恐怕無法去想像,那種面對著的人,用冰冷的、黑暗的仿佛深淵一般的眼眸,凝視著你,以及無邊的沉默。看得太多,會痛苦;經歷太多,會麻木;看得太清,會魔怔;想得太多,會癲狂。
  •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淺談太宰治及其遺作《人間失格》
    縱使太宰治再幸運,最後死神禁不住他三番五次的叩門,終於收下了他,太宰治的作品創造可以分為三大階段。前期的作品多表現為頹廢叛逆,中期的作品則體現出了再生的精神,後期的作品充分表達出了毀滅意識與永不妥協的思想。
  • 寫滿了人性墮落的《人間失格》,我們為什麼稱它為經典?
    《人間失格》是日本著名作家太宰治的代表作,是發表於1948年的中篇小說。《人間失格》這本書的主人公就做葉藏,作者太宰治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感悟巧妙的融入到該作品之中,因此《人間失格》也從另一方面被人們認為是太宰治的自傳。
  • 電影《人間失格》:生而為人,對不起!
    2011年的《人間失格》導演在很多細節上的處理和2009年的《青之文學》中的風格近似,或許導演一開始的預設就是熟悉太宰治作品和生平的愛好者,所以一方面故事的節奏是緩慢悠長的,一方面邏輯性需要熟悉太宰治的人自己去補全。
  • 《文豪野犬》中可以讀得下去的書!太宰治《人間失格》超抑鬱!
    大家都知道文豪野犬裡的人物大多都是真實存在的,主角團就是日本著名的作家詩人,那麼,關於他們的「異能」你了解多少?小七曾經閒的把涉及到的許多書讀了一遍,整理出來一些還可以書覺得還算有趣,可以一看,不過大多數看慣了網文的小七並沒有能讀下去的欲望……不說了,推書推書!
  • 讀書推薦:《人間失格》太宰治被自己嫌棄的一生
    讀書推薦:《人間失格》太宰治被自己嫌棄的一生親愛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來給大家一本詼諧真實的小說《人間失格》。宰治是日本戰後「無賴派」文學的代表作家,思想消沉、幻滅,不滿現實的人生,幾度自殺未果。一九三五年,他的短篇《逆行》入圍第一屆芥川獎,後因出版多部帶有哀切的抒情作品而深受注目。一九三九年,他的《女生徒》獲第四屆北村透谷獎。一九四八年,他以《如是我聞》再度震驚文壇,並開始創作《人間失格》,書成之後,旋即投水自殺,結束了其燦爛多感而又悽美悲涼的一生。
  • 《人間失格》後感:請對生活充滿希望
    #悅讀世界#初讀《人間失格》,單看名字,我以為所謂的「人間」便是這人世間,後來前言解釋道「人間」就是「人」,「失格」便是失去了做人的資格,所以這本書又叫做「喪失為人的資格」。我 來過 在此世腔調是我的外殼,善良是我的底線。自尊是我的瓶頸,死亡是我的解藥。
  • 《人間失格》: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生為人,無需道歉
    在葉藏眼裡,人是一種非常奇怪和可怕的生物。他們可以在一瞬間變臉,可以明知故犯,也可以事後和平相處。他對人性看得越透徹,就越看不懂,更怕晚上睡不著覺,呻吟。在自我否定的過程中,他通過主人公葉藏的人生經歷,表達了內心深處的抑鬱和渴望被愛的感覺……,可以說,太載智巧妙地表達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思想,提出了做人最真實的痛苦和痛苦問題。在完成這項工作後,太載智仍然選擇投入水中,為自己畫了一個最後的周期。因此《人間失格》是一部半自傳體的作品。
  • 《人間失格》與一生都在求死的太宰治
    太宰治被喻為「昭和文學不滅的金字塔」,他的作品在其謝世70多年後仍保持著熱度,太宰治代表作《人間失格》每年在日本可以賣出10萬餘部。最近,西西弗書店聯合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新版本的《人間失格》,該版《人間失格》收錄了太宰治中後期最具代表的中短篇小說,包含3個最具代表的中篇《人間失格》《斜陽》《潘多拉之匣》,四個最具聲明的短篇《櫻桃》《維庸之妻》《快跑,梅洛斯!》《女生徒》,1個日文版未完之作《GOOD BYE》。
  • 《麥田守望者》——塞林格筆下的「人間失格」
    麥田守望者同《人間失格》相似,塞林格筆下的霍爾頓與太宰治筆下的葉藏可以說是一樣讓人「討厭」。但不同的是,霍爾頓是討人喜歡的「討厭」。這幾年也歪讀了幾本書,我們從橫向上看《麥田守望者》出版時間與《人間失格》相差無幾。生活在美國的塞林格畢業於軍事學院,父親是猶太進口商,家境相當富裕。太宰治出生在日本津輕地區的津島家,是當地首屈一指的富豪之家。
  • 生而為人——《人間失格》讀後感
    書名:《人間失格》閱讀時間:2019/8/26-2019/9/1作者:[日] 太宰治《人間失格》以「我」看到葉藏的三張照片後的感想開頭,中間是葉藏的三篇手記,而三篇手記與照片對應,分別介紹了葉藏幼年、青年和壯年時代的經歷,描述了葉藏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喪失為人資格的道路的。作品中太宰治巧妙地將自己的人生與思想,隱藏於主角葉藏的人生遭遇,藉由葉藏的獨白,窺探太宰治的內心世界——「充滿了可恥的一生」。在發表該作品的同年,太宰治自殺身亡。
  • 透過《人間失格》,太宰治究竟想告訴我們什麼?
    第一次知道太宰治,是因為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第一次讀太宰治的自傳體絕筆《人間失格》是2012年。不記得是哪個版本,只記得樣子有些老舊。因為覺得文字有些壓抑,所以斷斷續續看了大半年才把勉強把它讀完。最近去書店看到今年出了新版本,封面排版都很顯品格及厚重精緻,是由著名日本文學翻譯家竺家榮讓所譯,於是隨手便買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