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失格》:一本不快樂的書,我讀到的卻全是自己

2020-12-19 見書知著

今天我想聊的《人間失格》,它在不同的文章和書籍裡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及,我的好奇心也跟著水漲船高。我實在想知道它到底有什麼魅力,得以贏得潮水一般的讀者。

《人間失格》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這是一本帶自傳性質的小說,所以要了解這本書,你需要先了解一下它的作者太宰治。太宰治從20歲就開始自殺,自殺,失敗,再自殺,再失敗,他一共自殺了五次,直到最後一次才成功把自己殺死。死時,年僅39歲。大多數人都在努力求生,太宰治卻致力於求死,有人說:太宰治把自殺當成自己的事業。

太宰治是我們生活裡很難遇見的一種人,我們作為普通的正常人可能永遠無法理解他的內心世界。他曾經說過一句話:「本想這個冬日就死去的,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細條紋的麻質和服,是適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我還是先活到夏天吧。」

這句話我第一次讀到就覺得觸目驚心,一個人厭世到什麼程度才會說出這樣的話啊。為什麼一個人會那麼想死?他到底在想什麼?

《人間失格》好像就是在回答這個問題。它成書於太宰治殺死自己的這一年,不知道太宰治是不是想以這本書來總結自己的一生,小說的主人公大庭葉藏的故事,和太宰治真實的人生經歷高度重合:一樣出身豪門望族,又一樣因為行為放蕩而自絕於家族,失去經濟供給後窮困潦倒;一樣參加左派地下秘密運動,又一樣中途脫離革命;一樣多次嘗試自殺,又自殺未遂;一樣和諸多女人有過感情,太宰治本人五次自殺,有四次都有情人相陪赴死;同樣一次和情人殉情時,女人死了,自己卻被救活了。

但《人間失格》畢竟是小說,不是自傳,存在許多虛構。可是哪怕是不同之處,也讓我感覺存在著明顯的鏡像的相似,比如太宰治是作家,而虛構角色大庭葉藏喜歡畫畫,最終也以繪畫為業;大庭葉藏因為妻子被性侵而崩潰,而太宰治因為妻子與人通姦而崩潰。

大庭葉藏多大程度上就是太宰治本人呢,這個說不好。但毫無疑問,這是一個不快樂的人,寫的一本不快樂的書。

我們都是某種程度的取悅症患者,這是我們不快樂的根源之一。

《人間失格》裡,葉藏意識到「所謂的世間,不就是個人嗎?」之後,就不再那麼小心翼翼,與從前相比多多少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了,他馬上收到了大家的不滿,同居女友覺得他任性了,朋友覺得他比以前吝嗇和小氣了,同居女友的女兒,叫他爸爸的小姑娘,覺得他不大寵她了。

可是那又怎麼樣呢?

我是什麼時候開始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呢?是第一份工作遇到一個經常提不合理要求的女領導。她好幾次不分青紅皂白冤枉我,前幾次我都忍了,後來有一次,我明明都把工作安排好了,她還在電話裡找茬。我當時怒從心頭起,勇氣從膽邊生,不耐煩地跟她說:「你到底想要怎麼樣,你直接說,我去做,行不行?!」她顯然對我的頂嘴沒有心理準備,非常生氣地說:「怎麼說話的,你爸媽怎麼教你的?」我冷笑一聲:「有事說事,不要搞人身攻擊,也不要扯到我父母。」

從前她總是仗著我剛出社會沒有信心,也很怕失去這份工作,想盡辦法拿捏我,可是那天我按照自己的意願說出來我想說的話,她反而對我有所顧忌了。我感覺到了按照自己意願行事的快樂,即使這種快樂有代價,我也願意承擔這個代價。

這方面的榜樣也許是範曉萱。當年她憑著「左三圈又三圈」的《健康歌》紅遍兩岸三地,可是這並不是她真正的音樂品味。所以後來她不顧反對,一改可愛路線,轉型曲風大相逕庭的爵士和搖滾。外在表現出來的自己和內在真實的自己割裂是非常痛苦的,是取悅市場和觀眾,還是大膽做自己?範曉萱選擇了做最想做的那個真正的自己。哪怕代價是迅速過氣、沉寂多年,被別人當作轉型失敗的標本,也在所不惜。

按自己的意願行事,當然常常是有代價的,那些灑脫的人,並不是不用承擔後果和代價,而是寧願承擔後果和代價,也要忠於自己的內心。

相關焦點

  • 太宰治《人間失格》: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人間失格》以「我」看到葉藏的三張照片後的感想開頭,中間是葉藏的三篇手札,而三篇手札與照片對應,分別介紹了葉藏幼年、青年和壯年時代的經歷,描述了葉藏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喪失為人資格的道路的。《人間失格》中的金句 《人間失格》仿佛因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而著稱。事實上,在《人間失格》裡,太宰治留下了太多既悲涼又絕望的經典名句。
  • 我無法理解太宰治的《人間失格》,書中有多少是真實的?
    「據報導,小慄旬將加盟由蜷川實花執導的電影《人間失格》,出演作家太宰治。電影根據小說《人間失格》作者太宰治的人生經歷改編,講述他創作這本書的過程,以及他與生命中三位重要女性的糾葛。」我看到這條消息的時候是在瀏覽影視網,《人間失格》這個名字很熟悉,因為之前有看過這本書,但是後面覺得太壓抑就沒有看完,突然又想去了解。
  • 「讀書記」讀太宰治的《人間失格》
    我以前也沒有聽過太宰治。但是似乎《人間失格》名氣很大。很好奇,就買來看看。看的時候其實心裡很疑惑:什麼是人間失格?讀了之後也沒有找到答案。只感覺他的寫作風格很像《我的一生》。另外,第一次接觸到「私小說」這一概念。那什麼是私小說呢?說實話,我也解釋不太清。
  • 也許你可以讀《人間失格》,但不要在一種消沉中迷失
    不過,我有時很好奇《人間失格》這樣的作品,是因為有人對動漫感興趣,於是對書籍感興趣;還是因為最近幾年生活中又需要一些【頹廢感】來填充?這種異樣感,我只能說【奇怪】,因為我之前就注意到一本名為【在路上】的書銷量激增,在不考慮有商業運作的因素下,似乎一種「頹廢文學」的興起很值得注意。
  • 《人間失格》:一本頹廢無比讓人自殺的書,為何會有那麼多人喜歡
    你有沒有曾對自己失望到一塌糊塗,而覺得「來到這個世界上,對不起」的瞬間?我有過,我想你也曾有過。讀完太宰治的半自傳小說《人間失格》,整個人籠罩在濃鬱的低氣壓當中,內心深處被刻意掩飾的一隅,被某種感同身受一點點入侵:所謂世人,不就是你嗎?這麼暗黑的一本書,卻多多少少有著我們自己的影子。
  • 《人間失格》:當找不到活下去的意義時,便徹底失去了做人的資格
    金智英默默感受著家庭與社會的殘酷,葉藏則一直沉淪在痛苦的深淵之中,他們都深受這個社會不友好的對待。書中的葉藏總是以小丑的面目示人,拼命博取他人笑只是為了掩蓋自己脆弱的心靈和卑微的靈魂。他曾這樣講到:「因為我更像一個醜陋的怪物,雖然很想普普通通地活得像個人,但社會卻一直將我當做一個怪物。」
  • 讀書推薦:《人間失格》太宰治被自己嫌棄的一生
    讀書推薦:《人間失格》太宰治被自己嫌棄的一生親愛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來給大家一本詼諧真實的小說《人間失格》。如果不太了解日本作家的讀者可能對這本書不是很熟悉,本書是日本知名作家太宰治的代表作,也是一本自傳體的小說,太宰治巧妙地將自己的人生與思想,隱藏於主角葉藏的人生遭遇,藉由葉藏的獨白。太宰治,日本無賴派大師,在日本與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並列為戰後文學的巔峰人物。宰治是日本戰後「無賴派」文學的代表作家,思想消沉、幻滅,不滿現實的人生,幾度自殺未果。
  • 《人間失格》:為了討好別人不敢表達真實的自己,是對自己的背叛
    為討好別人,不敢表達真實的自己,是對自己最大的背叛。《人間失格》的主人公葉藏,小時候父親回家時總是給家裡人帶回很多禮物。出門前父親把孩子們召集在客廳,笑著問每個小孩下次他回來時要什麼禮物,並把孩子們的答覆記在記事本上。
  • 《人間失格》中10句經典語錄,直擊人心,「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但看完太宰治的也《人間失格》後,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抑。我告訴朋友說,看完這本書,覺得自己好像表達不出具體的感受。不是看完餘華先生的《活著》的那種惋惜和悲痛。但就是感覺整個人都處於一種低迷的狀態。當我期待著「Goodbye 」的後續時,我發現它已經悄然結束了,這也代表著太宰治已然驟然離場。
  • 人間失格:兒童期開始的「假面」憂鬱
    有的人憂鬱有其自身體質的因素,有的人憂鬱是因為喪失的過往,有的人憂鬱在兒童期已見端倪,快樂的假面之下,憂鬱暗流神傷。在網上書城選這本《人間失格》的時候,被下面的評論所吸引,一個初中生說,在讀此書的時候,心情低落了一陣子,過些時候還想再看;一個高中生說他正是這樣的心情活著的,那裡的語言說的就是自己。
  • 看《人間失格》「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當然不是《人間失格》裡面的話。不過這句話似乎也給《人間失格》作了註解。有人問,魯迅和太宰治在一起會聊什麼。有人說,魯迅可能會諷刺太宰治,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我不知道他們在一起會聊什麼。不過我覺得,魯迅似乎很適合年輕人讀,又不適合年輕人讀。學生時代的時候,看了魯迅,有一種想當救世主的感覺,於是也學魯迅,諷刺社會。說不適合年輕人讀,是因為魯迅的作品不只是表面表現得那麼激進,也同樣存在溫情。
  • 《人間失格》:為何太宰治總是要了結自己的生命
    大庭葉藏,《人間失格》主人公,也是作者太宰治原型。一個多次自殺的罪人,一個沉淪放逐地的罪人,一個悲哀至極的罪人。 書中的大庭葉藏生於一個富商家庭,是眾多孩子中的一個,是最不起眼的一個。昏暗的燈光,一成不變的飯菜,嚴謹的生活習慣…家庭環境的壓抑與冷清,給年少的葉藏帶來了不少的影響。情緒得不到發洩,情感得不到回應,加之身體多病。年幼的葉藏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封閉,一片荒涼。以其不成熟的姿態去對待著每一個人。這就是他對這個世界最大的求愛。
  • 好書推薦|太宰治絕望遺書《人間失格》
    看完整本書才發覺武漢出版社版本的《人間失格》文章排布得很妙,幾乎可以說是由喪到暖,從孤獨失意到愛、正義與信念。最喜歡《雪夜的故事》這篇,以及《美男子與香菸》的結尾:「天使從空中飛過,聽從神的旨意隱去雙翅,像乘著降落傘一般飄落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 透過《人間失格》,太宰治究竟想告訴我們什麼?
    第一次知道太宰治,是因為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第一次讀太宰治的自傳體絕筆《人間失格》是2012年。不記得是哪個版本,只記得樣子有些老舊。因為覺得文字有些壓抑,所以斷斷續續看了大半年才把勉強把它讀完。最近去書店看到今年出了新版本,封面排版都很顯品格及厚重精緻,是由著名日本文學翻譯家竺家榮讓所譯,於是隨手便買了下來。
  • 太宰治《人間失格》:妻被欺,讓葉臧重回敏感,從此墮入人性深淵
    太宰治在《人間失格》裡說「我過得是一種充滿恥辱的生活」《人間失格》,人性的泥濘這本小說寫盡了人性的低迷,看著喪而頹廢,但這本書是能夠自我救贖和反省的,我相信不少人都是和文中的主人公葉藏一樣,從小就生活得小心翼翼地,從小就是討好型人格,為了成全別人而委屈自己。
  • 《人間失格》三句話,揭示了人性的晦暗
    之所以讀《人間失格》,是因為偶然看到的一篇介紹,說是一本直指人心、使人無處可逃、將人性的陰暗面描述得淋漓盡致的最喪的書,沒有點閱歷是讀不出味道來的。強烈的好奇心促使我打開了這本似乎有些神奇、擊破人性和靈魂的作品。合上書本,我發誓不會再看第二遍。貫穿全書的喪和陰鬱壓得我喘不過氣來。
  • 你沒看懂《人間失格》:太宰治的喪,其實是一場騙局
    每個人心中都存在的深淵書單君身邊,有很多非常熱愛《人間失格》的年輕朋友。只要說起這本書,和它的作者太宰治,他們都會顯得興奮十足。可是,較為傳統的家長往往不這麼想。只要翻到孩子在讀這本書,家長的反應通常是:你讀的這是什麼書,不看點兒好的。這書的主人公簡直就是病態。
  • 生而為人——《人間失格》讀後感
    《人間失格》以「我」看到葉藏的三張照片後的感想開頭,中間是葉藏的三篇手記,而三篇手記與照片對應,分別介紹了葉藏幼年、青年和壯年時代的經歷,描述了葉藏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喪失為人資格的道路的。作品中太宰治巧妙地將自己的人生與思想,隱藏於主角葉藏的人生遭遇,藉由葉藏的獨白,窺探太宰治的內心世界——「充滿了可恥的一生」。在發表該作品的同年,太宰治自殺身亡。
  • 寫滿了人性墮落的《人間失格》,我們為什麼稱它為經典?
    《人間失格》是日本著名作家太宰治的代表作,是發表於1948年的中篇小說。《人間失格》這本書的主人公就做葉藏,作者太宰治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感悟巧妙的融入到該作品之中,因此《人間失格》也從另一方面被人們認為是太宰治的自傳。
  • [瑞讀書]憂鬱的太宰治筆下的《人間失格》
    作者:瑞(本文系原創,歡迎轉發分享)三天看完了日本小說家太宰治的《人間失格》,沒有期待中的好。這是一本很喪的書,這得是怎樣極度的內向、自卑以及怎樣極端的自我否定才堆積出如此的負能量啊。甚至,可以說,略有些變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