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聊的《人間失格》,它在不同的文章和書籍裡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及,我的好奇心也跟著水漲船高。我實在想知道它到底有什麼魅力,得以贏得潮水一般的讀者。
《人間失格》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這是一本帶自傳性質的小說,所以要了解這本書,你需要先了解一下它的作者太宰治。太宰治從20歲就開始自殺,自殺,失敗,再自殺,再失敗,他一共自殺了五次,直到最後一次才成功把自己殺死。死時,年僅39歲。大多數人都在努力求生,太宰治卻致力於求死,有人說:太宰治把自殺當成自己的事業。
太宰治是我們生活裡很難遇見的一種人,我們作為普通的正常人可能永遠無法理解他的內心世界。他曾經說過一句話:「本想這個冬日就死去的,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細條紋的麻質和服,是適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我還是先活到夏天吧。」
這句話我第一次讀到就覺得觸目驚心,一個人厭世到什麼程度才會說出這樣的話啊。為什麼一個人會那麼想死?他到底在想什麼?
《人間失格》好像就是在回答這個問題。它成書於太宰治殺死自己的這一年,不知道太宰治是不是想以這本書來總結自己的一生,小說的主人公大庭葉藏的故事,和太宰治真實的人生經歷高度重合:一樣出身豪門望族,又一樣因為行為放蕩而自絕於家族,失去經濟供給後窮困潦倒;一樣參加左派地下秘密運動,又一樣中途脫離革命;一樣多次嘗試自殺,又自殺未遂;一樣和諸多女人有過感情,太宰治本人五次自殺,有四次都有情人相陪赴死;同樣一次和情人殉情時,女人死了,自己卻被救活了。
但《人間失格》畢竟是小說,不是自傳,存在許多虛構。可是哪怕是不同之處,也讓我感覺存在著明顯的鏡像的相似,比如太宰治是作家,而虛構角色大庭葉藏喜歡畫畫,最終也以繪畫為業;大庭葉藏因為妻子被性侵而崩潰,而太宰治因為妻子與人通姦而崩潰。
大庭葉藏多大程度上就是太宰治本人呢,這個說不好。但毫無疑問,這是一個不快樂的人,寫的一本不快樂的書。
我們都是某種程度的取悅症患者,這是我們不快樂的根源之一。
《人間失格》裡,葉藏意識到「所謂的世間,不就是個人嗎?」之後,就不再那麼小心翼翼,與從前相比多多少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了,他馬上收到了大家的不滿,同居女友覺得他任性了,朋友覺得他比以前吝嗇和小氣了,同居女友的女兒,叫他爸爸的小姑娘,覺得他不大寵她了。
可是那又怎麼樣呢?
我是什麼時候開始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呢?是第一份工作遇到一個經常提不合理要求的女領導。她好幾次不分青紅皂白冤枉我,前幾次我都忍了,後來有一次,我明明都把工作安排好了,她還在電話裡找茬。我當時怒從心頭起,勇氣從膽邊生,不耐煩地跟她說:「你到底想要怎麼樣,你直接說,我去做,行不行?!」她顯然對我的頂嘴沒有心理準備,非常生氣地說:「怎麼說話的,你爸媽怎麼教你的?」我冷笑一聲:「有事說事,不要搞人身攻擊,也不要扯到我父母。」
從前她總是仗著我剛出社會沒有信心,也很怕失去這份工作,想盡辦法拿捏我,可是那天我按照自己的意願說出來我想說的話,她反而對我有所顧忌了。我感覺到了按照自己意願行事的快樂,即使這種快樂有代價,我也願意承擔這個代價。
這方面的榜樣也許是範曉萱。當年她憑著「左三圈又三圈」的《健康歌》紅遍兩岸三地,可是這並不是她真正的音樂品味。所以後來她不顧反對,一改可愛路線,轉型曲風大相逕庭的爵士和搖滾。外在表現出來的自己和內在真實的自己割裂是非常痛苦的,是取悅市場和觀眾,還是大膽做自己?範曉萱選擇了做最想做的那個真正的自己。哪怕代價是迅速過氣、沉寂多年,被別人當作轉型失敗的標本,也在所不惜。
按自己的意願行事,當然常常是有代價的,那些灑脫的人,並不是不用承擔後果和代價,而是寧願承擔後果和代價,也要忠於自己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