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校園欺凌作為一種惡性行為依然廣泛存在。受害者往往會在一場深刻的欺凌行為中遭受身心的巨大打擊,甚至影響人格發展,否定自己的存在,結束生命。即使人們對欺凌者深惡痛絕,但由於一方圍牆的阻隔,第一時間難以制止欺凌行為,很多悲劇悄悄上演,挽救為時已晚。
日本是一個校園欺凌非常嚴重的國家,有一項跟蹤數年的調查顯示,日本有九成的學生遭受過不同程度的校園暴力,這也意味著,受害者也有可能是欺凌者,奉行精神勝利法的某些學生在比自己弱小的人身上「找場子」。
這同樣意味著,校園欺凌在日本是常態。校園欺凌在日本大行其道的原因有二。
第一是深入人心的集體心理,集體的正面意義是催生出解決疑難問題的巨大能量。負面意義則是消解個性,同時催生出排斥獨特個體的情緒。日本學生自覺融入一個集體的同時,會對那些不合群的人產生厭惡感。集體做的一切事情,都被理解為正確的事情,包括群體去欺負一個人。
第二是深入到骨子裡的等級觀念。日本語言中繁雜的敬體簡體之分以及不同場合的嚴格禮儀體現著他們對尊卑的看重,對等級秩序的尊崇。強者為尊,男性為尊的觀念持久存在。於是日本學生會不自覺走到一個有背景和實力的「大哥」所建立的圈子裡,這個圈子以不斷欺負弱小來獲得滿足感。
為了最大程度減少校園欺凌的發生,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來推行到校園,至於獲得成果則只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
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校園欺凌成為很多電影的題材,電影人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呼籲人們關注校園欺凌,保護受害者和可能成為受害者的學生。
《告白》——這不是愛情片,這是絕望之下的控訴
《告白》是一部2010年的日本電影,根據湊佳苗小說《告白》改編而成。班主任森口悠子(松隆子飾)發現其愛女被殺害在學校的遊泳池中,而兇手就在自己班上。
全片在MV式的場景布置和意識流的手法下娓娓道來,痛失愛女的母親並沒有直接制裁兩個年少的兇手,而是一步步敲打他們的靈魂,讓他們在恐懼中墮落。
畸形的社會塑造畸形的靈魂,犯人自以為是地進行著對一個女童的殘忍實驗。他們在釀成大錯依然沒有自覺,反而為自己開脫。
於是在觀影過程中,觀眾不會憐憫欺凌者,只會為母親的復仇拍手叫好。
《三角草的春天》——劇情不夠,血漿來湊
外來學生野咲春花(山田杏奈 飾)遭到了同班同學無情的欺凌,原本她準備忍到畢業。直到同學們玩過頭不小心燒死了她的父母,而妹妹全身重度灼傷入院,她忍無可忍,開始了血淋淋的復仇。
其實劇情很簡單,講述以暴制暴成為回報欺凌的途徑。最大的賣點還是露骨的殺人現場,血漿,斷肢,眼珠……這些恐怖元素出現在螢屏上時,還是給人幼小的心靈帶來了極大衝擊。
教育在這個封閉的村子裡似乎失去了作用,學生不再由理性支配,而是以殘忍的取樂來行事。他們肆無忌憚的欺凌別人,卻沒有承擔責任的自知。
《傷痕累累的惡魔》——身份的轉換
這是一部關於欺凌者身份大轉換的電影。
電影講述高中生舞,在轉學的學校裡,與初中時被舞的朋友欺凌的同級生詩乃再會,再次發生欺凌事件,以及高中生煩惱的故事。
小舞在之前的學校一直都是扮演欺凌者的身份,直到後來在新的環境成為了受害者。在忍無可忍之中她決定不聽朋友們的苦心勸告,對詩乃和班上同學們的欺侮展開反擊。
這部電影評分不高,最大的槽點就是欺凌者的實力有點崩。
在欺凌過程中,欺凌者可恨,旁觀者和偽善者,同樣可恨。
希望社會注視愈演愈烈的校園欺凌,讓某些自以為是的人受到懲罰。
#校園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