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板春色一幅畫,畫中有詩,詩中有情。容貌靚麗、精明乖巧的「色仔」、「色女」們在半浮潛舢板上擺出各種姿態,通過精心偽裝的鋼枝凌空而立,營造出飄然欲飛的效果。9月28日,位於廣州市番禺區的寶墨園內,紫坭春色、沙灣飄色、番禺水色等民間藝術輪番登場,吸引眾多遊人觀賞,也拉開2019番禺水色旅遊文化節的帷幕。
融戲劇、魔術、雜技、舞蹈於一體,被譽為「凝固的戲劇,活動的雕塑」的沙灣飄色,徐徐推出13板水上飄色,不僅有天籟之音和水漫金山兩板高難度水上飄色大放異彩,更有雨打芭蕉、雲龍戲水、春滿人間、體育之光等蘊含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發展創新並舉的新版水色首次亮相。
而沉寂近70年的紫坭春色,今年更是得以生動再現,重現眼前。據介紹,紫坭春色已有數百年歷史,是番禺獨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民俗文化瑰寶,歷史上每逢春夜正月十五元宵節晚上舉行,因此是「夜色」。今年為重現這一民俗盛宴,番禺特地在畫舫的詩文題寫及嶺南園景的設計上別出心裁,使其觀賞度更高,更適應日間巡遊。
活動現場,命名為「娛樂昇平到春來、七十華誕欣盛世、古鎮新姿奔小康、紫坭關口衛江山、春滿人間福壽全」的5板番禺水色也成為關注焦點。據介紹,番禺水色約始創於清乾隆庚午年(1750年),是民間奉祀天后神的一種誕會文化,創始之時,用「鳳艇」載天后神出遊水上以祈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水上飄色我還是第一次在現場看,陸地的飄色是看了很多次,水上的讓人覺得很新穎,很靈動。」「回到童年,因為小時候家裡人會帶我來看飄色,還拍了好多照片放在家裡,現在對比一下老照片,真是熟悉的感覺。」開幕式上,遊客提前欣賞到三色同遊,大開眼界。
民俗文化研究者屈慎寧介紹,本次演出規模之宏大、演員陣容之鼎盛、水色種類之豐富為番禺飄色文化演出歷次之最。今年番禺水色旅遊文化節選擇三大色種巡遊,寓意「天、地、人」,不僅有傳統嶺南文化主題,而且還隨著時代發展增加了現代的內容,體現太平盛世政通人和的社會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