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讀經典,陪您說晚安。大家好,這裡是閃電夜讀,我是聊城臺主播魏雪梅,今天給大家朗讀中國著名作家魯先聖的散文《遙遠的炊煙》。
遙遠的炊煙
魯先聖
只要在鄉村生活過,有誰不懷念村莊上空那嫋嫋升起的炊煙?嫋嫋的炊煙,在房屋的脊梁上盤旋,在樹梢的鳥巢旁飄蕩,在胡同的拐角裡踱步,最後都凝聚成片片朦朧的煙霞。那溫暖的煙霞裡,有母親的呼喚,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親洪鐘般的聲音。
有多久沒有看到過炊煙了?城市裡沒有炊煙,城市裡用的是液化氣,即使有了些許的炊煙,也是有害氣體,是不會讓人留戀的。況且,城市裡的人們,也沒有時間留意炊煙,大家都匆匆忙忙,誰會有時間在意稍縱即逝的炊煙?炊煙只屬於寧靜的鄉村,只屬於渾厚的黃土地。
只有在停下匆匆步履的時候,只有在心靈歸於淡雅和安靜的時候,那嫋嫋的炊煙才會從久遠的記憶中升起來,瞬間就瀰漫了你整個的心靈,它像一幅美麗的水墨畫,讓人有不盡的遐想。
童年的時候,炊煙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飯菜。夥伴們成群結隊去村外的田野裡玩耍,去村頭的小河裡嬉戲。高興起來,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回家。這個時候不知道誰說一聲,我家房頂上沒有煙了,娘做好飯了。大家立刻都齊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裡,紛紛尋找自己家的房頂。不久前還嫋嫋升起著的炊煙,都已經漸漸散盡了,娘把飯都做好了。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趕快追逐著跑向村裡,跑回自己的家裡,那裡有娘可口的飯菜等著啊。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喚兒子了。
炊煙是漢子們心底的溫暖。太陽升起來了,漢子們趕著牲口,拉著牛車,說說笑笑地到村外的田地裡勞作。到了中午,漢子們累了的時候,村裡的炊煙也升起來了。這個時候,大家紛紛卸下牲口,在地頭坐下,點了一支煙,大家的目光都朝著通往村裡的小路。在那條小路上,漸漸地,成群結隊的婦女,提著飯菜從村裡的炊煙裡走來了。漢子們的疲勞頓時消失了,那不盡的溫暖撲面而來。
炊煙還是遠行的遊子心中的家園。不論到了天南海北,不論你是名滿天下還是腰纏萬貫,最讓你動心的,一定是故鄉茅屋上升起的那嫋嫋炊煙。不論你遭受了多麼深重的創傷,那隨風飄浮的縷縷炊煙,頃刻之間就把你擁在了無邊的溫暖裡。
當我們憶起母親,她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煙裡。有多少回啊,當我們遠行回到家裡,當我們喊娘的時候,母親正在炊煙裡忙碌。
我突然想起「人煙」這個詞。人煙,就一定是人間煙火,也就是指炊煙了。在千裡荒漠中的孤獨旅行的人,在浩瀚無邊的大海中航行的人,突然看到地平線上升起的嫋嫋炊煙,會激動地熱淚盈眶,那是看到了人間的信號。所有漫漫孤旅的寂寞和蒼涼,所有長途跋涉的疲憊和恐懼,瞬間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沒有風的時候,炊煙就像一棵樹,從家中灶房裡生長起來,然後與全村的「樹」聚起一棵參天大樹。有風的時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煙剛剛冒上房頂,就迅速匯集,變成一片片灰色的雲,飄浮到村莊的上空,最後都消失到無邊的曠野裡。其實,不論是有風的時候還是無風的時候,鄉村上空的炊煙都是一幅動人的畫卷,像飛流直下的瀑布,像豔麗多彩的錦緞,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飄忽散淡的煙霞。可是炊煙與畫卷又不同,因為炊煙裡還有麥子的香味,更有母親殷殷的目光。
記不清我從什麼時候起看不到炊煙了,炊煙成了一種記憶了。這記憶仿佛是一種情結,越是遙遠,越讓人刻骨銘心。
作者簡介:
魯先聖,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教育部十一五課題文學專家,《讀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特別關注》等雜誌籤約作家,《北京青年報》《濟南時報》《燕趙晚報》《晶報》《生活日報》《當代健康報》《警刊》《西部商報》等報刊專欄作家。
主播簡介:
魏雪梅,聊城電視臺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