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為何只說「天」和「人」,「地」哪裡去了?

2020-12-25 一家爭鳴

提起「天人合一」這句話,恐怕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它是《易經》之中所蘊含著的高深玄妙的哲理,不過,如果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

我們今天並不打算去探討它的哲理,而是想提一個有趣的問題,來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這個問題就是:我們常說「天人合一」,可為何有「天」、有「人」,卻沒有「地」呢?要知道,天、地、人三才才是「最完美的組合」啊?

我們知道,「易經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是六個爻,在這六個爻之中,下面的兩爻代表「地」、中間的兩爻代表「人」、最上面的兩爻代表「天」,每一個卦象所顯示的都是天、地、人三才,可是,一句「天人合一」就把「地」摘去了,這又是什麼道理呢?其實,只說「天人合一」而不提「地」的事情,是有幾點原因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首先,我們中國人無論是說話,還是寫文章,尤其是在寫文章上,總是喜歡用四個字的詞語,而且,還總愛把不是四個字的語句,概括成為四個字,關於這一點,也不用去懷疑,成語便是最好的證明,當然,這並不排除非四字成語,但那總歸是極少數的。明白了這一點,那麼本該叫做「天地人合一」的說法,就只能忍痛捨棄一個字,捨棄哪一個字呢?「地」字便首當其衝了。道路也很簡單,「合、一」兩字不能捨棄自不必說,而「天地合一」無法突出「人」的重要,「地人合一」又不能顯示「天」的尊貴,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就只能把「地」字捨去了。

其次,以上的這個說法不免顯得有些牽強附會,我們還是來看這第二種原因吧。眾所周知,「乾」為「天」,為「陽」,代表的是君、是父、是擴張、是主動,等等;而「坤」為「地」,為「陰」,代表的是臣、是子、是收縮、是配合,等等;總之一句話,位「尊」者為「陽」、位「卑」者為「陰」,所以,只說「陽」、不說「陰」,既不破壞「天道法則」,也不有違「人倫道德」,合情合理,挑不出毛病。

最後,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其實,在我們說「天人合一」的時候,就已經是包含「地」在內了,換句話說,「天人合一」本就是「」天地人合一」,這正是我們獨有的「陰陽之道」,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體,陰陽化育,所以說,「天人合一」不但有「天」、有「人」,也同時有「地」哦!

親愛的朋友,關於「天人合一」這句話,你還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快來留言討論吧!

歡迎關注文化新篇,一個沒啥文化的文化人!

相關焦點

  • 「天人合一」思想怎樣理解?人是天和地的副本
    要理解「天人合一」,首先要明白「天」的具體含義,它指代宇宙自然運行規律,是大象無形的大道,是世間萬物最高的準則,人只是天道中的滄海一粟。因此,董仲舒就認為,天跟人一樣,都具有喜怒哀樂的情感,天為主,人為副,人是天的副本或影子,會隨著天的運行變化而變化。這句名言深入淺出,等於把「天人合一」的思想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出來了,是結合了陰陽、五行學說對「天人合一」的解讀。
  • 「人字天」背後的「天人合一」
    「人字天」奇觀形成於圖中蘑菇石與鯨魚石之間,延伸出來的懸挑棧道名為「天人棧道」,寓意天、地、人和諧共存。景區內山峰巍峨挺拔,千姿百態;山勢雄渾磅礴,氣派非凡。在這神秘的丹霞境地裡,經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了一處著名的景觀,名曰「人字天」。
  • 先秦儒家的生態哲學觀——以「天人合一」及「天、地、人三才」觀...
    先秦儒家的生態哲學觀——以「天人合一」及「天、地、人三才」觀為致思論域 2016年04月04日 10:12 來源:貴州文史叢刊 作者:張新民 字號 內容摘要:【摘要】先秦天人合一說的解讀
  • 中國人說「天人合一」,是指人應順天的意思嗎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的主要思想之一。一般而言,這種精神狀態指的是與自然契合為一的一種修行狀態,但是從另一方面來想,「天」在古代不是指神話嗎?那麼「天人合一」豈不是指人應順從天意,故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嗎?
  • 古代祥瑞的顯現,是人感應天?還是天感應人?何為天人合一
    這可以算作古代天人感應的一部分。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的概念,同時討論關於天人感應,到底是人感應天?還是天感應人?這些問題主要涉及到道家和儒家的兩方面,天人合一偏於道家,天人感應偏於儒家。但通過古代這兩個文化認識,或許能更好的闡述古代傳統文化基礎。
  • 國學丨天人合一:人天同構、人天同律、人天同象
    第一、指出了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係,表明自然和物質與人是和諧統一的;第二、人類生生不息、則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義和進取精神;第三、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思維模式的創新性全面性和長久性。 天人合一的起源和發展 起源:《周易》說:「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 天人合一與修道
    經燦道人:達到平衡和融合以後,自然進入天人合一狀態,應該向這個方向鍛鍊和發展。道家認為自然就是天人合一。天字寫法就是頭頂天、腳踩地,中間站著人,三者不是分開的,是融為一體的。如何達到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狀態,要改變自己的思想,找到無欲無求、順應大道、順應自然的狀態來達到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為何被古人稱為成神之路
    天人合一,是諸多修煉人嚮往的境界。然而為何要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修煉有成呢?天的概念,在古人眼裡不僅僅是指天與地,整個宇宙,而且還有天道的概念在其中。也就是說這個天不僅僅是物質的,他還有規則,有天理,天有天理,地有地律。
  • 什麼是「天人合一」?該如何去理解和對待?
    「天人合一」的來源和含義先說含義,「天人合一」中的人,大家都知道,理解起來也很容易。但是「天」理解起來卻很困難,而且出現了很多分歧和定義的不同。截止目前,大部分學者認為「天人合一」這一概念來源於儒家的思孟學派,但這一觀點依然存有爭論。
  • 從「天人感應」到「天人合一」
    你再看看我們中國,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不把自然界當成自己的「對頭」,而是把自然界當成朋友,從來就不會掠奪自然界。其實,這種所謂的「天人合一」還是比較膚淺和表層的。因為所謂的「天人合一」並不是怕自然界報復我們而和自然界作朋友。
  • 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而不是人天合一
    有時我始終在想,一念無我,人即與道相合,一念無我,即與自性相合,一念無我,小宇宙合於大宇宙,一念無我,應該是人天合一,人動而天不動,應該叫人天合一,不應該叫天人合一啊。今早起來,我想我一定要弄明白,解釋一下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呢?
  • 天人合一
    「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也是「天人合一」生命觀的具體呈現。因為它反映的其實是董仲舒的「天人對應」觀,跟莊子的「天人合一」其實大異其趣。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秋水)在文化層面,莊子的「天人合一」意指人要能與自然(天)契合,形成和諧關係,不要以人為的方式去破壞自然。天壇很美,但那是人為的美,自然界哪有什麼直線、正圓形、正方形和數字?
  • 天人合一,忘我境界
    另一方面,孔子強調「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墨子也說:「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漢朝董仲舒利用五行學說闡述了天人感應的原理,篇幅相當長的。以上是說天人感應,那麼再說說人和天怎麼做到天人合一的。
  • 絕地天通與天人合一
    其實,天與人的根本區別是顯而易見的,無論訴諸常識經驗還是訴諸哲學思辨,都是如此。將人與天視為渾然一體,那是現代性思想的產物。例如,不少現代學者把「天」理解為現代意義上的「自然」,即物質的自然界⑤,而人則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天人合一,即天人一體了。
  • 「天人合一」原來是這個意思,受用不盡
    天人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中國人所說的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三者合一,不是純粹的天與人合一。因為我們知道,天不能單獨存在,天單獨存在就不會有功效。所以,凡是我們講天的時候,一定包含地在內;講地的時候,也一定把天包含在裡面。
  • 古代祥瑞的出現,是天感應人還是人感應天?天人合一怎麼理解?
    其中很多的事情往往就是在天人之間發生聯繫之下的一種產物,人們是通過祈禱,最後是形成了一種祥兆出現,而還有的情況是人們做出的一些個感應預判,而其中的天人合一又是怎麼樣的一種說法呢?要說這天人之間的感應就是說的在天意和人事之間的一種感應,在古代的一些個書籍當中也是有很多這樣的一些個記載的,其中孔子也是提出了「天旱是否是君主失德與刑罰失當造成的?」
  • 天人茶共味,人茶天共性,茶蘊含著天人合一的意趣
    天人茶共味,人茶天共性,茶蘊含著天人合一的意趣「天人合一」強調「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為」的相通、相類和統一的觀點。最早由戰國時子思、孟子提出,他們認為人與天相通,人的善性天賦,盡心知性便能知天,達到「上下與天地同流」。「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是中國傳統美學和中國傳統茶文化審美的哲學思想基礎。天人合一有兩層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和人都是一個天地,前者是大天地,後者是小天地,就如同國和家一樣。二是天人相通。
  • 天人合一的「天」在古代是什麼含義?
    古人所謂「天人合一」的「天」,就是指「自然」。自然和人為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人為效法自然,順應自然,人之所為合乎自然規律就叫「天人合一」,這也就是《道德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道的終極遵循和最高境界。天地都是自然的具體體現,故天也泛指自然,自然也簡稱為「天」。
  • 習近平:天人合一
    (二)  天人合一,這樣的理念翻開經典即可得到印證:  中國哲學之源《周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古人先觀察到了天地運行穩健而懷抱廣大的特點,才對照說明有志有德的君子也該向天地的品格學習,學習其自強不息的剛勇奮進和厚德載物的懷柔包容。這是人在學習「天」。
  • 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指的深意是什麼,真的可以天人合一嗎?
    比如人與天之間的關係老子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來界定:人在天之下,要遵循天地法則最後統合於自然法則。除了人與天這種結構關係外,老子還在《道德經》其它章節論述了天與人之間另一個內涵。老子講述修士可以通過修煉在天人之間搭建一座橋梁,讓二者互通。老子說:「穀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用之不勤,綿綿若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