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吧在西方是一個平民化的場所,酒吧文化注重的是社交和公共空間,而在長沙,2008年之後,本土化之後的長沙酒吧,過分屈從於國內的「土豪消費」和所謂的「面子經濟」,酒吧開始提倡更為高端的飲酒方式,如幹邑類酒水的消費,一晚上開上百瓶香檳。年輕人展現自我、溝通交流的酒吧,變成了富裕階層炫富的舞臺,單純的「荷爾蒙經濟」,演變為「土豪經濟」。這是酒吧文化的倡導者所始料未及的。
從2008年開始,隨著長沙酒吧變得「百店一面」,新開的酒吧清一色「中國式酒吧」,長沙酒吧文化與西方酒吧文化,幾乎已經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形態,長沙酒吧文化的本土化發展由此進入了衰退期,這種衰退的表現,是以「本土化」為號召的演藝吧和慢搖吧的大批關門歇業為標誌。
換而言之,本土化浪潮衰退的標誌是,本土化的酒吧開始不受市場歡迎,娛樂市場開始期待一種新的文化形態,但這種新形態始終未能出現。同時,長沙酒吧文化本身也開始了逆反,「回歸」成為一種新的潮流,「回歸舞池」、「回歸純飲」成為對以往本土化浪潮的一種逆反,在前一階段的高峰期之後,長沙酒吧文化的本土化已難以為繼,遇到了「本土化瓶頸」。
長沙酒吧文化的本土化過程是以不斷「做加法」、「做拼貼」來完成的。第一階段,是外來文化較為原生態的呈現,而第二階段,則是酒吧文化與長沙本土歌廳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一種疊加,第三階段,酒吧文化則融入了本土的演唱會的文化。
而在第四階段,2008年之後,由於受整個中國經濟增長和消費方式的影響,整個中國熱錢湧動,長沙酒吧文化在前一階段的本土化基礎上,進一步融入了「夜總會文化」、「大哥文化」、「小蜜蜂文化」等非理性、非健康的元素,造就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中國式酒吧」,卻也讓長沙酒吧文化的本土化走入了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