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夜生活,有書更要有故事

2020-12-13 中國青年網

作為「夜間經濟」的一個內容組成,「北京書店之夜」的活動吸引了不少愛書人參與,北京1號線與2號線地鐵在每周五到周日這三晚,運營時間均延長到零點以後,為人們感受書店夜生活提供了便利,但也有人擔心,「北京書店之夜」會變成一次書店主題的「快閃」活動,不能長期存在。

這樣的擔心是成立的。「約飯,不如約書店」這樣的口號,喊起來很響亮,但踐行動力卻不是很足。「夜間經濟」的主力是美食,是吃與逛,也感受城市生活的脈動,書店首先要甘於當「夜間經濟」的配角,不能去搶「約飯」的風頭,如果口號能改成「吃完飯,我們去書店」,行動邏輯則會通順多了。

書與夜晚的結合,其實早已悄悄地開始了,比如一線城市的24小時不打烊書店,比如已經遍布二三線城市的「住在書店」,都給愛書人提供了夜晚與書親近的機會。有的書店住宿,是不提供無線接入服務和電視的,房間裡擺滿了書,人在無聊之餘,除了看書恐怕也沒別的更好選擇,這樣帶有一點點「強制性」的服務,反而讓一些住客樂於「自投羅網」,有的住客在離開之後,會在留言簿上寫下感受,這些感受文字,就成為人與書店之間的故事。

書店夜生活,不能簡單地把白天的書店活動複製過來,比如辦朗誦會、開作家講座等,而是要講故事,創造滋生故事的空間。德國作家妮娜·喬治寫過一本書叫《小小巴黎書店》,書中的書店不是一座建築,而是一艘船,這個隨著船行走的書店,裝載著滿船的書,管理這些書的人有兩位,一位是老闆,一位是幫忙的暢銷書作家,兩個各懷心事的男人,沿著塞納河畔賣書加旅行,回憶了一些往事,也誕生了一些新的故事。這本書曾在33個國家出版,在中國出版後曾有人試圖複製這個模式——建立一個船書店,沿著運河或者別的什麼一條河流遊走,只是這個想法太過浪漫,最後可能不了了之。

這幾年與書店有關的圖書,也都賣得很好,比如《查令十字街84號》《島上書店》《莎士比亞書店》《夜鶯書店》等,人們喜歡這些或紀實或虛構的書店故事,在於從中可以讀到真實的靈魂,發現一種與浮躁生活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夜晚書店現在算是剛剛過了起步階段,還遠沒有進入普及階段,真想要實現理想的效果——讓晚間營業的書店像咖啡店那麼多,書店運營者真的要走出「做做看」的心理,投入更多的創意與心思,講好書店的夜間故事。

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有書店的地方也有故事,兩者相遇,怎會寡淡無味?但現實往往如此,一個美好的設想,會禁不住新鮮感的消失,便很快成了一種俗套。想要擺脫俗套,書店要有引領心態,讓故事持續地發生,讓夜間書店成為一部「電影長片」,讓讀者進入夜間書店就有走進電影、走進故事內部的感覺產生。

這樣的故事,當然非常不好講,卻並非沒有講述的空間與策略。當今世界最著名書店之一莎士比亞書店,就因為誕生過諸多的故事而成為巴黎的必遊之地,曾在這裡睡過沙發的海明威這樣回憶,「在那條寒風凜冽的街道上,書店可是個溫暖舒適的去處,冬天生起一個大火爐,屋裡擺著桌子、書架……」與海明威同時代的諸多著名作家,在一文不名的時候,曾在這裡寫作或者通過在書店工作換取報酬,《愛在日落黃昏時》《午夜巴黎》等電影曾在書店取景,讓故事從20世紀延續下來。

中國的夜間書店想要聚集人氣,成為人們的嚮往之地,除了要做好與書有關的必要準備外,更重要的工作是要思考書與人、書店與社會、人的心靈與時代氛圍之間的關係等等,這需要書店運營者具有敏感的觀察力,更為宏觀的視野與格局,並且還要擁有將設想潤物無聲般的落地能力。書店是最好的文化裁剪與嫁接平臺,做好書店尤其是做好夜間書店,真的需要有超前、大膽但又不失細膩與浪漫的措施,這為書店人提供了機會與挑戰。

(文化副刊部編輯)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坐在書店裡,就有好故事上門來
    蘇皖用了大半年的時間拜訪了多家書店,印象最深的就是當書店的同行們聽到她準備開一家書店的時候,大家都是開心的,終於有一家新的書店要誕生了,開心的同時不乏擔憂,畢竟實體書店生存之艱難是大家都看在眼裡的。直到書店開起來,在書店裡發生故事,成為了碼字人書店堅持到現在的原因和動力。
  • 不打烊書店給「夜讀者」歸宿 文化夜生活豐富市民精神世界
    桌上堆著厚厚幾本考試資料的趙先生稱,在這裡安心學習了近三個月,「與出去吃飯、唱歌相比,我更愛安安靜靜地看書,特別是24小時書店,能讓我沒有顧慮地沉浸在書海中。」書店的營業員洛颺告訴北京晨報記者,夏季是夜讀旺季,高峰期一般在晚上9點到12點之間,不過晚上12點到凌晨4點,一般會留下不到十人,而到了凌晨五六點,又會多起來,「很多要去看升旗的人會到這裡歇歇腳,順便讀讀書。」
  • 「把對的書賣給對的人」——一家臺北書店的兩岸故事
    「把對的書賣給對的人」——一家臺北書店的兩岸故事來源:新華社2017年04月23日 23:22:32顯示圖片   新華社臺北4月23日電(記者查文曄章利新)作為臺北人記憶中的「書店街23日正值世界讀書日,記者專訪了臺北市重慶南路書街促進會理事長、專營大陸簡體字書籍的「天龍圖書」老闆沈榮裕,聽他講述書店的轉型之路和兩岸故事。  年過六旬的沈榮裕1978年來到重慶南路,當時正是書街的鼎盛時期。這裡不僅有「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由大陸遷臺的老牌書局,還有文星書局、三民書局等出版界的後起之秀,逾百家書店、出版社、文具店乃至攝影行匯聚於此。
  • 書店「遊」向影院:我有故事,你有電影嗎?
    上海三聯書店副總經理陳逸凌笑說,上海三聯書店和上影影城一直保持著聯繫,了解到影院復業初期對人流導入有需求,上海三聯書店也希望在書展活動中有一些創新形式。「我們今年書展有十幾場活動,這場尤為適合在影院舉辦。」他介紹,《海錯圖愛情筆記》是一本以《海錯圖》為線索的美食圖文書。
  • 有無必要去書店買書?日本人拍了部電視劇回答
    你有多久沒去書店了?你有多久沒買紙本書了?你有多久不閱讀了?書是什麼?當然,從竹簡時代到數字時代,這個簡單的名詞的定義在不斷被擴充。在我們限定了「實體物品」這個屬性之後,答案顯而易見:書是凝結固化的信息的實物載體。實體書店的敵人……是整個數字時代。
  • 合肥人的夜生活還可以有更多可能……
    是去書店來一場心靈的旅行,還是去劇院聽一場華麗的詠嘆?合肥人的夜生活還可以有更多可能……■探訪地點:合肥大劇院聲音:10年成長「觀眾越來越懂了」2019年12月31日是合肥大劇院進入合肥10周年。「晚上營業時間到8:00,經常有附近的居民,飯後帶著孩子來讀會書。」在長江路上第42中學邊上的閱讀空間裡,以原木色為主裝修風格的店面,牆上點綴著綠植狀的飾物。除了長桌和幾把零星的靠椅外,還有兩處20平方米左右的臺階休息區,上面不僅有家長帶著孩子在閱讀兒童書籍,還有幾位學生正在輕聲背誦英語單詞。而百米外的銀泰中心7樓,前言後記迷你書店卻客人寥寥。
  • 亞洲這8家誠品書店更有個性
    若以亞洲誠品書店為例的話,臺北的誠品更有個性。我想要分享的也許不是網絡上必打卡的誠品敦南店,更不是空間較大、產品齊全的誠品信義店。你會問為什麼呢?因為它們大而全,我走進去後很茫然,加上不住在書店附近,也不常去。遠行的城市裡,我找了臺中、高雄、蘇州、東京這四個城市的誠品書店。
  • 實體書店賣的不是書,是邂逅的機會
    「我的朋友很少,但我的書很多」 ——春季日劇《戰鬥吧!書店女孩》的主角是這樣一個愛書成痴的富二代妹子。除去書店員之間的戀愛物語,貫穿整劇的主線故事是,面對實體書零售業不景氣的現實,「天馬書房 吉祥寺店」的閉店危機。
  • 在書中,聽見書店的聲音
    這幾年,我們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新開書店的熱潮,幾乎每個月都有新的書店品牌出現,20世紀90年代出現過類似的事件,現在各城市地標性的學術書店大多是那個年代開立的,而這次的開店潮似乎更壯觀。(佛山先行書店)說書店已經走出困境,肯定為時尚早,至少從目前新業態書店的經營數據看,還有很長的路要探索,但我確信,傳統意義上的書店已經沒有多少生存下去的可能性了,其實不僅僅是傳統意義的書店,絕大多數傳統的實體店鋪,在網際網路更加便捷的選購體驗和更便宜的價格壓力下,已經喪失了商業本源——「消費者不得不去現場購買的理由」,從而面臨著被動轉型的考驗。
  • 書店扎堆兒賣盲盒 與玩偶盲盒相比書有那麼大魅力嗎
    與裝著玩偶手辦的盲盒相比,書有那麼大的魅力嗎  先鋒書店在其微信公眾號上寫道:「比起高大偉岸的圖書館,盲選更像是一個小小的、充滿人情味的樂園,在經歷了閱讀者的思緒和選書人的心意後,等待著被翻開和被喜愛,繼而創造新的故事。」等待的快樂與驚喜,可能是盲盒最大的誘惑力。但與裝著玩偶手辦的盲盒相比,書有那麼大的魅力嗎?
  • 「無料」有料 打造複合書店品牌,讓生活更有趣
    創始人張瀟是瑞安人,他說:「在全民閱讀成為更多民眾追求的生活風尚背景下,無料書鋪致力於『書讓生活更有趣』。」「無料」,一個有料的文化空間。「我想開一間書店,影響一群人」幾年前的張瀟在很多人眼裡是個「幸福的人」。獲得法國馬賽高等商學院碩士後,供職於滙豐銀行(法國)。回國後,年紀輕輕,就成為農行分行中層幹部。
  • 博雅智慧書店落地中山,買書也將更智能
    博雅智慧書店落地中山,買書也將更智能來源:聯商網2019-02-21 16:42從去年開始,刷臉購物突然流行了起來。麵包店、咖啡店、便利店都掀起了刷臉熱潮,現在,連書店也開始刷臉了。最近,中山一家能刷臉的書店火爆朋友圈,開業僅三天,就吸引了2000多位讀者。而讓這麼多人競相造訪的原因,正是這家智能書店的黑科技。昨日,記者也實地探訪了這家網紅書店,親自體驗傳說中的刷臉買書。
  • 70年歷史的北京新華書店有了新動作 花市書店24小時營業了
    秦輝透露,北京市新華書店連鎖書店一共有五十餘家門店,開辦24小時書店的打算由來已久,「經過調研,最終選擇了花市書店。作為中型門店,這裡圖書品種多,能滿足讀者夜間購書、閱讀的需要。」   開辦24小時書店,意味著老新華人理念的全新蛻變。韓建勝在這家書店已工作二十多年,明年即將退休,「過去新華書店是以書為主,能擱十種,就不擱九種。」
  • 有細節有韻味 2015 「文創書店」最全盤點
    方所源於誠品,相比誠品,在藝術造詣上更大膽,廣州店重創異藝術,成都店重複古底蘊。而且建面會小很多,更加適用於高端購物中心。每年舉辦海量活動能幫到商場匯聚人氣,廣州店年客流250萬。太古兩次選擇方所總有其道理。4大眾書局丨有書味更主題
  • 探訪「最美書店」覔書店:城市家庭大書房 有顏更有內涵!
    步入覔書店,一股書卷氣息撲面而來,靜謐又富有詩意,將壹方城的喧鬧隔絕於門外,完全是鬧中取靜的另一片天地,頗有一種「大隱隱於市」的感覺。店內寬敞明亮,布局別致,木質裝修風格為整個書店注入溫度,具有簡約舒適之感。
  • 書單︱2016年最好別錯過的25本關於書和書店的書
    更可恨的是,寫東西還那麼好,寫的書獲得臺灣各種媒體好書大獎。這本《旅行與讀書》講述他的旅行多由讀書而起,十個推理小說般的精彩故事,猶如一場百科知識的腦內衝浪與日常哲思的馬拉松。05.在日本,書店就是本屋桑,好親切的稱呼,如果見面打招呼問:「去哪兒?」「去本屋桑。」這感覺絕對美妙。網上各種日本不得不去的十個書店、東京最好的十家書店等攻略帖很多,但我還是喜歡讀這些有溫度的書店之書,書中所寫都是作者吉井忍親自走過、採訪過,甚至多次採訪過的書店,這些書店的故事讀來很溫暖,也有一些心酸。20.
  • 臺灣特色二手書店 賣的不只有書
    提起臺灣的書店,你會想到24小時不打烊的連鎖書店還是主題鮮明的獨立書店?但無論是論設計、個性還是情懷,它們可能都比不上遍布臺灣的特色二手書店,因為在這些二手書店裡,你更能有一種找回舊時光的感覺。在這裡,你消費的與其說是書籍,毋寧說是老書背後蘊含的時間的味道。由於臺灣的紙質書籍相對比較貴,臺灣的二手書交易比較繁榮。
  • 這些書店不只賣書,從三個角度談談,為何書卷氣比書更重要
    所以,從2010年開始記錄書店以來,我才會有這樣的感受:書店的書卷氣比書更重要。為什麼呢?就從三個角度展開說吧。我本人也愛在網上買書,價格合理加上送到家的便捷性是網購書的重要理由。那我為什麼還是會去逛書店呢?是因為這家店的選書能力很獨特。過去在北京的時候,我很喜歡798藝術區裡的旁觀書社和朝陽大悅城附近的「言YAN-BOOKS」。旁觀書社的店主吳敏姐是有深閱讀習慣的人,無論是書店門口小黑板上推薦的書,還是店裡顯眼位置擺放的書,都有她的品位。她偶爾也會寫讀書筆記。
  • 北京的夜生活,不止有三裡屯(組圖)
    「夜集市」人頭攢動、笑語歡聲,點亮了北京南城的夜生活。「2019簋街不夜節」自8月7日開幕以來,每家門店的生意如同串串燈籠一樣紅火。胡鐵湘 攝比南城百榮夜集市稍早的是8月7日開幕的「2019簋街不夜節」,簋街上30多家飯店紛紛開設「深夜食堂」,將營業時間延長至凌晨4點。十多天來,簋街上的大小門店日夜火爆,食客盈門。簋街一家小吃店外,一位年輕人等候烤制小吃。
  • 特色書店巡禮之覔書店:城市家庭大書房 有顏更有內涵!
    步入覔書店,一股書卷氣息撲面而來,靜謐又富有詩意,將壹方城的喧鬧隔絕於門外,完全是鬧中取靜的另一片天地,頗有一種「大隱隱於市」的感覺。店內寬敞明亮,布局別致,木質裝修風格為整個書店注入溫度,具有簡約舒適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