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夜間經濟」的一個內容組成,「北京書店之夜」的活動吸引了不少愛書人參與,北京1號線與2號線地鐵在每周五到周日這三晚,運營時間均延長到零點以後,為人們感受書店夜生活提供了便利,但也有人擔心,「北京書店之夜」會變成一次書店主題的「快閃」活動,不能長期存在。
這樣的擔心是成立的。「約飯,不如約書店」這樣的口號,喊起來很響亮,但踐行動力卻不是很足。「夜間經濟」的主力是美食,是吃與逛,也感受城市生活的脈動,書店首先要甘於當「夜間經濟」的配角,不能去搶「約飯」的風頭,如果口號能改成「吃完飯,我們去書店」,行動邏輯則會通順多了。
書與夜晚的結合,其實早已悄悄地開始了,比如一線城市的24小時不打烊書店,比如已經遍布二三線城市的「住在書店」,都給愛書人提供了夜晚與書親近的機會。有的書店住宿,是不提供無線接入服務和電視的,房間裡擺滿了書,人在無聊之餘,除了看書恐怕也沒別的更好選擇,這樣帶有一點點「強制性」的服務,反而讓一些住客樂於「自投羅網」,有的住客在離開之後,會在留言簿上寫下感受,這些感受文字,就成為人與書店之間的故事。
書店夜生活,不能簡單地把白天的書店活動複製過來,比如辦朗誦會、開作家講座等,而是要講故事,創造滋生故事的空間。德國作家妮娜·喬治寫過一本書叫《小小巴黎書店》,書中的書店不是一座建築,而是一艘船,這個隨著船行走的書店,裝載著滿船的書,管理這些書的人有兩位,一位是老闆,一位是幫忙的暢銷書作家,兩個各懷心事的男人,沿著塞納河畔賣書加旅行,回憶了一些往事,也誕生了一些新的故事。這本書曾在33個國家出版,在中國出版後曾有人試圖複製這個模式——建立一個船書店,沿著運河或者別的什麼一條河流遊走,只是這個想法太過浪漫,最後可能不了了之。
這幾年與書店有關的圖書,也都賣得很好,比如《查令十字街84號》《島上書店》《莎士比亞書店》《夜鶯書店》等,人們喜歡這些或紀實或虛構的書店故事,在於從中可以讀到真實的靈魂,發現一種與浮躁生活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夜晚書店現在算是剛剛過了起步階段,還遠沒有進入普及階段,真想要實現理想的效果——讓晚間營業的書店像咖啡店那麼多,書店運營者真的要走出「做做看」的心理,投入更多的創意與心思,講好書店的夜間故事。
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有書店的地方也有故事,兩者相遇,怎會寡淡無味?但現實往往如此,一個美好的設想,會禁不住新鮮感的消失,便很快成了一種俗套。想要擺脫俗套,書店要有引領心態,讓故事持續地發生,讓夜間書店成為一部「電影長片」,讓讀者進入夜間書店就有走進電影、走進故事內部的感覺產生。
這樣的故事,當然非常不好講,卻並非沒有講述的空間與策略。當今世界最著名書店之一莎士比亞書店,就因為誕生過諸多的故事而成為巴黎的必遊之地,曾在這裡睡過沙發的海明威這樣回憶,「在那條寒風凜冽的街道上,書店可是個溫暖舒適的去處,冬天生起一個大火爐,屋裡擺著桌子、書架……」與海明威同時代的諸多著名作家,在一文不名的時候,曾在這裡寫作或者通過在書店工作換取報酬,《愛在日落黃昏時》《午夜巴黎》等電影曾在書店取景,讓故事從20世紀延續下來。
中國的夜間書店想要聚集人氣,成為人們的嚮往之地,除了要做好與書有關的必要準備外,更重要的工作是要思考書與人、書店與社會、人的心靈與時代氛圍之間的關係等等,這需要書店運營者具有敏感的觀察力,更為宏觀的視野與格局,並且還要擁有將設想潤物無聲般的落地能力。書店是最好的文化裁剪與嫁接平臺,做好書店尤其是做好夜間書店,真的需要有超前、大膽但又不失細膩與浪漫的措施,這為書店人提供了機會與挑戰。
(文化副刊部編輯)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