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賣的不是書,是邂逅的機會

2020-12-26 澎湃新聞

       「我的朋友很少,但我的書很多」 ——春季日劇《戰鬥吧!書店女孩》的主角是這樣一個愛書成痴的富二代妹子。除去書店員之間的戀愛物語,貫穿整劇的主線故事是,面對實體書零售業不景氣的現實,「天馬書房 吉祥寺店」的閉店危機。

       又到一年618,網購狂歡節讓買書變成了囤貨,人們買書的理由,是沿著自己興趣領域的搜索、媒體的書單、書評人的打分,甚至是「滿200減100」的湊單;而不再是被一幅偶然入眼的封面吸引、受當時的天氣和心情影響,享受在書店閒逛的時光。

       有了搜索和篩選,我們買到爛書的機率變小了,卻花了更大的成本去囤積、湊單,同時失去了與書偶遇、隨手翻閱的體驗。

       書店賣的不是書,是與書的邂逅——這是日劇《戰鬥吧!書店女孩》為實體書店存在的意義所做的解釋。

       整部電視劇的平均收視率只有4.78%(正常預期的三分之一),這個成績在晚間10點檔只能稱之為慘敗。於是本劇結局被攔腰砍掉,縮編為9集。《戰鬥吧!書店女孩》整部劇給人的觀感是故事刻意、人物模式化,即便原作小說反響不錯,主演起用AKB48的中心成員渡邊麻友,似乎也無法掩蓋這個電視劇老套生硬、毫無新意的事實。不過我還是決定繼續追看下去,理由無他,只是「書店」這個題材的魅力。

       在後書店時代,實體書店的存在有何必要?在這個問題上,《書店女孩》的解讀算得上到位。最終集裡,渡邊麻友扮演的書店員這樣闡述了自己工作的意義:

       「雖然網絡也很方便,可以檢索、根據購買歷史進行推薦,但也有網絡商店無法提供給顧客的體驗。封面也好,書名也好,寫在腰封上的話也好,抑或是排隊買單時看到他人手裡拿的書——不管什麼契機,只要來到書店,就會和書有意想不到的邂逅。這就是實體書店存在的意義。」

       所謂「與書的邂逅」,到底是不是一種矯情?

       越來越多的書店變得像咖啡館、文具店——明信片、筆記本、馬克杯的種類比書都多,擠壓了圖書陳列的面積。當咖啡廳影響了書店主營業務的時候,顧客選書的體驗必然也要打折扣。就像電影院,它真正的盈利項目不是電影票而是可樂和爆米花——但人氣高的電影院不是爆米花好吃的,而是觀影體驗好的電影院。

       賣書不賺錢,這道理人人都懂。正如劇中所說,實體書店的真正出路,在於為顧客提供與書相遇的「體驗」。這與空談「堅守文化聖地」的概念,讓消費者為書店老闆的所謂「情懷」買單,有相當大的區別。

       網購圖書和實體店買書,差別在哪?以舊書為線索的推理輕小說、《彼布利亞古書堂》系列的作者三上延在採訪中曾說道:「在網上買書和在實體店買書是兩種不同的行為。在網絡書店,讀者進行『精確搜索』,更近似於查找資料;而在實體書店閒逛,更容易受書店氛圍、書的厚度、開本大小、紙張手感的影響。」

       數位化浪潮之下,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即便在人均閱讀率相當高的日本,這一危機依然存在。不過在日本隨便轉轉就會發現,幾乎每條街上都有書店,新書書店品種新、流通速度快,二手書店賣的是白菜價,古書店搞特色專營、主打稀有藏品,各有各的優勢。

       《戰鬥吧!書店女孩》劇中「天馬書房」是一家大型新書連鎖分店。這裡書店員的工作更像是陳列架的編輯。出版行業的現實是,新書種類繁多,真正能進入消費者視野的卻很少。

       NHK有部紀錄片72小時跟拍了紀伊國屋書店新宿店。這樣的大型新書書店每天進貨200種,但書店容量固定不變,也就意味著每天要退貨200種。上架的新書是擺在門口還是角落,擺放方式是平置或插在書架中,都由這些「陳列架的編輯」來決定。實體書店的陳列本身,就完成了為讀者選書、薦書的服務。

       暢銷小說《永遠的零》的作者百田尚樹致力於揭露日本出版業內幕。據他統計,一本書能享受「平置」待遇的時間平均只有7天,如果效果不好,只獲得1天平置時間的情況也不少見。新書銷售的「生殺大權」就掌握在書店員手中。

       書店員的作用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代官山蔦屋書店將書店員稱為「領路人(日:コンシェルジュ,英:concierge)」,所聘用的都是有著作、有雜誌連載的資深文化人。實際上,由全日本書店員評選的「本屋大賞」,其影響力和製造暢銷書的能力,已經超過了傳統文學獎 「芥川賞」「直木賞」。

       但日本實體書店屹立不倒的關鍵,電視劇中沒有講到。首先是圖書定價制度(「再販賣價格維持」)。圖書一律按標價銷售,線上線下同價,即便日本亞馬遜也不打折。第二是完備的二手書銷售市場。讀完的舊書,可以賣給二手書店,重新定價打折出售(也有部分被書店退貨的新書流向二手市場)。但剛出版的新書,要等上數月,才會在二手書店上架。圖書館選書也避開新書、熱門書。所有的制度都為實體書店的生存創造了條件,在書店「與書邂逅」的買書方式才顯得合情合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越來越多,實體書店的機會來了嗎?
    近來,不斷有新的實體書店開業,光明日報報導稱,截至11月,北京市實體書店數量1910家,比去年增加611家。 結合這些數據,一個現實問題也隨之而來:書店數量增加的同時,有多少讀者會進店買書?如何才能吸引讀者「買買買」? 對喜歡讀書、逛書店的人來說,新開業的書店往往是必去之地。
  • 日本實體書店探索新模式
    「東京書與床」店內一角(攝影 楊汀)《參考消息》12月14日報導 日本人愛讀書看報和實體書店發達常常被當作美談,但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和電子書的興起,日本的出版業和實體書店也受到很大衝擊。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出版界和實體書店開始致力於探索書店的新模式,「旅館書店」、「只銷售一本書的書店」等書店形式令人耳目一新,策劃書店旅行、與便利店聯營等經營形式也應運而生。
  • 書店扎堆兒賣盲盒 與玩偶盲盒相比書有那麼大魅力嗎
    書店盲盒裡裝著什麼  讀者與書的相遇可以是深思熟慮、多方查探的,也可能是邂逅相遇、狹路相逢的,然後開啟一場關於閱讀的冒險。  「4·23世界讀書日」之際,珠海的無界書店推出「無界盲選」,讀者根據關鍵詞「童書」「文學」「社科」「隨機」來選擇。每個盲盒定價從59元到99元不等,裝著不少於兩本推選書籍。
  • 遇見書店 邂逅美好
    作為書香城市的精神地標,實體書店已經從單純的圖書銷售場所,轉變為城市的文化休閒空間。 你還有去書店的習慣嗎?知道南海有哪些特色書店?疫情以來各大實體書店又有何妙招拓展經營?即日起珠江時報陸續推出關注實體書店系列報導,期待廣大讀者朋友和我們一起走進書店,愛上書店。 在網絡購書還不發達的年代,實體書店是「書蟲們」最喜歡光顧的地方。
  • 當當網4.9折起賣 教輔書要動實體書店利潤奶酪?
    圖書網站價格戰在持續半年之後,終於在近日指向了業內最後的堡壘———利潤較高的教輔書。隨著暑假來臨,一場針對中小學教輔圖書的超低價促銷在當當網悄然上線,並且打出了4.9折起的「史上最低價」,大有撼動實體書店利潤支柱之勢。
  • 實體書店做餐飲 成了不用交稅的咖啡店?
    「賣咖啡的話,一天流水有2000元,至於賣書,一天也就是200元,兩者基本是一比十的關係。」一位來自北京的實體書店經營者如是說。   他所在的書店已有30多年歷史,雖然很想「好好賣書」,但目前只能靠賣咖啡維持生存。
  • 不賣咖啡的書店,不是個好的文化生活館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成功實體書店的共性。每天讀點兒書,跟我一起探索商業的世界。歡迎點上方藍色方塊,關注百家號:驪排眾議。賣書賣衣服賣別墅的誠品南京 先鋒書店先鋒書店探索出了一條以「學術、文化沙龍、電影、音樂、創意、生活」等為主題的文化創意品牌書店經營模式。
  • 無錫實體書店:有的賣起了鴨血粉絲湯,有的走起人文旅店路線
    國慶假期,網友「安琪」驚訝地發現,一向走文藝清新路線的先鋒書店無錫店(惠山書局)居然賣起了鴨血粉絲湯,她發圖到朋友圈並戲稱「請大家不要把湯打翻在書上」。昨天起,字裡行間無錫蘇寧店開始撤店,字裡行間在無錫的市場布局將重新規劃。開在錫東新城映月天地的初見書房則走上了人文旅店路線。無錫實體書店在轉型路上不斷嘗試,但不約而同的是謀划起書以外的產品。
  • 誠品、言幾又等實體書店「跨界」經營 既賣衣服又賣花
    不是服裝店開了書店,而是書店開了服裝店;不是家電行開了書店,而是書店開了家電行;不是花鳥市場開了書店,而是書店開了花鳥市場。是的,統統似乎本末倒置了……10月16日,來自四川的民營書店「言幾又(需求面積:2000-5000平方米)」在杭州開出第一家店,3200平方米的書店展陳了8萬冊精選圖書,以及10多種生活業態進駐,刷新了不少人的閱讀觀、書店觀和行業觀,也創造了杭州單體面積最大的民營書店新紀錄。   有人說,一個城市有沒有文化品味,可以看看書店多不多。
  • 賣書不賺錢,然而實體書店為何越開越大?
    在大連,所有新華書店去年的總銷售額為 2 億元,利潤只有 2000 萬元。在廣州,面積曾達到 5000 平米的「新華系」書店越秀購書中心的全年毛利只有 200 多萬元。上海書城總經理沈勇堯在 2012 年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新華書店現在的利潤主要來源於圖書銷售以外的業務,比如賣音像製品、學習用具、電子軟體等。」新華書店的上海發行部門為上海書城提供圖書配送。
  • 單向街眾籌求救,實體書店到 「續命一刻」?
    但不同於粉絲認同「情懷」路線,有部分業內人士認為單向街這是在把情懷、生意和「賣慘」聯繫在了一起,就像餐飲行業之前做的示範一樣,「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城智更新研究院院長陳方勇認為:「原本就存在兩種書店。一種是『選書』的書店,人們來此就為買到別的地方買不到的書;一種是『書為媒』的書店,書店就是個社交場景。
  • 為什麼買書人愛去水石書店,而不是網購便宜貨?
    水石書店總部會給到每個分店4%到15%的折扣區間,不同區域的分店可以自行定價。經濟條件好的區域,折扣力度就不會很大。而欠發達地區,折扣力度可能就會大一些。「因為我們不僅有書,還有非書類產品,只要綜合起來,保證每家店的平均折扣不低於15%就可以了。以前總部發號施令,分店統一定價,但是效果並不是很好,現在自主定價後,賺得更多了。
  • 實體書店到底是不是拍照看書的地方?
    丙市民說:「在書店待過幾次之後,個人體驗不是很好,比如書店內坐著看書的地方不是很多,而且坐得也不舒服,而且去了幾次,總感覺在裡面有點繞,逛起來很迷糊。」 丁市民說:「逛誠品生活是源於自己喜歡買一些藝術商品,比如畫、雕塑擺件等,看書反而比較傾向於電子書。」
  • 最美書店:當閱讀邂逅時尚
    原標題:最美書店:當閱讀邂逅時尚   原標題:最美書店:當閱讀邂逅時尚    自從在線閱讀和網購圖書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而日益火爆,實體書店的經營似乎就在網絡市場的擠壓中遭遇了無奈的瓶頸。這樣的剖白,既是承認實體書店存活不易的無奈現實,也道出了一個普通的書坊主人對於文化傳承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 實體書店前景如何 看濱州這個書店是怎麼做的
    書店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在數字出版、網絡銷售等時代浪潮的衝擊下,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今年疫情期間,實體書店整體受到重創。但我們也欣喜地看到,有一批書店通過創意設計、創新「玩法」吸引人流、提升服務,還有一些新店逆勢開張。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實體書店的經營狀況如何?實體書店的經營模式正在經歷怎樣的艱難蛻變?
  • 實體書店倒閉成風 小書店如何支撐
    一些省的新華書店位於市內黃金地段,把房子租出去的租金比賣書的利潤高多了,於是書店賣起了電腦、家電甚至藥品。「黃金地段,要有黃金收益,」一位國有大書城的負責人對馬汝軍說。馬汝軍的老家是山東沂蒙山區的一座縣城,原本縣裡還有三家電影院和兩家書店,現在電影院已經全部關門轉行了,書店也只剩下一家,這唯一的一家也不全賣書,還兼營眼鏡和文具。
  • 電商衝擊 高校實體書店面臨經營壓力
    李先生經營的這家是連鎖性質的書店,主要經營教輔類書籍,每逢開學、考試的時節,書店的生意才會比較好。談起書店經營上的困境,李先生表示,「最早我們也賣一些文學讀物,可是網購普及以後,這些書就賣不出去了,放在店裡又佔空間。」他介紹,實體書店在銷售教輔類書籍上還是有一些優勢。
  • 願書不要淪為書店的牆紙,願書店不要淪為免稅的咖啡館
    「賣咖啡的話,一天流水有2000元,至於賣書,一天也就是200元,兩者基本是一比十的關係。」一位來自北京的實體書店經營者如是說。他所在的書店已有30多年歷史,雖然很想「好好賣書」,但目前只能靠賣咖啡維持生存。
  • 網店扎堆,實體書店如何逃過一劫
    面對網絡書店、電子書和平板電腦的圍追堵截,傳統的實體書店如何逃過一劫?  規避價格戰 找準自己的營利模式  「一些實體書店如果不改變經營模式的話,真的比搬運工還不如,必死無疑。」杭州楓林晚書店老闆朱升華說。他形象地把部分傳統書店從批發商這裡進書再搬到書店裡出售的經營模式比作「搬運工」。而事實上,網絡書店現在都是送貨上門,搬運工已經被發達的物流業所取代。
  • 委員建議設實體書店扶持基金 打造上海的"誠品書店"
    委員建議設實體書店扶持基金 打造上海的"誠品書店" 2012年1月9日 20:18來源:東方網 作者:魯琳 選稿:楊洋   東方網記者魯琳1月9日報導:近來,實體書店生存狀態更是每況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