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聚集多方資源建立認知障礙老人照護服務體系 回應社會痛點和...

2020-12-12 新浪財經

來源:經濟日報

俞奶奶今年99歲了,記憶常常斷片,72歲的兒子吳先生和愛人照顧她已力不從心。吳先生在上海看了多家養老院後,決定把她送到上海閔行區北橋老年福利院來。他說這裡的照護人員耐心、細心,照顧得比家裡好得多,還經常有各種活動,母親在這裡過得很開心。

截至2019年初,像俞奶奶母子這樣的60歲以上上海戶籍老年人口已達503.28萬,佔戶籍總人口的34.4%。隨著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俞奶奶這樣的認知障礙(失智)老年人群也在不斷擴大。根據國際經驗估算,上海認知障礙老年人約有20萬,這是按60歲以上人群4%估算的,80歲以上人群可達11%。

認知障礙老年人照護的專業性、複雜性和高強度,為患病老人及其所在家庭帶來了巨大壓力。吳先生說,老人如果晚上不肯睡,他就得陪著,第二天早上,自己的血壓馬上就上去了。像吳先生一樣的家庭對專業化、社會化的認知障礙照護服務需求日益迫切。

閔行區北橋老年福利院是上海首家專業認知障礙照護機構,「區級公建養老機構社會化運營模式」的標杆項目,由閔行區民政局投資建設,華康健康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負責運營管理,優先保障長期護理保險評估等級四級以上的閔行區戶籍長者入住,養護對象均為認知障礙老人。

據上海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副處長葛健介紹,《上海市政府辦公廳關於推進本市「十三五」期間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滬府辦〔2016〕70號)明確:提高養老服務機構的專業照護水平,重點發展面向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專業照護、康復服務。

葛健介紹說,認知障礙與失能雖有重疊,但從預防、幹預到照護都有完全不同的路徑,給認知障礙老人照護工作帶來新的挑戰。上海雖然在認知障礙照護實踐方面已起步,但相對於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仍任重道遠。上海市委、市政府已明確將認知障礙老年照護作為養老服務體系的重點內容,全力予以推進。

近年來,在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程中,上海民政等部門深入社區、深入基層進行了廣泛的調研。在此基礎上,上海聚集多方資源,著力建立健全針對認知障礙老人的照護服務體系,及時回應社會痛點和群眾需求。

改建認知障礙照護床位

上海從2018年起,連續將「改造1000張認知障礙照料床位」列入市政府實事項目,針對認知障礙(失智)老人身心特點和照護需求,在養老服務機構(養老機構或社區長者照護之家)中改建認知障礙照護床位。

2018年,上海市民政局、財政局出臺了《認知障礙照護床位設置工作方案(試行)》,明確了床位的設置要求、服務要求,以及系列扶持政策。

2019年,上海市政府印發了《上海市深化養老服務實施方案(2019-2022年)》(滬府規〔2019〕26號),將加強老年認知障礙照護服務作為26個主要任務之一,上海市民政局印發了《關於在養老服務中加強老年認知障礙照護服務工作的通知》,提出聚焦老年認知障礙照護服務的剛性需求,加大力度,加快發展,著力加強老年認知障礙社區幹預、機構照護、社會宣教等工作,營造關注、關心、關愛認知障礙老年人的社會環境,提升上海老年認知障礙照護服務水平,推動上海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下一步上海還將編制認知障礙照護服務規範。

2018年至2019年,上海全市共改造認知障礙照護床位2679張,連續兩年超額完成上海市政府每年改造1000張的實事項目指標。葛健說,「為加快推進這項服務,滿足社會需求,2020年,這一實事項目指標翻倍,將改造建設2000張認知障礙照護床位。到2022年,上海將完成8000張標準化認知障礙照護床位的改造。」

北橋老年福利院用一年多的時間完成了改建,2019年5月開始試運營,目前收住85位認知障礙長者。華康健康集團CEO王東峰介紹說,福利院設有7個認知障礙照護單元,按照實事項目要求,通過居家式、小單元的空間布局重構,為認知障礙老年人營造家庭式住養環境,提供針對認知障礙老人的日常生活照護、生活自理能力訓練、精神支持、社會交往等專業性、針對性、有尊嚴的服務。

目前,上海已出現了一批像北橋老年福利院這樣提供專業服務的認知障礙照護機構,如上海市第三社會福利院設置了全市首個失智老人照料中心,銀康、佰仁堂等養老機構和福苑、愛照護等長者照護之家設立了認知障礙照護專區,收住認知障礙老年人,提供專業機構照護。

「服務環境」「服務模式」是關鍵

在一個叫「五好家庭」的照護單元裡,10餘位老人圍坐在客廳的桌前,有幾位還坐著輪椅,他們在唱歌做遊戲,俞奶奶也坐在他們中間,不時玩上一會。吳先生說,在家裡的時候沒人陪她玩,在這裡照護人員對她很好,她能和更多的人交流,看著比在家裡開心。

王東峰說,北橋老年福利院為長者提供雙人間、三人間、四人間等多種房型選擇,目前已住滿,排隊預約入住的人還有很多。北橋老年福利院秉持「延緩病情發展、緩解精神行為症狀、提高生活質量」的照護目標,建立多維度照護需求評估體系,制定個性化照護方案,倡導「以人為中心」的照護模式,承認認知障礙長者的價值、人格和獨特性,重視長者,弱化病症。

據了解,上海對認知障礙照護機構有明確運營要求。在認知障礙照護服務中,「服務環境」與「服務模式」是關鍵兩點,相輔相成,需要整合協同才能發揮更大作用。為此,上海要求養老機構在開展認知障礙照護服務時,既要在硬體上符合基本的設置要求,強調單元式格局,也要在運營上建立針對認知障礙老人的專門服務模式。

上海還針對老年認知障礙照護進行了一系列積極探索,部分區和街鎮依託養老機構、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開展認知障礙照護的實踐探索;一批專業的老年認知障礙照護服務機構業已活躍在社區;在醫療領域加強了對認知障礙的專業診斷和治療;2019年9月,上海市民政局正式啟動了上海首批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試點,共28個街道(鎮)被列為試點單位。

試點內容涵蓋了老年認知障礙社區服務的全方位、全流程,主要包括:老年認知障礙健康教育;老年認知障礙風險測評;開展老年認知障礙的早期篩查、早期幹預;對老年認知障礙家庭給予支持;為認知障礙老年人提供資源連結;建立形成社區支持的長效機制。

通過試點,上海將為認知障礙老年人提供涵蓋社區宣傳教育、風險測評、早期幹預、家庭支持、資源連結等的全流程服務;為認知障礙老年人及其家庭構建全方位的關懷網絡;在全社會營造關注、關懷、關愛認知障礙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良好社會氛圍。

照片說明:老人們圍坐在客廳裡唱歌做遊戲。本報記者 沈則瑾攝

(經濟日報記者沈則瑾)

相關焦點

  • 上海聚集多方資源建立認知障礙老人照護服務體系 回應社會痛點和...
    葛健介紹說,認知障礙與失能雖有重疊,但從預防、幹預到照護都有完全不同的路徑,給認知障礙老人照護工作帶來新的挑戰。上海雖然在認知障礙照護實踐方面已起步,但相對於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仍任重道遠。上海市委、市政府已明確將認知障礙老年照護作為養老服務體系的重點內容,全力予以推進。
  • 江蘇路街道首創「HAPPY」模型,助力老年認知障礙照護從「有」到...
    如何使這些老人也能在社區和居家生活中更好地安享晚年,更好地回應老人對照護的需求成為了江蘇路街道為老服務工作中的重點課題之一。 2018年,街道所在的長寧區入選第二批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區,並將構建老年認知障礙分級照護體系作為推進全國試點的重點任務予以實施推進。江蘇路街道在長寧區民政局的指導下以此為契機,啟動了老年認知障礙服務三年行動計劃。
  • 「活動預告」認知障礙照護與社會支持——老齡社會30人論壇專題...
    其中,患有認知障礙症的老年人數量也在不斷攀升。認知障礙會導致個體記憶力降低、社會能力減弱以及精神失常等表現,而強有力的社會支持有助於預防、幹預或緩解認知障礙的發展。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暨老齡社會30人論壇聯合北京協力人口與社會發展研究所就認知障礙照護與社會支持話題,邀請多位專家學者共同深入探討其發展與實踐。
  • 探秘浦東認知障礙友好社區試點建設
    一件事情反覆碎碎念、「離家出走」不認得回家的路、對最親近的人肆意發火、把衛生間弄得一塌糊塗……家裡如果有這樣一個成員,整個家庭都將陷入無助和恐慌。  為解決「老年認知障礙」家庭的痛點,今年9月,上海市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試點工作啟動,浦東的洋涇街道和塘橋街道和全市其他26個街鎮一起,成為首批試點社區。
  • 綠地香港莫朗福克斯公館照護體系再升級 定製化照護延緩失智老人病情
    針對老年認知症,目前還沒有藥物可以逆轉,唯一能做的只有通過專業的護理減緩發病。  記者16日獲悉,上海首家以認知症為特色的高端護理型醫療機構——綠地香港莫朗福克斯公館照護體系再升級:通過定製化失智照護解決方案,延緩失智老人病情。  根據公開數據,截至2019年末,上海市60周歲以上的戶籍老年人已達518.12萬人,佔戶籍總人口的35.2%。
  • 上海徐匯:這個新家你還認識嗎?徐匯打造家門口的專業認知症照護機構!
    上海是全國最早進入老齡化,且老齡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上海在持續推進建立健全認知症老人照護的服務體系,「改建認知症照護床位」亦被列入市政府實事項目。為此,位於徐匯區華發路100弄20-21號、華發小區內的徐匯區永康養老院自5月進行了整體改造。
  • 認知障礙老人和明星拍《忘不了餐廳》,他們讓人重新認識認知症
    作為研究認知症的專業團隊,北京誠和敬集團的「樂智坊」團隊與節目製作方合作,給節目提供了各方面的專業建議,並為科普內容把關。團隊的專業社工賴曉馥和郭毓姝則全程跟組拍攝,為節目組提供了認知障礙服務的專業技術支持。「每個老人都有閃光點,私下接觸時他們對人特別真誠、可愛。」談到拍攝過程,社工們如此表示。
  • 虹口區新增72張養老服務機構認知症照護床位 「記憶家園」緩解失智...
    虹口區天寶養老院內,四五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圍坐一桌,手裡正操作著的卻是早教中常見的圖形配對玩具。每當有老人準確完成了圖形配對,一旁的護理員馬上給予鼓勵和肯定,老人臉上綻放出孩童般的微笑。這裡是天寶養老院的認知症照護專區,這裡居住著有認知障礙的老人。
  • 上海長寧區:加快構建「優質+均衡」養老服務體系
    截至目前,全區共有各類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616個,其中綜合為老服務中心7個、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22家、長者照護之家13家、睦鄰點323個、助餐點54個、社區護理站及老年活動室等其它服務設施197個。華陽路街道已率先試點社區嵌入式養老,積極探索社區老年人原居安養模式。
  • 越來越多上海老人習慣早上入託、晚上回家
    老人習慣在日託站享受便利的養老服務 (顧傑 攝)作為全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的城市,如何突破空間和資源制約,實現老有所養的目標,是擺在上海主政者面前的一道考題。在「9073」基本養老格局之下,近年來,密布於上海社區、街鎮和村居的各類為老服務場所越來越多且密,一張「家門口」的養老網正發揮著越來越關鍵的作用。
  • 上海:「家門口」的養老網讓老人綻開笑容
    作為全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的城市,如何突破空間和資源制約,實現老有所養的目標,是擺在上海主政者面前的一道考題。在「9073」基本養老格局之下,近年來,密布於上海社區、街鎮和村居的各類為老服務場所越來越多且密,一張「家門口」的養老網正發揮著越來越關鍵的作用。
  • 上海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試點初顯成效 第二批將啟動
    其後,從試點探索到複製推廣,建設力度將逐年加大,力爭到「十四五」期末,將全市絕大多數街鎮建設成為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並最終建立「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的上海模式與上海標準。許多經過特別設計的適老化標識系統,能減少認知障礙長者由於空間定向能力減弱而產生的錯亂和焦慮,讓長者在空間內活動更為自在。 這樣的支持中心,上海已有不少。據上海市民政局介紹,一年來,各試點街鎮普遍依託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等設施,建立「社區老年認知障礙支持中心」。截至目前,全市27個試點街鎮建設的「社區老年認知障礙支持中心」,場地面積總計已超過8347平方米。
  • 這部涵蓋養老服務方方面面的民生立法,今天邀請公民旁聽!
    今年5月,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等9部門聯合出臺《關於加強養老護理員隊伍建設 提高養老護理水平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形成職業化薪酬等級體系。條例草案進一步明確,「實施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 建立統一的養老護理員技能等級序列」。在綜合考慮工作年限、技能等級等因素後,合理制定養老護理員薪酬等級體系,設立養老護理員基本工資分級指導標準,引導養老服務機構予以落實。
  • 關於超大城市養老服務這件事,12位上海市政協委員這樣建言
    探索建立針對經濟困難的高齡失能老人兜底性的長期照護最低保障制度,由市財政按一定標準,逐步將低保戶、貧困戶和低保邊緣群體中的中度、重度失能老人納入保障,適時調整保障範圍和保障水平。針對失能老人等級評定標準,由養老照護機構、醫養結合機構等制定分級照護的打包收費標準,政府按照評分制定分級保障標準,並動態調整保障水平和入住機構的優先順序。
  • 農村老人如何養老?上海有不同服務模式新的「三年計劃」也在起草中
    在上海的郊區,「農村就近照護養老模式」已經形成,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稱心的養老服務。在上海郊區如何養老?記者從今天召開的上海市農村養老服務工作現場會上獲悉,《上海市農村地區養老服務美好生活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已圓滿完成。
  • 農村老人如何養老?上海有不同服務模式,新的「三年計劃」也在起草中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12月17日報導:在上海的郊區,「農村就近照護養老模式」已經形成,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稱心的養老服務。在上海郊區如何養老?記者從今天召開的上海市農村養老服務工作現場會上獲悉,《上海市農村地區養老服務美好生活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已圓滿完成。據悉,農村養老服務三級網絡已全面覆蓋,鄉鎮敬老院建設持續推進;在某個大行政村或幾個小行政村連成的片區,建有託養功能的社區為老服務場所;而在村組層面,針對農村老人生活習慣「因地制宜」設置了睦鄰點,推動互助式養老。
  • 為嬰幼兒照護服務注入新動能 構建生育友好社會環境——中國人口與...
    制定和完善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促進人口均衡發展,事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必須重點關注和深入研究。他表示,完善和落實生育支持政策體系,要強化頂層設計,將生育支持融入所有經濟社會政策,重點規範完善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構建覆蓋生育全過程的保障制度,發揮群團社團組織作用,形成多方合力的協作紐帶。
  • 嬰幼兒照護難題如何解?多部門推動構建照護服務體系
    就如何更好地發展嬰幼兒照護服務,構建生育友好社會環境等議題,多位政府部門官員及業內人士在20日於北京舉行的中國人口與發展論壇上進行了探討。以「新時代嬰幼兒照護服務新動能」為主題的中國人口與發展論壇當日舉辦,論壇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導,中國計劃生育協會、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辦。
  • 國研中心|完善三歲以下嬰幼兒照護體系的國際經驗與啟示
    州政府負責承擔兒童發展與早期教育的行政管理,保障託幼機構質量監測體系的有效運作。為了保障早期教育質量、提高師資水平,州政府大多建立並推行了早期教育質量評級與提升系統。美國兒童託育服務體系主要有日託中心、家庭日託點和居家式早教服務構成,以家庭為基礎的託育服務是美國嬰幼兒照護的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