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水鄉副鄉長、白水港村第一書記李俊
人民網訊 8月30日清晨,從白沙縣城出發,沿著蜿蜒的山間小路,記者一行來到位於細水鄉的白水港村。這裡,是細水鄉較為偏遠的一個小山村,同時也是細水鄉副鄉長李俊的「第一書記」駐點村。在村委會辦公樓旁的小屋,是李俊和同事們的宿舍,如今,這裡就是他的「家」。小小的屋子裡雖然被四張小床擺滿,但依然被他收拾得乾淨整潔。今天,李俊和往常一樣,一大早就開啟了一天的駐村工作,村門口的小鏟車也已經開始在嗡嗡作響。
李俊看望危房改造農戶
「李鄉早……」從村路口經過的村民們看到李俊,都會親切地打著招呼,對於他們來說,李俊就是村裡的一員。
「2017年剛開始駐村時,這裡基本都是破破爛爛的小瓦房,村民們平時大多數時間無所事事。」談起初到白水港的第一印象,李俊記憶猶新。白水港村距離細水鄉墟8公裡,下轄羅帥一、羅帥二、什好和白水港等4個村民小組,全村共有215戶87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51戶635人,村民主要經濟收入以橡膠、裸花紫珠和益智等產業為主,是當地的深度貧困村。
李俊與同事探討工作如何開展
對於李俊來說,要想讓白水港擺脫貧困落後的面貌,加強村黨支部建設、快速推進危房改造和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是當務之急。
「李副鄉長的到來,轉變了我們村兩委的工作作風,他根據每一個人的性格和工作特點,對村兩委的職責分工、排表坐班都重新做了梳理。現在兩委班子的情況有了明顯的改善。」白水港村黨支部書記王仕東說,在李俊的帶領下,村黨支部積極開展「三會一課」,遇到問題,及時擺在桌面上說清說透,有不了解的情況,及時溝通交流,大家擰成一股繩,合力把支部建設好,把扶貧任務落實好。
「黨支部是戰鬥堡壘,村兩委班子的頭起的不好,群眾對我們的印象就會大打折扣,工作起來的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李俊說。
在加強白水村黨支部建設的同時,李俊也在積極謀劃著白水港貧困群眾的危房改造問題。總結以往危房改造工作經驗,避免在危房改造過程中遇到磚頭、水泥、門窗等材料價格上漲和到了下半年雨季來臨建造速度慢等難題。在白水港的危房改造工作中,李俊帶領村兩委班子堅持早謀劃早動工,通過提前工期的方式,避開下半年的用工用料高峰期。
「去年白水港危房改造任務量大,所以我們在新年第一天就開始摸底規劃,到三月初我們已經基本完成了全部的前期工作和手續,並篩選出有能力的施工隊,讓群眾們自主選擇,全面開工。」李俊說。
裸花紫珠
正如他所料,在提前做好謀劃的基礎上,2017年,白水港村在危房改造的過程中顯得格外順利,由於篩選出的施工隊能力強、速度快且價格合理,房子在建造過程中貧困群眾們和施工隊也減少了沒必要的摩擦,避免出現了房子蓋到一半推進不下去的問題,儘早動工,還成功避開了建材的上漲與雨季的影響。
2017年底,在李俊的帶領下,白水港村106戶危房改造全面完成,貧困群眾如期搬進了新居,白水港的村容村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李俊走訪裸花紫珠種植戶
「你看現在房子蓋的多好,我們對以後的生活是越來越有信心了。」白水港村脫貧戶王升雄指著自家的新房高興地說。
「今年只剩下1戶危房改造,我們再也不用擔心了。」李俊告訴記者。
黨支部得到了加強,村容村貌和貧困群眾的住房問題得到了徹底地解決,但對於李俊來說,如何解決白水港村廣大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才是白水港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再多的幫扶工作也經不起時間和歷史的考驗。
「由於傳統的橡膠和裸花紫珠產業,尤其是裸花紫珠產業市場,價格的好壞長期掌控在收購商的手中,群眾種得越多收購價格就會被壓得越狠,長期以往,看不到效益,慢慢地群眾也就想不種了。」說起白水港村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不足問題,李俊認為,不在於群眾不幹,而是長期生產看不到效益,自然而然的不積極生產了。
通過對白水港村民的多方走訪,李俊深知,只有徹底解決收購商的問題,讓種植戶和企業之間實現直接對接,打通這中間的「最後一公裡」,讓群眾們看到效益,才能更好的激發出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打蛇打七寸,為了徹底打通這「最後一公裡」,李俊積極做通具有經商頭腦的黨支部書記王仕東的思想工作,通過黨支部帶頭的方式成立白水港自己的裸花紫珠收購公司——海南東芬農業有限公司,讓種植戶和企業實現無縫對接,提高裸花紫珠的收購價格,轉變生產積極性,幫助廣大貧困群眾實現有效增收。
如今整個白水港的裸花紫珠種植面積已經達3000畝。圖為村民整理自家的裸花紫珠。
「裸花紫珠是我們的傳統種植產品,技術不是難題,現在價格慢慢起來了,村民們也在不斷地擴大自家裸花紫珠的種植面積,現在整個白水港的裸花紫珠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3000畝了哩,去年我們就收購了356噸,效益也好多了。」王仕東說。
「現在我家種得也越來越多了,去年光裸花紫珠收入就已經有1萬來塊了,我們相信會越來越好的。」白水港村種植裸花紫珠的脫貧群眾王小榮臉上也樂開了花。
脫貧攻堅從來都不會一蹴而就,對於接下來的駐村工作,李俊說,他將繼續夯實白水港的黨建基礎,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實現扶貧產業規模化、產業化,讓廣大群眾共享發展紅利,有序脫貧致富奔小康。(吳峰 陳權)
(責編:符小葉、蔣成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