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
——西峰區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綜述
西峰區東大街社區的壹樂園兒童服務站裡,孩子們在學習繪畫。本組圖片攝影: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盤小美
西峰區九龍南路社區便民服務廳,工作人員耐心接待辦事群眾。
西峰區南苑路社區工作人員為黨員查看「道德銀行」帳戶積分。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安志鵬 通訊員 盤小美 脫安全
西峰區著眼打造「全市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示範區」這一目標,牢固樹立大黨建理念,織密基層黨建網絡,強化基層黨組織,推進區域黨建融合發展,堅持以服務導向提升城市社會治理水平,探索形成了黨支部引領、多部門聯動、各領域融合的城市黨建新路子,勾勒出一幅「黨建有活力、黨員起作用、群眾得實惠」的生動畫卷。
夯實堡壘 打造黨建新「標杆」
便民服務大廳裡,工作人員各司其職,熱情地接待著辦事群眾;活動室中,居民們跳舞、唱歌、練書法,個個樂在其中;日間照料中心,老人們享受貼心的理療服務……在西峰區慶州西路社區,各類功能室一應俱全。
「以前辦事要去東平路社區,自從慶州西路社區建成後,我們辦事方便多了,老年人也有了活動場所。」年近七旬的楊秀英以前只能在廣場上跳舞,自從慶州西路社區活動室開放後,遇到雨天她和姐妹們就在室內繼續跳。「我們有時間就來跳舞,跳累了還能做腳部按摩。」楊秀英高興地說。
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繫群眾、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近幾年,西峰區積極推進社區陣地建設,先後新建了慶州西路、介子路、合水路社區,並籌資1.6億元對全區15個社區進行了標準化新建、改建,使社區平均面積達到了800平方米。
有了功能齊全的組織陣地後,西峰區積極開展常態化黨員學習活動,結合「4+N」主題黨日活動,建立「五個一」學習機制,通過學習強國、遠程教育、甘肅黨建、微信公眾號「四大平臺」,創新開展「微黨課」「指尖黨建」「空中支部」等活動,築牢黨員思想根基,提升社區服務軟實力。
先鋒引領 激發基層黨建內生動力
在西峰區九龍南路社區,經常可以看到一群忙碌的身影,他們活躍在巷道、樓院間,巡查環境衛生、公共設施狀況,排查安全隱患,入戶採集信息、徵集社情民意,他們就是社區的網格員。
趙花娟就是其中一名網格員,她每天都會抽空到自己負責的居民樓院開展巡查,定期走訪重點人群,與居民溝通交流。「遇到小問題就現場解決,解決不了的第一時間向社區反饋,讓社區能夠及時了解居民心聲,為居民排憂解難。」趙花娟說。
在社區治理中,西峰區積極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按照「合理布局、方便管理、無縫對接、全面覆蓋」的思路,將16個社區劃分為92個網格,設立網格黨支部,由社區在職黨員擔任網格長,鼓勵居民黨員當網格員,逐步構建起了「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總支—網格黨支部—樓院黨小組」四級管理體系,讓黨員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意、解決實際問題。
不僅如此,西峰區還充分發揮廣大黨員在服務工作中的先鋒模範作用,紮實開展「雙報到」活動,引導在職黨員工作在單位、服務在社區、奉獻雙崗位,駐區單位黨組織與社區黨組織結成幫扶對子,動員社區黨員、駐社區單位黨員等力量,組建各類黨群志願服務隊,實行黨員亮身份、領崗位,為居民提供扶貧濟困、糾紛調解、政策宣傳等服務。
目前,全區設立了環境整治、便民服務、法律援助等6大類服務崗位,6399名在職黨員、412名居民黨員認崗定責,組建起各類志願者服務隊伍40多支,幫助6000餘名社區群眾解決了實際困難。
打造品牌 實現惠民便民「零距離」
8月1日,66歲的退休黨員袁兆秀和往常一樣,來到位於北大街社區的慶陽心怡心理諮詢調解服務中心,等待居民上門諮詢。袁兆秀自從2015年加入該服務中心,免費為居民提供諮詢服務就成了他的重要工作內容。「我受理的內容主要包括中小學生心理、勞務糾紛、鄰裡矛盾等,每年接待各類諮詢近百起。」袁兆秀說。
據介紹,北大街社區以精細化為民服務為出發點,探索建立「三社聯動」便民服務新機制,推行「社區+社會組織+社工」模式,在社區建立「心怡」心理諮詢調解服務中心總部,由100多名退休老幹部、社會愛心人士和志願者組建了8個專業服務團隊,免費為居民群眾提供心理諮詢、法律諮詢、矛盾糾紛調解、教育培訓等服務,累計接待諮詢群眾2000多人次,調處各類矛盾糾紛1000多人次。
像北大街社區一樣,西峰各社區不斷健全服務網絡,創新服務方式,打造黨建服務品牌,推進社區黨建服務多元化,如東大街社區的「智慧社區」服務系統、南苑路社區的「11633」便民服務模式、廣場路社區的「三點五面」工作法、九龍北路社區的七色教育模式。
目前,西峰區已創建「點亮微心願」「一元錢」愛心銀行和「五件式」辦理等10多項服務品牌;根據黨員居民興趣愛好、技能特長和個人意願,設立歌舞、棋牌、書畫、健身等特色黨小組和興趣黨小組40多個,每年組織開展各類大型文體活動上百場次,全面開花的特色服務,打通黨建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