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在隆中說益州:天府之國,沃野千裡,為何北伐時卻說益州疲弊

2021-01-12 閒來說歷史

導語:孔明在隆中說益州:天府之國,沃野千裡,為何北伐時卻說益州疲弊?

文/小青菜

孔明和劉備隆中對時,劉璋是守成之主,沒有什麼宏圖大志,只想護住自己家的一畝三分地,西川百姓休養生息,倒也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此時劉備還沒入川。到赤壁大戰後,劉備和曹操、孫權三分荊州,劉備在法正、龐統、孔明輔佐下,大舉入川,先後經與劉璋部惡戰、張魯援兵員交戰,後又出兵從曹操手中徵服漢中,劉氏集團公司生意日益興隆,多年徵戰百姓傷亡慘重!漢中雖收回,黃忠還斬殺了魏將夏侯淵,但漢中人口悉數被曹操遷往魏國!

據《三國志》,劉備新佔蜀國,因糧食缺乏,劉備開國初治蜀竟禁止釀酒,宣布只要家中有釀酒器具的,一律坐牢。一次簡雍和劉備一同遊覽,看到前面一對男女走過,就對主公劉備說:他們就要行淫,為何不將他們縛起?劉備一臉懵逼,簡雍幽默地答道:他們都有行淫的器具,與在民家搜得釀酒器具一樣。劉備大笑,放了私藏釀酒器的民家。不再抓家中有釀酒工具的!這個真實故事告訴我們:劉備入川,因多年戰爭,加之大旱,蜀漢糧食已不太富裕!

緊接著,關羽發動襄樊戰役,先勝後敗,荊州兵馬、地盤丟光。後劉備帶全軍主力來和孫權爭奪戰略要地荊州。結果在夷陵大敗,傷亡近十萬,劉備在白帝城又氣又病,託孤於孔明。不久,蜀漢少數民族叛亂,等孔明三月渡瀘、深入不毛,平復雲南後,蜀漢已是元氣大傷!

孔明的《出師表》其實是北伐前的奏摺,其時益州剛剛恢復了一點原氣,但經襄樊、夷陵兩場戰役,徵戰四方的將士傷亡幾盡,到孔明出祁山時,「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民諺即是蜀漢國情的真實寫照,益州疲弊,是當時蜀國的大寫真!再肥沃的土地,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產出本就有限,加之常年戰爭,必定入不敷出,加之大量人員傷亡,人力物力匱乏,十分正常!而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稱益州為「天府之國,沃野千裡」,到了出師表又說「益州疲弊」?原因一言以蔽之:此一時,彼一時也。

對此各位讀友們覺得呢?有什麼不同建議與看法,小編隨時願意恭聽高見哦!

相關焦點

  • 進軍益州:益州是塊好地方,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固之以盛帝業。劉睡,張魯在北,民鼓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諸葛亮《隆中對益州,是西漢時期開始設置的行政規劃,其範圍包括今天的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帶。秦朝時,都守李冰在此修建都江堰,所以益州屬地又有天府之國之稱。
  • 中興漢室,定三分隆中決策,天下定三分
    《三國演義》中的「定三分隆中決策」是人們熟知的決策故事。 它的重要性在於徹底改變了劉備在思想上迷茫的狀態,並明確了劉備在今後的目標和任務。這個事件是有重大意義的。想當初,劉備躍馬過檀溪後,於南漳逢隱賢司馬徽。兩人交談之時,司馬徽問他:為何至今落魄不偶?
  • 秦國據關中擁巴蜀出函谷而統一天下,為何蜀漢諸葛亮北伐總是缺糧
    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定都成都,僅有益州一州之地再加漢中郡一郡之地,合計22個郡,其地盤包括今天的陝西漢中,四川省加重慶市再加雲南省和貴州省大部分地區,面積看得著是大,但人口並不多,只有不到一百萬,軍隊有10萬人。
  • 馬超大戰葭萌關劉備親自領益州
    卻說閻圃正勸張魯勿助劉璋,只見馬超挺身出曰:「超感主公之恩,無可上報,願領一軍攻取葭萌關,生擒劉備,務要劉璋割二十州奉還主公。」張魯大喜,先遣黃權從小路而回,隨即點兵二萬與馬超。此時龐德臥病不能行,留於漢中。張魯令楊柏監軍,超與弟馬岱選日起程卻說玄軍馬在城,法正所差下書人回報說:「鄭度勸劉盡燒野並各倉,率巴西之民、避於水西,深溝高壘而不戰。」
  • 誰才是真正的「天府之國」
    我們現在都知道,在中國有一個地方被稱之為「天府之國」,那就是成都平原。其實最初被稱為「天府之國」的並不是成都平原,並且在古代中國被稱之為「天府之國」的除了成都平原之外,還有8個地方也被稱為「天府之國」。
  • 「益州畫社」結緣成都武侯祠 「益州畫社啟動展」16日開展
    一直以來,成都武侯祠立足於挖掘三國歷史文化資源,傳承巴蜀文明,發展天府文化。為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成都武侯祠力邀七位藝術家組建益州畫社落戶祠堂,文期筆會、揚風頌雅。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將大力支持畫社成員的藝術創作,同時,畫社成員將汲取成都武侯祠三國文化的藝術靈感,助力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對三國文化的深入研究推廣,弘揚天府文化,傳承、精研中國傳統文化。
  • 「四川路」中的益州、利州、梓州、夔州分別是哪裡?
    四川省,位於我國西南部內陸,古為巴、蜀之地,有「天府之國」之譽,是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之地,現在也是我國農業大省、資源大省、人口大省。四川,古屬益州,古稱巴蜀,四川之名始自兩宋時期。兩宋時,今四川有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又稱「川峽四路」「四川路」,四川因此得名,元朝是我國行省制度開端,元滅宋後四川設省時就以四川為名。「路」為宋金及元朝時期行政區劃,為北宋時改唐朝「道」而來。唐朝的「道」為監察區,北宋改為「路」後也為監察區但逐漸賦予行政區劃特徵,後來成為宋金時期的一級行政區,相當於現在的「省」。
  • 成都為什麼被稱作是「天府之國」,居然是因為這件事!
    那話說回來,為什麼我們會稱成都為「天府之國」呢?首先「天府之國」這四個字所代表的含義,顧名思義其實也就是代表著人們對美好事物或地區的讚賞之意,更為正規的解釋則為「形容土地富饒肥沃」的含義。而成都這個天府之國的由來是什麼呢?相傳天府之國最早出現在秦朝,指秦朝統治的區域,尤其是關中平原。
  • 劉璋有十萬軍隊,還有益州天險,為何會敗給劉備的三萬荊州兵?
    說到三國,我們就不能不提到劉備;而說到劉備,我們就不能不提赤壁之戰。劉備於赤壁之戰之後終於能夠在荊州立足,劉備既然已經解決了根據地之難,就開始計劃如何取得天下。當初諸葛孔明提出的策略是建立橫跨荊州和益州的根據地。以此為基礎再圖謀天下。
  • 益州牧劉璋力排眾異迎劉皇叔入川,戒心與誤會終究還是反目成仇!
    張魯認可,與其第張旦商議起兵之事。益州牧劉璋得知張魯來犯,十分憂急。別駕張松上言,要解眼下之憂,只有說曹取漢中。劉璋認可,命其為使,多帶貢物前往許都。張乃暗畫西川地圖帶去。不料曹操見張松相貌猥瑣,已五分不喜,又見他用言語頂撞,遂拂袖而去,退入後堂;後叫楊修領張松去校場看他點軍,以顯軍容之盛。
  • 雞肋,棄之可惜 食之無味
    那麼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為什麼不被丞相諸葛孔明採納?首先,為何三國之中蜀國本就最弱,丞相諸葛孔明還要堅持北伐呢?我覺得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蜀國內部矛盾嚴重。想必大家都有這樣的經歷或者看法,夫妻吵架時不可開交,產生了內部矛盾,而如果此時沒有外部矛盾的存在來幹擾,恐怕整整一天或者兩天雙方矛盾都還在吧。剛好,這時來了一個外部矛盾,那麼這個矛盾就變成了主要矛盾,那夫妻雙方肯定是統一戰線先解決主要矛盾呀。此時內部矛盾就得到了緩和,甚至在外部矛盾中雙方握手言和了。
  • 劉璋和劉備都立足於益州,為何後者開基立業,前者卻為他人做嫁衣
    《三國志》中《蜀書》的部分,第一卷和第二卷分別是"劉二牧"和劉備,"劉二牧"可以說是劉備的前輩了。劉焉的歷史形象還算是一個鐵腕的野心家,而劉璋卻是一個暗弱的失敗的軍閥。在"益州之戰"當中,劉備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接連擊敗劉璋;同樣立足於益州,劉備能夠開基立業,創立蜀漢政權,劉璋卻只能為他人做嫁衣。那麼二者有什麼區別呢?
  • 諸葛亮為何明知打不贏還要北伐?若不北伐,蜀漢會亡於內鬥
    而這個矛盾也促使了諸葛亮必須得馬不停蹄的北伐,即使知道自己要輸,自己打不贏,也要咬著牙北伐。這個矛盾就是荊州與益州的矛盾。首先我們先說說益州。益州本來是劉焉的地盤。劉焉此人雖然是漢室,但是卻野心極大。他在靈帝時進入益州,擔任益州牧。進入益州後,他一共幹了兩件事:一個是燒毀棧道,這樣益州就成了獨立王國;第二件事是打壓地方派。益州此地遠離中原,所以勢力上有很多地方派。
  • 和之國類似蜀漢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提到「益州險塞」,他在後來能以益州一州之地抗衡統一整個北方的曹魏,就是仗著蜀地「易守難攻」的地形,而在海賊王的世界中,和之國就是一個擁有「易守難攻」地形優勢的「天然要塞」。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稱巴蜀之地「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這個評價放在海賊世界中的和之國身上沒有任何違和感,和之國之所以能夠一直閉關鎖國,就是因為他們的物資豐沛到足以自給自足,更重要的是,這裡還是「大海瑰寶」海樓石的原產地,這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的巨大優勢。
  • 天府之國,沃野千裡,山城重慶憶記
    重慶,古稱江州,以後又稱巴郡、楚州、渝州、恭州,乃雙重喜慶之意。位於中國西南部,長江上遊,三國時為益州所屬,是享有「天府之國」美譽的四川盆地一大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田肥地茂,歲無水旱之憂;國富民豐,時有管弦之樂。所產之物,阜如山積。天下莫可及也」。
  • 成都是如何取代關中平原(西安)成為「天府之國」的?
    現在說「關中」,第一感覺就是陝西的黃土地,《平凡的世界》裡「連綿的黃土高原」、「枯黑的草木」、「鋪天蓋地的大風」,以及各種影視劇作品中枯黃的背景色。這些與成都平原延伸到天際的綠色田野之景象確實相形失色。那關中平原又為何被稱是「金城千裡,天府之國」呢?
  • 簡述四川——天府之國的由來和行政區劃
    國寶大熊貓、九寨溝、瀘沽湖、川藏線、都江堰、川劇等等等等,都是天府之國吸引人們前來的獨特名片關於四川,想說的東西太多。本文只簡述一下天府之國的歷史由來和現行行政區劃。天府之國——古蜀文明融入中原文明後的發展歷程公元前316年,秦國兼併巴蜀,設立蜀郡,蜀地納入秦國的政治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