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爾的防禦失策與大西洋壁壘的幻滅

2020-12-20 騰訊網

1943年3月9日,隆美爾揮別了非洲,見到希特勒那裡後,他力勸希特勒放棄北非,把撤回的兵力集中在歐洲防衛上。不過希特勒把他的話都當作了耳旁風。出乎意料的是,他被授予了武裝力量的第6枚、陸軍的第1枚鑽石騎士最高戰功勳章。授勳完成之後,希特勒命令隆美爾休假治病,同時囑咐他嚴守秘密,以便讓盟軍相信他仍在非洲前線。

大西洋壁壘的夢想與幻滅

1943年11月6日希特勒正式任命凱塞林出任義大利戰場總司令,隆美爾集團軍群所屬部隊被全數劃歸凱塞林指揮。不過希特勒並不打算閒置隆美爾,他要求後者去巡視丹麥、低地國家和法國的海岸防禦帶,即所謂的「大西洋壁壘」,以及研究如何反制獲得登陸立足點的敵軍等重大問題。希特勒之所以選擇他,大約是因為他是高級將領中與英美作戰經驗豐富的少數將領之一,對手既熟悉他又敬畏他,另外希特勒多少還想安慰一下失去義大利戰場總司令職位的隆美爾。12月初開始,隆美爾以常人難以企及的熱情和能量檢視了幾乎所有防禦工事,像臺機器一樣不知疲倦地運轉著。

攝於1944年2月,隆美爾視察大西洋壁壘位於加萊「白鼻角」(Cape Blanc Nez) 的一段。

到1944年5月20日,隆美爾指揮屬下在不到5個月裡就新敷設了419萬顆地雷,是西線德軍過去3年裡埋設地雷總數的2倍還多;他還命人構築了51.7萬個近海路障,包括防滑翔著陸的粗大木樁、詭雷和四面體,防坦克的鋼鐵路障與陷阱,當然還有成千上萬的地堡、支撐點和機槍火力網,以及他在北非時就常使用的假陣地。西線的工作似乎頗合隆美爾的心意,1943年時的抑鬱和消沉似乎一掃而光,希特勒也對他的工作表示嘉許—隆美爾在家信中曾表示:「元首相信我,知道這一點就足夠了。」

1944年1月,隆美爾的B集團軍群下轄扎爾穆特(Hans von Salmuth) 的第15集團軍和多爾曼(Friedrich Dollmann) 的第7集團軍,合計有24個步兵師和5個空軍野戰師,暫時沒有任何裝甲師,防守區域從荷蘭延伸到法國布列塔尼半島的南面。雖不確定盟軍的登陸地點,但隆美爾堅信,挫敗盟軍搶灘行動的唯一希望就是在海岸地區集中優勢兵力消滅對手,一旦盟軍衝出登陸場並連成一體,那麼他們就將像出籠猛虎一樣無法收拾。為此,他力主採取線性防禦而非縱深布防,建議將裝甲部隊拆分部署在靠近前線的堡壘地區,如此一來,等盟軍的行動一開始,裝甲部隊就能迅速趕到一線,而不致飽受轟炸之苦。

隆美爾還主張以靜態塹壕戰而不是機動戰來應對盟軍,應把重點放在固守而不是試圖圍殲對手上。西線總司令倫德施泰特雖也認為盟軍的海空優勢已大到無法阻止的程度,但最好還是將裝甲部隊集中部署在巴黎附近的戰略後方,待盟軍登陸地點和意圖明確無誤後,再以靈活的裝甲反擊戰切斷登陸場中的盟軍。隆美爾相信西線總司令的想法只是一廂情願,因為盟軍的空中打擊能力將使裝甲部隊開赴前線的過程困難重重,甚至等不到參戰就會損失殆盡。

攝於1944年2月,隆美爾視察「固若金湯」的大西洋壁壘。

裝甲兵總監古德裡安和西線裝甲集群指揮官施韋彭堡都支持倫德施泰特,而希特勒一直沒有明確指示,但被施韋彭堡稱為「半心半意地支持隆美爾」。古德裡安在1949年8月寫給施韋彭堡的一封私人通信中曾詳細回顧過這一過程:

「通過1944年3月在希特勒總部參加的作戰會議,我了解到摩託化預備隊在法國前線的部署情況,特別是隆美爾集團軍群的部署更靠近大西洋的情況。我認為這種方案剝奪了摩託化預備隊的機動性,也使我們失去了唯一能集中力量發起迅速反擊的可能性。因此,我找機會把意見陳述給希特勒,並請他出面幹預。希特勒卻說,他不想做出與隆美爾的意見相左的任何決定,除非他進行過實地考察。他讓我借著去西線巡視的機會拜訪一下隆美爾,再與後者好好討論一下。希特勒說他將根據我的考察和會談結果做出最後的決定。4月20日,我在你 (施韋彭堡) 等的陪伴下到拉羅什居永 (La Roche Guyon) 面見隆美爾……我問他為何把摩託化部隊都部署在靠近海岸的地區,一旦盟軍入侵發生在別處,那麼它們都將愛莫能助。隆美爾強調說,盟軍登陸只可能發生在斯海爾德(Schelde) 河與索姆河間的區域,因為這是英格蘭至歐洲大陸距離最短的地段,(一旦盟軍登陸開始) 摩託化部隊的所有運動都將陷於癱瘓,即便在晚上也沒有可能;這是他從非洲獲得的主要經驗教訓。我表示反對,但無法說服隆美爾,我遠不能贊同他的意見……我隨後又與倫德施泰特見了一面,他贊同我們 (古德裡安和施韋彭堡) 對部署和使用摩託化預備隊的觀點,但未能到最高統帥部那裡據理力爭。5月初時我向希特勒做了匯報,再次請求他命令隆美爾改變部署和使用摩託化部隊的方式。希特勒這時說道,『我不願反對統兵元帥的意見,所以我應避免幹涉』……人們不應該因為隆美爾身上的光環就錯誤地闡釋歷史。我非常尊敬隆美爾,也沒有任何理由貶低他的聲譽。但是,承認隆美爾也會犯錯並沒有什麼不對的。我們大家都是人……」

希特勒並非自己所稱的那樣「避免幹涉統兵元帥」,他最後拿出了一個調和方案:第2、第21和第116裝甲師分配給隆美爾;第9和第11 裝甲師及黨衛軍第2裝甲師交給新近激活的G集團軍群;黨衛軍第1和第12裝甲師、第17裝甲擲彈兵師和國防軍裝甲教導師則留在施韋彭堡的西線裝甲集群。當然,這個折中方案令意見相左的前線將領們都無法滿意,隆美爾還是沒有得到足夠的裝甲力量來執行自己的防禦計劃,而倫德施泰特的裝甲預備隊又失去了6個裝甲師。隆美爾把能支配的絕大多數兵力都部署在接近海岸的地區,他相信盟軍最有可能進攻的地段是在第15集團軍防區。希特勒詭異的直覺告訴他盟軍有可能在諾曼第登陸,但幾乎所有將領都認為加萊才是最大嫌疑。希特勒搖擺不定, 最後在一幹助手的搗鼓下放棄了自己的直覺。

1944年6月6日, 當幾千艘盟軍戰艦和登陸船隻冒著惡劣的氣候突然出現在諾曼第海岸之時,隆美爾正在國內為妻子慶賀生日,登陸開始近4個小時後,他才得到了消息—對於自己未能在第一時刻指揮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戰役,據說隆美爾曾懊惱地感慨道:「我多麼愚蠢、多麼愚蠢啊!」此後發生的戰事早已為諸多史家詳細記載。德軍的裝甲反擊不是一再延遲, 就是投入兵力不足,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盟軍空軍和艦載火炮的轟炸使德軍裝甲師損失慘重、步履艱難。

攝於1944年6月初,盟軍諾曼第登陸發起之時,隆美爾正在家中為妻子慶賀50歲生日。

6月11日,隆美爾和倫德施泰特都認定已無法守住諾曼第,兩人分頭給最高統帥部發電闡明形勢,而希特勒的答覆是不顧一切地守住,同時告知已令黨衛軍第2裝甲軍從東線趕來,還將從本土和北歐抽調幾個步兵師。對於每時每刻飽受轟炸之苦的諾曼第德軍來說,這些允諾無異於畫餅充飢。6月17日,隆美爾和倫德施泰特到蘇瓦松(Soisson) 面見希特勒時,請求給予戰場自主權,尤其是要求有權調動裝甲力量。毫無意外,兩位元帥各回總部時, 除了帶回一通訓斥和空洞的許諾外,依然是兩手空空。

此時的隆美爾雖對守住諾曼第不抱希望,但仍竭盡全力,還使用了一種既顯氣急敗壞又頗符合其個性的戰術—在奧恩 (Orne) 地區以步兵拖住正面之敵,同時將有限的裝甲部隊部署在兩翼,隨後步兵故意撤退,誘使英軍進入張網以待的陷阱,從而在盟軍艦載火炮射程之外解決對手。

6月29日,隆美爾和倫德施泰特再次面見元首,要求獲得戰場自主權並改行彈性防禦,而希特勒不但不予批准,反而大談他的秘密武器將如何改變戰爭走向。不堪重負的倫德施泰特提出辭職,希特勒7月1日即派克魯格接任西線總司令,同時由埃博巴赫 (Heinrich Eberbach) 接替因傷無法視事的施韋彭堡擔任西線裝甲集群指揮官。出乎隆美爾意料的是,他這個「最大的悲觀主義者」卻平安無事。

攝於1944年6月,諾曼第地區的一處鐵路樞紐被盟軍炸得體無完膚。

克魯格初到時臉上還帶著東線將領常見的趾高氣揚的神情和毫無來由的樂觀,但沒過幾日,他就被眼前糜爛的態勢所震驚,因之很快變得現實起來,也完全同意隆美爾的看法,儘管希特勒之前曾就隆美爾的悲觀和抗命警告過他。

後世的史家們曾詳盡地討論過盟軍登陸成功的勝因和德軍防禦失利的敗因,施韋彭堡將軍戰後的一番見解可謂「不凡」:「隆美爾的缺乏戰略修養,隆美爾相信僅憑三流步兵師就能阻止盟軍進攻的一廂情願,隆美爾把裝甲師擺在海邊這種奢侈危險的做法,所有這些因素在令人困惑的命令下共同發揮作用,造成諾曼第之戰的結果不僅無法避免,而且也堪稱順理成章。」把諾曼第之戰的失利幾乎一股腦地歸咎於隆美爾,也可算得上是最缺乏公正心的評語了。隆美爾的軍事生涯很快在7月17日結束了。當日,他在離開西線裝甲集群指揮部後被兩架英軍戰鬥機盯上。在一個名字巧合得有些離譜的村莊—蒙哥馬利聖弗瓦 (Ste. Foy deMontgommery),隆美爾的座車遭到掃射,司機受了重傷,汽車失控後撞進壕溝。隆美爾頭骨摔裂,多處重傷,但他還是躲過了死神的召喚,並頑強地恢復過來,儘管離他真正的最後一刻已經不遠了。

本文摘《帝國騎士:第三帝國最高戰功勳章獲得者全傳2018修訂版

相關焦點

  • 攻防互換,隆美爾的無奈之舉,詳解德軍在阿拉曼戰役中的陣地防禦
    此時的德意聯軍由於連番作戰早已疲憊不堪,兵員和裝備也都已消耗到了頂點;與之相反的是,英聯軍則士氣大振,因為這是英軍在北非戰場上取得的第一次大勝,並且他們還得到了足夠的補充,由防禦一方轉為進攻一方,掌握了北非戰場上的進攻主動權。對於隆美爾而言,他並不想因為後退而丟失他剛剛在付出巨大代價後所佔領的土地,因此有必要進行一場防禦作戰。
  • 希特勒的大西洋長城!在卡布勒通,美妙的剪影卻日落在沙灘上
    卡布勒通(Capbreton),是法國西南部朗德省的一個市鎮,位於大西洋海濱,該市鎮總面積約21.75平方公裡。卡布勒通的海灘,以其優越的衝浪條件而聞名於世。一條由混凝土、鋼筋、軍隊組成的防禦結構,長達2700公裡。大西洋壁壘(Atlantikwall)無疑是歐洲歷史上建造過的規模最大防線。大西洋壁壘又稱大西洋長城、大西洋鐵壁,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用來防禦西線的軍事設施,該防線主要用來防止盟軍登陸歐洲大陸。
  • 隆美爾:「大西洋壁壘上」回天無力的「沙漠之狐」
    4月中旬至6月中旬,英軍也發動了一些小規模的進攻,但是在德軍威力強大的88mm炮的打擊下損失慘重,被迫撤回了防禦陣地。  1941年6月,無論是英軍還是德意軍隊都無力再發動攻勢,雙方只有加固防禦陣地的實力。在德國,宣傳機構已經把隆美爾塑造成一個無敵的將軍。1941年8月中旬,非洲軍團被改組為非洲裝甲軍團,實際上隆美爾已經成為整個非洲德軍和義大利軍隊的總司令。
  • 二戰期間三大軍事天才,隆美爾第一,曼施坦因墊底!
    二戰時的戰爭面前可謂之大,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前後61個國家參與戰爭,全球近20億人口捲入戰場,因此給人們帶來的傷害是無法估計的。二戰期間三大軍事天才,隆美爾第一,曼施坦因墊底!隆美爾第一,曼施坦因墊底。第三位,曼施坦因。曼施坦因是德國二戰時期的名將,是二戰時期德國著名指揮官之一,在二戰時期曼施坦因曾帶領著他的軍隊僅僅花了一個月就使波蘭投降。甚至到後來,曼施坦因又製作了一個曼施坦因計劃,這個計劃影響著德國與法國的戰役。這場戰役基本是按照曼施坦因計劃的流程來走的,從而使法國淪陷。曼施坦因在二戰時期被認為是德國陸軍最優秀的將領。
  • 蒙哥馬利留給隆美爾一張假地圖,誘騙德軍進入「流沙地」
    二戰時,希特勒派遣德軍總司令隆美爾去北非搶奪英國殖民地。隆美爾是一個非常精明的戰略家,他的機械化部隊借著北非的平坦地形大顯身手,打得英軍節節敗退。 半年之後,隆美爾已經逼近阿拉曼防區,距亞歷山大港只有一百多公裡。
  • 解析阿拉曼戰役中隆美爾放棄機動作戰的真實原因
    但是在北非戰場上最關鍵的阿拉曼戰役中,隆美爾卻一反常態,擺出了陣地戰的態勢,構築了堅固的步兵防線,裝甲部隊也分散在整條戰線上擔任戰術預備隊,而不是像以往那樣集中起來使用。而英軍最擅長的就是打一戰那種按部就班的陣地戰,最終隆美爾率領的德意非洲裝甲集團軍在阿拉曼一役中幾乎全軍覆沒,僅有少數機動部隊逃回了突尼西亞。今天我們來詳細解讀下在阿拉曼戰役中隆美爾的戰術思想。
  • 二戰德國名將隆美爾,為什麼被英國說成是一個值得尊重的人
    另外隆美爾在二戰中主要是活躍在西線和北非。西線德軍的暴行遠遠比不上東線,北非更是一片荒漠,渺無人煙,更不可能犯什麼戰爭罪行了。因此隆美爾在德軍將領裡是屬於比較乾淨的那種,沒有什麼太大的劣跡。正是因為有能力但是沒有什麼罪行,加上後來隆美爾又捲入了反對希特勒的叛亂計劃,算是和納粹劃清了界限,因此在戰後對隆美爾正面的評價不少。比如邱吉爾就說隆美爾是一個值得尊重的人。但是邱吉爾這麼評價隆美爾也有自己的私心在內,那就是強調英國在二戰中的作用。
  • 二戰德國27位最高戰功勳章獲得者圖傳:埃爾溫·隆美爾
    「陽光下的英雄」:埃爾溫·隆美爾元帥對於眾皆耳熟能詳的「沙漠之狐」隆美爾元帥,本文試圖從他與納粹元首的互動,對其歷史地位的評估,剖析相關神話的產生等角度,刻畫一個既有卓越軍事聲望,又與常人無異的隆美爾。
  • ...海始於斯|葡萄牙_旅遊|貝倫塔|辛特拉|大西洋|裡斯本|佩納宮
    在伊比利亞半島西南部,瀕臨大西洋的地方有一個國土面積不算大的國家——葡萄牙,這裡有小石屋、防禦城堡、還有現代化大都市,卻依然顯現著難以磨滅的中世紀印跡,更重要的是「陸止於此、海始於斯」(Onde a terra se acaba e o mar começa)。
  • 對希特勒的命令不屑一顧,解密隆美爾不為人知的一面
    1939年,希特勒決定由該書的作者,隆美爾擔任元首大本營的衛戍司令,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隆美爾在最高統帥部任職,德軍佔領波蘭之後,希特勒論功行賞,他滿足了隆美爾想指揮一個裝甲師的夢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法國戰役中,隆美爾做為德國國防軍第七裝甲師的指揮官而一戰成名,他於法國戰役期間獲得了"魔鬼之師"的稱號,從此,隆美爾進入了他軍事指揮上的黃金時代。
  • 海賊王中排名第三的劍客,超高顏值的劍術天才——隆美爾的鐮鼬
    出生於隆美爾王國的卡文迪許,貴族裝扮,舉止優雅,相貌英俊,平手手裡經常拿著玫瑰花,金色捲髮過肩長,頭戴有毛絨墜飾的牛仔帽。武器是被譽為世界上最風力之劍的聖劍「杜蘭德爾」,坐騎是一匹叫做「法魯魯」的黑色鬃毛的白馬。在海賊王世界中,大多有能力者,基本都是靠著惡魔果實給予的能力變強。
  •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阿爾卑斯山之狐」隆美爾
    1891年11月15日,隆美爾出生於一個中學教師家庭,雖然非普魯士軍事貴族家庭出身,但身體孱弱的隆美爾依然被其愛好軍事的父親送入了德國軍校。 1911年11月,隆美爾從軍官學校比業,一戰爆發後以少尉的身份參加了戰鬥,他轉戰法國、羅馬尼亞、義大利戰場。
  • 二戰德軍名將隆美爾在北非的揚名之戰:徵服昔蘭尼加
    深度 摘要:「沙漠之狐」隆美爾,是二戰德軍元帥,也是德軍最著名的將領,在廣大軍迷中人氣極高。他就是在北非戰場上一舉成名,而昔蘭尼加之戰,是隆美爾到北非之後的首戰,就此揚名立威。
  • 納粹元帥隆美爾黃金之謎
    三天之前,隆美爾孤注—擲,用他僅剩的140輛坦克向蒙哥馬利統帥的英軍沙漠部隊發起進攻,企圖扭轉不利局面,結果非但徒勞,而且因此而陷入更加被動的境地。此刻,隆美爾同手下這幾個人商量的是如何處理陸續從各地掠奪來的一大批財寶問題。
  • 神秘寶藏:消失的隆美爾財寶之謎
    坐在正中間的正是納粹德國的悍將之一,人稱「沙漠之狐」的隆美爾元帥,他一掃昔目的威風、神情無比沮喪,他周圍的6名親信軍官和一名年輕士兵也好不到哪裡去,一個個像鬥敗了的公雞,垂頭喪氣地坐著原來,隆美爾率領的非洲軍團近來損失慘重,還被蒙哥馬利將軍統帥的英軍沙漠部隊團團圍住。3天前,輸急了眼的隆美爾集結他僅剩的140輛坦克,孤注擲地向同盟國軍隊發起進攻,企圖扭轉不利局面,重新掌握戰場上的主動權。
  • 二戰灘頭防禦「利器」,「純鋼」打造,德軍大量布置的「捷克刺蝟」
    於是捷克開始在兩國的邊境構築大量的內陸防禦工事,目的有二,一是可以延緩德軍的進攻給國內部隊留有一定的準備時間;二就是拖延時間,固守陣地等待英國和法國的救援。 而這些防禦工事也被德軍拿來作為縮小版的馬奇諾防線進行軍事訓練,這些反坦克鋼架更被德國人拿來用在他處。 德國人手中的「捷克刺蝟」 到了戰爭後期,隨著局勢的扭轉,德國從進攻方變成了防守方。在全力應付東線戰爭時,西線的防禦問題開始被高層重視起來,於是在1942年德國決定構築從挪威到法國的「大西洋牆」防禦工事。
  •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三大名將之一 埃爾溫·隆美爾
    隆美爾是在希特勒接管德國後仕途開始上升,他當戰術教官時所寫的《步兵攻擊》引起了希特勒的注意。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隆美爾進入最高統帥部任職,德國軍隊勢如破竹,閃電拿下波蘭。1940年2月15日,希特勒升隆美爾任第7裝甲師師長。
  • 二戰中,隆美爾全權指揮進攻蘇聯,是否有成功的勝算?
    在蘇德戰場上,曼施坦因的指揮能力絲毫不亞於隆美爾,然而曼斯坦因仍然沒能改變德國一敗塗地的結局。在蘇德雙方巨大的綜合國力差距下,德國在二戰後期的失敗已經無法挽回,並不是一個隆美爾所能改變的。 隆美爾是二戰時期非常優秀的一位指揮官,他的指揮藝術高超,被人們稱為「沙漠之狐」。在希特勒上臺前,隆美爾只是德國軍隊中的一名中層軍官。
  • 大西洋岸那些勇氣、希望、別離、生死與共的舊時光
    你對加拿大與多少了解,一定會聽過渥太華、多倫多,其實加拿大還有很多好玩的城市,例如這個加拿大大西洋地區的最大城市和主要經濟中心城市哈利法克斯為了保衛哈利法克斯,英國軍事首腦們在這個有著重要軍事戰略地位的港口城市,自內而外修建了一系列防禦工事,即哈利法克斯聯合防禦體系。現在的城堡,建成於1856年,是自1749年以來在原址上的第四次重建。城堡內有新斯科舍博物館和兵器軍械博物館。城堡山完美設計的防禦壕溝,壁壘,步槍射擊廊道,火藥庫及發信號桅杆等,足以使之成為19世紀軍事防禦工事的完美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