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7 0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對話古今的 Discovery探索頻道
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
不應只是一招一式的模仿,
而是要探本尋源,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核,
並將其轉化為具有生命力的藝術。
在上周播出的《與古為友》節目中,青年舞者Franklin餘衍林與中國香港導演陳勳奇一同踏上尋古之旅,發掘街舞創作與武術融合的新靈感。
兩人親自拜訪了一位詠春高手——葉問親傳弟子梁紹鴻師傅,討教如何將詠春融入街舞當中。
梁師傅認為,舞蹈通常要掌握節奏,詠春則是一場搏鬥。正如詠春宗師葉問所說,詠春拳是一種必須學以致用的功夫,因而每一招一式,都需要親自實踐方能領悟。
從一代功夫大師身上,我們看到傳統武術之所以流傳至今,離不開它的文化內核。
無論是寓於詠春之中的武者精神,還是「以禮始,以禮終」的儒家風範,都能夠給予現代人正向的精神力量。對此深受啟發的餘衍林,以詠春拳法為創作來源,編排了一段雙人舞蹈,用肢體動作詮釋出他心中理解的功夫精神。
藝術創作使生活多元又新奇,
生活在現代的我們,
又該如何理解古人風雅而意趣的心境?
文房藝術之旅正式啟程,設計師陳兵率先來到蘇州國畫院,與當代國畫家夏回探討古人創作的靈感。
兩人徜徉於庭院之中,欣賞雅致風光,夏回此時卻道出園林內在的深意:在江南園林精緻典雅的外表下,實際反映的是一種「抵抗世俗」的意味。
在這樣隱於市井的庭院中,古代文人想要尋求的是一種獨特的雅靜。在四周的高牆內,營造出城市山林的景觀,亦如山水畫中的「臥遊」一詞,是一種仿佛不出門,也可遊歷名山大川的文人意趣。在如此典雅的空間內進行藝術創作,是否也會迸發出獨具一格的設計靈感?
陳兵探訪古人的生活空間,設計師賈偉則另闢蹊徑,從古代文人物品中尋找創作思路。他與先鋒詩人西川老師一同來到蘇州博物館參觀文房特展。蘇州博物館外觀呈幾何造型,精簡現代的風格也與蘇州園林達成了巧妙融合,這一獨具匠心的設計正是出自建築大師貝聿銘之手。
博物館內藏有各式文房器玩,每件物品仿佛都透露著工匠設計的靈性。那麼這些文物與現代設計師的作品又有哪些不同之處呢?
隨著現代技術的更新,設計師們利用3D建模設計好樣式,僅花費2-3小時即可列印出成品。而過去每件器物的打磨,工匠都要耗費數月甚至數年時間,這種精力與時間的高強度投入,在許多人看來是無法想像的。
每件器物所呈現的精緻雅趣,離不開古人的工匠精神,這對於現代文房創意產品製作會帶來哪些啟發?
想要深入了解器物的製作過程,還需找到真正的能工巧匠。為了能向蘇作大師「取經」,賈偉將拜訪玉雕大師楊曦,探討如何將傳統元素運用到現代設計當中。
匠人們過去通常從材料本身尋找靈感,如今楊曦會漸漸轉變思路,即基於設計稿反向尋料,將平面設計元素打破重建,再與材料進行創作融合。這樣既保留材料本身的特色,又賦予其藝術創作的巧思,對於楊曦來說,多年以來的玉雕創作已不僅是工作,它更意味著自己要持之以恆,才能完成對玉的承諾。
從園林居所,到文房器玩,
古代文人的生活處處有風雅意趣。
原標題:《與古為友 | 古人不出門,也能遊歷名山大川?》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