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臨江陳雲公園內遊人如織,江風拂面讓人倍感涼爽;龍潤溫泉室外遊泳池內,孩子們歡快地潑水嬉戲;草莓採摘園內果實飄香,笑聲朗朗;坡口、葦沙河等景區內掛著外省車牌號的車輛來往不斷……
近年來,臨江市立足旅遊資源和區位優勢,緊緊圍繞打造環長白山、沿鴨綠江旅遊節點城市戰略定位,堅持「資源整合、產業融合、區域聯合、力量聚合」,旅遊產業體系初具規模,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大為改觀,節慶活動蓬勃發展,成為越來越多遊客的「旅遊打卡地」。
臨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全域旅遊產業發展,將「大力發展全域旅遊加快綠色轉型」作為全域旅遊發展戰略,把旅遊業作為臨江市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來抓,印發關於大力發展全域旅遊加快綠色轉型的實施方案,確定全市旅遊產業發展的方向和目標,有力推動旅遊業健康快速發展。提出「一帶雙環」旅遊發展布局,「一帶」為鴨綠江沿江風光帶,沿江分布以葦沙河、神龜灣等景區為主的42個景點,全線上連長白山景區,下至集安和丹東出海口,邊境風貌與異國風情盡收眼底;「雙環」以臨江市主城區作為界點劃分出東環與西環兩條旅遊線路並包含數條支線和小環線。 東環線路主要有原始森林、溼地公園等原始自然生態景區為主的42個景點,北部環線與長白山萬達國際度假區接壤,南部與「一帶」緊連,自然生態、峽谷奇峰盡顯其中;西環線路是臨江重點旅遊線路,主要有溫泉度假、松嶺雪村、老禿頂子、石林等自然與人文景區為主的41個景點。
為抓好旅遊產業發展,臨江市積極加大產業項目的建設規模。爭取國家旅遊發展基金補助旅遊廁所建設資金69萬元、爭取吉林省文化旅遊工程專項資金385萬元,用於臨江市旅遊廁所建設和紅色旅遊項目建設。實施臨江花山鎮松嶺雪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臨江市沿鴨綠江旅遊觀光帶長川紅色教育培訓基地改造工程、臨江市老禿頂子風景區建設項目、臨江沿鴨綠江旅遊觀光帶神龜灣建設項目,進一步提升了文化旅遊產品質量等級,逐步形成涵蓋觀光型、休閒型、度假型的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和鄉村旅遊、紅色旅遊等旅遊產品體系。
通過多年努力,通往各景區景點的旅遊公路基本建成,景區的通信、電力等基礎設施大為改善,全市各旅遊景區基本實現了道路硬覆蓋、停車場硬覆蓋,設立垃圾汙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和遊客服務中心等配套服務設施。同時公安、交通部門積極配合抓好道路安全保障工作,積極做好旅遊道路交通安全隱患排查工作;在旅遊旺季,交警深入景區做好交通管控,疏導車輛,確保不發生交通堵塞;積極維護旅遊發展軟環境,對外地來臨江旅遊車輛輕微交通違法以教育為主,不罰款、不扣證,隨時接受外來車輛的困難求助,幫助外來車輛指引道路,提供合理旅遊線路,做好交通安全告知,文明執法,樹立臨江旅遊交通的良好社會形象。
圍繞冬季冰雪和夏季避暑品牌,依託「長白山之冬」冰雪旅遊節和「長白山之夏」文化旅遊節活動,舉辦 「長白山之夏」草莓旅遊節、「長白山之夏」文化旅遊節等系列夏季活動。通過系列節慶活動的舉辦,提升城市整體服務功能,加強「勝境臨江,長壽之鄉」品牌建設,有力宣傳臨江旅遊。
行業監管機制不斷完善。提高辦事效率,實現旅遊部門「只跑一次」,事項公開率100%,制定旅遊行業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四張清單」,即誠信典型範圍清單、嚴重失信行為及主體範圍清單、失信激勵政策措施清單、失信懲戒政策措施清單。對旅行社進行執法檢查,進一步規範旅行社經營行為,嚴厲打擊擾亂市場秩序的「黑社」「黑導」「黑車」「欺客」「宰客」等非法行為,維護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合法權益,營造文明旅遊良好市場環境。
(來源:長白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