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能夠登上皇位,真的如《雍正王朝》中一樣,是靠豐臺大營麼?

2020-12-21 王府史話

看過《雍正王朝》的朋友,對於其中的「豐臺大營」,想必不會陌生,在劇中正是它兩度挽救雍正於危難之中。

第一次是在康熙去世的當晚,十三阿哥胤祥從宗人府被赦出後,殺掉了豐臺大營提督成文運,掌握了豐臺大營的兵權,進而率兵進宮勤王,扶保雍正順利登基;第二次是在「八爺黨逼宮」期間,又是十三阿哥胤祥拖著病體,重新奪回了已經被關外四位「鐵帽子王」控制的豐臺大營,再次幫助雍正渡過了危局,從而使得「八爺黨」的「逼宮」陰謀徹底破產。

然而,這些都僅僅是影視作品的演繹而已,歷史上的豐臺大營,包括《雍正王朝》中同樣被反覆提及的西山銳建營,無論是在雍正登基之時,還是在此後整個雍正統治期間,可以說是沒有任何的作為與表現,原因就在於康熙朝以及雍正朝時期,這兩者都是完全不存在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關於豐臺大營,歷史上並沒有明確記載。

歷史上的清朝時期,到底有沒有在豐臺進行駐軍,一直是眾說紛紜。

有的說法稱,位於北京西南部豐臺地區,駐防有大量八旗精銳,「豐臺大營」因此得名。並且,由於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又是直接拱衛著京畿地區,因而豐臺大營的管理和統帥也是為皇帝所非常看重的,豐臺大營的最高統帥為豐臺大營提督,由皇帝親自任命,並且直接效忠聽命於皇帝,沒有皇帝親自統領或者皇帝的聖旨及手諭,任何人都無權調動豐臺大營的士兵。

而關於豐臺大營的兵力配備情況,也是有著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說豐臺大營共駐紮著12個營的軍隊,每營約500人,共6000多人;第二種說法是說豐臺駐紮著4萬人左右的兵力;還有一種說法是豐臺大營駐紮著軍隊數量是在2—3萬人之間。

然而,即便真的是如此,也是要等到清朝中期之後的事情了,究其原因有兩點。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一,「豐臺」這個地名最終的確定,實際上是非常晚的。

按照清朝康熙年間的學者朱彝尊的說法,「豐臺」實際上是取自於金朝時期在這一地區建造的豐宜門和拜郊臺,因而取這兩個建築名稱的首尾之字,故稱之為「豐臺」。在這之後,朱彝尊之子朱昆田,便對自己父親的觀點提出了異議,他認為「豐臺」本應寫作「風臺」,這是古人在這一地區建造的一座名為「遠風臺」的山莊,所以「豐臺」只是取了個諧音而已。然而,這樣的稱呼僅僅是用於記載便利以及民間通俗稱呼,尚未得到清朝官方的確認。

真正等到「豐臺」以官方地名出現的時候已經是到了清朝末年的時候了,因為此處修建了火車站,故按照當地人的稱呼習慣稱之為「豐臺火車站」。隨後到了宣統三年(1911年)正式設立裡豐臺鎮。

由此可見,「豐臺大營」這一名稱,是基本不會出現在康熙朝以及之後雍正朝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二,就是在清朝前中期的時候,八旗的精銳並不是駐防在北京城外,而是「駐防」在京城之內的。

順治元年(1644年),在多爾袞的安排下,此前一直盤踞在東北地區的大清政權是舉族入關,順治皇帝也從盛京遷都到了北京。與此同時,多爾袞下令,將北京內城所有的居民全部遷出,改由八旗進駐,並且按照八旗傳統的左右翼順序,圍繞著皇城完成駐防。所以,這一時期,京城的拱衛,並不是城外安營,而是城內駐防。

既然京城內駐紮了大量的滿洲八旗精銳,再加上地方上重要城市的「滿城駐防」,真正的八旗主力剩下的是少之又少,所以從人數上看,也不可能在北京城外再駐紮如此龐大的一支滿洲八旗的軍隊。

而由此也可見,《雍正王朝》中兩度幫助雍正挽救危局的「豐臺大營」,在歷史上是並不存在的,至少在這一時期沒有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所謂的「西山銳建營」,雖然有,但是雍正卻沒有見過。

或許這個時候有朋友會問,既然《雍正王朝》所對應的歷史階段不應該有「豐臺大營」,那麼劇中同樣反覆被提及的「西山銳建營」到底有沒有呢?

答案是有,只不過,歷史上的雍正是沒有見過的,因為這是在乾隆朝時期才建立的一支「特種部隊」。

乾隆十二年(1747年),四川的大金川土司莎羅奔侵奪鄰部,挑起事端,進而發動了叛亂,乾隆皇帝派兵予以鎮壓。這便是乾隆「十全武功」之中的「一平大金川」。

然而,由於四川地形複雜、民族矛盾尖銳,當地土司又憑藉石碉建築負隅頑抗,再加上當時的川陝總督張廣泗用人和指揮不當,致使清軍久攻不下,並且死傷極為慘重。

在這樣的情況下,乾隆決定訓練一支善於攀爬作戰的特種部隊。

「開國之初,我旗人躡雲梯肉薄而登城者,不可屈指數,以此攻碉,何碉弗克!命於西山之麓,設為石碉也者,而簡飛之士以習之。」

(圖片來源於網絡)

由於其組建和訓練的地點在北京西山地區,故取名為「西山銳建營」,也有史料稱其為「西山健銳營」。只不過,「西山銳建營」僅僅是個臨時性的「訓練營」,並沒有存續多長時間,在平定了「大小金川之亂」後,這支「特種部隊」進駐香山,就此成為「香山銳建營」。

所以,在乾隆朝時期才組建而成「西山銳建營」,是不可能出現在康熙朝以及雍正朝時期的,《雍正王朝》中的這段演繹,確實也不符合歷史的事實。

(圖片來源於網絡)

雍正能夠順利繼位的關鍵,在於隆科多和他的步軍統領衙門。

「步軍統領衙門」,全稱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衙門」,掌管著京城內的滿、蒙、漢軍八旗步兵和京師綠營的馬步兵,負責守衛京城九門,即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同時肩負著京城內的維穩、治安工作。步軍統領衙門的兵力常年保持在3萬人左右,不僅人數眾多,而且裝備精良,是整個京畿地區戰鬥力最強的軍事力量。

步軍統領衙門的最高軍事長官為步軍統領,也稱九門提督,而隆科多自康熙五十年(1711年)起,就開始擔任這一職務。

(圖片來源於網絡)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夜,康熙皇帝在暢春園去世。

根據《清聖祖實錄》中的記載: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七日戊子,上不豫,自南苑回駐暢春園。十三日甲午醜刻,上疾大漸,命趨召皇四子於南郊齋所。寅刻,召皇三子誠親王胤祉、皇七子淳郡王胤祐、皇八子貝勒胤禩、皇九子貝子胤禟、皇十子敦郡王胤、皇十二子貝子胤裪、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曰:『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皇四子聞召馳至,巳刻,趨進寢宮,是日戌刻,上崩。」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在康熙去世後,隆科多憑藉其職權,隨即下令關閉九門,在北京實施戒嚴長達七日之久,直至十一月二十日,雍正皇帝正式登基,這也隨即引發了人們對於「雍正繼位之謎」的猜想。

要知道從康熙去世後到第二天上午雍正出現在暢春園的這十多個小時裡,只有隆科多能夠自由行走於皇城之中,並且他也是唯一一位在康熙去世時守候在其身邊的朝臣,其餘皆為康熙皇子。由此可見,在這十多個小時裡,隆科多與雍正到底見沒見過面,商量了怎樣的事情,做了怎樣的部署和安排,這才是雍正為何能夠登上皇位的關鍵所在。只不過如今這一切都已變得不得而知了。

假設如果康熙真的是將皇位傳給了雍正,那麼隆科多則是通過其手中的軍事力量,有效的抵抗了其他皇子的反撲與爭奪,確保雍正順利登基;而如果雍正真的是像某些野史中記載的那樣是「矯詔篡位」或者「無詔奪位」,那麼隆科多以及他掌管的步軍統領衙門,則是雍正實施所有計劃的保障。

所以不管雍正是通過怎樣的方式繼承的皇位,隆科多都是當之無愧的「首功之臣」。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在雍正登基之後,毫不掩飾自己對於隆科多的感激與感謝之情,在公開場合完全不顧及帝王的威嚴,稱其為「舅舅隆科多」,甚至在與自己的另外一位寵臣年羹堯的書信中,也對隆科多不斷的加以稱讚。

「舅舅隆科多,此人朕與爾先前不但不深知他,真正大錯了。此人真聖祖皇考忠臣、朕之功臣、國家良臣,真正當代第一超群拔類之稀有大臣也。」

與此同時,隆科多就此襲承了自己父親佟國維的一等公爵位,並且被雍正委以總理事務大臣的重任,之後又先後兼任了吏部尚書、理藩院尚書以及《聖祖實錄》和《大清會典》總裁官的職務,並被雍正賞賜雙眼花翎、四團龍補服、黃帶、紫轡。

由此也可看出,隆科多在整個雍正登基過程中的巨大價值與作用。

至於《雍正王朝》中力挽狂瀾的十三阿哥胤祥,在歷史上他所能做的反而非常有限。

早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胤祥被康熙下令圈禁了一年,隨後被放出,但是其遭到了康熙皇帝的極度厭惡,不僅對其沒有任何的封賞,同時也沒有安排給他任何的差事,胤祥也就此消失在了康熙朝晚年的政治舞臺上。

在康熙去世之後,胤祥極為主動的率先跪拜雍正,承認其「新君」的地位,算是給了雍正以巨大的「合法性」支持,而這也是胤祥對於雍正僅有的幫助和支持而已,並不是像《雍正王朝》中那樣,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豐臺大營到底駐紮了多少野戰軍隊,雍正皇帝為什麼能贏?
    而豐臺大營的兵力構成上也包括了步兵、騎兵,還有火器部隊,戰鬥力強悍。至於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說描述的與豐臺大營平行的西山健銳營,在雍正時期並不存在,真實的西山健銳營是在乾隆朝中期才建立的,並且存續的時間非常短,其準確的稱法應該是香山健銳營。
  • 雍正王朝,九子奪嫡之爭,為什麼雍正能夠最後勝出
    在雍正王朝中,最精彩的部分無疑是奪嫡之爭。這場奪嫡大戲你方唱罷我登場,皇子們各顯神通,直到最後一刻都沒有人敢肯定花落誰家。所以,一直到十四阿哥率領豐臺大營的軍隊來到暢春園穩定了局勢,隆科多才拿出聖旨宣布四阿哥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看隆科多的表現,如果當時十四阿哥沒有控制豐臺大營的軍隊,這份聖旨能否拿出來給大家看都是一個未知數,誰能當上這個皇上,也就是個未知數了。
  • 雍正王朝:雍正的親密幫手都有誰?他們最終的下場如何?
    在《雍正王朝》中,胤禩有他的八爺黨,但多數都樹倒猢猻散。而雍正雖然號稱冷麵王,為了辦差得罪了很多人,但在他身邊依舊圍繞著不少親密幫手。他們幫助雍正奪嫡成功,坐穩皇位,開疆拓土,整頓吏治,推行新政,輔佐雍正開闢了十三年的雍正王朝。
  • 《雍正王朝》中八王議政逼宮,如果十三爺不來,雍正能翻盤嗎?
    《雍正王朝》中八王議政逼宮,如果十三爺不來,雍正能翻盤嗎?雍正王朝中有一段:八爺作為總理王大臣,聯合八旗王爺、領侍衛內大臣兼九門提督隆科多接管豐臺大營兵權,控制宮中九門,意圖逼宮。最後十三爺及時趕到,才化解了這場危機,扳倒了眾多政敵。
  • 雍正王朝:並非只為殺鄔思道,這3件事,才是雍正返回潛邸的原因
    2、從皇四子胤禛離開潛邸時,交給鄔思道的欽差「關防大印」到胤禛剛一繼承皇位就讓張五哥交給鄔思道的「金牌令箭」,鄔思道在雍正皇帝繼承皇位的同時,幾乎掌握了大清王朝所有的武裝力量。「金牌令箭」釋放出了皇十三子胤祥,讓胤祥掌管了豐臺大營的兵權,保證了雍正皇帝繼位過程的順暢;那麼,鄔思道手中並未起到實際作用的「關防大印」呢?
  • 雍正王朝:奪嫡之夜,鄔思道為何瞞著雍正調集五路兵馬宿衛四爺府
    《雍正王朝》中,奪嫡之夜可謂驚天動地,諸位皇子各懷鬼胎在秘密進行著。而康熙自知自己時日不多了,為了保證他的心儀繼位人能順利登上皇位,立刻召見了朝堂大臣張廷玉和九門提督隆科多。四爺胤禛現在最頭疼的是隆科多不確定是不是他自己的人,如果隆科多是八爺的人,到時沒有兵馬支援,那他即便是繼承人,也不一定能坐上皇位啊。所以四爺胤禛和鄔思道的依計行事計劃中少不了十三爺,按鄔思道的判斷,這皇位九拿十穩的繼承人是四爺胤禛了,目前主要就是必須想辦法把十三爺胤祥放出來,只有十三爺才能控制兵變局面,才能確保四爺胤禛順利上位。
  • 雍正王朝:為何康熙駕崩前撤了老八差使,不撤他豐臺大營兵權?
    只是分析分析雍正王朝這部經典電視劇蘊含的各種人生道理和職場道理,所有分析都是基於雍正王朝電視劇的劇情而言。 其實這個問題說到底,就是為什麼康熙選擇老四繼位,卻不剝奪老八兵權呢,以至於老四的繼位過程是險象環生呢?
  • 雍正王朝:圖裡琛被隆科多坑慘,而他又是如何進行「反擊」的?
    《雍正王朝》中的圖裡琛,絕對是「戲精」一般的存在,看似憨厚的外表下,卻是隱藏了極高的情商與智商。特別他那句經典的「奴才這就去殺了肖國興」,直接「套」出了康熙對於八阿哥胤禩的真實看法,將一手「假痴不癲」的本事發揮到了極致。
  • 《雍正王朝》面對八王議政,除了老十三胤祥,雍正還有後手嗎?
    雍正王朝是1999年播出改編自二月河小說的一部經典古裝影視劇,劇中唐國強老師化身的雍正是個充滿自信的帝王,從九子奪嫡到總攬朝政,好像天下沒有什麼事情能夠難倒他,除了一場「小小」的風波——八王議政!八王議政時期的雍正已經略顯老態,面對以老八胤禩為首的幾個旗主王爺以及負責京師防務隆科多的逼宮,這個垂垂老矣的帝王多少有些力不從心,最後還是因為老十三胤祥的突然介入,才使得雍正皇帝可以轉危為安。本文不討論史實,僅以雍正王朝電視劇為模板來分析面對八王議政,雍正真的只有十三爺這一個後手嗎?
  • 雍正王朝:張五哥為何要選擇給十三爺守陵,而不是繼續做御前侍衛
    「思危」、「思退」、「思變」,是一個人在變局中為人處世的重要心法,也更加是複雜局勢之下得以安身立命,以圖實現自我人生反轉的根本所在。然而真正能夠很好駕馭這「三思」的人並不多,縱觀整部《雍正王朝》的劇情,也僅僅只有兩個人,真正參悟到了「思危」、「思退」、「思變」。
  • 雍正王朝:康熙帝在暢春園駕崩當晚,雍正帝繼位的危機在哪裡?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精彩不斷,關於雍正帝篡位一說似乎在這部劇中給出了合理的解釋,可是無論如何解釋也避不開他們兄弟之間對於皇位的爭奪,最終還是通過軟暴力手段上位,那麼作為雍親王的皇四子胤禛在康熙帝駕崩的當晚,雍正帝的靈前繼位是否存在危機,這些危機又在哪裡?
  • 雍正王朝:八爺黨逼宮雍正時,為何唯獨不見三阿哥胤祉的身影?
    如果要評選《雍正王朝》中,最為精彩跌宕,最為緊張刺激的劇情,「八爺黨逼宮雍正」這段劇情,毫無疑問會以高票當選。(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果細品三阿哥胤祉在「九子奪嫡」中表現,我們不難發現,其似乎採取的是與雍正一樣的「爭是不爭,不爭是爭」的策略。
  • 《雍正王朝》八王議政逼宮時,老十三如果不出現,雍正有後路嗎?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有一段高潮戲份,那就是以八爺黨為首,聯合下五旗的旗主向雍正逼宮,要求雍正恢復八王議政祖制,其實就是逼雍正退位。當時形勢很危急,雍正的三子弘時以及九門提督隆科多都已經反倒了老八胤禩這頭,而西山銳建營和豐臺大營的軍隊全部被旗主們的將領所控制,所以雍正被老八等人步步緊逼,最後全靠十三爺率軍出現解救了雍正的危難。
  • 雍正王朝中八王議政逼宮,最後如果十三爺不出現,雍正還有後招嗎?
    《雍正王朝》中,老八聯合關外的四位鐵帽子王搞八王議政,武力逼宮的事,是電視劇中編出來的。二月河在原著小說中,也沒有寫此事,歷史上更不可能發生這件事。電視劇與原著小說相對比,改動很大。我主要以電視劇(會摻雜原著小說)為依據分析下此事。
  • 《雍正王朝》弘晝在八王逼宮中表現很好,為何卻對雍正說自己無用
    在《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中,弘晝可以說是一個極為聰明的人,甚至其才能不在弘曆之下。尤其是其在八王逼宮中的表現更是讓人驚豔,但為何就是這樣一個有才華的皇子,卻在後來跟雍正談話時,說自己百無一用?其實之所以這樣說,最主要還是害怕雍正對其有猜忌,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 《雍正王朝》有個狠角色,康熙和雍正認為他忠誠,其實都被他騙慘
    《雍正王朝》中有個狠角色,康熙和雍正都認為他忠誠可靠,其實,都被他騙慘了。就是他,關鍵時刻背後「捅刀子」,差點要了雍正的命。只有張廷玉看清了這個人,始終不信任他。誰呢? 大家可能不信,是雍正的小棉襖!他就是圖裡琛!圖裡琛是康熙最信任的御前帶刀侍衛,而且是侍衛總管,信任可見一斑。
  •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十三爺胤祥為何在軍中有很高的影響力?
    看電視劇《雍正王朝》,我們會發現十三爺胤祥有兩次力挽狂瀾的表現:第一次康熙爺駕崩,雍正剛上臺,十三爺火線復出奪得豐臺大營的兵權,帶兵進宮護駕,一看十三爺帶兵進宮,「八爺黨」人立馬變得老老實實!第二次八旗王爺逼宮,有是十三爺帶病恢復豐臺大營的兵權,又帶兵進宮化解雍正的危機。
  • 雍正王朝:「死鷹事件」的主謀是胤禩?我說是康熙皇帝,你信嗎?
    《雍正王朝》作為一部對雍正皇帝正面演繹的歷史劇,自開劇就基本確定了皇四子胤禛在康熙皇帝心中的儲君位置。但在「九王奪嫡」的關鍵時期,康熙皇帝將皇十四子胤禵任命為手握兵權的大將軍王,已經讓人有點匪夷所思;「死鷹事件」出現以後,康熙皇帝不追究、不在乎的態度,更是讓人捉摸不透。
  • 《雍正王朝》胤禛奪嫡和後來勤政,很多人罵,雍正是君子還是心黑的...
    似乎雍正在影視劇中給我們呈現出來的往往是刻薄寡恩、嗜殺無情的印象,粘杆處、血滴子之類。但是在《雍正王朝》這部劇中給我們呈現的是剛直義氣中不乏狡黠,憂國憂民不乏腹黑手段的一位人物形象飽滿的一位君主。君子也好、腹黑也罷,都無法用簡單的一個形容詞來概括雍正。
  • 《雍正王朝》中八王議政逼宮,十三爺不出現,雍正還有後招嗎?
    電視劇中雍正說的那些話絕對不是嚇唬他們,因為雍正背後絕對是有把握能控制住局面的,即使做最壞打算,那就是雍正大不了叫圖裡琛帶領近衛將這些反對自己的滿洲貴族全部殺光。雍正留有後手,劇中已經交代電視劇中因為雍正推行新政,所以損害到了一些滿洲貴族利益,老八胤禩聯合幾個旗主、隆科多等人逼宮,力圖架空雍正,進而使自己掌握大權或者清君側,扶立弘時上位,自己當「周公」。因此他們都是被八爺黨利用來向雍正逼宮。結果是最終逼宮失敗,老十三胤祥關鍵時刻將兵權奪回,使得雍正勝出,電視劇中看似是這樣,是老十三關鍵時刻出馬的功勞,但是其實仔細看的話卻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