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不是一種麻木的生活狀態?

2020-12-16 梧桐樹邊羽

當然不是。

什麼是麻木的生活狀態?

麻木的生活狀態是指在生活的壓力下,忙碌不停的工作使人失去思考的能力,只是日復一日地重複手上的工作獲取最低的、必須的生活資料,沒有時間,沒有心情來對其他事情發生興趣,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活死人」狀態。

比這種狀態稍好一點的就是那些相對工作比較輕鬆,有富餘的閒暇時間來展開自己的生活的人。如何展開自己的生活,又分幾個層次,有些沉淪於低級感官刺激和愛好,賭博,情色;有些傾心於高級感官刺激,讀書,學習。其實不分低級和高級,都是換個方式放鬆自己的心情,避免陷入「麻木」的狀態。

這種狀態,大抵是「正常人」狀態。

而另有一些層次的人,通過學習開始了哲學思考。哲學有什麼用?於通俗社會毫無用處。哲學考慮的是宇宙的起源,人的起源等宏大到普通人覺得縹緲虛無的問題。

而《老子》、《莊子》是中國哲學入門的途徑,而且一入門,即頂峰。

莊子哲學

和老子研究「道」與「德」的關係不同,莊子是在「道」的基礎上,更關注生死問題,以及在他的生死觀之下人的價值所在。

莊子認為生死並沒有區別,只是存在的狀態不同而已。不僅生死如此,萬物也平等如一,這就是「齊物論」。

在這種觀念下,人的價值是什麼呢?世俗的功業、名譽什麼的,簡直微乎其微,甚至很可能是對生命的損害。莊子講究的養生,就是保全生命。只要保全生命的都屬於「大用」,其他的都是「小用」,往往是對生命的危害。

莊子最終追求的是人精神層面的價值,是絕對的、不必有任何依託的自由,即「逍遙遊」。大鵬展翅三千裡,並不是逍遙遊,因為它要憑藉海風起時。列子的飛行也不是逍遙遊,因為他需要「御風」,並且時間不能久長。

所以我們看到《莊子·逍遙遊》最後一段,也就是「無己無功無名」的出處: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藉什麼呢?所以說: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逍遙遊

「逍遙遊」的狀態,是順應天地法則、順應自然變化、精神絕對自由地暢遊於無邊無際的精神世界,而不需要任何的憑藉。

那如何才能做到這種絕對的精神自由呢?那就是先做到「無己、無功、無名」。

「聖人」、「神人」、「至人」,含義上沒有本質差別,指的都是達到「逍遙遊」境界的人。

「無己」,就是無我。這個「無我」並非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而是認識到自己和萬物並無區別,與大自然渾然一體,而感覺不到「我」的特殊性。

「無功」,就是不追求建功立業。世間萬物是「道」的不同狀態,功業算什麼呢?這並非放棄進取心,而是進取心的實現要順應自然法則、順應萬物變化之理,做到不違背自然的「無為」。

「無名」,就是不追求名譽地位。「無名」,才能做到齊物,齊物才能「無己」、才能「無功」。

做到「無己無功無名」的人,精神上達到了「逍遙遊」的狀態,這是一種衝破世俗精神牢籠的大智慧,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上層。這與被生活瑣事壓迫得無法思考的麻木人生狀態完全不能同日而語。

突破思想牢籠

不過話說回來,能達到「逍遙遊」這種狀態的人基本上沒有,這是莊子思想中的一種理想狀態。甚至連莊子自己也沒能做到,他只是提到如何用「坐忘」來「呆若木雞」,希望藉此進入這種狀態。

但是,誰都沒見過佛祖,不一樣這麼多人信佛麼?我們有「逍遙遊」的心理追求,並為之修行,「道」雖不可「德」,但是努力靠近「道」也是一種擺脫麻木、思想貧瘠人生的更好狀態。

而陷入麻木生活狀態的人卻比比皆是。

其實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甘於麻木而不思考,還如魚得水,自以為「歲月靜好」。

相關焦點

  •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佳句賞析
    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譯文:若能順應自然萬物的內在規律,而把握六氣的變化,以遊於無窮的境域,他還需要什麼依恃呢?所以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如果有修養的人懂得了修道,物理世界起什麼變化,他心理和生理都會有所準備,因為他本身「乘天地正氣」,有了很高的修養功夫,他就不受物理世界的支配,而且可以支配物理世界,就可以駕御控制「六氣之辯」。
  •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什麼意思呢?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出自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句話怎麼理解呢?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到上古時代,道家思想的文化源頭。
  • 至人無己 神人無功 聖人無名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莊子在《逍遙遊》中表達的一種境界。
  • 莊子略傳: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略傳: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德慧樂莊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姓莊,名周,戰國時蒙地人。他是道家祖師、重要代表人物,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與老子並稱老莊。我寧願遊戲於淺水小溝中自得其樂,也不願被有國之人所羈絆。終身不仕,以快吾心!」他安貧樂道、逍遙自適。可以說是「平民中的大哲」「隱身民間的智者」!《莊子》,共三十三篇,記載了莊子及其弟子的言論事跡,其中內篇有七篇,外篇有十四篇,雜篇有十二篇。
  • [情報] 探訪《問道》之「無名小鎮」
    走進《問道》,走過陳舊破敗的軒轅廟,再穿越風景秀麗的風月谷,你就可以踏進一塊名曰「無名小鎮」的清淨之所。所謂「無名小鎮」就是一個小小的不為人知的鎮子,不僅方圓幾許無人知,無人曉,而且在這個鎮子上居住的人皆用「無名」為號,每一個剛剛到這裡的人,都會有種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為什麼要設計這樣的小鎮,其中有什麼深意呢?
  • 北大教授解析啥是至人、真人、神人、聖人
    「自由」概念的啟蒙思想色彩,與《莊子》「遊」的概念和思想,可謂風馬牛不相及,是對莊子思想的一種極大誤解。名人專家分享活動,一向是天府書展的一大亮點。10月16日下午3點,一場名為「章啟群講《莊子》——什麼是逍遙遊」的分享會,在金牛區圖書館進行。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美學教研室主任章啟群教授擔任主講人,為成都的讀者朋友們帶來了一場關於莊子「逍遙遊」的文化盛宴。
  • 中國文化中的聖人崇拜!儒家、道家和墨家的聖人都長什麼樣?
    通俗地說,理想人格就是一個社會中絕大多數人都想成為的那種人。你是個讀書人,你大概最想成為孔子——他創立了儒家學派,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性格;你是個商人,你大概最想成為陶朱公,他不僅官做得大生意做得大,還能帶著美女西施泛舟於五湖煙海之間;你要是喜歡軍事,你大概喜歡成為孫子那樣的人,運籌帷幄之間決勝千裡之外以智止戈。
  • 莊子:不亂於心,不困於情,無喜無悲,無所待才是逍遙之人
    他講大鵬高飛萬裡與小鳥林間跳躍的故事,是說明境界越遠大,心靈越開闊,越能看到美麗的風景,雖然在莊子看來,大鵬和小鳥都擺脫不了有所待的困境,而無法逍遙;他講不以俗世榮辱是非為念的宋榮子和御風飄然而行的列禦寇無法逍遙,是說明人類只有放棄一切有所待,達到無所待,才能走向逍遙之境;他講隱士許由拒絕接受堯禪讓天下的故事,是講人一旦擺脫人間的名利權勢地位的最大誘惑,實現「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就能走向逍遙之道
  • 俗語「誰人背後無人說」,下半句才是精華!
    莊子寫的《逍遙遊》裡面有這樣的一句話:「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意思就是真正完美的人,心中是完全沒有自己的,什麼功名利祿這些東西,都不放在眼裡。但是世界上真正完美的人,其實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們才會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承認別人比我們更厲害,並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