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是。
什麼是麻木的生活狀態?
麻木的生活狀態是指在生活的壓力下,忙碌不停的工作使人失去思考的能力,只是日復一日地重複手上的工作獲取最低的、必須的生活資料,沒有時間,沒有心情來對其他事情發生興趣,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活死人」狀態。
比這種狀態稍好一點的就是那些相對工作比較輕鬆,有富餘的閒暇時間來展開自己的生活的人。如何展開自己的生活,又分幾個層次,有些沉淪於低級感官刺激和愛好,賭博,情色;有些傾心於高級感官刺激,讀書,學習。其實不分低級和高級,都是換個方式放鬆自己的心情,避免陷入「麻木」的狀態。
這種狀態,大抵是「正常人」狀態。
而另有一些層次的人,通過學習開始了哲學思考。哲學有什麼用?於通俗社會毫無用處。哲學考慮的是宇宙的起源,人的起源等宏大到普通人覺得縹緲虛無的問題。
而《老子》、《莊子》是中國哲學入門的途徑,而且一入門,即頂峰。
莊子哲學
和老子研究「道」與「德」的關係不同,莊子是在「道」的基礎上,更關注生死問題,以及在他的生死觀之下人的價值所在。
莊子認為生死並沒有區別,只是存在的狀態不同而已。不僅生死如此,萬物也平等如一,這就是「齊物論」。
在這種觀念下,人的價值是什麼呢?世俗的功業、名譽什麼的,簡直微乎其微,甚至很可能是對生命的損害。莊子講究的養生,就是保全生命。只要保全生命的都屬於「大用」,其他的都是「小用」,往往是對生命的危害。
莊子最終追求的是人精神層面的價值,是絕對的、不必有任何依託的自由,即「逍遙遊」。大鵬展翅三千裡,並不是逍遙遊,因為它要憑藉海風起時。列子的飛行也不是逍遙遊,因為他需要「御風」,並且時間不能久長。
所以我們看到《莊子·逍遙遊》最後一段,也就是「無己無功無名」的出處: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藉什麼呢?所以說: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逍遙遊
「逍遙遊」的狀態,是順應天地法則、順應自然變化、精神絕對自由地暢遊於無邊無際的精神世界,而不需要任何的憑藉。
那如何才能做到這種絕對的精神自由呢?那就是先做到「無己、無功、無名」。
「聖人」、「神人」、「至人」,含義上沒有本質差別,指的都是達到「逍遙遊」境界的人。
「無己」,就是無我。這個「無我」並非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而是認識到自己和萬物並無區別,與大自然渾然一體,而感覺不到「我」的特殊性。
「無功」,就是不追求建功立業。世間萬物是「道」的不同狀態,功業算什麼呢?這並非放棄進取心,而是進取心的實現要順應自然法則、順應萬物變化之理,做到不違背自然的「無為」。
「無名」,就是不追求名譽地位。「無名」,才能做到齊物,齊物才能「無己」、才能「無功」。
做到「無己無功無名」的人,精神上達到了「逍遙遊」的狀態,這是一種衝破世俗精神牢籠的大智慧,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上層。這與被生活瑣事壓迫得無法思考的麻木人生狀態完全不能同日而語。
突破思想牢籠
不過話說回來,能達到「逍遙遊」這種狀態的人基本上沒有,這是莊子思想中的一種理想狀態。甚至連莊子自己也沒能做到,他只是提到如何用「坐忘」來「呆若木雞」,希望藉此進入這種狀態。
但是,誰都沒見過佛祖,不一樣這麼多人信佛麼?我們有「逍遙遊」的心理追求,並為之修行,「道」雖不可「德」,但是努力靠近「道」也是一種擺脫麻木、思想貧瘠人生的更好狀態。
而陷入麻木生活狀態的人卻比比皆是。
其實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甘於麻木而不思考,還如魚得水,自以為「歲月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