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什麼意思呢?

2021-01-10 蔚藍ben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莊氏,名周;戰國時代宋國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傳承和發揚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出自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這句話怎麼理解呢?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到上古時代,道家思想的文化源頭。悠悠歲月,上古時代軒轅帝著《黃帝內經》其《素問·上古天真》有曰:「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這段話裡面提到了真人、至人、聖人和賢人這是道家把修為的理想境界分為四類「真、至、聖、賢」,最高境界的是真人,與日月共振,與天地同步;第二類是至人,行遊天地間,聞聽八達外;第三類是聖人,順應於自然,修行於世俗;第四類是賢人,符合自然規律,順從陰陽變化。

從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普通俗人能夠達到的最高級別就是聖人和賢人,而真人和至人的境界那是普通人無法仰及,成仙的層次。那兩千五百年後,莊子的認知能否到達他老祖宗級別呢?莊子把修為的理想境界分為:至人、神人和聖人。所謂至人無己,就是忘掉自我的存在,與天地合二為一;所謂神人無功,就是逍遙自在,無求有為無為;所謂聖人無名,就是隨意而安,不問功名利祿。可見,莊子的境界比起老祖宗還是差得很遠。

順便說說,儒家推崇的最高境界「聖人」,在莊子的排名中卻墊底,可見道家是反對推崇儒家聖賢的,莊子曾說:「聖人生,而大盜起」,「聖人」只能做到無名,卻不能做到無己和無功的境界。莊子認為儒家的聖賢以有為的「仁義」之治,違背人性,不能讓百姓順其自然,逍遙自在,讓百姓做到無為。還有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觀念,莊子也是反對的,其認為「道通為一」,認為道在萬物,萬物平等。可見,莊子對儒家學說大都是批判和抵制的。

相關焦點

  • 莊子略傳: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略傳: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德慧樂莊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姓莊,名周,戰國時蒙地人。他是道家祖師、重要代表人物,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與老子並稱老莊。《莊子·外篇·秋水》說(譯文):莊子與惠子在濠水橋梁上遊覽。莊子說:「儵(shū)魚出遊從容,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不是魚,怎知魚樂?」莊子說:「你不是我,怎知我不知魚樂?」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你!你不是魚,你不知魚樂,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回到最初。
  • 薦讀│南懷瑾講述莊子中的智慧(1):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逍遙遊)這就是莊子所講的「大乘境界」,也就是老子所講的真正的「無為」,不過老子只講了原理、原則。莊子提到了「至人」,「至者,到也」,人要是做人做到了頭,能把握自己的生命,叫「至人」。如果我們沒有做到,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就不算至人。怎麼才能成為至人呢?
  • 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普通人永遠難以做到!
    《莊子》一書,以我的學識,確實比較難以讀懂,更不說理解透徹了,如果有老師看到這裡,希望您可以教我。書中,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我上網查了,有人說這句話是教人平凡,而根據我個人的理解,卻恰巧相反,莊子不是教人平凡,而是要教人不平凡。平凡的人多了,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你一眼望去,地上跑的、草裡蹦的全是平凡人。
  •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佳句賞析
    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譯文:若能順應自然萬物的內在規律,而把握六氣的變化,以遊於無窮的境域,他還需要什麼依恃呢?所以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解讀:喪我是摒棄我見,「喪我」的我,值得是偏執的我,這是一種忘我的境界,就是莊子裡所說的「坐忘」. 不著意字的身體,罷黜自己的聰明,拜託形骸的束縛,去掉智巧的羈絆,與大道相通為一。一個人要真正解脫物理世界的困擾,解脫一切煩惱而到達真正的逍遙,唯有「喪我」,亡我。
  • 經典丨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提到了「至人」;「至者,到也。」人要是做人做到了頭,能把握自己的生命,叫「至人」。如果我們沒有做到,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不算「至人」。怎麼才能成為「至人」呢?「無我」。「至人無己」,沒有我自己。這個難了,人生要達到無我很不容易。睡覺睡著了不叫無我,那叫昏頭;死了的人可以做到無我,那不算。我們坐在這裡活著的人,誰能做到無我?無我不光是理論,它也是工夫啊!
  •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不是一種麻木的生活狀態?
    哲學有什麼用?於通俗社會毫無用處。哲學考慮的是宇宙的起源,人的起源等宏大到普通人覺得縹緲虛無的問題。而《老子》、《莊子》是中國哲學入門的途徑,而且一入門,即頂峰。在這種觀念下,人的價值是什麼呢?世俗的功業、名譽什麼的,簡直微乎其微,甚至很可能是對生命的損害。莊子講究的養生,就是保全生命。只要保全生命的都屬於「大用」,其他的都是「小用」,往往是對生命的危害。莊子最終追求的是人精神層面的價值,是絕對的、不必有任何依託的自由,即「逍遙遊」。
  • 至人無己 神人無功 聖人無名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莊子在《逍遙遊》中表達的一種境界。
  • 莊子《逍遙遊》解讀(一)
    列子已經達到什麼境界了呢?現實生活中的列子,自從得道後,他就沒有出過遠門,就在家裡養家活口,照顧家人。後來開始著書,把自己的修煉心得寫下來。可他是最早研究心理學的,研究心理世界的,研究的方向與現代心理學又不同。所以!沒有人能理解他。不過!莊子理解!莊子跟隨列子學習過。他們都是想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行為來影響周圍的人。
  • 莊子《逍遙遊》解讀:人生到底能不能實現逍遙?
    莊子的三十三篇驚為天人的哲學著作,中心思想是人如何才能實現逍遙遊的問題。那麼,人到底如何才能實現逍遙呢?這要從莊子的經典之作《逍遙遊》開始講起。理解莊子的開篇之作逍遙遊,我們就能提綱挈領舉一反三,理解莊子的人生哲學了。
  • 《莊子·逍遙遊》中闡述了那些人生道理?
    這裡莊子闡述了一個道理:「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鯤鵬本身是龐然大物,「不知其千裡也」,為什麼水可以載,風可以負呢?是因為「積之厚」的緣故。把杯子裡的水倒在門前,則小草可以浮起來,但是杯子就浮不起來,這是「舟大水淺」的緣故。鯤鵬之所以可以南遷,是因為水之積厚,風之積厚。蘇軾說做學問要「厚積薄發」,大概是從這裡出來的。
  • 讀《莊子》之逍遙遊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了什麼教訓?答案是,沒學到任何教訓。 《莊子》逍遙遊篇說有一隻大鵬鳥,體形之大不知幾千裡,它要飛到南冥,翅膀一拍,水擊三千裡,扶搖而上九萬裡,借著六月的大風御風而去。
  • 莊子告訴你,什麼是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如何做一個道家的真人?
    白話翻譯過來就是:假如有人不砥礪心志卻成為高尚,不講求仁義卻能修身,不求取功名卻能治理好國家,不處於江海卻能閒遊,不通過導引的方法卻能高壽,他沒有什麼是不能忘卻的,也沒有什麼是不會擁有的,他恬淡無極,然後所有美好的都來匯聚於他。這就是因為他懂得天地的大道,聖人的大德。
  • 《莊子》八大經典名句,感受古人哲學智慧!
    《莊子》是《老子》以來最重要的道家典籍,是傳承和弘揚道家思想的第一經典。《莊子》一書,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它涉及到倫理、哲學、人生、科學、藝術諸多方面。一、憂喜更相接,樂極還自悲。二、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就是忘記自身的存在,不貪戀功名利祿,隨遇而安,做到任乎自然,順乎物理,把自己的形體連同思想都看作是虛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無所限,無所待了,也就絕對自由地作逍遙遊了。三、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什麼意思?
    說到莊子的道家哲學,我們就必須說孔孟的儒家哲學。莊子好像很看不上孔子的儒家哲學,處處和孔子的儒家哲學反著來。儒家哲學的代表人物孔子是最崇尚聖人的,在孔子的影響下,中國文化形成了聖人的最高的人格理想。儒家認為,做人就是要做聖人,即使你是做不到,也要心嚮往之。在孔子心中,聖人有兩條標準,第一要有極高的道德修養,注意,是極高的而不是一般的,像你平時做個好人好事扶老太太過馬路這樣的事,這不是極高,這是做人的道德底線一般要求。第二是要有極為偉大的事業和功績,要安天下。這樣的話聖人就不多了。孔子很謙虛地認為自己做不到聖人,因為只有堯舜、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才能做到。孔子就崇拜這樣的人。
  • 《莊子》10句經典名言,感悟莊子的智慧!
    今天分享莊子的十句名言,與大家共同感悟和學習聖賢的智慧。一、人生天地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田子方》人生最悲哀的事,莫過於精神上的麻木與愚鈍,而人形體的死亡還是其次的。三、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聖人貴精。
  • 莊子 逍遙遊二乘天地之正 以遊無窮
    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堯讓天下於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 ,而我猶屍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
  • 莊子和老子同樣是先秦的道家人物!莊子和老子有哪些不同觀點?
    莊子和老子同樣是先秦的道家人物!莊子和老子有哪些不同觀點?我們今天總說「老莊」,將老子與莊子並列,作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但是在漢代,人們提起道家就說「黃老」,直到魏晉時期人們重視莊子,才將老子與莊子並稱為老莊。
  • [情報] 探訪《問道》之「無名小鎮」
    走進《問道》,走過陳舊破敗的軒轅廟,再穿越風景秀麗的風月谷,你就可以踏進一塊名曰「無名小鎮」的清淨之所。所謂「無名小鎮」就是一個小小的不為人知的鎮子,不僅方圓幾許無人知,無人曉,而且在這個鎮子上居住的人皆用「無名」為號,每一個剛剛到這裡的人,都會有種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為什麼要設計這樣的小鎮,其中有什麼深意呢?
  • 莊子《逍遙遊》的扶搖直上九萬裡,你讀懂了嗎
    《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我們俗話說的老莊之一就是莊子,老莊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道德經》和《莊子》,主張的主要思想是「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作為這部傳世之作的逍遙遊,我們在中學的時候就會背誦和默寫,那它到底有什麼地位和代表的意義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學問博大精深,純屬個人見解
  • 莊子《逍遙遊》原文及賞析
    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逍遙遊》翻譯 北海有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幾千裡。接著,莊子又假借所謂《齊諧》一書的話來證明他的描寫是可信的。《齊諧》上說:「大鵬遷往南海的時候,先拍擊水面,滑行三千裡,然後盤旋宛轉,靠風氣相扶,直衝雲天,到達九萬裡高空。起飛之後,歷時六月,方才止息。」那麼,九萬裡高空又是什麼景象,究竟如何高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