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告訴你,什麼是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如何做一個道家的真人?

2020-12-16 文眼看世界

「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一語出自《莊子·刻意》。其完整語句為:「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閒,不導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

白話翻譯過來就是:假如有人不砥礪心志卻成為高尚,不講求仁義卻能修身,不求取功名卻能治理好國家,不處於江海卻能閒遊,不通過導引的方法卻能高壽,他沒有什麼是不能忘卻的,也沒有什麼是不會擁有的,他恬淡無極,然後所有美好的都來匯聚於他。這就是因為他懂得天地的大道,聖人的大德。

在此之前,莊子列出五種人士,分別為山林之士(高士),平世之士(君子),朝廷之士(官兵),江海之士(隱士)和導引之士(養生者)。然而,莊子最後對這五種人都一一加以了否定,因為他們所追求的無非是刻意,仁義,功名,閒遊和長生。這些都只是外在的目的,或者說俗世的小目標,而不是生命本身。莊子真正尋求的是個體的生命本真,而這生命本真是充盈天地之間的,被大道所規定的生命精華。

那麼,該如何獲得這種充盈的生命本真,如何獲得這種至美呢?莊子為我們開出的處方是:忘卻。那麼,誰在忘卻?忘卻什麼?該如何忘卻?讓我們一起來看下莊子的人生之「大忘卻」。

誰在忘卻?

顯然不是莊子所說的上述五種人,也不是平民百姓,而是聖人或者至人,神人,真人,因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的《逍遙遊》)。這裡,至人,神人,聖人,和真人,他們不是有分別的不同人,其實都是同一類人,都是懂得忘卻之人。他們「無己」、「無功」、「無名」。

無己,不是指沒有自己,而是指不以個人為中心,不拘泥於小我;無功,不是說沒有功勞,而是指不執著於功利的獲得;無名,不是說沒有名字,而是指不執迷於名譽的享有與佔據。一句話,他們都是主動拋棄日常我們主動追尋的東西,達到了一種既有內在自我認知,又有外在價值追求的生命本真境界。

忘卻什麼?

莊子教導我們,要忘卻己、功和名,忘卻刻意,仁義,功名,閒遊和長生。這裡,仁義和功名屬於道德價值,刻意屬於自我認知,閒遊和長生屬於情感寄託。然而這些都是需要被忘卻的。為什麼?因為無論是道德價值、自我認知,還是情感寄託,這些都不是個體生命所追求的終極對象,它們對我們生命大道不僅沒有助益,反而會阻礙人自身生命的保全,成為社會動亂的根本。

「小人以身殉利,士以身殉名,大夫以身殉家,聖人以身殉天下。故此幾類者,事業不同,名聲異號,其於傷性以身為殉,一也」,在《莊子·駢拇》中,莊子這樣說。

而在《老子-三十八章》中,也有同樣的論述,即「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意思和莊子所說的一樣,都是由於我們對道德、仁義、禮制、忠信的追求,導致了社會的混亂和欲望的滋生。

如何忘卻?

關於忘卻,莊子提出了「心齋」和「坐忘」。

在《人間世》的寓言中,顏回向孔子請教何為「心齋」,孔子回答:「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也就說,心齋就是把心空虛起來。如何空虛呢?也就是要把所有的外在的意見,成見和偏見統統去除,然後以一顆空明的心去體悟自然之道。而「坐忘」即是「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出自《莊子·大宗師》)。顏回最終悟出,只有在忘掉仁義和禮樂的基礎上才能達到「坐忘」,也就是說首先得忘卻道德價值,其次是忘卻自己的肉體和知識,如此才能通於大道。

莊子告訴我們,想達到「大忘卻」的方法,即是「心齋」和「坐忘」。當我們忘卻了自我認知和道德價值時,忘卻了個人情感寄託時,就有可能趨於大道了。忘卻,意味著把已有的都拋棄掉,空出己身、己心。而這空出的己身、己心,恰好可以讓「道」來親臨,來統領。因為「道」在莊子看來,是實體存在,是一,是有。這種道的實有雖然存在,但是卻無法用語言和思想來把握。正是這種真實存有的「道」規定了天地和人。因此人要想成為一個得道之人,就要學會大忘卻,之後就會成為真人。所以,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像真人那樣,做到淡然無極。

什麼是「淡然無極」?

淡然無極其實就是前面講的「無不忘也,無不有也」。具體講就是對認知和道德淡然,把社會中的各種俗見放下,清空,因為它們不足以成為轄制生命本真存在的樣式,不足以對大道形成有幫助的作用。當一個人真正達到「淡然無極」的至高層次,就能做到「高、修、治、閒、壽」等等。也就是說所有美好的東西都會匯聚而來,天地萬物照臨於我,我與萬物合一。即達到「與物為春」、「天人合一」、「主體與客體徹底統一」的自由境界。

相關焦點

  • 莊子和老子誰才是道家的開山祖師?
    歷史上說起道家人物,都有老莊的說法,老是老子,莊是莊周。這「老莊」連字,同時又指道教三玄經中兩部經典:《道德經》和《莊子》。其中《道德經》為大經,《莊子》被視為小經。一般而言,這沒有什麼問題。要說莊子應是道教的祖師爺,當是一點不過。三清觀裡,怎麼也該有莊子一個位置。因為什麼?因為莊子把理想化的道家人物給描述清楚了,後人就可以有樣學樣,照著去「修」了。舉個例子,道教中人都想成為真人,可這什麼是真人,真人是怎樣的樣子,那就得去問莊子了。不讀他的書,連真人是什麼都不知道,還修個什麼?所以說,莊子對道教的意義實在大。
  • 老子和莊子告訴你:人生其實就是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道家智慧用來治國的話叫做「無為而治」,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不折騰,給老百姓以生活發展的空間。道家哲學更多是治理心靈的智慧,叫「無為而無不為」「清心寡欲」。無為思想與《易經》相通,《易經》很深奧,也很簡單,其實就是「時」與「位」兩個字。通俗地說,該做的時候就去做,在什麼位子上就做什麼事;就是與時俱進當行則行當止則止。
  • 「紫陽真人,千裡摘瓊花」,淺談道家之「陽神」!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記載:一個修禪宗的高僧與紫陽真人張伯端,聽說揚州的瓊花很漂亮,約好神遊揚州去看瓊花。於是二人找到了一處清靜的地方,紛紛進入了修定的狀態,然後元神紛紛出竅,瞬間神識就到了揚州,這就是傳說中的「出神」。兩人的元神很快都來到了揚州,二人見面後,十分開心,一起開始逛花會,逛了一會後,紫陽真人跟高僧曰:「今日與禪師至此,各折一花為記」。
  • 《莊子》10句名言,感悟道家智慧
    莊子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和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他的代表作是《莊子》,因為唐玄宗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所以又稱為《南華真經》。 1、凡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莊子.列禦寇》 點評: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 道家說的「無極」是什麼意思?道家基礎詞彙,學道之人應該知道
    「無極」,即無邊無際,無限,無終止。「無極」這個詞語,出自《道德經》:「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無極」是道的終極性概念,指的是虛無混沌、無形無象的宇宙原始狀態。《莊子》中說:「入無窮之門,以遊無極之野」。《列子·湯問》中說:「物之終始,初無極矣」。道教將「無極」看成是宇宙大爆炸之前的混沌狀態。
  • 中國哲學簡史——道家發展的三個階段,老子與莊子的思想有何不同
    而在道學的發展中,春秋時期諸子百家中有一個學派叫道家,公認由老子創立,老子是道學的集大成者,由道學,道家在前面開路,後面出現了道教,道教吸收道學,道家思想而開立的宗教,所以道學文化真是源遠流長,今天我們討論的主題是道家,道家發展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楊朱有一種人,我們叫他為普通的隱者,離群索居,歸隱山林,避開人世惡,圖心靈清靜,欲潔其身。
  • 莊子和老子同樣是先秦的道家人物!莊子和老子有哪些不同觀點?
    莊子和老子同樣是先秦的道家人物!莊子和老子有哪些不同觀點?我們今天總說「老莊」,將老子與莊子並列,作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但是在漢代,人們提起道家就說「黃老」,直到魏晉時期人們重視莊子,才將老子與莊子並稱為老莊。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的毒舌與境界
    惠子說:「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兒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斷定的。」莊子說:「那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你問我是怎麼知道魚的快樂的,說明你是知道我知道的,所以才來問。現在我告訴你,我是在這橋上知道的。」
  • 這些經典的道家語錄及道家修為,你知道幾個?
    從道家語錄,參悟道家的修為和境界——處於塵世,要想參透生命的奧秘,了解養生的真知,重獲個體的逍遙或解脫,就得從道家的各種語錄學起,從這一條條語錄或修煉準則中,你將看到道家的精華和整個的修為過程。道家語錄1養性之道,不欲飽食便臥及終日久坐,皆損壽也。
  • 老子莊子提出的,無為而治道家思想,竟被後人誤解千年
    《道德經》之所以偉大,在於你無論身處任何階層都有所裨益。漢初文景之治採用的應該是老子的無為而治,順應民生。幾千年前古人講天人合一,到了近代被當成笑話,經歷無數災難我們才發現還是那些古代智者說的對。 道家老子莊子主張無為而治,只是他們的思想言論於我們的社會不符合,所以很多人誤解他們。老子的辯證法還是厲害的,確實有其哲學深意。
  • 沒追求的我們總是讓道家背鍋,錯了,在莊子的《逍遙遊》中找答案
    如果說要聊國學的話,我最想聊的肯定是《莊子》,因為如果要我背誦什麼古代的思想,不管什麼儒家、道家。我能夠脫口而出的便是莊子的《逍遙遊》,且《莊子》可能是國學中被歪曲的最多的思想。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 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 從逍遙遊看道家之源流——《莊子》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莊子》是莊周及其後學的說理散文集,《漢書·藝文志》著錄52篇。莊子,名周,宋之蒙人,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莊子學識淵博,其學無所不窺,但對當政及所處生存環境悲觀絕望。自謂「今處昏上亂相之間,而欲無憊,奚可得耶」等等。此類寓言則表現出莊子自由不羈的個性和志趣追求。
  • 如何講出一個「積極的道家」?——專訪劉笑敢教授(中)
    把他們算做一家,是有道理的。但所謂道家是後人的歸類,畢竟跟墨家、儒家實際形成的派系不同,沒有那種很自覺很清晰的傳承和繼承關係,沒有多少實際文獻記載他們之間的關係。老、莊二者最大的區別在於,老子追求的是天下、萬物、百姓最理想的生活狀態,但到莊子時,這種追求已經不可能了,莊子關心不了大局。莊子大概是個特立獨行的讀書人,一個下層貴族,作過漆園吏,不是體力勞動者。
  • 老子和莊子的道家的思想,講述的是什麼道理?
    科學和道家的影響不衝突也不在一個維度上。你是想說用科學技術來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用道家思想來作為為人處世的指導思想?或者是我沒理解清楚這個維度是什麼?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當年清政府也是想拆分的玩耍,結果你也知道。
  • 莊子一個童話故事闡明沉默是金格言,與三體黑暗森林法則不謀而合
    《三體》小說當中,有一種「黑暗森林法則」,寫得很有趣:宇宙是一個黑暗的森林,所有文明都隱藏在森林裡,不敢發出任何聲音;一旦發出聲音,就會變成獵物、或者成為活靶子,受到難以承受的巨大打擊,遭受滅頂之災。文明之於宇宙,只有暗自隱藏才能「悶聲發大財」,活得久一點。而人類之於世界呢?該不該發聲,引起別人的注意?或者,那個造物主的注意?
  • 跟著莊子的《大宗師》修煉領導力
    原創 鸞羽客作為領導者,面臨紛繁複雜的環境與競爭壓力,也難免陷於困惑與迷茫,但你必須學會提升自我,才能帶領團隊走出困境。來自西方的經營管理理念是,你需要不斷升級和修煉領導力。那麼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如何做領導力修煉?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道家哲學 | 中國哲學史筆記 導言 提到莊子,時下火爆的手遊《王者榮耀》中也有一位遊戲人物——莊周,是一個騎在魚鯤上的男子。你在做夢,哼!就是那個做夢的做夢(挑釁)。美妙的長眠,值得高歌一曲,啦~。一群人在人家夢裡打來打去,有意思嗎?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夢裡花落知多少。美夢成真。其實,剛才說的全是夢話。
  • 莊子識人九法:千年道家絕版智慧,值得一生珍藏!
    莊子:姓莊名周,宋國蒙人,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品《莊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與老子齊名,世稱老莊。
  • 道家人物:黃帝、莊子、成玄英、鍾離權、呂洞賓、王重陽
    道家代表人物——莊子 莊子,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名周,宋國蒙人,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自本子根」、「無所不在」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樸素辯證法因素。
  •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什麼意思呢?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莊氏,名周;戰國時代宋國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傳承和發揚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出自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