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此話誠然!
在抗戰時,何基灃將軍就是這樣一位視死如歸的燕趙之士。
何基灃是一位抗日名將。1933年,他參與指揮了著名的喜峰口戰役。1937年,日軍進攻盧溝橋,他指揮部隊奮起反擊。宛平失守後,何基灃率部轉移到了河北大名。
10月,日軍一個混成旅團直取大名。時為179師師長的何基灃奉命堅守大名城,另一個旅——37師吳振聲旅也歸他指揮。
何基灃於是下令179師柴建瑞旅,在城西一帶,湯傳聲旅在城內;吳振聲旅防守大名西北的魏縣鎮。
戰鬥很快就打響了,日軍首先進攻魏縣鎮。
何基灃親往指揮。日軍有飛機、大炮和坦克配合,激戰一天,吳旅不支,於是逐步後撤。何基灃急忙返回大名城,指揮柴、湯兩旅準備戰鬥。
在日軍逼近大名時,城內潛伏的土匪、漢奸到處進行擾亂,多處起火。日軍進攻柴旅時,漢奸們升起氣球,為日軍指示轟炸的目標。
激戰一天,城西陣地也被敵人突破,何基灃只好固守城垣。
城北有個高地,高地上有個外國教堂,何基灃原打算固守這個據點。但是,教堂的外國教士卻聲言中立,還出具了保證書,拒絕雙方在那裡作戰。結果,179師反受其愚弄,同意了。誰知日軍到達後,首先佔領了這個制高點,威脅179師北城陣地。之後,日軍主力從北面進攻,何基灃到北城指揮,激戰一天,勝負難分。
黃昏後,他準備召集幾個旅長研究、調整守城部署,手下的旅長湯傳聲忽然不見了,另一個旅長柴建瑞也找不到人,他們的隊伍也都撤走了,只有吳振聲旅還在南關。
何基灃於是趕去南門,只見這裡的部隊也十分混亂,找不到指揮官。
這時參謀長趕過來報告說: 「鬼子已經進了城,我們的隊伍全走了。我碰到湯旅的一個團長,命他聽候調遣,一轉眼他也溜走了。現在城裡只有我們一個師部,仗還怎麼打呀?」
此時城內槍聲四起,何基灃只好下令:「師部帶著個警衛連,向南撤退。」
何基灃趕到漳河北岸時,浮橋已被拆掉。他問留在那裡的工兵:「誰下令拆掉的浮橋?」
「湯旅長叫拆的。」
何基灃只得找了個小船渡過南岸,於天明到達南樂,然後以電報向第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哲元報告隊伍不聽指揮,大名失守的情況。
旅長湯傳聲、柴建瑞為何不聽何基灃的指揮呢?
原來,他們早就對何基灃當師長不滿,所以這一次相約暗中拆臺,並且還把浮橋拆掉,準備置他於死地。
大名一日之內就失守了。何基灃悲憤交加。這時,宋哲元總部總參議張維藩又拍來電報,責問他說:為什麼退出大名?總司令知道了一定不答應,這個責任誰來負?!
其實,這個責任,張維藩本人也要負一些。
宋哲元的總部本來設在大名,他臨走時下令張維藩在大名留守。可是,在大名告急時,張維藩第一個退出大名城,跑了。之後,湯傳聲、柴建瑞見勢不妙,便也跟在他的屁股後面,帶著隊伍走人了。
何基灃最後一個撤出大名城,反而受到第一個逃跑的張維藩的指責,悲憤交集,憤而掏槍自戕。幸好副師長曾國佐在旁拉他,一把拉住他的右臂,結果,子彈沒有打中頭部,從他的左胸穿過。
何基灃這樣才沒有殞命。
由此,他也成為抗戰中唯一一個戰敗自殺而沒有死成的師長。何基灃的自殺震驚了軍界。
但是,由於他英勇善戰,後來還是憑藉戰功升為副軍長、軍長。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時,他又升任國民黨第三十三集團軍副司令官。
(何基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