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涼秋已至
人們紛紛開始添加衣物
以禦寒防病
不過,這天一冷啊
倒有個「常客」到來
—— 「雞皮疙瘩」 !
提到雞皮疙瘩,眼前會浮現出這樣的場景:
原本白皙光滑的皮膚上,漸漸從皮內頂起一個個小凸點,它們非常密集,卻又排列整齊,連成一片,無論看到還是摸到,心裡都會不太舒服。
因為,人的皮膚有毛,而每根毛下都有一個小肌肉,即「立毛肌」,它受交感神經支配。
當機體遇冷時會引起立毛肌收縮,就會在皮膚表面凸現一個小隆起,同時,上面的汗毛也會豎起來。
另外,它也可能是因為過分緊張或全身不舒服引起的。在緊張、憤怒、害怕等情緒的作用下,會覺得頭皮發麻,寒毛直豎,這也是交感神經興奮,導致立毛肌收縮的結果。
起雞皮疙瘩原本是動物在遇到危險時,通過把毛豎起,使自己看起來更大,從而嚇退來犯者的一種行為。
其實,在很久以前人類還擁有天然「皮大衣」的時候,「雞皮疙瘩」具有非常實際的意義:毛髮豎起來之後,會增加保溫空氣層的厚度給身體保溫。
進化至今,人類大部分體毛已經褪去,立毛肌能夠豎起的汗毛,起到的膨脹效果微乎其微,但這並不代表」雞皮疙瘩」就無意義。
當你感到冷或者害怕的時候,身體上自然而然會生出雞皮疙瘩。此時,皮膚的表面會變得很緊密,像一道牆壁,使身體內的熱量不致散發或者減少散發,起到保護身體的作用。
同時,它亦是一個信號,提醒你要注意保暖,以免身體因寒冷而受到損害。所以,「雞皮疙瘩」其實是皮膚的一種「保護反應」。
有很多人在聽音樂或看演出時,經常在一瞬間感到莫名顫慄,「雞皮疙瘩了掉一地」。近日,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解釋了這個現象。
研究人員在一個音樂節上,通過可穿戴設備研究了人們起雞皮疙瘩的反應,結果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結論。
他們發現,超過一半(55%)的人會在音樂會現場經歷起雞皮疙瘩的情況。
研究人員解釋了情緒對生理的影響:音樂能夠引起情緒的變化,這個反應最早來源於動物對危險的恐懼,這種恐懼會促使體內分泌腎上腺素,而腎上腺素能夠讓皮膚的立毛肌收縮,直接導致一顆顆雞皮疙瘩的崛起。
這種「戰慄感」(有時候稱為審美冷顫或音樂冷顫),也被稱為「皮膚高潮」,與由寒冷引起的戰慄的反應機制幾乎如出一轍。
而人類比動物擁有更豐富的情緒,不僅害怕時腎上腺素分泌會飆升,極度愉悅時也會產生類似的反應。
音樂就是調動人情緒的一種非常好的工具,曾經反映了恐懼寒冷的雞皮疙瘩,對於人類來說,更表現了情緒變化的生理反應。
研究人員還重點研究了音樂會中會起雞皮疙瘩的人與其他人有什麼不同,通過一些測試問卷發現,有80%起雞皮疙瘩的人認為自己「善解人意」,且「與人為善」。
相比之下,沒起雞皮疙瘩的人只有63%的人這樣認為。這可能與那些善解人意的人更容易與環境產生共情,從而引起自己較強烈的情緒反應有關。
研究發現起雞皮疙瘩的人對於藝術創作的興趣更高,如烘培、繪畫、寫作等方面都高於其他人。
此外,這些人也往往擁有著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較好的整體情緒水平,並能夠給予周圍人積極的影響。
女性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比男性更偏感性的存在,而這次的實驗,從起雞皮疙瘩這個生理反應層面論證了這一點。研究發現55%的女性會有這種反應,而只有46%的男性能夠感受到類似的情況。
正常的「雞皮疙瘩」是一種暫時性的皮膚變化,通常會在幾秒內消退。而有些「雞皮疙瘩」,是一種呈持續性狀態的毛囊角化症。
毛囊角化症俗稱「雞皮膚」,這些人皮膚上的毛孔,會有那麼一點一點發紅的小凸起,嚴重的毛孔顏色會變深,呈現暗紅或褐色,顆粒也會更粗糙,看起來很像是雞皮疙瘩。
常出現在上臂外側、大腿、頸部,甚至整個背部、臉頰,秋冬季更易生。不過,「雞皮膚」不痛不癢,也不會病變,只是特別乾燥、會起屑,還會影響美觀。
專家提醒,當出現皮膚瘙癢難忍,甚至有其它明顯的過敏等症狀時,一定要及時找醫生檢查,不能擅自用藥,以免導致病情加重。
小編不禁想問
一大早看完這篇文章
有沒有「雞皮疙瘩」掉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