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京報網
原標題:中央關注地方「三保」,疫情下地方財力夠用嗎?
新京報訊(記者 姜慧梓 許雯)3月5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介紹加強地方財政「三保」工作。3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加強地方「三保」工作的3點要求,隨後的3月4日,財政部發文將3點要求細化為6項具體措施並安排執行。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月餘,目前態勢趨緩,全社會也陸續復工復產,中央此時關注地方「三保」有何深意?為何著重強調縣級「三保」?地方特別是縣級政府財力面臨何種壓力?
解讀1
中央此時關注「三保」如何理解?
月初3天,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要求,財政部發文提出具體措施,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介紹目前情況,「三保」問題成為近期中央極為關注的話題。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教授李旭紅認為,在全社會陸續復工復產的當下,中央關注「三保」在確保社會穩定、維護市場環境、提振市場信心方面具有積極作用,能夠支持基層政府平穩運轉、保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推動疫情防控工作落實。
她解釋,「三保」一方面強調保障基層行政事業單位正常運轉,解決了抗疫一線廣大工作者的後顧之憂;另一方面強調保障基本民生,為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可以說,關注「三保」符合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是始終把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及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的體現。
解讀2
「三保」為何著重強調縣級財政?
財政部在加強地方「三保」工作的通知中突出強調縣級「三保」,明確階段性提高地方留用比例,新增留用資金全部留給縣級使用,不得滯留在省級財政。
責任落實方面也提出「縣級為主」原則,縣級財政在落實方面要堅持三保」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優先順序。省級財政要進一步加大對財政困難縣區的財力傾斜,中央財政完善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均衡性轉移支付等資金分配辦法,對省級調控不力的,按規定扣減後直接下達到縣。
各級財政均關注「三保」,且最終全部向縣一級財政傾斜,李旭紅認為,縣級政府處於疫情防控第一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基層財政的疫情防控和民生支出有所增加,保障工資發放和正常運轉的需求增大。
李旭紅表示,關注縣級財政的使用,強調縣級財政積極作為,能夠確保縣級行政事業單位工資發放和正常運轉,確保疫情防控和基本民生支出落實到位,是推動政府履職和各項政策實施的必要保障。
解讀3
地方財政面臨哪些壓力?
「加大疫情防控和民生保障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短期的財政資金支出壓力和中長期的財政平衡性壓力。」李旭紅表示。
疫情下,地方財政狀況如何?
官方統計數據顯示,1月湖北省地方公共預算收入保持增長,2月只有零星收入入庫,2月末湖北省庫款較好,因為除疫情防控和基本支出外,其他支出基本沒有開支,庫款餘額1306億元,可滿足正常需要。財政部判斷,進入3月後,湖北國庫收入仍將保持零星入庫,但隨著疫情防控、復產復工等財政支出會相應增加,3月需借力國庫庫款周調度制度,保障湖北國庫資金需求,確保疫情防控支出和正常運轉。
財政部國庫支付中心主任劉金雲表示,目前,地方財政庫款整體運行情況良好,庫款規模持續保持在合理區間。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也表示,各級財政預算能夠滿足「三保」需要。地方「三保」不會出現大的問題,目前為止沒有出現發工資困難的情況。
對於受減稅降費政策特別是疫情影響,有些地區基層財政庫款調度比較緊張。許宏才表示,對單靠自身財力難以維持「三保」的困難地區,中央財政要給予必要支持,加大轉移支付力度,並向困難縣區傾斜。截至目前,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已經下達了6.28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6萬億元。
解讀4
「三保」的資金哪裡來?
結合財政部通知,李旭紅分析「三保」資金主要來自4個方面。
一是地方財力保障,縣級通過統籌資金、調整預算等方式調配財政資金,市級對所屬區加大保障支持力度,省級承擔主體責任加大基層和困難區縣財力傾斜。二是中央財政支持,通過加快下達轉移支付預算,落實獎補資金,統籌區域均衡性轉移支付等方式,增強地方財政基本保障能力。三是盤活存量資金,根據實際情況清理並利用以前年度結轉結餘資金,支持「三保」領域的急需支出。四是優化支出結構,壓減一般性支出,推遲可暫緩項目,收回暫存暫付性款項,確保「三保」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優先順序。
與前期政策相比,階段性提高地方財政資金留用比例成為疫情防控背景下加強地方財政「三保」能力的一大亮點。根據財政部通知,3月1日至6月底,地方財政資金留用比例在已核定的各地當年留用比例基礎上統一提高5個百分點,增加的現金流供縣級財政使用。據國務院常務會議,新增留用將達到約1100億元。
財政部國庫支付中心主任劉金雲在發布會上解釋,地方財政資金留用比例,就是把繳入中央國庫的中央收入按照一定的比例就地劃入地方國庫,留歸地方使用,是多年來的通行做法。
李旭紅認為,這一舉措能夠進一步緩解基層財政在疫情防控和「三保」領域的支出壓力,從而更好地發揮積極財政政策的逆周期調節作用。
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許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