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關注地方「三保」 疫情下地方財力夠用嗎?

2020-12-11 新浪財經

來源:新京報網

原標題:中央關注地方「三保」,疫情下地方財力夠用嗎?

新京報訊(記者 姜慧梓 許雯)3月5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介紹加強地方財政「三保」工作。3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加強地方「三保」工作的3點要求,隨後的3月4日,財政部發文將3點要求細化為6項具體措施並安排執行。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月餘,目前態勢趨緩,全社會也陸續復工復產,中央此時關注地方「三保」有何深意?為何著重強調縣級「三保」?地方特別是縣級政府財力面臨何種壓力?

解讀1

中央此時關注「三保」如何理解?

月初3天,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要求,財政部發文提出具體措施,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介紹目前情況,「三保」問題成為近期中央極為關注的話題。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教授李旭紅認為,在全社會陸續復工復產的當下,中央關注「三保」在確保社會穩定、維護市場環境、提振市場信心方面具有積極作用,能夠支持基層政府平穩運轉、保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推動疫情防控工作落實。

她解釋,「三保」一方面強調保障基層行政事業單位正常運轉,解決了抗疫一線廣大工作者的後顧之憂;另一方面強調保障基本民生,為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可以說,關注「三保」符合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是始終把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及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的體現。

解讀2

「三保」為何著重強調縣級財政?

財政部在加強地方「三保」工作的通知中突出強調縣級「三保」,明確階段性提高地方留用比例,新增留用資金全部留給縣級使用,不得滯留在省級財政。

責任落實方面也提出「縣級為主」原則,縣級財政在落實方面要堅持三保」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優先順序。省級財政要進一步加大對財政困難縣區的財力傾斜,中央財政完善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均衡性轉移支付等資金分配辦法,對省級調控不力的,按規定扣減後直接下達到縣。

各級財政均關注「三保」,且最終全部向縣一級財政傾斜,李旭紅認為,縣級政府處於疫情防控第一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基層財政的疫情防控和民生支出有所增加,保障工資發放和正常運轉的需求增大。

李旭紅表示,關注縣級財政的使用,強調縣級財政積極作為,能夠確保縣級行政事業單位工資發放和正常運轉,確保疫情防控和基本民生支出落實到位,是推動政府履職和各項政策實施的必要保障。

解讀3

地方財政面臨哪些壓力?

「加大疫情防控和民生保障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短期的財政資金支出壓力和中長期的財政平衡性壓力。」李旭紅表示。

疫情下,地方財政狀況如何?

官方統計數據顯示,1月湖北省地方公共預算收入保持增長,2月只有零星收入入庫,2月末湖北省庫款較好,因為除疫情防控和基本支出外,其他支出基本沒有開支,庫款餘額1306億元,可滿足正常需要。財政部判斷,進入3月後,湖北國庫收入仍將保持零星入庫,但隨著疫情防控、復產復工等財政支出會相應增加,3月需借力國庫庫款周調度制度,保障湖北國庫資金需求,確保疫情防控支出和正常運轉。

財政部國庫支付中心主任劉金雲表示,目前,地方財政庫款整體運行情況良好,庫款規模持續保持在合理區間。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也表示,各級財政預算能夠滿足「三保」需要。地方「三保」不會出現大的問題,目前為止沒有出現發工資困難的情況。

對於受減稅降費政策特別是疫情影響,有些地區基層財政庫款調度比較緊張。許宏才表示,對單靠自身財力難以維持「三保」的困難地區,中央財政要給予必要支持,加大轉移支付力度,並向困難縣區傾斜。截至目前,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已經下達了6.28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6萬億元。

解讀4

「三保」的資金哪裡來?

結合財政部通知,李旭紅分析「三保」資金主要來自4個方面。

一是地方財力保障,縣級通過統籌資金、調整預算等方式調配財政資金,市級對所屬區加大保障支持力度,省級承擔主體責任加大基層和困難區縣財力傾斜。二是中央財政支持,通過加快下達轉移支付預算,落實獎補資金,統籌區域均衡性轉移支付等方式,增強地方財政基本保障能力。三是盤活存量資金,根據實際情況清理並利用以前年度結轉結餘資金,支持「三保」領域的急需支出。四是優化支出結構,壓減一般性支出,推遲可暫緩項目,收回暫存暫付性款項,確保「三保」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優先順序。

與前期政策相比,階段性提高地方財政資金留用比例成為疫情防控背景下加強地方財政「三保」能力的一大亮點。根據財政部通知,3月1日至6月底,地方財政資金留用比例在已核定的各地當年留用比例基礎上統一提高5個百分點,增加的現金流供縣級財政使用。據國務院常務會議,新增留用將達到約1100億元。

財政部國庫支付中心主任劉金雲在發布會上解釋,地方財政資金留用比例,就是把繳入中央國庫的中央收入按照一定的比例就地劃入地方國庫,留歸地方使用,是多年來的通行做法。

李旭紅認為,這一舉措能夠進一步緩解基層財政在疫情防控和「三保」領域的支出壓力,從而更好地發揮積極財政政策的逆周期調節作用。

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許雯

相關焦點

  • 中央財政如何舉措確保地方財政「三保」?財政部回應
    中國網財經3月5日訊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於2020年3月5日(星期四)下午2時舉行新聞發布會,請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介紹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加強地方財政「三保」工作有關情況。以下為文字實錄:記者:請問財政部「三保」的責任是如何劃分的?中央財政將採取哪些舉措來確保各級壓實「三保」責任?謝謝。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謝謝。
  • 劉昆:今年基層財政「三保」問題將是我們繼續關注的一個重點
    新華社記者沈伯韓攝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請問部長,在經濟下行壓力下,一些地方財政收入放緩,有些市縣為了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支出壓力有些大。請問,為了緩解地方上的這種財政困難,財政部門會有哪些具體措施,讓我們這些地方上的「緊日子」有一個更好的解決方式?
  • 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預算草案報告全文發布
    中央財政加大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並在分配均衡性轉移支付、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時,向基層財政困難地區和受減稅降費影響較大的地區傾斜,增強其財政保障能力。建立實施縣級財政工資保障監測預警和風險評估機制,統籌財政收支和庫款管理,合理安排支出優先次序,切實兜牢縣級「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底線。繼續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大力支持脫貧攻堅。
  • 「三保」如何保?
    22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
  • 勞健保爭議落幕 郝龍斌:"中央"地方已有共識
    勞健保爭議落幕 郝龍斌:"中央"地方已有共識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8日 10:55 來源:   臺海網3月28日訊 前臺北市長馬英九時代引發「中央」與地方對簿公堂的健勞保費爭議解套有望,臺北市長郝龍斌昨天在市議會備詢時表示,臺北市經過與「勞委會」、「衛生署」等單位協調後已有共識,雙方初步同意以一百二十萬人口作為計算基準;將來只要北市議會通過,這場延宕已久的「中央」地方對峙僵局可望落幕。
  • 國家發改委:中央和地方層面凍豬肉收儲量已經達到了一定規模
    想請問一下國家發改委對此採取了哪些保供穩價的措施?另外,大家還擔心個別商戶的囤積居奇、串通漲價,請問市場監管部門在加強豬肉市場價格監管方面主要採取了哪些措施?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司負責人彭紹宗介紹,自去年非洲豬瘟發生以來,國家發改委高度重視、密切關注疫情對生豬的生產供應和價格的影響,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及時謀劃,提出和採取了一系列生豬保供穩價的政策措施。
  • 兜牢「三保」 完善服務(做好「六穩」工作 落實「六保」任務·一線...
    保基層運轉,是保障公共服務的基本要求,也是推動各項政策實施的基礎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六保』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重要保證。」「一些地方財政受疫情影響較大,要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確保基層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把更多資金送到基層。
  • 把錢用在最需要的地方:疫情防控中的法治財稅保障
    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下,中央提出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有序開展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並有效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屬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需要納入傳染病防治、應急管理和社會公共安全處置的法治軌道中來。而在其中,為社會公眾所重點關注的關鍵要點之一,即是抗疫經費保障和財稅政策支持的問題。
  • 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改革路線圖出爐
    2019年至2020年基本完成主要領域改革,梳理需要上升為法律法規的內容,適時制修訂相關法律、行政法規,推動形成保障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科學合理的法律體系。  《意見》要求,堅持財政事權由中央決定,適度加強中央的財政事權,適度加強中央政府承擔基本公共服務的職責和能力,減少並規範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加快研究制定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總體方案。
  • 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發布
    按照黨的十九大「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的要求,必須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特別是對支出穩定性強,群眾關注度高,與人直接相關的基本公共服務事項,率先劃分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既實現了改革的重點突破,又為後續推動分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提供了引領和支撐。
  • 人民日報海外版:保基層運轉 護航中國發展
    上述2萬億元全部轉給地方,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於保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包括支持減稅降費、減租降息、擴大消費和投資等,強化公共財政屬性,決不允許截留挪用。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表示,此前中央財政直接為地方紓困,從未有過此等規模,這凸顯了保基層運轉的重要意義。
  • 財政部:中央財政累計安排有關防控資金257.5億元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財政收支數據發布中央財政累計安排有關防控資金257.5億元本報北京3月24日電 (記者曲哲涵)財政部24日公布1—2月財政收支情況。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242億元,同比下降11.2%;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17990億元,同比下降8.6%。全國稅收收入31175億元,同比下降11.2%;非稅收入4057億元,同比增長1.7%。1—2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2350億元,同比下降2.9%。
  • 地方與中央溝通機關史:從地方駐京溝通到中央斷絕溝通
    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後,就思考如何才能將朝廷發布的帶有普適性的政策法令與地方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找到中央和地方關係的平衡點。在這裡面,一個最大的基本問題就是,地方政府如何與中央政府進行高質量的溝通?無論是被動地接收朝廷律令,還是按照制度定期向中央匯報地方政務,在古代那種信息、交通落後的情況下,雙方的溝通都存在不及時、不直接等問題。
  • 財政部:要堅持「三保」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優先順序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5日電 (記者 李敏傑)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3月5日下午在京舉行新聞發布會,會上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介紹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加強地方財政「三保」工作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 財長講座透露央地財政改革七大方向:健全地方稅、直接稅體系
    三是進一步完善轉移支付,推動財力下沉,提升基層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四是規範省以下財政體制,構建從中央到地方權責清晰、運行順暢、充滿活力的財政保障體系。五是健全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標準,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可及性。
  • 日本中央地方、官方民間的防疫不同調,將給第三波疫情帶來哪些隱憂?
    正如筆者於題目所說,在此次第三波疫情的衝擊下,日本內部鮮明顯示出中央與地方、官方與民間出現了防疫不同調的狀況,這既包括針對疫情的防控措施上有不同做法,也包括針對疫情的心態認知上有不同區別。畢竟,日本自今年4到5月爆發了第一波疫情後,在時任首相安倍晉三的相應防疫下,情勢稍有緩和;到了7月至9月,卻又再度出現第二波疫情潮,而在9月之後雖然又有緩和,但隨著日本政府為挽救經濟,大力推動國內旅遊和力促經濟復甦的政策催化下,現在卻又於11月開始,出現了新的疫情爆發潮。以至於日本民眾紛紛憂心忡忡:是不是代表第三波疫情潮到來了?
  • 開前門堵後門 中央重拳整改地方債
    8月2日,財政部發布《關於試點發展項目收益與融資自求平衡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品種的通知》(89號文),被認為標誌著開始打造中國版「市政收益債」。  從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到中央政治局會議,再到國務院常務會議,嚴管信號釋放強烈,中央這次下了「狠功夫」。  近年來,我國政府一直致力於打造地方債風險管理「全鏈條」。
  • 完善地方稅收體系的思考丨天竺語稅
    截至8月中旬,中央直達基層的資金為1.674萬億元,佔預期目標1.7萬億元的98.5%。這些資金對於緩解當前的地方財政困難、促進「六保」及「六穩」將發揮積極的作用。但是,也必須看到債務規模的增加將有可能引致財政風險,因此,從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去看,應該探討我國地方稅收體系的建設,以支持「雙循環」新格局下地方經濟的良性發展。債務是否能夠構成地方收入最重要的來源支撐?
  • 地方錢袋子加減法:9地下調預算收入,超8500億預算資金提前下達
    增加的主要原因包括:上級補助收入增加、地方政府一般債券收入增加、調入資金增加等非稅收收入途徑。上級的轉移支付、特別國債對當地財政收入的幫助大嗎?「受疫情影響,經濟的不確定性增強。在這一背景下,對預算收入進行調整是很正常的事。」
  • 為什麼要克隆地方豬?它們的風味還會一樣嗎?
    央廣網北京12月8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連結》報導,近日,先後有克隆金華兩頭烏豬和克隆藏豬誕生。它們都是為了保護地方豬種質資源所做的實踐嘗試。藏豬主產於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原型豬種,屬於我國地方品種資源。而金華豬,作為浙江省地方豬品種被列入《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豬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