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5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曉琳 通訊員 郝坤 劉鑫 樂陵報導
寬闊平坦的大街,粉刷一新的院牆村巷,每家每戶門前整齊端莊的柵欄花池……近日,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漫步在德州樂陵市楊安鎮堤北董村,一草一木皆風景,時時處處顯文明,給人的第一感覺便是文明和諧、清新亮麗、整潔優美。11月21日,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公布,楊安鎮堤北董村入選其中。
楊安鎮堤北董村位於鎮政府駐地東南1公裡,S248省道東臨,擁有484戶、1120口人,黨員35人,耕地1500畝。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堤北董村以全國文明村創建為抓手,以鄉村振興為重點,建設「三治融合館」、打造高標準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村級黨校,深入強化思想引領、深入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和道德建設,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持續改善人居環境,形成「一強三治」的堤北董路徑,為全面推進基層治理,提供一種新探索。
自治為基,「為民做主」變成「由民做主」
「以前村民家家戶戶養豬為生,豬圈就在村裡的主路上,後來村民不以此為主業,破舊廢棄的豬圈堵住了村民家門,生活環境髒、亂、差。尤其是遇上下雨天,村裡到處都是泥,坑坑窪窪,只有牛車才能進來!」說到前些年村內綜合治理的頑疾,堤北董村支部書記張秀峰感觸頗深,「改造村居環境也是村民的迫切願望,後來我們召開村民議事會,理清頭緒,結合鄉村建設『三治』融合工作,拆除豬圈330餘個,清理垃圾8000餘方,新修公路3400米,實現了戶戶門前硬化。現在村裡環境好了,村民的幸福感也提升了!」
除此之外,耕地灌溉難也是堤北董村民頗為頭疼的一件事。從前,村裡水渠短,不能滿足所有耕地的灌溉問題,部分村民只能用抽水帶抽取地下水進行灌溉,但耕地離水源地距離遠,灌溉也就成了一件難事。而村委,也早已把水渠改造提上日程,改造前,支部書記張秀峰召集村議事會成員,邀請村民推選代表,一起商議改造內容。如今,水渠已經改造完成,由原來的1200米延長至現在的2000米,滿足了所有村民的耕地灌溉問題。
美麗鄉村要美得久,關鍵還要激發村民參與村級治理的積極性。堤北董村堅持以自治基礎,建立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開展村民自治試點工作。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1+153」治理路徑,「1」就是黨建引領,「153」就是在村內製定1份村規民約,成立「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鄉賢參事會、道德委員會、調解委員會」5個村民自治組織,組織動員群眾參與村內公共事務的治理,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協商格局,把村級事務的決策權交給群眾,推動村民自治向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方向發展。
「制定村規民約的時候,我們堅持從村情、民意出發,不搞一刀切。在具體制定過程中,確保既合法合理,又便於操作,充分吸納群眾意見建議,做到條條都由群眾商定、步步都由群眾參與,讓群眾明白『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違反後該怎麼辦』,這樣下來,群眾心裡才會有把尺子,才能自我約束。」楊安鎮黨委委員劉鑫告訴記者,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充分發揮了村民的作用,讓群眾代表和群眾組織參與到村規民約的宣傳、落實、監督工作中,使之內化為村民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形成互相監督、共同遵守的良好氛圍。
德治為先,讓鄉風文明新風蕩漾
德治,春風化雨。堤北董村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平臺,共築孕育文明的搖籃。成立堤北董村「味」你而來暖心志願服務分隊,開展「疫情防控」、鄰裡互助、扶貧助困、365暖流等系列志願服務活動,志願者積極參與到美麗庭院創建、潔淨扶貧、人居環境整治等多項工作中,以志願服務精神,潛移默化引導身邊人,讓村民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志願服務的力量,融入到文明實踐活動中。目前,堤北董村已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35場次。
「為倡導村民破舊俗、樹新風,我們訂做了30餘套紅白理事會服裝,並通過表彰大會讓紅白理事會成員上臺集體承諾踐諾,紅白事的形式和規格都有統一的規定,現在大家都能夠做到自覺遵守。」支部書記張秀峰說,每年還採取民主集中制的方式評議群眾道德行為,開展「好媳婦、好婆婆、文明家庭、美麗庭院」表彰,期間通過穿插提問鄉風文明有關問題並發放獎品,帶動村民向善向上、見賢思齊,提高村民對移風易俗的了解,訂做新時代文明實踐在楊安掛曆、鄉風文明小扇子300餘個,利用黨員活動日分發到村民手中,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鄉風文明、移風易俗在群眾中的知曉度。
堤北董村還開展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為主要內容的「四德工程」建設,建設「四德工程」宣傳室、宣傳廣場,全面開展「農家讀書會」、「道德規範進家庭」和「身邊好人」評選活動、「送溫暖、獻愛心」節日慰問活動和「四德工程」輪講活動,開展以「愛心」「誠心」「孝心」「責任心」為主題的道德文化活動,進一步發揮身邊典型的示範引領作用,起到「樹起一個點,帶動一大片」的效應,讓「四德」之光照耀到村莊的每一個角落。
法治為本,讓村民矛盾糾紛不出村
「以前,大家經常因為家長裡短的小問題鬧得不和氣。」堤北董村村民說,這幾年村裡充分發揮村黨支部的領導核心作用和村委會的主導作用,積極引導大家參與法治創建工作,現在村裡的關係現在變得和諧多了。據了解,堤北董村選擇村裡有威望、處事公正的村民組成矛盾調解委員會,解決了「家長裡短多,村民愛面子,政府盲目介入效果更差」的調解難點,用村民做村民的工作,構建「內消矛盾」的第一道防線。
堤北董村以法治為根本,以綜治調解委員會為突破,完善法律治理體系,促進村民和諧相處,維護村內穩定。堅持用好一村一名法律顧問,確保情理法相結合,讓「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打通法律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讓法律在村民心中「生根發芽」。
普法宣傳促進法治觀念深入人心,堤北董村持續開展普法教育:建立農村法律大講堂,定期組織開展法律法規巡迴講座和「送法下鄉」活動,依託農家書屋建立法律圖書專欄,引導群眾樹立依法治理理念,增強群眾法律素養。以此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推動村內幹部群眾形成親法、信法、學法、用法的行為自覺,強化法律在解決農村事務和化解矛盾問題中的權威地位。
「堤北董村還依託楊安鎮與濟南大學、德州學院、山東職業學院籤署的戰略合作協議,設立大學生實踐基地,目前開展順利,為未來人才的引進打好了基礎促進各類人才回村創業。接下來,堤北董村將繼續堅持『自治、德治、法治』的鄉村治理模式,並將以此為抓手,以全國文明村創建為契機,不斷探索完善鄉村治理的堤北董路徑。」堤北董村支部書記張秀峰說。
【來源:海報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