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是鼻炎可以分為許多種,過敏性鼻炎就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下面讓我院專家來詳細的為大家介紹一下過敏性鼻炎。
一、過敏性鼻炎的原因
引起過敏性鼻炎的因素有一下三個:
(一)遺傳因素
有變態反應家族史者易患此病。患者家庭多有哮喘、蕁麻疹或藥物過敏史。以往稱此患者為特應性個體,其體內產生IgE抗體的能力高於正常人。但近年有作者發現,孿生與普通人群中的發病率無顯著差異。
(二)鼻黏膜易感性
易感性的產生源於抗原物質的經常刺激,但其易感程度則視鼻黏膜組織中肥大細胞、嗜鹼性粒細胞的數量和釋放化學介質的能力。現已證實,變應性鼻為炎患者鼻黏膜中上述細胞數量不僅高於正常人,且有較強釋放化學介質的能力。
(三)抗原物質
刺激機體產生IgE抗體的抗原物質稱為變應原。該變應原物質再次進入鼻黏膜便與相應的IgE結合而引起變態反應。引起本病的變應原按其進入人體的方式分為吸入性和食物性兩大類。
二、過敏性鼻炎症狀
過敏性鼻炎根據發病有無季節性特點 ,臨場上分為季節性和常年性鼻炎:
1、季節性鼻炎
主要由花粉引起,故又稱花粉症。也有稱枯草熱,但與夏季枯草無緣,也無發熱,實為誤稱。
發病有顯著季節性是季節性鼻炎的臨床特點。患者每到花粉播散季節便開始發病。發病時眼癢,結膜充血,嚴重者水腫,以致誤診為常見的結膜炎。患者每日噴嚏陣陣,每次常連續數個之多。每日鼻塞,伴有大量水樣鼻涕,每天須換洗多次手帕。鼻癢難忍,不得不經常擠眼揉鼻。待花期一過,多數病人不治而愈。患者在第一年發病時常誤認為感冒或熱傷風,但第二年、第三年同一季節同一時間又患「感冒」時,才開始懷疑該病性質而求進一步診治。其另一特點是地區性。某些患者當遷移至氣候、地理條件不同的另一地區時,由於植物種類的差異可不發病,但過若干年後也可能由於當地某種花粉反覆致敏而再度發病。
2.。常年性變態反應性鼻炎
本型鼻炎主要由常年接觸的某些變應原引起,如室內塵土、屋塵蟎、真菌、動物皮屑、羽毛等,發病無季節性,但對真菌過敏者可有季節性加重。患者常年發病,症狀與季節性鼻炎相同,但總的程度不如季節性鼻炎重。患者眼部症狀較輕或無,主要是發作性噴嚏、鼻塞和流涕。
鼻鏡檢查 鼻黏膜外觀在常年性鼻炎無特徵性變化,可為暗紅色充血,也可色淡、蒼白或淺藍。但在季節性鼻炎,尤其夏季花粉症者,鼻黏膜常呈明顯蒼白、水腫。
鼻甲腫大,但不是所有病例都是如此。病史久者中鼻甲前端或下緣可出現水腫或息肉樣變。增生性腫大或水腫明顯的鼻甲,對1%麻黃素反應較弱。
三、過敏性鼻炎的治療注意事項
1、注意生活細節,減少過敏反應的生活細節
引起過敏症狀的物質稱做過敏原,在戶外(一般為季節性過敏原)和戶內(一般為常年性過敏原)均可被發現。
2、控制室內黴菌和黴變的發生
黴菌可以釋放孢子從而引起過敏症狀,廣泛存在於人們的各個生活角落,尤其是溼潤的環境中,如地下室及衛生間,一般黴菌的來源包括家用溼化器,浴缸,溼毛毯,淋浴房,花草,舊報紙,垃圾箱等。
四、過敏性鼻炎的中醫治療
1、吸鼻法:取煅魚腦石10g,冰片3g,研末和勻,取少許吸人鼻孔,每日每孔3次,交替使用。如鼻中發乾,塗少許麻油再吸人。
2、塞鼻法:將1%鵝不食草鼻液配以10%凡士林軟膏塗在紗條上,每個鼻腔放置1條,約15~20分鐘。
一般中醫鼻內點藥大部份是放有腐蝕性的藥物,也有病人的反應不錯。但我們常會看到因處置不當造成鼻腔內黏膜粘連的情形,反而會造成更嚴重之鼻塞。
四、過敏性鼻炎的治療偏方
1、肺氣虛寒,衛表不固
主證:陣發性鼻塞,鼻癢,噴嚏頻頻,清涕如水,嗅覺減退,早晚易發,畏風怕冷,遇風(寒)即作,容易感冒;氣短懶言,語聲低怯,自汗,面色蒼白,咳嗽痰稀或咳喘無力。舌質淡,舌苔薄白,脈細虛弱。檢查見下鼻甲腫大光滑,鼻黏膜淡白或灰白水腫,鼻道可見水樣分泌物。
治法:補益肺氣,固表護衛,溫肺散寒。
方藥:
偏於氣虛選用:玉屏風散加減:防風10克、黃芪30克(蜜炙)、白朮15克。若鼻癢如蟻行,可酌加僵蠶、蟬蛻;若噴嚏、清涕、語聲低怯者,可酌加人參、茯苓、山藥;若腰膝酸軟者,可酌加枸杞子、制首烏;若畏風怕冷、清涕如水者,可酌加桂枝、乾薑、大棗等。
或者玉屏風散合併加味蒼耳子:黃芪、白朮、防風、荊芥、蒼耳子、辛夷、白芷、細辛、薄荷、連翹、豆豉、炙甘草、生薑
偏於虛寒選用:溫肺桂枝湯《醫醇剩義》卷四:桂枝、當歸、茯苓、沉香、蘇子、橘紅、半夏、瓜蔞實、 桑皮。
2、脾氣虛弱,化生不足
主證:鼻塞鼻脹較重,鼻涕清稀,鼻塞不通,淋漓而下,嗅覺遲鈍。鼻塞,鼻癢,清涕連連,噴嚏突發,面色萎黃無華,消瘦,食少納呆,腹脹便溏,四肢倦怠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或膩,脈細弱無力。檢查見下鼻甲腫大光滑,黏膜淡白,或灰白,有水樣分泌物。(小兒過敏性鼻炎,多表現肺脾氣虛之證)
治法:益氣健脾,溫運中陽
方藥:可選用補中益氣湯《脾胃論》卷中
組成:黃芪、人參、白朮、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生薑、大棗 若腹脹便溏、清涕如水、點滴而下者,可酌加山藥、乾薑、砂仁等;若畏風怕冷,遇寒則噴嚏頻頻者,可酌加防風、桂枝等;若四肢不溫、畏寒腰痛者,可酌加肉桂、附子、枸杞子。
偏於肺脾氣虛,水溼泛鼻選用:參苓白朮通竅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黨參、茯苓、澤瀉各12克,苡仁、白扁豆、白朮、紅花、菖蒲各9克,陳皮、木通、燈芯各6 克水煎服。
偏於脾虛氣滯痰溼選用:香砂六君子丸《國典》組成:廣木香24克 西砂仁24克 炒黨參60克 炒白朮60克 茯苓60克 炙甘草30克炒廣皮30克制半夏60克共研細末,每料用生薑、棗子各30克,煎湯代水泛丸,如綠豆大,約成丸300克。每日二次,每次6克,食後開水吞服。註:常用於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而見的胃脘脹痛。
偏於脾胃虛寒亦可選用:理中湯或小建中湯化裁
理中湯:人參、白朮、炙甘草、乾薑
小建中湯:飴糖(30克)桂枝(9克) 芍藥(18克) 生薑(9克) 大棗(6枚) 炙甘草(6克)
3、腎陽虧虛,肺失溫煦
主證:鼻鼽多為長年性,鼻塞,鼻癢,噴嚏頻作,連連不已,鼻流清涕,量多如注。面色蒼白,形寒肢泠,小便清長,夜尿頻,腰酸腿軟,腰膝冷痛,神疲倦怠。婦人則宮寒不孕,男子則陽萎,遺精或見早洩。舌淡胖,舌苔白,脈沉細無力。局部檢查可見下鼻甲腫大光滑,黏膜淡白,鼻道有水樣分泌物。
治法:溫補腎陽,固腎納氣
方藥:可選用濟生腎氣丸《濟生方》卷四方加減。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藥滋補肝腎,共為三補;丹皮、澤瀉、茯苓降火滲溼,輔助上三補藥而為三瀉,以補而不膩;配以肉桂(枝)、附子以溫通腎中元陽,意在微微生火,即生腎氣也。牛膝、車前子意在導邪下行利水通調。若噴嚏多、腰膝酸軟者,可酌加枸杞子、菟絲子;若噴嚏、清涕,遇寒即甚者,可酌加黃芪、防風、白朮;若腹脹便溏、噴嚏、清涕者,可酌加白朮、黃芪、人參、砂仁。
偏於命門火衰,精氣虛寒選用:右歸飲 《景嶽全書》。
組成:大熟地60克,菟絲子9克、上玉桂6克(研末衝)、生五味3克(搗碎)、鹿茸6克、鎖陽9克、熟附片12克、果杞9克(酒炒)、川椒2克分(去閉口炒)、淮牛膝6克、淮山藥15克、固脂6克(核桃肉拌炒)。
4、肺經伏熱,上凌鼻竅
主證:本症型臨床少見,一般多見於鼻鼽初發,或由於稟賦體質過敏,常在酷熱暑天或由於熱氣引誘而發。鼻塞鼻脹,鼻癢或酸癢不適,噴嚏頻作,鼻流清涕,鼻竅肌膜腫脹,色紅或淡紅,全身可見咳嗽,咽癢,口乾煩熱,脈數或弦滑,舌質紅,苔白或黃。檢查見鼻黏膜色紅或暗紅,鼻甲腫脹。
治法:清宣肺氣,通利鼻竅
方藥:辛夷清肺飲《外科正宗》卷四方加減。方中黃芩、梔子、石膏、知母、桑白皮清肺熱;辛夷花、枇杷葉、升麻清宣肺氣,通利鼻竅;百合、麥冬養陰潤肺。合而用之,有清肺熱、通鼻竅之功。
組成:辛夷1.8克(包) 黃芩 山梔 麥門冬 百合 石膏 知母各3克 甘草1.5克 枇杷葉3片(去毛) 升麻0.9克
上藥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後1小時服。
禁忌:服藥期間及初愈後,須忌食辛辣厚味和魚腥發物,應斷厚味,戒急暴,省房欲。此外,若脾胃虛寒,大便稀溏,則不宜服本方
附:辛夷清肺散《觀聚方要補》卷七、辛夷清肺湯《喉症指南》卷四。
5、氣虛血瘀型
主證:主要為陣發性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明顯,鼻甲紫暗,舌暗紅有瘀點,苔白,脈澀。
治法:補氣通經,活血化瘀。
方藥:選用補陽還五湯《醫林改錯·卷下·癱痿論》。
組成:生黃芪 120g、當歸尾 3g、赤芍 5g、地龍 3g、川芎 3g、紅花 3g、桃仁 3g
偏於經脈阻滯血瘀選用:通竅活血湯《醫林改錯》卷上
組成:赤芍3克 川芎3克桃仁9克(研泥) 紅棗7個(去核) 紅花9克 老蔥3根(切碎) 鮮姜9克(切碎) 麝香0.15克(絹包)
6、外寒內熱型
主證:主要為陣發性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身熱,畏寒,頭痛、骨痛、遇風易作,口乾, 無汗,心煩,渴喜冷飲,大便乾結,舌紅,苔白中帶黃,脈沉數或緊。
治法:清肺散寒,平調寒熱。
方藥可選用:麻杏石甘湯加味: 炙麻黃6、 杏仁10、生石膏24、生甘草9、梔子10、黃芩10、蒼耳子6、辛夷花10、連翹15g
如肺熱甚,壯熱汗出者,宜加重石膏用量,並酌加桑白皮、知母以清洩肺熱;表邪偏重,無汗而惡寒,石膏用量宜減輕,酌加薄荷、蘇葉、桑葉等以助解表宣肺之力;痰多氣急,可加葶藶子、枇杷葉以降氣化痰;痰黃稠而胸悶者,宜加瓜蔞、貝母、桔梗以清熱化痰,寬胸利膈。
偏於外寒裡飲選用:小青龍湯《傷寒論》麻黃(去節)9、芍藥9、 細辛6、 乾薑6、 甘草炙6、 桂枝9、 五味子6、半夏(洗)9。
鼻炎專題: http://www.fh21.com.cn/wgk/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