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們,很容易對自然界的動植物產生共鳴,從它們身上看到某些特徵,來賦予感情,比如《詩經》裡就有「賦比興」的修辭手法。比如我們都知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等等,裡面的雎鳩和蒹葭,都是人們寄託情感的動植物。
這其實都可以反映出古代老百姓,在思想和生活方面的一些現狀。比如人們在也喜歡把人比作某種動物,如:虎父無犬子、麟子鳳雛、望子成龍等。《易林》中「麟子鳳雛」的說法,意思是麒麟之子,鳳凰之雛,比喻年輕的俊秀之人。
人們多以「麒麟兒」、「麟兒」、「麟子」等為美稱讚揚別人家的孩子。麒麟是中國的傳統瑞獸,古人把雄性稱麒,雌性稱麟,傳說麒麟出沒處,必有祥瑞,是吉祥如意的代表。民間更有麒麟送子的傳說,在晉王嘉《拾遺記》中有記載,相傳孔子誕生之前,有麒麟吐玉書於其家院,而孔子出生後,人們便稱他為「麒麟兒」。
「縱有麒麟子,難敵化骨龍」,就是一句傳了很久的俗語。據《禮記·禮運第九》記載:「麟、鳳、龜、龍,謂之四靈」。並且《春秋》中曾記載,孔子得知「西狩獲麟」,曾言「吾道窮矣」的故事,這大概類似龐統到落鳳坡就得知自己命不久矣。
所謂「麒麟子」一般都比喻才能傑出、品德優秀的男子,但是這樣的好苗子也得有個好的環境成長,俗話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難敵化骨龍」,「難敵」意為無法抵抗或不能預防。而「化骨龍」 到底是什麼?
化骨龍,本意即龍生九子裡的那個饕餮,因該種動物非常能吃,飢不擇食,因此是不好的象徵,所以民間有時謙稱自家的兒子,在有些地方自家孩子不聽話,調皮,搗蛋者,均以化骨龍稱呼。類似於「犬子」一樣。
也有另外一個傳說,化骨龍是指一種外形似魚的四腳生物,只是它有時會伸展出四隻小腳,但為免被人類發現身份而常將後腿收起,平時的外形與魚無異,有裝死的本領。若給它進入人體其四肢便會顯露出來,並將此人的骨骼盡化。當然這只是一種傳說,不過因為這個傳說可能被《鹿鼎記》作者看到,就有了「化骨綿掌」「化骨散」等說法。
「縱有麒麟子,難敵化骨龍」裡的「化骨龍」,一般指有壞毛病,懶散、不事生產,好吃懶做的人。就算再優秀的孩子,後天養成了這些毛病,也會像遇到化骨龍一樣,被消磨成一個不成器的人。
家長都有望女成鳳、望子成龍的想法。不過從古至今,關於教育孩子都是很麻煩頭疼的事,就算是《紅樓夢》裡的賈寶玉,可謂是十足的麟兒,但因為賈母等的過分溺愛,含在嘴裡怕化了,頂在頭上怕掉了,14歲了還在賈母懷裡鑽來鑽去,是「難敵化骨龍」的典型,古人的經驗很值得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