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快海水稻研發速度

2020-12-11 新華社新媒體

位於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育秧田。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供圖

新華社長沙5月15日電(記者周勉 張玉潔)今年5月初,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表示將鹽鹼地稻作改良試驗面積擴大到10000畝。這意味著,中國正在加快耐鹽鹼水稻的研發速度。

耐鹽鹼水稻俗稱為「海水稻」。2017年,由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等多家單位首次聯合進行了全國「海水稻」區域試驗,當時共有10多個品種通過。而在參與2018年試驗的三組共40個品種中,有28個通過試驗。

「一個品種從科學家的試驗田『走入』農民的生產田,需要經過初試、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審定之後才能種植。整個過程其實就是一次次『選優』過程。」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海水稻」首席專家李新奇告訴記者,區域試驗作為其中最關鍵的一堂「考試」,直接決定著中國今後用於實際種植的「海水稻」品種基數。

而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主持的萬畝鹽鹼地稻作改良試驗,就是要為這批已經嶄露頭角的「優等生」,找到匹配它們的最優種植方法。

研究人員在為耐鹽鹼稻作改良試驗進行播種育秧。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供圖

「萬畝試驗所使用的稻種,都來自通過區域試驗的品種。我們將試驗田設置在了5種不同類型的鹽鹼地中,包括東北、渤海灣、新疆、東南沿海等地。」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副主任張國棟說,去年部分小範圍的試驗數據令人驚喜,今年不僅試驗面積大幅增加,試驗參數也更苛刻,就是為了更好地模擬實際生產。

「我們定下的試驗目標是畝產達到300公斤,並且整個生長過程要順利。同時我們會研究哪些品種適合哪些區域,哪些鹽鹼地需要人為進行改良。」張國棟介紹,「除了鹽鹼地,中國還有很多質量不高的低產耕地,我們也可以通過這個試驗成果將它們改造成高產田,從而用於普通稻種植上。」

水稻育種專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表示,中國有約15億畝鹽鹼地,其中具備改造潛能的鹽鹼地面積在2億到3億畝之間。

2018年國家耐鹽鹼水稻區域試驗啟動會現場。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供圖

「這不是小數目,我們想先把其中1億畝利用起來,再逐步擴大。這不是任何一家科研機構能夠單獨完成的,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張國棟說。

事實上,這種局面正在形成。2017年,包括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廣東省農科院和中國水稻所在內的多家科研機構和相關企業組建了國家耐鹽鹼水稻區域試驗聯合體。隨後,聯合體制定了「海水稻」的區域試驗標準,接連進行了兩次全國性區域試驗。目前,生產標準也正在討論中。

研究人員在進行鹽鹼地土壤樣品化驗。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供圖

「可以說聯合體的成立加快了『海水稻』研發的步伐。」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產業處處長彭既明介紹,目前已有超過20家企業和科研單位在從事海水稻研究。除了2016年成立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外,同年,湖北還成立了武漢光谷海水稻生物技術研究院。

「海水稻」及其產業鏈體系也引起其他國家的關注。中國將在中東和非洲分別建立鹽鹼地稻作改良國際研究推廣中心。

相關焦點

  • 「海水稻」在深加速研發
    【深圳商報訊】(記者 張妍 通訊員 倪彬)8月31日,保持著應用最廣、種植面積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效益最顯著等多項全國雜交水稻良種紀錄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在深出席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簡稱「基因組所」)和中農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中農海稻」)聯合成立的「鹽鹼稻(
  • 「海水稻」被指名不符實 研發團隊:質疑觀點還停在早期研發階段
    近日,發表在科技日報的《「海水稻」名不符實 專家指出大規模發展灘涂種植缺乏現實性》一文引發廣泛關注。文章指出,我國著名水稻栽培專家凌啟鴻發表在《中國稻米》的《鹽鹼地種稻有關問題的討論》中提到,「海水灌溉種稻事實上不存在,『海水稻』是名不符實的偽命題。『海水稻』的名稱,過分誇大了耐鹽育種的作用,忽視了引淡水灌溉的基礎作用,會引起誤導。」
  • 袁隆平研發的北海千畝海水稻豐收了!好吃不?
    北海的這片海水稻大有來頭2018年該項目選址高坡村海水倒灌鹽鹼地和臨海灘涂建立基地並開展品種選育該項目是中國水稻雜交之父袁隆平院士根據廣西沿海鹽鹼地特點研發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與廣西有關方面聯合開發實施目前為廣西唯一一個利用沿海鹽鹼地實施的種養項目▲
  • 袁隆平的「海水稻」研發團隊與農村淘寶合作,幫助農戶實現脫貧
    近日,袁隆平領銜的「海水稻」研發團隊與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達成協議,「海水稻」團隊加入農村淘寶發起的「畝產一千美元計劃」,農村淘寶也將加入「海水稻」的中國稻米食味與品質研究院,雙方在電商脫貧領域展開全面合作。據介紹,我國目前約有鹽鹼地15億畝,分布在西北、東北、華北地區的多個省區。
  • 袁隆平與神奇的「海水稻」
    袁隆平,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創造了水稻畝產上千公斤的世界紀錄,其畢生追求的目標在於如何能夠讓水稻更高產。已經88歲的袁隆平不久前透露,他目前正在攻克雜交水稻的兩個難題,一個是雜交水稻大面積示範畝產1200公斤,而另外一個則是研發「海水稻」。
  • 環球時報記者探訪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杜拜試驗基地:一粒海水稻米...
    【環球時報報導 赴阿聯特派記者 景玥 黃培昭 曲翔宇】編者按:在「熱得流油」的阿聯種植「幸福沙漠中的海水稻」,這聽起來有點像「挑戰不可能」的任務,但「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帶領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做到了——他們在阿聯杜拜濱海沙漠地區的海水稻種植今年已獲得成功。
  • 袁隆平海水稻試種成功 脫粒後的海水稻長這樣
    測產專家和技術人員在稻田內收割海水稻。  脫粒後的海水稻長這樣。  自從袁隆平院士入駐青島國際院士港並設立海水稻研發中心,青島就與海水稻結下了不解之緣。今年5月份海水稻插秧後,經過153天的生長期,終於等來了一場大考——收割測產。
  • 99%的人誤解海水稻,3分鐘告訴你海水稻與轉基因的區別!
    點擊播放 GIF 0.2M一旦有新農作物研發出品,就躲不過「轉基因」的傳言,海水稻亦是如此,什麼是海水稻?海水稻是轉基因嗎?海水稻的營養成分有哪些呢?什麼是海水稻?海水稻就是耐鹽鹼水稻,耐鹽水稻是指能在鹽(鹼)濃度0.3%以上的鹽鹼地生長,它屬於野生稻與栽培稻之間的一個水稻品種。海水稻比其他普通的水稻具有更強的生存競爭能力,不但可以抗鹽鹼、抗倒伏,而且對抗澇、抗寒與抗病蟲害都存在非常大的優勢。
  • 中國黑科技:袁隆平研發海水稻,可多養活2億人,更綠色更營養!
    中國是全球糧食第一生產大國。但糧食多,人更多。中國的糧食生產遠遠供不應求,每年都要進口大量糧食。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地勢複雜,山川河流縱橫遍布。但我國還有15億畝內陸鹽鹼地。今天,小編就來講講中國的一項新技術,在鹽鹼地上種的糧食——「海水稻」。
  • 我國高產「海水稻」試種成功 畝產620公斤[組圖]
    9月28日,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工作人員對取樣的海水稻進行手工脫粒。金秋九月,黃海之濱,一片生長在鹹水中的特殊水稻已稻穗累累、壓彎枝頭。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新華社記者郭緒雷 攝 金秋九月,黃海之濱,一片生長在鹹水中的特殊水稻已稻穗累累、壓彎枝頭。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最高畝產為620.95公斤,大大超出了我們的預期!」
  • 「海水稻」長在海裡嗎?鹹嗎?——「海水稻」的這些事你不一定知道
    ——「海水稻」的這些事你不一定知道新華社記者袁軍寶、潘林青、王子辰最高畝產620.95公斤!28日,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白泥地實驗基地首批耐鹽鹼水稻收割測評,試種的「海水稻」在產量上取得重大突破。「海水稻」是長在海裡的嗎?「海水稻」鹹嗎,口感如何?都是誰在照料這些「海水稻寶寶」?記者走進位於青島市李滄區的白泥地實驗基地,帶你了解這些關於「海水稻」的「趣事」。
  • 袁隆平海水稻示範項目青島開工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帶領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5日啟動萬畝耐鹽鹼超級雜交水稻示範種植項目,工人們當日率先對位於青島市城陽區的5000畝鹽鹼地進行開墾整理,數百臺現代農業機械正在同時作業,千畝鹽鹼地從一片荒蕪變身春耕熱土。
  • 科技日報:浮誇之風吹歪了海水稻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白泥地實驗基地,工作人員正在起秧,為插秧做準備。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 圖「網紅」海水稻最近遇上了麻煩。海水稻是袁隆平院士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的一種耐鹽鹼水稻,研發主陣地在青島。今年,它已經開始了全國大範圍試種。
  • 海水稻科研推廣迎來關鍵之年
    來源:經濟日報日前,由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團隊組織發起,山東青島、山東濰坊、青海格爾木、浙江溫州四地同時啟動海水稻全國聯合插秧活動,多處鹽鹼地開始孕育豐收的希望。在海拔2800米的格爾木市河西農場,經過多天插秧,海水稻的試種植面積達到28畝。這是海水稻首次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試種植。據了解,袁隆平海水稻團隊針對格爾木獨特的自然條件,通過自主研發技術、優化最優配比,運用水稻耐鹽鹼試驗、耐寒試驗、耐旱試驗等方法專門培育出了高原寒地海水稻。6月初,溫室大棚裡培育出的海水稻被移栽到鹽鹼地中。
  • 新疆:海水稻喜獲豐收 畝產548.53公斤
    央視網消息:今年是海水稻連續第3年在新疆試驗種植。這兩天,新疆喀什嶽普湖縣的300畝海水稻試驗基地迎來了開鐮收割。在嶽普湖縣巴依阿瓦提鄉,測產驗收專家組對今年的海水稻進行了田間測產。2018年起,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將海水稻品種和配套技術在新疆試點推廣。種植期間,鹽鹼水通過暗管排鹽技術排出,處理後再循環利用灌溉稻田,並結合多種灌溉方式進行試驗,土壤中的含鹽量大大降低,解決了當地鹽鹼地難以種糧的困擾。
  • 中國十萬畝海水稻平均畝產超千斤
    在濰坊市寒亭區海水稻三產融合示範基地,專家組成員在測產中。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新華社濟南10月17日電(記者吳書光)今年10月16日是第40個世界糧食日。當天,在渤海萊州灣畔的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海水稻三產融合示範基地,滿田金黃,稻香撲鼻。中國農業專家對這片國內種植面積最大的5萬畝海水稻進行產量測評,測評結果為每畝產量625.3公斤。
  • 海水稻首次種上青藏高原
    海水稻首次種上青藏高原 2020年06月09日 05:43:06 來源:新華社 記者 王豔   新華社西寧6月8日電 (記者 王豔) 6月8日,在海拔2800米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河西農場,經過4天插秧,海水稻的試種植面積已經達到28畝。
  • 袁隆平團隊在柴達木盆地鹽鹼地試種「海水稻」
    這是袁隆平團隊試種的高寒耐鹽鹼水稻,又稱海水稻。海水稻是一種介於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間的,普遍生長在海邊灘涂地區,具有耐鹽鹼、抗澇、抗病蟲害,抗倒伏等特點的水稻。而地處柴達木盆地核心區的格爾木市擁有特殊的地理條件,可以試種海水稻。
  • 青海這裡長出「海水稻」
    格爾木試種的「海水稻」長勢喜人!5月7日,記者在格爾木高科園試驗大棚內看到,「海水稻」已經長出嫩綠的秧苗,一棚秧苗如綠色的地毯般鋪展開來,長勢喜人。記者從格爾木市農牧和扶貧開發局獲悉,開展前期鹽鹼地改良及高寒耐鹽鹼水稻(以下簡稱「海水稻」)高產技術研究項目,目前部分品種長勢良好。
  • 海水稻讓「農業荒漠」變「良田」
    陳日勝教授對海水稻結子情況進行分類,並做好記錄。在臺山市海宴鎮南豐村,今年早造新種下的海水稻煥發出勃勃生機。5月26日,海水稻發現者、「海稻86」的持有者陳日勝教授如往常一樣來到臺山市海宴鎮南豐村,查看今年早造新種下的海水稻。高高矮矮的稻苗一片綠色,煥發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