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汙染。圖片來源:暱圖網
近年來,我國的很多河流都面臨著水汙染問題,一些流域的汙染狀況觸目驚心。水汙染不僅導致流域生態系統的健康每況愈下,流域的水生物種逐漸消失遁跡,而且已經嚴重影響到人類的健康,並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和擔憂。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推進,隨之而產生的數量龐大的汙水處理需求也將更加緊迫。
近年來,我國河流汙染事件頻繁爆發。2010年7月,福建發生紫金礦業有毒廢水汙染事件;2011年8月,雲南曲靖南盤江發生工業廢水汙染事件;2012年1月,廣西龍江發生鎘汙染事件;2013年山西濁漳河發生汙染事件;近日又爆出山東濰坊深層地下水汙染事件。不僅僅是這些見諸報端的河流,我國的其他很多河流都面臨著類似的汙染問題,一些流域的汙染狀況觸目驚心,一些河流與露天下水道無異。
水汙染不僅導致流域生態系統的健康每況愈下,流域的水生物種逐漸消失遁跡,而且已經嚴重影響到人類的健康,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和擔憂。河流水汙染問題已成為當前不得不高度重視、直面的重大問題,而且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推進,隨之而產生的數量龐大的汙水處理需求也將更加緊迫。本文基於對國際河流汙染治理案例的調查和我國水汙染形勢與趨勢的分析,提出應從加強流域管理的角度全面控制我國水汙染問題,促進人水和諧。
國際河流汙染治理典型案例
1.歐洲萊茵河水汙染治理。
德國的萊茵河是目前世界上跨界流域治理汙染最成功的一條河流。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初,萊茵河受工業汙染水質惡化,直到80年代初,萊茵河一直被稱為「歐洲下水道」。對萊茵河汙染的治理工作始於20世紀50年代,但最初的40年治理效果甚微,直到1986年瑞士化工廠汙染事件以後,萊茵河流域各國才開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治理汙染。經過長期的治理,萊茵河恢復了原有的清澈。萊茵河水汙染治理採取的管理措施包括:
(1)成立流域各國參與的萊茵河流域保護國際委員會,設立由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組成的觀察員小組,以及水質工作組、生態工作組和排放標準工作組等工作機構,確保水汙染治理舉措的落實。
(2)建立9個國際監測斷面和7個國際監測與預警中心,一旦有水汙染事故發生,發生地所在的國際監測與預警中心即刻發布預警信息,並詳細監測記錄汙染事件發展進程。
(3)各國制定河流保護相關制度措施,包括限期和分期推行無廢水或少廢水的生產工藝,安裝廢汙水生物淨化裝置;改進公共汙水的處理,增設下水道網,最大限度地提高廢汙水的淨化率和循環利用率;從質和量上保證飲用水及其他用水質量;加強對工業、農業和居民廢水、汙水的管理,徵收排汙費等。
2.英國泰晤士河水汙染治理。
泰晤士河被稱為英國的「母親河」,在19世紀前半葉和20世紀前半葉,泰晤士河出現過兩次水質嚴重惡化的時期。整治恢復泰晤士河的工作前前後後共用了約120年的時間,現在,泰晤士河被認為是世界上通過首都城市最清的河流。泰晤士河水汙染治理採取的管理措施如下:
(1)對泰晤士河實施統一管理,把全流域劃分為10個區域,合併200多個管水單位而建成一個新水務管理局——泰晤士河水務管理局,按業務性質作了明確分工,集中統一管理,合理、有效地保護和開發利用流域水資源。
(2)制定和完善水汙染防治相關法律法規,如1968 年實施的《防汙法案》,對向泰晤士河排放工業和生活廢水的行為及其監控制度均作了嚴格的規定,嚴格控制河水含汙量。
(3)1989年英國實施水務體制改革,對包括泰晤士水務管理局在內的水務局進行私有化改造,成立大型流域性供水公司,負責本流域的供水和汙水治理,此舉被歐洲譽為「水業管理體制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3.美國德拉瓦河水汙染治理。
處於美國東部的德拉瓦河在20世紀中葉曾受到嚴重汙染,1964年啟動德拉瓦河流域研究計劃,1968年治理行動啟動,1975年水質已達到要求。德拉瓦河水汙染治理採取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
(1)1964年成立德拉瓦河流域綜合研究委員會,全面調查研究河流汙染問題,提出了投資少、收益大、技術合理的治理規劃方案。
(2)對全流域水質和汙染源進行監測,開展治理成本的調查分析,提出汙染防治對策的客觀評價。
(3)從汙染源現狀出發,將整條河流劃分為五個區域,提出不同河道的水質目標。分區目標符合河流自淨規律,並充分利用了水體降解汙染的能力,同時,使治理費用大大降低。
4.日本琵琶湖汙染治理。
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淡水湖,二戰之後隨著經濟高速增長,琵琶湖地區以及下遊地區的用水需求急劇增加,湖體的水質也逐漸惡化。為了改變琵琶湖的水質狀況,保障用水需求,日本政府加強了對琵琶湖流域水汙染的治理工作。雖然琵琶湖的治理未達到最初設定的目標,但其管理模式值得借鑑。
(1)建立了由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水資源相關管理部門組成的自上而下的管理體系和協作體制,由於琵琶湖的重要性,相關省廳設有專門的琵琶湖管理機構,琵琶湖所在的滋賀縣也設有縣級保護管理機構。
(2)制定和實施長期保護規劃,在1997年結束了長達25年的琵琶湖綜合開發計劃之後,經過總結與調整,於1998年重新制定了長達22年(1999-2020年)的琵琶湖保護戰略規劃——《母親湖21世紀計劃》,該規劃要求在2020年使琵琶湖的水質恢復到20世紀60年代前期的水平。
(3)形成以流域為單元、政府主導與全民參與的琵琶湖綜合管理體系,從琵琶湖流域的整體性協調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將琵琶湖流域分成7個小流域,分別設立流域研究會,組織居民、生產單位等代表參與綜合規劃的實施。
我國流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河流水汙染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流域水資源管理不善導致的。儘管我國在流域水資源管理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現行的流域管理面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1)流域管理的理念落後,流域管理仍主要停留在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單目標階段,缺乏流域可持續管理的新理念;
(2)流域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不完善,流域管理的市場機制手段缺乏,制度建設滯後於實踐應用;
(3)流域管理相關部門的定位與職能不清,職能交叉與缺位並存,缺乏跨部門、跨地區的有效協調機制;
(4)缺乏有法律地位和實踐操作價值的流域多目標綜合規劃,流域管理的規劃目標第一,流域管理的短期行為嚴重;
(5)利益相關方及公眾的參與度不夠,流域公眾往往是流域人為環境災難的無助的直接受害者;
(6)流域管理的科學研究和知識創新對流域管理實踐的支撐不足。
加強我國流域管理控制水汙染問題的對策建議
1.從流域生態系統健康和人類福祉的角度加強流域綜合規劃,作好長期工作準備,將水汙染控制與治理作為未來20年內最重要的環境工作之一。
研究制定科學的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是實現流域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維護流域生態系統健康的根本選擇,全面的、科學的、可持續的流域綜合規劃有助於從根本上遏制水汙染惡化趨勢。參照國外經驗,如果我們在未來20年內,從理念和技術上,降低水的利用,減少汙染水體的排放,再依靠水體的自然淨化和更新機能,我國可能仍需要30~50年才能將全國大部分流域的水質恢復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水平。我國的流域綜合規劃需要從理念上真正重視流域生態系統健康,從具體舉措上加強水汙染控制與治理的執行力。
2.加強流域水資源管理理念的創新,建立流域層面符合水資源價值和治汙成本的水價機制、水權交易和排汙權交易體系。
創新的、合理的水權、水價、稅收、水交易、排汙費和排汙權交易等經濟手段在流域水資源管理實踐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助於從源頭上遏制水汙染趨勢:增加用水(特別是額外用水)成本,減少汙染水的來源;增加排汙成本,減少汙染水的排放。需要在流域層面上建立充分體現水資源緊缺和治汙成本的水價機制;合理引入市場手段,建立排汙權交易機制等。
3.加強流域管理法律法規的設計與執行,建立我國各大流域及其支流的統籌的水質監控和排汙管理制度,確保水汙染監控與治理工作協調一致、紮實高效。
水汙染問題不是單一的問題,既關乎居民生活質量和人體健康,也關係到不同流域之間的政策協調,以及幹流支流之間、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和上下遊之間的利益協調。法律和政策手段是流域水資源管理的最有效且最重要的手段,通過制定主要流域的流域管理法規可以從組織上理清國家、省、地方和流域管理機構之間的關係,加強流域管理機構的權威,增強流域管理工作的執行力,這是值得高度關注的戰略問題。另外,制定像萊茵河的「鹽類協定」、「化學物協定」等專門化的工作機制,確立並保障公眾參與機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具體舉措。
4.通過開展流域層面的多學科與跨學科綜合研究,揭示水汙染和水治理的機理,梳理水汙染問題與流域其他問題的關聯,確定水汙染治理的根本性舉措。
對流域這樣一種複合的水文、生態和經濟系統,僅僅依靠水利科學的理論知識是不能滿足實際需求的,必須加強水文水資源科學、社會經濟學、生態學、環境科學、地質學、數學和化學等多學科之間的交叉運用和融合,才能揭示水汙染機理,制定科學有效的治理方案,並據此組織有針對性的科學攻關與技術研發工作,支撐相關規劃、制度和行動的科學決策。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蘭州分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