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藏!三分鐘教你如何玩轉潮州古城
正月春節前後正是旅遊的大好時光,俗話說得好:來廣不來潮,白白走一遭。相信來到潮州的許多朋友們都會有一種不知道從哪個地方玩起比較好的感覺?別急,居浦君今天就用三分鐘來教你如何玩轉潮州古城,請速藏分享給更多的小夥伴哦。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嶺海名邦
中國有56個民族,有人說潮州人是「第57個民族」,因為漢族當中,有自己語言、全套獨立風俗乃至全套文化符號的,只存在於潮州(潮汕地區)。
古城樓
【歷史】
潮州歷史悠久,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考古材料證實,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遠古時代,土著畲族先民便創造了口頭文學——畲歌仔。潮州的先民屬閩族和閩越族。自秦漢以後,中原漢族後裔大部分從閩南的莆田遷入潮州。潮汕為閩越地,自秦漢 為了削弱閩越,將閩越拆分,潮州劃給南越,北宋地理全書 《輿地廣記》則記載潮州為閩地。明代官方典籍《永樂大典•風俗形勝》:「潮州府隸於廣,實閩越地,其語言嗜欲,與福建之下四府頗類, 廣、惠、梅、循操土音以與語,則大半不能譯,惟惠之海豐與潮為近,語音不殊,至潮、梅之間,其聲習俗又與梅陽之人等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定南越;設郡,地域分別屬閩中郡、南海郡,載入版圖,但此時到唐朝今天的潮州汕頭一帶漢族人稀少,從唐朝後期開始漢人數量才有較快增長。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屬南海郡揭陽縣地,潮州最早的建制始於東晉鹹和六年(331年)在南海郡東部析置東官郡,東晉義熙九年(413年)分東官置義安郡。這義安便是潮州的前身。義安郡這個名稱一共使用了260年。
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全國撤郡設州,義安郡屬循州之義安縣,是年,升立州,因地臨南海取「潮水往復之意」,首命名「潮州」,義安縣為州治。 隋朝開皇十二年(592年),劃入福建。 「潮州」名稱的正式出現,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以後1400多年來,基本都是沿用這個名稱,然而這個名詞的使用卻有些波折。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全國罷州復郡,潮州復改為義安郡,隸東揚州,再次劃入福建;唐武德四年(621年)第二次稱潮州。武德五年(622年),在循州設立循州總管府統領循州、潮州、韶州三州之軍戎。
唐貞觀元年(627年),因山川形便,置十道用以監察,那時潮州屬嶺南道。唐貞觀三年,西元629年再次劃入福建,隸屬江南道福建觀察使。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割泉州南部(此時泉州州駐地為今天的福州,今天的泉州在唐朝久視年間(西元700年)才最後定設州,前面幾次裁撤)和潮州一小部分,設置了漳州。此時,潮州的疆域還包括如今的興寧地區,可以說,東到漳州,北到江西贛州(東、北界址大致與今天的廣東省與福建省、江西省界址相同),南到大海,西到循州(今惠州)。唐景雲二年,西元711年,再次劃入福建,潮州先後隸屬江南道福州都督府, 閩州都督府和福建經略使。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全國改州為郡,潮州因此易名為潮陽郡。唐開元十年,西元751年,從隸屬江南道改為嶺南道管轄。直到唐肅宗乾元元
年(758年),才由再度改稱潮州,至此潮州之名完全定型。
古城潮州的老街,滄桑破舊中彰顯古樸韻味
老街
老房
門邊上的藝術
古井
古井群
曾經精美的壁畫,經過歷史的洗禮,已殘跡斑駁
【特色景點】
潮州八景
潮州八景舊時有內外之分,內八景是指於古城街巷之間,而外八景則指城外韓江兩岸。由於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內八景已逐漸湮沒,現在人們所說的潮州八景是指外八景,即「鱷渡秋風」、「西湖漁筏」(原西湖與韓江相通)、「金山古松」(曾名「馬丘松翠」)、「北閣佛燈」、「韓祠橡木」、「湘橋春漲」、「鳳臺時雨」、「龍湫寶塔」(原位於北閣對面江心,現仍存遺址)。
湘橋春漲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於潮州市東門外,在韓江之上,古為溝通韓江兩岸的重要橋梁。為古代閩粵交通要道。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為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座啟閉式浮橋。中國古代橋梁的建築藝術,有不少是世界橋梁史上的創舉,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
「湘橋春漲」是「潮州八景」之一:時當暮春三月,韓江水漲,河面增闊,湘子橋東西段中間十八梭船連成一線,真似長龍臥波。觀上遊兩岸的滴翠竹林,下遊仙洲盛開的桃花和沿江的綠柳都象浮在水面,景色宜人,一似三湘,有詩讚道:
湘橋春漲水迢迢,十八梭船鎖畫橋。
激石雪飛梁上鷺,驚濤聲徹海門潮。
鴉洲漲起翻桃浪,鱷渚煙深濯柳條。
帶長虹三月好,浮槎幾擬到層霄。
關於「廣濟橋"和"湘子橋",民間還有這樣一個神話傳說:韓愈時常登東山門(即今筆架山)遊玩。但深感過江之苦,便請他的侄孫韓湘子和廣濟和尚一起造橋。
韓湘子造東面一段橋,請八仙來幫忙。韓湘子親自去鳳凰山取石,把石頭都變成黑豬,一路趕來,但最後一群豬剛趕到鳳南時,給一個孕婦識破,怪叫起來:石頭怎會走路!一句話洩破了天機,石頭再也趕不動了,因此韓湘子負責的那東面最後幾墩沒有修起來。
廣濟和尚造西南一段橋,也請來十八羅漢幫忙。他親自去桑浦山開取石頭,把石頭點化成群烏羊,一路趕來。但當最後一群烏羊趕到半路時,碰到當地一個惡霸地主,存心想奪取這些羊,便說:「你這和尚哪來的羊呀!分明是我家的。」廣濟和尚被糾纏得不耐煩,便說:「既然是你家的羊,便趕到你田裡去吧!"地主把羊一齊趕到他自己的田裡去,卻變成一座座烏石山,把地主的良田壓掉了。相傳這就是浮洋烏洋山的由來。
因此,最後一批黑豬,烏羊沒有及時趕來,中間一段橋便沒法修攏。怎麼辦?天又快亮了。八仙中何仙姑只好將手中的蓮花瓣拋向江心 化成十八條梭船;廣濟和尚一見,立即拋下禪杖,化成一根大藤,把十八隻大船拴住,成為浮橋。這樣,人們為紀念仙佛合力造橋的功績,便把此橋既稱為「湘子橋」,又叫「廣濟橋」。
梭船連接時間梭船連接
潮州民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臺廿四樣,二隻鉎牛一隻溜」,唱的就是湘子橋的歷史風貌。
廣濟橋上樓臺
湘子橋
廣濟門城樓
廣濟門城樓坐落在湘子橋西端,是潮州城的主要標誌。廣濟門城樓原稱「廣濟樓」,也稱「韓江樓」,民間俗稱「東門樓」。廣濟樓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歷代均有不同程度的維修,民國廿年(1931年)重修。
這是立在廣濟門城樓前南側的韓江南北堤標誌:「堤鎖韓水,江濱攬勝」。
二、韓祠橡木
跨過廣濟橋,迎面便是蜿蜒起伏的筆架山,山上巖石層疊,蒼松翠柏,濃蔭蔽日,沿中峰石階直上山腰,莊嚴靜肅的韓文公祠便聳立在眼前,這裡便是「韓祠橡木」的勝地。
筆架山原名雙旌山,因形似筆架遂稱筆架山。韓文公祠位於筆架山中峰的雙旌石下。相傳韓愈貶任潮州刺史時,常登此山,築亭遊覽,並親手植下橡樹。後人敬仰韓公,將筆架山稱為「韓山」,將亭稱為「侍郎亭」。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軍州事丁允元認為韓公嘗遊於此並手植橡木,韓公之祠應遷建於此,所以將城南七裡的韓文公祠遷至今址。
韓文公祠的建築簡樸雅致,牆壁全是水磨磚砌成,祠內分前後二進,並帶兩廊,後進升高七尺,有石階可登,正中供韓愈塑像。祠內石柱多刻對聯,四壁環立歷代碑刻四十面,詳載韓愈貶潮史跡和該祠興廢情況。
筆架山
侍郎閣
韓文公祠
先人留下的石碑
允元亭
三、金山古松
金山屹立於城北韓江之濱,高約金黃四十餘米,狀如覆釜,為潮州古城後枕,與西面的葫蘆山,東面的筆架山形成潮城的三面屏障。
金山古松,原名馬丘松翠。因宋末摧鋒寨正將馬發,率領潮州人民奮起抗擊元兵侵潮,後元將收買南門巡檢黃虎子為內應,攻陷潮州城,馬發「收殘率百餘人入保子城(即金山)。度不可為,令妻子自縊死,發自鴆」,滿門殉節,全城人民在元兵屠城過程中幾遭殺盡。後人為紀念馬發和潮州人民抗元,在金山上修築馬發墓,並植蒼松翠柏,以喻高風亮節。鄭蘭枝有詩讚道:
金山北枕起高峰,萬古凝蔭一棵松。
矗矗凌雲懸百尺,青青耐雪度三冬。
風亭積翠飛層堞,虎石吹濤逐晚鐘。
長峙海邦標勁節,滿林秋色入望濃。
四、鳳凰時雨
鳳凰臺位於潮州城南郊的老鴉洲(後稱沙洲島或鳳凰洲)北端,明隆慶二年(1568)潮州知府候必登倡建。鳳凰臺是鳳凰洲公園的主體建築,該臺因立於洲頭,歷史上屢遭洪水猛浪之厄,這次重建前所存殘跡為民國初年所修,臺上是一座四柱、單簷歇山頂水泥結構的亭臺,與原貌相差甚遠。
現重建的鳳凰臺由臺體和閣亭兩部分組成,坐南朝北,高達四丈多。臺體中首層石座為高臺,高達丈八。二層為明臺,高約丈八,亭閣高達丈七,由8根簷柱及12支門柱支撐,屋面是一個三開間,中間高,兩側低,成三山式的造型。由屋面高低不同的兩個層次,產生出前後六面簷口,兩側二面簷口,勾勒出八面簷花。高低錯落,簷牙高築,峻凌飄逸,堂皇壯觀,再現了鳳凰臺的本來面目和迷人的風採。亭閣上的「鳳臺時雨」、「中流砥柱」等牌匾與木質結構、明式拱鬥和屋面的傳統青瓦相映襯,統一和諧,文氣斐然。若從遠處欣賞,則有如古人所說的「煙雲開罨畫,燈火見樓臺」,美不勝收。
鳳凰臺以借景著稱,潮州八景之一的「鳳凰時雨」,指的就是這裡夏季乍雨乍晴、神幻莫測的時雨美景。在那乍雨乍晴的時節,江上奇景,千變萬化,有時薄雨疏疏,江面輕煙淡淡,帆影穿梭;遠望湘子橋,煙雨濛濛,車水馬龍,宛如海市蜃樓;仰視筆架山,輕雲渺渺,山上樓閣籠罩在薄紗之中。晴天烈日,時雨驟降,好似萬斛銀珠從天拋灑,陽光輝映雨點,又如千幅珠簾憑空搖蕩,令人流連忘返,心曠神怡,疑入仙境。清乾隆進士鄭蘭枝的詩,把這個景點描述得淋漓盡致:
鳳城郊外聳層臺,時雨霏霏渡水來。
雲鎖湘橋疑海市,煙迷筆嶺憶蓬萊。
一天銀竹侵朱檻,八面簷花點碧苔。
雯後山川多景色,老鴉洲上好徘徊。
五、龍湫寶塔
原指潮州城北面韓江河面的小沙洲上,建於宋代的石塔。塔下有蔥鬱繁茂的樹林,有雅致幽靜的寺院,與車周的景物相輝映,構成一幅美妙綺麗的風景。初時名為「塔院維舟」,以遊艇常喜系纜於此命名。又因塔邊有「龍湫泉」,因之又名「龍湫寶塔」。從前觀賞此景,可見古塔屹立江中,與意溪遙遙相對,江水環繞小洲。若登塔眺望前方,可見湘橋如長虹橫貫江上,後面是高接雲空的鳳凰山,右邊是炊煙嫋嫋的鬧市,左邊是一片廣闊的綠野鄉村。走進寺院,則見寺僧焚香禮佛,敲鐘弄鼓,別有一番風味。夜間則遊艇如梭,通宵不息。每當月夜,遊人或系艇塔邊,飲茶抒懷;或仰臥舟中,默數那滿天星鬥,聆聽潺潺流水或掀簾觀賞江上悠悠飄去的浪花,實在悠閒自得,其樂無窮。正如鄭蘭枝所描寫的:
古塔崢嶸鱷水頭,瀠洄院落好維舟。
帆藏燈影三更月,纜系鐘聲五夜遊。
停棹不妨風瑟瑟,開窗正愛浪悠悠。
幾層磴道遙望處,一幅江城入畫秋。
六、鱷渡秋風
在潮州城外韓江北堤中段,有個古渡口,叫鱷渡。古時候潮州鱷魚為患,故韓江原稱之為鱷溪(惡溪)。相傳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刑部侍郎韓愈刺潮,因聞鱷魚為患,危害人民的性命財產,遂於是年四月二十四日在上述渡口設置祭壇,「以豬一羊一投惡溪之潭水而祝之」,潮人因此稱該渡口為鱷渡。這裡是韓江上遊最寬闊的江面。每年秋天,這裡的景色最為迷人:藍色的晴空映襯著片片白雲,秋風吹皺了平靜的江水,堤上魁梧筆直的木棉樹沙沙作響,斷斷續續落下的幾片黃葉,緩緩飄在遼闊的江面上。鼓滿白帆的船兒徐徐飄蕩,任意東西,顯得格外舒暢,自由自在。有詩讚道:
輕舟渺渺逐清風,載向西來復向東。
人立晴波秋水綠,葉飛遠浦晚霞紅。
一溪爽籟韓潮闊,兩岸涼飈鱷渡空。
自是祭文神妙處,於今歌詠在江中。
七、西湖魚筏
西湖魚筏是秀麗壯觀的西湖景色中最富有詩意和惹人慾醉的絕妙景致,因魚筏出沒於瀲灩空濛,變幻無窮的湖光水色之中而得名。
每當夏初,湖水浸溢湖邊石堆,青蔥的樹木,別致的亭閣,倒映在波平如鏡的湖水中,岸畔柳條隨風搖曳,遠處蓮池散發著陣陣清香。十幾隻漁筏,浮泛湖中,拋網捕魚,過後則泊聚湖邊,漁人在筏上曝網曬衣,飲酒談笑,充滿一片平靜歡樂的景象。
秋日裡的西湖景色更迷人,水清可鑑,遊魚如梭,漁筏飄蕩湖心,忽聚忽散,山樹橫映水底,影動波搖,若遇小雨疏煙,湖面一片空濛。幾對漁筏若隱若現,拋網收網,儼似一幅天然彩畫。當這秋色方濃的時刻,藏身於湖邊柳蔭或釣臺之上,觀魚垂釣,更是饒有風趣,邑人鄭蘭枝觸景生情賦詩云:
芳塘如鑑正清兮,漁筏隨風看不迷。
幾朵蘆花浮水淨,半竿山日落湖低。
鷺飛磯上霜千點,魚織波心絹一溪。
自有釣臺堪寄興,載將秋色過城西。
昔日西湖的每個景均有一個雅稱,如「古洞佛燈」、「水仙夜月」。「梅莊新雪」、「紫竹鐘聲」、「釣臺秋色」等等。這些景點現在雖然多數無跡可尋,但那些動人的傳說仍為人們津津樂道。
這座位於西湖公園湖畔上的「涵碧樓」,建於1922年,是一座臨湖的雙層小樓房。抗日戰爭時期被毀,1964年重建,郭沫若題額「涵碧樓」。國民軍第一次東徵時此樓曾是黃埔軍校(學生軍)辦事處。南昌起義軍入潮時,賀龍部第三師司令部也設在這裡。周恩來、賀龍、彭湃、周逸群等均曾在這裡進行過革命活動。現為《潮州七日紅》陳列室和潮州市革命紀念館。
八、北閣佛燈
北閣原是金山東面山下的一組樓閣的總稱。這裡東臨急水直下的韓江流水,登臨北閣,北堤上的「鱷渡秋風」,隔江相望的「韓祠橡木」,韓江下遊的「湘橋春漲」,「鳳凰時雨」諸多勝景歷歷在目;俯覽韓江,江流滔滔,白帆點點。相傳閣前佛燈,夜間金光四射,江面上從韓江上遊十五裡的鹿湖,下遊至急水塔,陸路東從饒平的南武棟,南至潮州市浮洋,均可望見燈光,為韓江夜航的標誌。
北閣景區,闢建於宋,形成於明,歷代均有興廢,解放前夕已盡遭毀塌。新的建設時期,通政人和,百廢俱興,這一湮沒已久的勝景又得到重建。整個景區依山傍水,自下而起,高低錯落,雄偉壯觀。新建的玄天閣,黃瓦紅牆,重簷翹角。九十八高齡的著名書法家秦鄂生為玄天閣題匾並重書對聯:「一江壁立擎天柱,百道泉飛絡地維」。閣內重塑真武帝的藝術造像。閣旁聳立石佛燈一座。閣下山坡是韓江樓,為雙層建築,上作觀賞之用,下供關羽、關平、周倉塑像。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饒宗熙先生為樓題匾,重書對聯:「忠貞亙萬古而有光,何用別求白日;義勇垂兩間於不泯,即此便是青天」。韓江樓的南面闢建迥瀾亭,亭刻對聯為:「折地河聲奔足低,脫天峰影落城頭。」再現了鄭蘭枝當年詠嘆的景象:
城北煙林閣幾層,琉璃座上看燃燈。
一痕隱射青天靜,半點長隨白日凝。
影什晨星懸古剎,光分夜月掛崗陵。
梵宮自是長明鏡,照徹韓潮萬象澄。
開元寺
開元寺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區開元路。建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元代稱「開元萬壽禪寺」,明代成「開元鎮國禪寺」,清代以後「開元鎮國禪寺」與「開元寺」並稱,該寺自建立以來,歷代均有維修。現寺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整座寺院保留了唐代平面布局,又凝結了宋、元、明、清各個不同朝代的建築藝術,香火鼎盛。 「文革」期間,開元寺曾遭嚴重破壞,1982年海外僑胞、港澳同胞捐資,進行全面維修,使開元寺重現昔日風採。
天王殿前經石幢
開元寺的撞鐘
開元寺亭廊
己略黃公祠
己略黃公祠是一座名副其實也有體現。這些木雕裝飾,在技法上採取了圓雕、沉 雕、浮雕、鏤空等不同手法,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限的潮州木雕藝術殿堂,梁枋兩端飾以形象各異的龍、鳳、獅等祥瑞動物,「銅雀臺」、「張羽煮海」、「水漫金山」等戲曲傳奇、民間故事則是木雕創作的主要題材,「韓江麗景」地方風光類制,形象地表現了多層次的複雜內容,在外形色彩上則充分運用了黑漆裝金、五採裝金、本色素雕等三大類表現手法,使整座建築物輕重有別,層次分明,因而被譽稱為「潮州木雕第一絕」。已略黃公詞現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雕
大門上的浮雕
雕刻創作的主要題材為民間故事、戲曲傳奇
牌坊街
潮州牌坊街具有悠遠的歷史淵源,濃縮著古城千百年的輝煌歷史。據黃梅岑先生《潮州牌坊紀略》載:「牌坊,傳說可上溯唐宋,初以木建,形似『烏凹肚門』,到明時改用石砌,加疊層樓,飾以花紋,二柱一門或四柱三門,唯嘉靖時建多柱多門長牌坊」。
坊街亭韻
義井巷
「民不能忘」是記念清朝道光年間郡守吳均這位浙江錢塘舉人。在潮州為官十多年,執法嚴厲,為官清正,自奉儉約,關心民眾疾苦,為潮人所擁戴。潮州老百姓為頌揚他的功績及清廉,除了湘子橋上的這座「民不能忘」的牌坊外,還在東門樓上設了吳公祠,立了吳公像祭祀。
【美食】
潮州人對於凡是用米粉、麵粉、薯粉等經過加工製成的食品,都稱「粿」。粿和別處所稱的糕有交集,但包括的範圍又不單是「糕」。種類繁多的粿是極有潮汕特色的小吃,不同季節和節日做不同的粿。粿有鹹甜之分,是否發酵之分,按米漿裡加入其他成分不同又可分為鼠曲粿(加鼠麴草)、樸枳粿(加樸枳葉)和菜頭粿(蘿蔔糕)等,按餡的不同又可分為筍粿、韭菜粿等。
鹹水粿
鹹水粿是最有代表性的潮州小吃之一。每個比工夫茶杯略小的粿胚中間都有一個小凹坑,將油炒過的菜脯粒填進一個個凹坑就好了。
春餅
制潮州春餅,先用麵粉製成薄餅皮,綠豆碾畔,去殼蒸熟,再與蒜白、魚露、味精攪拌調勻,蝦米切片、香菇切絲、豬肉切成細條,然後用一點五張薄餅皮包上豆餡,逐條加入豬肉、蝦片、香菇絲,捲成長方形餅,加蓋紅印,再油炸便成。胡榮泉春餅由於選料考究,製作精工,就是綠豆畔還每每放到甘美的韓江水中漂洗,配料新鮮,鹹淡過度,色澤均勻,故聞名遐邇。
鴨母捻
鴨母捻是一道廣東省有名的漢族小吃,節日食俗。一種有餡的糯米粉制湯圓。取其形似母鴨在水上遊蕩浮沉而撰名。本為元宵節的小吃,故俗稱元宵。
草粿
草粿又稱仙草蜜,是廣東潮汕地區一款頗具地方特色的漢族小食,具有清熱解毒、退腸火的功效。製作草粿需用一種稱為草粿草的植物,草粿草是梅縣一帶地區的特產。
【交通】
汕頭總站——潮州橋東車站
發車時間 早班07::0,晚班18::0,每分鐘40分鐘一班
票價:12~14元
汕頭總站——潮州汽車總站
發車時間 早班07:00,晚班18:00,約每20分鐘一班
票價:11~13元
( 來源:網絡 )
近百家古村落保護與活化的社會組織
共同參與
微信號:csgczy
微信公眾號:csgczy
潮汕古村之友:342075486@qq.com 弘浩
微信號:honghaocs
【潮汕古村之友】:古村是形於外的傳統,於潮人而言,四點金、下山虎等形於外的祠堂老厝,雖有京華帝王府的驚豔,也浸透了中華傳統文化源頭的《河圖》、《洛書》的精髓,但最令我們自豪而最具價值的是形於內的宗族文化。中華文化傳統,以儒為幹,儒者德化天下,德化的主體千年傳統承於宗族,化於宗族。數千年來,中國人的禮義廉恥之德都由宗族以誨於民,吾潮汕賢人輩出,古風猶存,核心緣由是宗族文化之未衰;今國民道德淪喪根源正在於宗族文化之喪失!潮汕古村之友期藉助古村之友這個載體,復興吾潮汕之宗族文化,揚棄吾潮汕之宗族文化,為古老的祠堂文化注入時代的精神,使其繼往開來,把潮汕大地建成為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特區、美善之區。
我輩作為先驅,自是創業艱難。但作為者,必順勢而為,應時而作,古村事業順於勢,應於時,我輩中人,當應有必勝之志。 ——陳曉東
微信號:huangjupu1992
愛讀書,愛傾訴;愛聽居浦君談古論今的夥伴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