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一提到文物,可能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一些珍珠、瑪瑙、翡翠和金銀等寶貝,可是在山東煙臺博物館內卻陳列著一個不一樣的寶貝,這個寶貝看起來似乎並不值錢,它只是一個大鐵疙瘩。但為何偏偏它又能在眾多珍寶中佔據一席之地呢?它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真相?今天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73年5月,山東省威海市文登縣蔄山公社新權村的幾個村民,起了個大早,駕著驢車扛著工具來到了後山。由於其中一位村民要翻蓋房屋,這幾個人便在後山取土,一鍬一鍬的扔在車上。本想著趕緊幹完,回頭還要去生產隊賺工分,可沒想到,就在馬車快要裝滿土的時候,一個村民的鐵鍬突然碰到了個「硬傢伙」。這是個啥東西?幾個人帶著疑問趕緊加快了鏟土的節奏。
沒過一會兒,一個大鐵疙瘩,被幾個人合力抬了上來。只見這個大鐵疙瘩足有五六十斤重,呈「小山」狀,頂端還有一個鐵環鼻,鏽跡斑斑的鐵塊上依稀還能看到字跡,可惜,幾個人沒有太多的文化,讀了半天硬是一個字都不認識。幾個人二話不說,乾脆將這個大鐵疙瘩抬到車上運回了生產隊,讓生產隊長拿主意。生產隊長還算念過幾年書,看到上面的字跡才知道原來這並不是簡體字,而是古代的繁體字。他馬上意識到,這可能是一件古董,於是他馬上打電話聯繫了當地的文物局。
文物局的領導接到這個消息後,馬上重視起來,開始組成專家組,前往進行調查。當專家組來到生產隊的時候,一些村民還在圍著這個大鐵疙瘩指指點點。專家們分開眾人後,就開始研究這個造型極為單調的大鐵疙瘩,可是這個大鐵疙瘩長得太沒有特點了,基本沒有可以讓專家們找到它來路的線索。而且上面的字跡,也是模糊不清,看來只有將其運回文物局,再做進一步的研究了。
這個大鐵疙瘩被運回文物局後,工作人員馬上對其進行了專業的清理,隨著鐵鏽被逐漸擦拭掉後,鐵疙瘩上的字跡也逐漸清晰了起來。經過古文字專家的專業解讀,最終將它身上所有的字跡全部辨識出來,其內容大概是:「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經過專家的進一步研究,這個大鐵疙瘩背景還真的不簡單,這是2000年前秦朝的古物,它叫作「權」。「權」,其實就是桿秤的秤砣,桿秤是根據槓桿原理而產生的衡器,其中的秤砣叫做「權」,秤桿叫做「衡」,「權衡」一詞也是由此而產生的。這件後來被山東博物館收藏的「鐵權」,就是秦始皇時期國內變革意義深遠的產物之一。
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天子無法控制諸侯勢力的增長,最後導致了當時分裂的戰亂局面。百年的紛爭,各自的發展,讓戰國七雄都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文化,除文字語言不同外,六國的度量衡(長度單位,重量單位等)也各不相同,故而六國無論是從文化,經濟等方面,溝通、交易起來都是難上加難。
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秦國專門制定了統一度量衡的制度,廢除原六國的計量單位,而改用秦國原有的計量單位。在頒布此項制度時,都會在衡器上刻有這道詔書,以昭告天下。此項舉措不僅促進了當時經濟的發展,讓國家稅收快速走向統一,更給秦國的中央集權提供了有力保障。
它最後被定名為秦嵌銅詔版鐵權,它的出土,不僅讓史學界了解到,秦朝統一六國後的政治制度變革,也讓後人對秦朝一統,治理天下的決心,感到由衷的敬佩。誰也想不到,這塊粗糙的大鐵疙瘩,竟是精緻的衡量用具,想一想,它在秦朝一統天下後,所產生的巨大作用,真是讓人激賞不已。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