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澱遭非法圍澱造景 數千畝水肥充足蘆葦田竟變旱地(全文)

2020-12-18 網易財經

數千畝水肥充足蘆葦田竟變旱地

--華北明珠白洋澱遭非法圍澱造景調查

新華網石家莊10月19日電(記者 王昆)近日,記者接到聯名來信稱,在白洋澱溼地核心保護區內的燒車澱,河北一家企業在沒有環評、洪評手續的情況下,正建設白洋澱休閒旅遊綜合體,對溼地自然保護區生態實施破壞性開發。記者調查發現,此綜合體建設確實存在,當地不少群眾對此表示不滿。

開發商圍澱造景 溼地原生態遭破壞

白洋澱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湖泊,是河北省級溼地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分為燒車澱、大麥澱、藻乍澱、小白洋澱等四個核心區。

根據我國自然保護區條例,保護區內保存完好的天然狀態的生態系統以及珍稀、瀕危動植物的集中分布地,都屬於核心區。

然而,今年3月,總投資30多億元的白洋澱休閒旅遊綜合體項目在安新縣新安北堤旅遊碼頭附近正式開工,項目由河北省卓正集團投資興建。

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韓葆珍、袁大炳、郭文香、劉希光,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汪秀麗、袁妙枝等聯名來信稱,白洋澱休閒旅遊綜合體項目位於溼地核心保護區燒車澱,且尚未經過環評就擅自開工建設,卓正集團已將3000餘畝自然溼地保護區內的水抽乾,蘆葦毀掉,對白洋澱溼地進行破壞性開發。

袁大炳說:「今年7月,我發現在白洋澱新安北堤旅遊碼頭北側的東邊,築起了長長的圍堤,幾臺大型抽水機往外排水,多臺大型挖掘機將綠油油的葦田毀掉。」

10月上旬,記者乘船進入燒車澱時看到,數千畝蘆葦田的水已被抽乾,數臺挖掘機正在施工,水肥充足的蘆葦田已變為旱地。當地村民指著正在施工的工地說,過去這裡蘆葦密布,是野鳥、野鴨的良好棲息地,現在都已不見蹤影。

袁大炳說,蘆葦能大量吸收和降解水中的氮、磷等有害物質,從而淨化水質,維護生態環境,並為野生動物提供食物和綠色屏障。沒有了這些蘆葦,白洋澱的水和野生動物都將受到威脅。「這種在溼地原生態區進行的所謂旅遊開發與建設恰恰是在破壞溼地原生態。」

「省級重點工程」未過環評

記者在卓正集團宣傳的「休閒旅遊綜合體」項目鳥瞰圖上看到,這個「休閒旅遊綜合體」將建設酒店、禪修院、會所等設施。

我國防洪法規定,河道、湖泊管理範圍內的土地和岸線的利用,應當符合行洪、輸水的要求。禁止在河道管理範圍內建設妨礙行洪的建築物、構築以及從事影響河勢穩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礙河道行洪的活動。水法也明確禁止圍湖造地。有水利專家認為,卓正集團開發的休閒旅遊綜合體已嚴重違反了防洪法和水法,是典型的違法項目。

記者了解到,針對這一動用大型施工機械在白洋澱內非法圍澱造景的行為,河北省大清河河務管理處曾多次安排水政執法人員到現場進行調查並制止。

據大清河河務管理處調查,河北卓正集團投資的這個項目既沒有進行防洪影響評價,也未得到河北省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屬於違法施工行為。

9月16日,大清河河務管理處已向安新縣水務局下發了儘快制止白洋澱內違法施工項目的通知,要求安新縣水務局立即向項目建設單位下發停工令,責成建設單位恢復原貌,並監督停工整改的執行情況。

「雖然上級政府向企業下達了停工令,但企業仍然在開工。」袁大炳說,這個項目號稱是「省級重點工程」,地方上沒人敢阻攔。

安新縣有關部門稱,白洋澱休閒旅遊綜合體是省級重點項目,目前還沒有通過環評、洪評,企業是在做開工前的準備工作,相關手續正在辦理。

制止違法行為 完善法律法規

當地的幹部和群眾認為,利益驅動下蜂擁而起的圍澱造景不僅破壞了生態環境,還堵塞了河道,如遇大汛,將對京津地區釀成毀滅性災害。

目前,河北最大的兩個溼地白洋澱和衡水湖都靠借調黃河水維持一定的水面。據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研究員沈彥俊介紹,白洋澱作為華北平原最大的溼地之一,影響著整個華北地區的水生態系統,國家已投入了大量資金用於保護溼地。但如果水域面積越來越小,華北地區生態環境將遭到嚴重破壞。

「白洋澱是 有水則活,無水則死 。」一位當地幹部告訴記者,安新縣有29個純水村,11萬餘居民。如果非法的施工項目得不到制止,不但溼地遭到破壞,而且易引發周邊群眾的效仿,加劇白洋澱旅遊業的無序、過度開發。

袁大炳等建議,立即叫停澱區正在建設的白洋澱休閒旅遊綜合體項目,並恢復原貌;發布有關嚴禁澱區新建人工景點及其他破壞生態環境的公告,對澱區開發劃出「紅線」。同時,因白洋澱水域涉及保定、滄州兩市的五個縣(市),建議由河北省政府對白洋澱生態保護做出權威發布,統一政令、協調各方、齊抓共管、綜合治理。

沈彥俊建議,在國家層面出臺白洋澱溼地生態保護條例,為白洋澱生態保護建立堅強的法律後盾。理順白洋澱溼地的管理體制,整合河北省水利、林業、環保、國土、旅遊、公安等部門的力量,成立專門組織負責白洋澱的生態保護,避免地方政府在利益驅動下違法。

截至記者發稿時,安新縣政府回應稱,安新縣已責令河北卓正集團全面停止施工。並稱,18日下午,安新縣召開常委擴大會,責令項目單位進一步清理現場,限期恢復原貌,在沒有完善手續之前決不允許開工建設。

(原標題:白洋澱遭非法圍澱造景 數千畝水肥充足蘆葦田竟變旱地)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白洋澱「非法圍澱造景」企業公開道歉 引澱水回灌
    白洋澱「非法圍澱造景」企業公開道歉 引澱水回灌     20日,在河北省安新縣「白洋澱休閒旅遊綜合體項目」現場,挖掘機正在拓寬圍埝引澱水回灌。
  • 河北白洋澱蘆葦產業遇「寒冬」 12萬畝蘆葦遭棄收
    但近年來,每逢冬季來臨,都有超過十萬畝的澱區蘆葦被丟棄在葦田裡,任其枯敗腐爛,其經濟價值已無從談起。而澱中的村莊多被葦田包圍,遍野乾枯的蘆葦一旦被引燃,將出現「火燒連營」的慘劇,直接威脅到漁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為探究其箇中原因,並力圖為之尋求出路,中新網記者前往河北省保定市安新縣境內的白洋澱漁村進行實地探訪。
  • 白洋澱裡「打葦」忙!蘆葦的這些新用途你可能想不到
    蘆葦是大自然饋贈給雄安新區人民的禮物,白洋澱自古就有「一澱蘆葦一澱金」的說法。初冬時節,白洋澱裡的蘆葦開始變得輕盈、乾燥,又到了「打葦」的季節。 「我們家承包了24畝葦田,現在剛開始收割。自家顧不過來,得僱人,三四個人一天能打一畝地的葦子。我這20多畝,差不多得收半個來月呢。」67歲的大田莊村民田德增說,近幾年,蘆葦越來越賣不上價了,加上高昂的維護成本和人工費用,別說賺錢,總體算下來不賠錢就不錯了。
  • 白洋澱6.2萬畝蘆葦平衡收割拉開帷幕
    白洋澱6.2萬畝蘆葦平衡收割拉開帷幕 原標題:白洋澱6.2萬畝蘆葦平衡收割拉開帷幕近日,白洋澱6.2萬畝蘆葦平衡收割拉開帷幕。河北日報通訊員王順良/攝記者從雄安新區公共服務局獲悉,為有效保護白洋澱生態環境,消除冬季澱區火災隱患,按照收割計劃安排,白洋澱2020-2021年度蘆葦收割工作已於近期拉開帷幕,預計收割蘆葦6.2萬畝。
  • 聚焦雄安新區|白洋澱6.2萬畝蘆葦平衡收割拉開帷幕
    有效保護生態環境 消除冬季火災隱患白洋澱6.2萬畝蘆葦平衡收割拉開帷幕近日,白洋澱6.2萬畝蘆葦平衡收割拉開帷幕。通訊員王順良攝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吳安寧)記者從河北雄安新區公共服務局獲悉,為有效保護白洋澱生態環境,消除冬季澱區火災隱患,按照收割計劃安排,白洋澱2020-2021年度蘆葦收割工作已於近期拉開帷幕,預計收割蘆葦6.2萬畝。
  • 冬日白洋澱難尋編席人 「一澱蘆葦一澱金」漸成往事
    冬天的白洋澱,蘆花飄飛葦葉黃。還未入白洋澱,走在澱邊上的村莊裡,時不時能碰上幾個打「出口包」的村民,身旁垛著成捆的蘆葦。室外溫度已經零下,打出口包的葦農還坐在地上,脫掉的蘆葦皮成了一個堆,把人的半身都蓋上了。「出口包」的蘆葦都要賣到國外,忙碌的村民們卻終究有些遺憾,「年輕人都不幹這個了,如今只有我們上歲數的人還在打包編席。」
  • 6.2萬畝,收割面積翻番!白洋澱蘆葦平衡收割拉開帷幕
    記者從雄安新區公共服務局獲悉,為有效保護白洋澱生態環境,消除冬季澱區火災隱患,按照收割計劃安排,白洋澱2020-2021年度蘆葦收割工作已於近期拉開帷幕,預計收割蘆葦6.2萬畝。按照計劃,安新縣2020-2021年度計劃收割面積5萬畝,涉及安新鎮、端村鎮、大王鎮、趙北口鎮、劉李莊鎮、安州鎮、圈頭鄉等7個鄉鎮,預計2021年3月15日前完成收割任務。雄縣於2020年11月底至2021年2月份對七間房鄉1.2萬畝蘆葦實施試驗性平衡收割,主推收割方式為冰上收割和水下收割兩種,採取招投標的方式確定收割企業。
  • 白洋澱的歷史
    白洋澱蘆葦叢蔽,各澱之間有壕溝相連,成為澱區人民打擊日本侵略軍的有利條件,是抗日根據地之一。由中國共產黨組織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雁翎隊」,以蘆葦掩護,乘小船來往於葦地壕溝,神出鬼沒,殲滅敵人,襲擊日軍汽艇,粉碎了敵人利用津保航線運送軍火物資,掃蕩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的企圖。
  • 實施全省首個「旱地改水田」項目 雷州小鎮四千畝旱地變良田
    南方網訊 (全媒體記者/劉穩 崔財鑫 通訊員/招天一 李廣用)為有效提升耕地質量、保護耕地數量,去年以來,雷州市客路鎮啟動實施全省首個「旱地改水田」土地整理項目,將四千餘畝低產出旱地改造成高效良田,切實提高了土地綜合利用率,有效推進了現代農業發展。
  • 河北白洋澱蘆葦裡的藏有一隻68米巨鱉,網友:褒貶不一
    還是一隻金鱉,這隻金鱉隱藏在河北白洋澱荷花大觀園內,據了解,金鱉館東西長68米、南北寬46米、高18米,被為世界上最大的黿型建築。對這隻造型奇特的巨鱉,褒貶不一,有的網友說這隻鱉造型好醜!有的網友說這是他為一隻桀驁的大大大王八。也有的網友說,這隻大鱉造型新穎,能給白洋澱景區加分。近距離觀看這座白洋澱金鱉館,門頭上寫:「溼地博物館」五個大字。
  • 白洋澱的蘆葦四季皆秀
    白洋澱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澱澱相連有荷花,綠水碧波蘆花潔」,白洋澱是國內蘆葦的重要產地,有「蘆葦之鄉,甲於河北」的說法,並以皮白質優、數量龐大而享譽全國。圖說:白洋澱的蘆葦 來源:網絡  白洋澱的蘆葦四季皆秀
  • 白洋澱的蘆葦四季皆秀
    白洋澱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澱澱相連有荷花,綠水碧波蘆花潔」,白洋澱是國內蘆葦的重要產地,有「蘆葦之鄉,甲於河北」的說法,並以皮白質優、數量龐大而享譽全國。圖說:白洋澱的蘆葦 來源:網絡白洋澱的蘆葦四季皆秀——春天蘆筍破土,生機盎然;夏天蘆蕩茫茫,碧波翻滾;秋季蘆花飄絮,紛紛揚揚;冬季蘆葦蓋雪,金白輝映。白洋澱蘆葦屬於北方沼澤葦,屬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基本上分為根、徑、葉、種子。成熟蘆葦的高度在2到4米之間,直徑約有1釐米左右,大概有20片葉子,呈披針狀生長。每年9月是蘆葦開花的季節,花絮滿天飛舞,如蒙蒙細雪,非常浪漫。
  • 白洋澱冰封期非法電魚|綠會督促當地積極響應
    12月2日,有志願者向綠會反饋:稱今年入冬後,河北白洋澱裡(有)大型柴油電魚船,無論白天黑夜電個不停,蘆葦蕩裡的壕溝被電得沒了一點水生生物跡象。白洋澱總面積366平方公裡,是河北省最大的湖泊溼地,在行政管轄上,白洋澱分屬於保定、滄州兩市的安新、雄縣、任丘、容城及高陽五個縣市管轄,絕大部分的湖泊面積在安新縣境內。收到志願者反饋後,為了保護好封冰期及封冰後的野生動物資源,綠會研究室第一時間與白洋澱周邊縣市的相關政府部門聯繫,並反饋存在大量電魚的情況。
  • 雄安新區白洋澱迎來冰上蘆葦收割季
    圖為雄安新區安新縣冬季冰上蘆葦收割現場。 韓冰 攝圖為雄安新區安新縣冬季冰上蘆葦收割現場。 韓冰 攝圖為雄安新區安新縣冬季冰上蘆葦收割現場。 韓冰 攝圖為雄安新區安新縣冬季冰上蘆葦收割現場工作人員正在檢查設備。
  • 蘆葦蕩、白洋澱……檢察機關的努力代表們看見了!他們還說……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縣委副書記、縣長張家文全國人大代表、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工藝設計師張淑芬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滄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農工黨河北省委會副主委李麗華在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煙筒屯鎮,幾十萬畝蘆葦蕩一望無垠
  • 雄安再發英雄帖:誰為白洋澱蘆葦找到新「婆家」
    人民網雄安9月7日電 (記者張志鋒)蘆葦是白洋澱分布面積最大、最典型的水生植物,近年來,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絕大部分水區群眾不再收割蘆葦,蘆葦不斷退化,經濟效益逐步降低。為此,7日,河北雄安新區管委會發布消息,希望尋找能人,對蘆葦綜合利用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提升蘆葦經濟效益,保護白洋澱生態。
  • 白洋澱孕育了作家孫犁,小說《荷花澱》使白洋澱馳名中外
    白洋澱地處河北省中部,百分之八十五的水域在保定市安新縣境內。白洋澱由九十多個大小不等的湖泊,三千七百多條溝壕,十二萬畝蘆葦,三十九個島村組成。這些形狀各異的澱泊,最大的有兩萬多畝,煙波浩淼,水天一色;最小的不到百畝,綠葦環抱,恬逸幽靜。 初到白洋澱,映入眼帘的是滿地的翠綠,是柳的綠,葦的綠、荷的綠,還有田裡玉米高粱的綠。伴隨著微微輕吹的一絲涼風,帶一點腥味的氣息撲進鼻孔。
  • 白洋澱:蘆葦豐收的季節到了 搖曳一抹淺醉
    白洋澱蘆花。白洋澱百裡葦海一片金黃,銀灰色的蘆花在萬畝大澱隨風飄蕩,蘆葦豐收的季節到了。   秋天,是蘆葦最為豐滿誘人的成熟季節。葦葉漸白,葦穗裹實,亭亭玉立。飽滿的葦穗由淡紫色轉為粉白,蘆花像傘一樣盛開,蓬蓬鬆鬆白花花的一片。風乍起時,風吹花動,此起彼伏。在這蒼茫遼遠、水波漣漪、秋雪飛舞的景致中,葦絮隨風在天空悠悠然地飄飛,白茫茫如雪,輕軟軟似雲,這就是那令人心醉的「蘆花飛雪」。
  • 七千多畝旱地變水田 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秋風送爽,在雲浮市羅定泗綸鎮山慄村,金燦燦的113畝連片稻田飄來陣陣稻香,顆粒飽滿的稻穗壓彎了稻稈,收割機在田間來回馳騁,該村通過墾造昔日的「漏水田」迎來收成的「第一造」。截至10月底,雲浮共7444.88畝旱地已全部改造成優質水田,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 襄陽一千七百八十畝旱地改水田,畝均增收一千多元
    近年來,在省自然資源廳統一組織下,襄陽將1780畝旱地改造成水田,既提升地力、保障糧食安全,還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為何改?緩坡旱地耕作條件差、產量低老河口市是實施旱改水地區之一,當地地處丘陵地區,緩坡旱地多。